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奥巴马传
1361500000032

第32章 驴象之争

美国在立国之时,其实并无政党之争。开国元勋华盛顿等人力主摒弃政党歧见。但是建国不久以后,就出现了两个资产阶级政党:一个是联邦党,另一个是反联邦党。这两个派别几经分化、改组,直至南北战争前正式建立民主党和共和党。自此以后,美国的总统大选就成了民主党和共和党的争夺之战。1874年,美国著名画家汤姆斯·纳斯特创作了一幅政治漫画,用驴表示民主党,用象表示共和党。从此,驴和象便成了两党的标志。每当大选之年,两党分别以这两种动物作为自己的党徽进行竞选,故被世人称为“驴象之争”。

2005年,奥巴马进入参议院没多久,就亲眼目睹了民主党和共和党空前激烈的对峙。双方都虎视眈眈,各不相让。布什总统在公众面前宣称有足够的政治资本,并且打算充分利用它。这是非常明显的暗示,布什总统很有一种给觊觎他的人一个下马威看看。就在布什总统发表该言论的同一天,保守派的活动家格罗芙·诺奎斯特也出言不逊的应和这个论调:“任何一位农民都会告诉你,某些动物跑来跑去,却并不感到开心;一旦被圈养,它们反而变得高兴,并安静下来。”言语之中毫无善意姿态。

在奥巴马宣誓就职的两天后,一名女参议员站出来质疑俄亥俄州选举结果的有效性,并举出了该州在选举中发生的一系列舞弊行为。这不禁让基层的共和党人恼怒万分。但是,议会主席黑斯特和多数党领袖迪莱,对此冷眼旁观。权利握在他们手中,他们不害怕任何的挑衅或是挑战。一些议员站出来支持调查俄亥俄州的舞弊行为。这项投票后来促成了布什总统的第二任期,而问题是,投票结果里也出现了奥巴马的一票。这让他的民主党同僚们大为愤慨,奥巴马怎么能去支持布什代表的共和党派呢!于是斥责电话、责备邮件轮番对奥巴马进行轰炸。

尽管奥巴马竭力解释,他不过是想弄清楚俄亥俄州的舞弊事件,并未料到这会变相促成布什的任期。而且,就目前的形式来看,无论对于俄亥俄州的舞弊事件是否展开调查,布什的第二任期都是毫无悬念的。所以,奥巴马认为自己同僚们的小题大做很没必要。毕竟他上任不过短短几天的时间,不可能这么快被拉拢并出卖自己的政党。

但是政坛里没有绝对的信任,哪怕是在统一战线的民主党人中间。奥巴马是心怀坦荡的,但确实有人在这个时期叛变。那是个即将离任的参议员,消瘦的泽尔·米勒。两人偶然在走廊里相遇,泽尔·米勒向奥巴马坦诚了他的失望。他指责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约翰·里克在国家安全方面太过于软弱无能。于是他转而支持乔治·布什,并在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了一番言辞尖锐的“基调演讲”。他的演讲显然没有奥巴马的“火爆”,但是两人觉得基本相同。现在,这个年迈的同僚即将退出政坛,而年轻的北方黑人却正要进军深不可测的政坛,前路未卜。这真是一种鲜明的对比。尽管在个人较量上,年轻有为的奥巴马略胜一筹。但从党派的角度来看,奥巴马身后的民主党输了,约翰·里克输了。而泽尔·米勒身后的共和党人赢了,乔治·布什赢了。

胜败永远不会成定论,所以纷争仍旧不停。对于民主党人和共和党人在公共场合里的无聊争执,奥巴马向来嗤之以鼻。他觉得真正的战争肯定不在语言的互相攻击上,那有什么意义呢?这就是奥巴马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他永远在从深层次追究问题的根源。

奥巴马觉得美国存在的真正问题是“横亘于我们的崇高使命和渺小政治之间的鸿沟——长期以来我们容易陷入一些细微琐事之中,往往不能在紧要关头做出重要决策,无法达成一致来解决所有的重大问题。”奥巴马所提到的这些重大问题包括美国的教育体系,优有待充实和提高的教师队伍,学科的教学水平。城区内的孩子们有待拯救。而争端在于:一派希望取消公立学校,另一派则希望保持原状;一派说钱对教育起不了什么作用,另一派人则认为需要更多的钱,却不知道这更多的钱该派上什么用场。

卫生系统也已经濒临崩溃:高昂的医疗费用和工作效率的低下,根本无法适应当今解除终身雇佣制度的经济体制。这个体制使美国民众长期面临潜在危机。但是权力机构的无所作为导致了现状持续低迷。

反对国际恐怖主义如果不稍加控制,马上会演变成一场武装冲突。奥巴马一直是积极的反战人士,他觉得国家的长期安全是应该建立在审慎的军事保护和日益增强的国际合作之上的。如果审慎处理,那么美国将面临两个选择,一是与别国为敌,二是退而将自己封锁起来,通过这种极端方式来远离恐怖主义。但这两种方式在奥巴马看来都是不可取的。

政客们应该庆幸的认识到他们彼此之间存在的鸿沟正在严重影响美国的发展。民主党派也许存在这样的意识,但他们依然不会像奥巴马一样有这么高的觉悟。民主党自从输掉大选的那一刻起就不在掩饰他们的不满意了,他们蠢蠢欲动的等待机会向民主党宣泄出这种不满。而另一方面,共和党因为大选的胜利而控制了政府所有的要害部门,这就助长了他们独断专权的气焰。但在奥巴马看来,共和党的乐观是盲目的,因为他们无力治理好这个国家。

奥巴马的观察和思省是对的。民主党和共和党双方都鲜有具备反省精神的人,他们不会检讨,只会进攻。并且一旦在治理问题上出现了问题,双方都极力推卸责任,不愿意承担。

奥巴马因为从一开始就没淌进这潭浑水里,所以有机会审视一下这场有关阴谋战争之外的事物,也是最重要的,美国的人民。奥巴马选择了一个对于他日后竞选总统——尽管他当时还没萌生出这个念头——极为有利的角度来看待美国,那就是站在人民的立场,而不是将他的事业变成一场纯粹的商业活动。他看到了人民的厌倦,人民厌倦了无意义的吵闹、愤怒和无休止的争论。奥巴马看到了他们心中最为期待的东西,一个和平的政府。一个不再斤斤计较这些利益纷争的,怀有崇高目的的政客。

而奥巴马从一开始,就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在参议院里,奥巴马注意到了一件事。他惊讶的发现在一些老议员中间,竟然存在着真正的友谊。像共和党人特德·斯蒂文斯和民主党人丹尼尔·伊鲁耶两个人,就是在谦谦有礼,相敬如宾的交往着。他们热爱参议院,并且不屑于参与党派纷争。这是遗失的时代精神,想要追回简直时不可能的。奥巴马开始追究起这个问题,他找到一些元老级别的人物,向对方讨教起了这个困扰了美国数十年的难题:究竟是什么导致了美国政府和过去截然相反的政治氛围的。前辈回答他,是战争。过去,在华盛顿的重量级人物都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尽管他们在一些政策问题上会有分歧,那分歧甚至不比今日的纷争激烈,但因为战争,他们拥有更多更巨大的相似之处。这些共同点使得彼此相互尊重和信任,使得大家克服隔阂,共同努力。

这是时代的问题。政客们大多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交际圈子,有着不同的政治哲学。但现今的政客,却很难找到一个大环境下的共同点。如果有,那便是对权力的深切欲望。这个时代没有战争,但是欲望显然有着更强大的杀伤力。24小时的滚动新闻,无休止的募集资金,以及一些利欲熏心却不干正事的政客们,这就是当今的时代,再也回不去的时代。

实际上,除了共同的战争经历。过去的政坛稳定因素里,还包括一致的对冷战和苏联威胁的担忧。以及更重要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国内经济所占的主导地位,当时的欧洲和日本正从战后的废墟中重建自己的家园。“二战”以后,美国的各党派的机构和组织没有分化得这么明确,那时的民主党联盟实际上是一个政治联合体,这个政治联合体基本上时团结一致的。大家都怀有对平等工资和利益,社会福利和公众工作,以及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追求。加上当时美国党内所提倡的“宽容哲学”,因此,那个时代政坛的分歧被宽容了,消融了。

两党之间联盟关系的瓦解是在六十年代。民权运动的到来从根本上向当时的社会发出挑战。它迫使美国人选择自己的立场。然后是学生们发起的反对越南战争示威游行,他们宣称美国并不总是正确的。所以他们这一代的年轻人要站出来反抗,他们没有义务去为上一代人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这两场运动让美国出现了缺口,而大批的“外来者”开始蜂拥的从这个缺口里涌入:女权主义者、拉美人、嬉皮士、黑豹党人、福利妈妈、同性恋者。这些人都在高声呼喊着要求得到他们的权利,要求得到主流的认可。

尼克松总统上任之后,启动了第一次平权运动。签署法令成立了环境保护局,成立了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局。自此以后,这个国家的政治开始朝着更加个人化的方向发展,而且政治不再单纯的面向国事、战争、抵御外部威胁,而转向了内部,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里:黑人与白人的矛盾,男人与女人的矛盾。因而,社会也逐渐开始动荡。曾经最珍贵的东西都遭到了玷污:家庭、信仰、国旗、社区,暴力在街上横行,国旗被当众焚烧,暗杀行为的抬头,城市纵火与越战的惨败,都无可避免的让这个国家陷入了失控的状态。而当局对于因此所带来的一系列经济问题无法给出有效的治理。开始有人站出来寻找新的政治土壤,党派的对峙开始有了它的雏形。

作为一个种族混血儿,奥巴马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他的命运就和大多数美国人一样,风雨飘摇。渐渐的,奥巴马从母亲嘴里了解了六十年代,开始感觉到了这些社会变化对美国精神的影响。但这些最初的认识难免片面,因为奥巴马的母亲带给他的认识也都是片面的。奥巴马的母亲离开美国大陆很长时间,加上自身强烈的浪漫主义情结,使得她成为了一个顽固的自由主义分子。一直到了七十年代,奥巴马逐渐长大懂事,有能力自己去领悟这个国家的时候,他发现了一个和母亲描述中完全不同的六十年代。从那以后,奥巴马学会了用自己的方式观察美国。以至于后来,他也能自如的运用自己的方式观察美国政坛,观察历届总统以及他的对手们。

比如里根。奥巴马总结道,他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并确确实实指出了自由主义政府的失败,即自由主义不在具有号召大家的凝聚力。里根夸大了社会福利的不足之处,他的政策过于偏袒那些所谓的经济精英。里根的观点被得以延续很长时间。在里根政府以后,共和党和民主党之间的矛盾加剧,并且从这以后直至今天,这些矛盾都未能被顺利化解。从那时至今日,所有的问题,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变成了“二选一”“反对还是赞成”的选择题。以至于到了后来,这种单选题不再是政策观点之争,而变成了政治家们的意识形态:要么斗争,要么妥协。要么遭到惩罚,要么清除出局。要么和我们一伙,要么反对我们。别无他选。

比如克林顿。奥巴马总结克林顿的非凡贡献在于尝试超越这种意识形态的僵局。克林顿已经意识到了,这种单纯的政治划分对于解决美国当前面对的各种问题是毫无意义的。他的态度十分真诚,在他任总统的前两年里,他被迫放弃的一些政策,例如全民医疗体系,教育和培训资金的加大投入等,实际上对扭转经济遭受损害的局势的。“克林顿的第三条道路”弥合了之前的分歧,充分激发了大部分美国人讲究实用、不拘泥于意识形态的态度。克林顿的政策尽管在目标上低调,但至少是朝气蓬勃的。所以他赢得了广发的民众支持。但他的治理也存在问题:例如,他没有成功的将现行政策转换为类似于统治联盟的东西,比如民主党一直面临的人口数字上的劣势和共和党在参议院所占的结构优势。克林顿威胁到了保守派们想要长期占据优势的梦想,所以他们转而大肆攻击克林顿的道德品质。因为他的政策让人找不出太偏激,太有争议的地方,那么他的私生活自然成为了敌手们攻击的重点。

总而言之,在奥巴马的心里,他所听闻的政治都是不够成熟的,无法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取得平衡。这样的纷争哪一天才能够停止呢?这是奥巴马一直思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