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宗教的认识
甘地生长在一个虔诚的信仰印度教的家庭,但是他却不喜欢到街上的寺院去膜拜,因为他不喜欢神庙里的灯火辉煌和喧哗热闹,而且寺庙里也有一些怪诞不经的僧侣,更令甘地觉得索然无味。
何况,他在寺院中所无法得到的东西,却可以从他的保姆那里得到。甘地现在还记得,她一直很疼爱他。她知道他一向胆小怕鬼,便对他说:“莫罕达斯,你只要一直诵念‘罗摩那摩’,一切邪恶的魔鬼听到这个名字,就会逃得无影无踪的。”
甘地对保姆的话深信不疑,每当他害怕的不停打哆嗦时,便立刻念诵“罗摩那摩”。正是因为这个善良的女人撒下了一粒种子,所以“罗摩那摩”对于甘地一直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子。
甘地有一位信仰虔诚的堂兄,当甘地还在波尔班达居住时,这位堂兄经常教他如何诵读《罗摩衍那》。每天洗过澡后,大家便围在一起朗诵这长而美妙的诗篇。当时,躺在病床上的父亲也静静地倾听他们的琅琅读诗声。
自从移居到拉奇科特后,耆那教僧侣偶尔也会到他家来探视他的父亲,与父亲谈论有关“宗教信仰”的问题。从他们的谈话中,甘地深切地体会到除了印度教之外,也应该尊重别人的宗教信仰。
虽然他主张尊重所有的宗教,但只有基督教是个例外。他对它怀有一种厌恶,这是有原因的。在他读中学时,有一天,一位基督教的传教士到拉奇科特来传教,他站在甘地学校门口对来往的人说:“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等所信奉的神都是邪恶的神,在这个世界上,只有耶稣基督才是真正的神……”
他为了传播自己的教义而不择手段,任意诋毁其他宗教,使甘地非常反感,更可笑的是,听了传教士的话以后,竟有一些著名的印度教徒放弃了自己的信仰,改信基督教。最令人气恼的是一旦受洗以后,这些改变信仰的人,就得吃牛肉和饮酒,还得改换服装,以后出门就得穿上西服,戴上礼帽,以为这样就能和英国人完全平等了。更可气的是,这些人还反过来帮着英国佬欺压自己的同胞,毁谤自己的祖国和自己过去信奉的印度教。
甘地想,如果一种宗教强迫人吃肉、喝酒、易服,这还配称为宗教吗?因此他对基督教毫无好感。
他看过父亲的一本书,谈到上帝创造万物和其他诸如此类的事情。但是这本书给他的印象不深,反使他多少有些倾向于无神论。因为在他心中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想法:一切行为、事物的基础,都应该建立在道德之上,以道德为中心,才是最重要、最可贵的信仰。
这种信念一直是他所追求的目标,而且,随着年龄渐长,这个想法也更强烈。
留学风波
中学毕业后,由于叔叔与哥哥的鼓励,甘地继续进入大学深造。这时父亲已经去世了。拉奇科特附近的八万纳伽和孟买都有大学,最后他选择了学费较低的八万纳伽的萨玛尔达斯学院。
学期一开始,甘地就遇到了一个难题:教授讲话的方言太重,他一句也不懂。虽然他们都是第一流的教授,学识渊博、教法新颖,但像甘地这种乡下来的学生却一句也听不懂。
糊里糊涂地过了一个学期,到放暑假时,甘地又回到拉奇科特来。
甘地家里有一个老朋友和顾问,名叫马福济·达维。碰巧有一次他到甘地家来拜访,便问起甘地在学校读书的情形。
“莫罕达斯也在萨玛尔达斯学院读书吗?那所大学相当不错哩!”他想了一想又说,“也许你们都希望莫罕达斯能继承父志,担任首相。可是时代不同了,即使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也许只不过是中等收入的薪水阶层罢了。我的儿子柯华尔朗正在英国留学,你们为什么不把莫罕达斯也送出去读书呢?外国的学费和生活费固然是贵一些,可是如果能在英国大学的法律系毕业的话,将来做首相一定很有希望。”
接着,老人又很有自信问甘地:“莫罕达斯,你想不想到英国留学?”
“当然想去啊!”甘地高兴得几乎跳起来了。那时他正因为萨玛尔达斯学院的功课烦恼,要是能去英国读书,就不用考虑这些令人烦恼的问题了。因此他便得意忘形地说:“啊,我要到英国攻读医学,送我去,快点送我去吧。”
“不,莫罕达斯,父亲不希望你学医,记得父亲生前常说‘印度教的教徒绝对不能做解剖身体的工作’,难道你忘记了吗?”
母亲也说:“你父亲希望你将来成为律师。”
甘地听了这席话,便打消学医的念头,决心遵从父亲的遗训,攻读法律。
老人告辞后,母亲和大哥仍继续讨论这件事,大哥想的是怎么替甘地筹措旅费,母亲想的是甘地还未满18岁,却要只身前往异国,她实在不放心,因此,母亲说:“我们家族内,目前只有叔叔年纪最长。你应该先听听他的意见。”
于是甘地就去见叔叔,把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诉他。叔叔略作考虑之后说:“我跟你父亲差不多一样大,我想我的时间也不多了。你们年轻人的事,我实在说不好。不过,我也认识几个留学英国的律师,他们到了国外后,就忘了自己的的出身,完全以英国人自居,骄傲得不得了。对于这一点我非常生气。至于你去英国这件事,我也不反对,只要你母亲答应,那你就去吧。”
甘地把这番话转告给母亲后,母亲也不同意他到英国留学了。母亲不知道从哪里听到的谣言,说有个人去英国留学回来后,整个就变成了一个流氓,整日里就知道吃肉喝酒。母亲担心地对他说:“我并非不想让你去留学,只是担心你年纪太小,经不住诱惑而变坏。”
要是母亲不答应,那么他留学英国的美梦就成为泡影了。于是他恳求母亲:“妈妈!你相信我,我发誓绝不做令您蒙羞的事,请您答应让我去留学吧!”
“莫罕达斯,我当然相信你,可是你一个人去那么远的地方,万一发生了什么事,身边也没有人照顾,那可怎么办呢?要不我们去问问斯瓦密先生,看看他怎么说?”
斯瓦密先生也是甘地家的老朋友,他明白他们的来意后,便拍拍甘地的肩膀说:“要想将来有所作为,的确应该到英国去深造,多见识一些。不过既然你母亲担心,你就应该在神前发誓,到英国后绝不吃肉喝酒。”
甘地听从斯瓦密的话,在神前立下誓言,母亲这才答应让他出国。
甘地把妻子和刚出生不久的孩子留在家里,辞别母亲和哥哥后,便高高兴兴地到孟买,准备在孟买搭乘开往英国的汽船。可是到达孟买后,有一位受家里人嘱托来照应甘地的朋友说,印度洋在六七月间风浪最大,要他等到11月再走。这个朋友还说,最近就有一艘轮船遇到暴风而沉没了。因此甘地只好把出国的日程延后,重新回到拉奇科特来。
当他回到拉奇科特时,正有一场很大的骚动在等待着他。前面已经说过,在印度的四大阶级中,甘地家是属于吠舍阶级。可是吠舍阶级的人正在召开会议,讨论怎样阻止他赴英留学。
他们发出通知,把甘地叫了去,拉奇科特当地的吠舍阶级长老对他说:“我们一致反对你赴英留学。因为我们的宗教禁止航海远行。而且外国人的生活习惯和我们不同,到了那里,难免会入乡随俗,跟着他们喝酒吃肉,这是违反印度教戒律的行为,所以,你必须打消留学的念头。”
听了长老的话,甘地立刻提出辩解说:“我并不认为到英国去是违背了我们的宗教。我到那里是为了求学深造。而且我已庄严地发过誓,绝不做违反戒律的事。我相信我能信守誓言。先父有个朋友,是个很有学问的婆罗门,他并不反对我去英国,而且我的家人也都准许我出国留学。”
不管甘地怎么解释或保证,阶级会议始终坚持不准他出国求学。但是甘地留学的决心却丝毫没有动摇。
长老看甘地不肯屈从会议的决定,便以阶级会议的名义宣布了一项命令:
“从今天起,莫罕达斯·甘地就不是本种姓的人了。谁要是帮助他或到码头去给他送行,就得缴纳一卢比四安那的罚款。”
当时,在阶级制度严明的印度,一个人一旦被所属的阶级放逐,后果是非常可怜的。可是甘地一点也不害怕。他的哥哥也很坚定,写信鼓励他说:“不管长老的态度怎么样,你都要坚定意志,到英国去继续深造。”
等到这场风波平息以后,不知不觉已是9月了,这时,印度洋的风浪逐渐平静,正是航行的好季节。甘地收到汽船起航的通知,便动身前往孟买。在那里,大哥的朋友已把一切事情都安排妥当,并安排他和律师特立安巴克莱·马兹慕达先生同舱。
1887年9月4日,甘地搭乘的汽船乘风破浪地开往英国,那时,他还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18岁青年。
奔赴英国
在海上航行不到一个月,甘地终于抵达英国首都伦敦。他随身带了四封介绍信,分别给皮·捷·梅赫达博士,达巴特朗·苏克拉先生,兰吉特辛吉亲王和达达巴伊·瑙罗吉。在这些介绍信中,甘地选择了梅赫达博士,请他帮忙找房子和解决住宿的问题。
因为在出国以前,甘地曾经向母亲保证绝不吃肉,所以初到英国,吃的问题就开始困扰他了,他要到哪里寻找素食餐厅呢?甘地徘徊在伦敦街头,忽然望见不远处有一个招牌,上面写看“素食之家”,这使他喜出望外,没想到吃的问题这么容易就解决了。
他从孟买带来了些衣服,现在看来,穿着这些衣服走在英国大街上似乎不大适合,所以他就去买了一些新的衣服。他还花了19先令——这在当时是一个很高的价格——买了一顶礼帽,又到伦敦最时髦的大街花了10英镑定制了一套晚礼服,还叫善良的哥哥给他寄了一条双层的金表链,把旧领带换成新领带。在印度,镜子是一件奢侈品,只有家庭理发师来给他刮脸的时候,才有机会照一照。在这里甘地每天要花去10分钟的时间, 站在一面大镜子面前,按正确的方法打领带和梳头发。
甘地花了钱,又花了不少时间,把自己打扮得像个绅士,但实际上他还不能算是绅士。他的朋友告诉他:一个真正的绅士必须会跳交际舞,具有雄辩的口才,并要精通法语。
法语是当时欧洲文化的共同语,所以甘地又开始学习法语,并花了三个礼拜的时间学跳舞。
在跳舞方面甘地是一点天分也没有,既不懂得配合音乐的节奏移动脚步,也不知怎样配合钢琴来扭动身体,所以尽管他花了很大的心思,还是学不出个样子来。
甘地认为他应当去学一学小提琴,所以又花了3英镑买了一把小提琴,还聘请了一位老师。为了学习雄辩术,他四处寻访老师,还预付了一个月的学费,由于老师指定要用培尔的《演说家典范》作为课本,所以他又花钱去买了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