书城传记奥巴马传
1361500000036

第36章 准备好了吗

2007年春天,奥巴马的短期目标非常明确:宣传与筹款。大力宣传他将角逐候选人资格,充实他的核心理念并提供实质性的内容。比如医疗保健和能源计划来宣传配合。在头一个季度,奥巴马的竞选团队的目标是至少筹集到1200万美元,这样才有底气向5000万美元的年目标迈进。与此同时,奥巴马团队也开始准备点燃草根运动的火种,找到除了捐钱以外,令群众发挥其功用的最佳方式。

另外还有一些目标,是难度很大,不以奥巴马团队的努力为基础的。比如抵挡来自媒体和对手的枪林弹雨。奥巴马在原来基础之上又为他的团队新增了些成员,那可以称得上是一个阵容庞大的智囊团。这个是囊团水平当然出众,唯一的问题是组建的时间太短,他们对奥巴马的了解甚少。这个疏忽恰好犯了政治活动里的大忌——竞争对手和媒体比同伴更了解奥巴马。由于之前没来得及详细的疏离奥巴马的每一个引述、投票、演讲内容,这就为他们日后和媒体和对手的竞争中留下隐患。

奥巴马宣布竞选那天的寒冷天气为他赢得了极大优势:成千上万的美国人不畏严寒,前来见证他宣布参选,这种精神也是对当年林肯精神的一种回应,没人不为之动容。从那以后,奥巴马和他的团队也开创了一个潮流。在整个选战过程中,每逢迎风险而上,总是有得无失。这个心得最后甚至成为了在艰难决策时屡试不爽的一块试金石。

宣布参选一周以后,弗吉尼亚州州长蒂姆·凯恩表示支持奥巴马。奥巴马和凯恩两个人虽不熟悉,但是两人也有相同之处,都笃信实用主义,都来自堪萨斯州。凯恩的支持是个好消息。

另外一分支持来自与克林顿夫妇关系极为密切的媒体人戴维·格芬。戴维·格芬决定支持奥巴马并帮助他筹款。支持本是好事,但那因为这位支持者来自强大对手希拉里,所以最终演变成一场小交锋。

戴维·格芬成为奥巴马的支持者后,主持了一场筹款会,并请来了《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莫琳·多德,并且安排他做了一场采访,期间他说了一些诋毁克林顿和希拉里的话,让人印象深刻:“政治人物都说谎,但克林顿夫妇说起谎来可是面不改色,让人厌恶。”这话在希拉里的司令部引起了强烈反响,他们派出发言人,要求奥巴马谴责这个言论并作出道歉。

新闻媒体蠢蠢欲动等着看好戏。当时奥巴马还正在飞机上,尚未接到消息,他的三个团队要员阿克赛尔、吉布斯和普洛夫决定代奥巴马迎战。普洛夫负责操刀撰文驳斥对方的攻击,驳斥的内容主要是说,格芬是克林顿夫妇的多年老友,他在混乱不堪的20世纪90年代曾经参与过克林顿任期时的一桩竞选捐款丑闻,现在他反目,这个苦果他们要自己承受。奥巴马的同僚趁机把克林顿的丑闻捅到了媒体中去,这也变相为他们迎来了支持。文章发出以后,政治圈里一片哗然。很多人迅速做出回应,说早就应该这样做了。

但是没想到,奥巴马大发雷霆。“你们非得趁我在飞机上的时候乱开火吗?”他冲着免提电话厉声质问他的三位同僚,“我理解这是你们的下意识反应停。但是捅出丑闻只会让反驳沦为下三路的攻击,这方面他们可比我们得心应手。从现在开始这种事情我来!”

从那以后,每当奥巴马团队里的其他成员有人使用了这种下三路的手段,都会招致奥巴马的训斥。这种方式是奥巴马所不耻的,而且奥巴马是对的,这种调侃是完全不必要的,只会让对手们如鱼得水,并且会让他们找到理由攻击奥巴马一贯的政治态度。

这件事,让奥巴马团队看到了希拉里团队曝露出的脆弱。对手一有点风水草动,他们就不惜全力攻击,甚至不惜引火烧身,暴露自身弱点。同一时期发生的另外一件事,也让奥巴马团队看到了希拉里阵营的脆弱。

选战刚刚打响的时候,各个候选人都收到了大量的邀请函,请他们去参加辩论或者携手亮相。仅奥巴马一处,就收到了几十份邀约。普洛夫和希拉里阵营里的工作人员商量,可否一起想个办法避免这种问题。因为一旦候选人如数应邀出席,那么候选人的宝贵时间将会被大量占用,这对整个竞选都是不利的。

普洛夫和帕蒂·索利斯·多伊尔(希拉里阵营的代表)、乔纳森·普林斯(爱德华兹阵营的代表)三方共同发表声明,希望与民主党全国委员合作,制定一个有序的辩论日程,将包括数量合理的、经批准的辩论,每个候选人也只能参加这种辩论。各路候选人收到的第一次联合亮相,是前往内华达州参加由美国州县市政府雇员联盟主持的一个论坛。这是由AFSCME和乔治·斯特凡诺普洛斯联合举办的一次会议。新闻组织和利益团体共同发起的邀请让候选人更不容易拒绝。但普洛夫、多伊尔、普林斯三人商量好了,都同意要拒绝该邀请。奥巴马和其他候选人对此都表示支持。

但是第二天,多伊尔却打来电话,告知大家希拉里即将去参加这次论坛会议。克林顿和AFSCME主席非常熟悉,对方曾在1992年初期选举给过克林顿大力支持。这种丧失信用的行为让普洛夫非常气愤,他打电话给普林斯,希望他们坚持住之前的协议。但是普林斯带来的消息同样让人失望:如果希拉里去参加,他们也会。

事先约定好的盟约瞬间成为泡影,这种反复无常、背信弃义的行为正在严重影响选战的进程。奥巴马团队都认为,应该在此时有点作为。于是他们拒绝妥协。其他候选都在希拉里的影响下去参加论坛会议了,而奥巴马和他的团队选择在艾奥瓦州度过那一天。并且搞定了一批艾奥瓦州基层会议参与者。在这个决策上,奥巴马团队可谓是鹤立鸡群,奥巴马没有像大部分头一次参加总统竞选的人一样随大流,而是选择一意孤行。这再一次证明了他的自信和自律。而他们一直以为强大的希拉里团队,却在这一次失信事件中彻底露出马脚。

除了这件事,很多事都可以让奥巴马保持信心。草根选民数量正在迅猛增长,在线注册登记进展顺利,已达450000人次。奥巴马团队采取了不同寻常的一步,在全国各地城市举行非常有教育意义的集会。通过几次成功的集会,奥巴马的力量得到茁壮成长。

奥巴马的团队还帮他想到一个独特的决策,尝试小额筹款活动。这个想法的初衷是让更多平民能够亲眼一睹奥巴马的风采。如果举办一场票价约25美元的活动,虽然在筹款金额上收获不明显,但对于增加奥巴马的人气来说,绝对是个好主意。出于这个考虑,奥巴马的团队决定不妨一试,结果活动大获成功。3000平民付钱到场听奥巴马演讲,使得奥巴马的人气飙升。奥巴马团队继而把这套模式推向全国。几十个这类活动下楼来,捐款人群体得到不断扩张。许多小额捐款人成了铁杆志愿者。无论走到哪里,这项活动都会成为当地媒体的热点。小额筹款活动让奥巴马更贴近平民,媒体也十分乐意将奥巴马与支持们接触的画面塑造成盛大的集会场面。团队士气受到了空前的鼓舞。

这就是“市民筹款人”的发端。在接下拉里的选战中,草根支持者开始担起筹款的任务。渐渐的,草根筹款成长为一股强大的力量。这有点出乎奥巴马的意料之外,他一开始没有想到会有这么一群死忠。他几乎没有采用任何的政治战术,他和这些“市民筹款人”的关系称得上真诚。这种真诚成为连结奥巴马与其支持这段强有力纽带。

奥巴马的人气蹿升也引发了一系列商机。在选战期间通过销售奥巴马相关产品,就净赚了数百万美元,并且连带着扩大了群众基础。奥巴马开玩笑的问他团队里的工作人员:“我可以从赚到的钱里分一杯羹么,好歹是靠我的名字和面子赚来的?”

选战初期奥巴马还尝试通过网络进行现场直播,这个举措也十分重要,通过网络向全国支持者现场直播奥巴马在艾奥瓦西部一个小镇的造势活动。这样一来,支持者们就通过这种方式理解了奥巴马的竞选战略和路线。

奥巴马的筹备工作基本算顺利,如果说真有不那么顺利的地方,是他在明处,难免腹背受敌。这就是奥巴马选择的道路,也是竞选总统的本质所在:要么你死,要么我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