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甘地(名人传记丛书)
13557900000001

第1章 少年时代(1)

家族的故事

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古老的封建等级制度,这个制度将人按不同职业分为由高到低的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这种等级世代相传,终身不变。不同阶级的人不能通婚,甚至不能同桌吃饭。

婆罗门是祭司贵族,它主要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季节,社会地位是最高的。

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

婆罗门和刹帝利这两个高级种姓靠剥削为生,占据了古代印度社会中的大部分财富,是社会中的统治阶级。

吠舍是古代印度社会中的普通劳动者,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必须向国家缴纳赋税。甘地的家族就属于这个等级。

首陀罗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位。

甘地的祖先最初是做小本生意的,但从他的曾祖父开始,甘地家族就不再经商了。甘地的曾祖父凭着他的才干,担任了卡提阿瓦的波尔班达王国的首相。卡提阿瓦是印度西端一个小的半岛,划分有不少的印度联邦,其中心在拉奇科特。

甘地的祖父乌云昌德·甘地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他继承父亲的职位,担任波尔班达王国的首相。后来,因为某种政治原因,他被迫离开了波尔班达,逃往邻国朱那加特避难。当他前去拜见朱那加特国王时,曾举起左手敬礼,并感激地说:“谢谢您的救命之恩,我会永远铭记在心。”

在印度,用左手向人敬礼是很不礼貌的行为。尤其是跟国王这样尊贵的人敬礼,这种行为很可能给他带来杀身之祸。当时,国王的臣子们纷纷指责他说:“你怎么对我们的国王这样无礼呢?”

甘地的祖父立刻道歉,并解释说:“虽然现在我被波尔班达王国驱逐,但我仍是波尔班达的人。当年我曾用右手宣誓,保证永远效忠于波尔班达王国。现在,我虽然逃到贵国,但也不能违背自己立下的誓言,我也知道用左手敬礼很不礼貌,但这是不得已的事啊!”

听了这番话,国王非常感动,不但原谅他的无礼,而且比以前更敬重他。不久这件事传到了波尔班达,波尔班达国王很后悔将甘地的祖父驱逐,所以立刻派人迎接他回国,并恢复他首相的官职。

甘地的祖父有七个儿子,其中老五卡巴·甘地和老六杜尔希达斯·甘地先后当过波尔班达的首相。卡巴·甘地就是甘地的父亲。

卡巴·甘地一共结了四次婚,他每次再婚都是因为前妻去世。他的前两任妻子生了两个女儿;第三任妻子没有生育,最后一任妻子普特丽白生了一个女儿和三个儿子,其中最小的儿子就是莫罕达斯·甘地。

卡巴·甘地为人正直不阿、豪爽忠勇,不管是平民还是贵族,他都一视同仁。他对国王忠心耿耿,对百姓爱护备至,只要是对人民生活有益的事,他都竭力争取,完全不计个人的利害,因此深受人们的爱戴。

当时,英国为了统治印度,便派了一位官吏到波尔班达来。他的随从官员很多,一个个都非常神气,而且目中无人,其中有一个人甚至轻蔑地说:“波尔班达的国王是个懦夫,腐败无能!”

这时,在座的许多大臣敢怒而不敢言,都假装没有听到似的,只有卡巴·甘地挺身而出,向英国官员抗议说:“你虽然是英国人,但是也没有权利毁谤我们的国王,你必须起来道歉!”

那位英国官吏不但不认错,反而指责卡巴·甘地不尊重他,强迫他向自己道歉。卡巴·甘地断然拒绝了这种无理的要求,结果被这些英国人绑了好几个钟头。

这件事传开以后,举国震怒。百姓们都聚集起来,强烈谴责英国人的行为,并要求他们释放卡巴·甘地。英国官吏知道众怒难犯,只好把他放了。

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卡巴·甘地是多么刚直不阿的一个人。

卡巴·甘地担任了多年首相,仍然两袖清风,没有为子女留下多少产业。他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但他善于从实际生活中学习和总结经验,因此他有足够的能力解决最复杂的问题,并且能够管理成千上万的人。

他并不是很热心的信徒,虽然信仰印度教,也只是偶尔上寺院去膜拜而已。上了年纪以后,有一位博学的高僧劝他多读古印度教的经文,因此他开始念起来,而且每天祷告的时候,总要朗诵几段。

母亲给甘地印象最深的就是她那颗虔诚圣洁的心。甘地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教徒,无论什么时候,她都不会不祷告就吃饭。去毗湿奴神庙参拜是她每日必行之事,即使是生病也从未中断过。

在印度,每当雨季来临时,教徒们都要禁食,祈祷阳光重现,母亲也不例外。有一年的雨季,母亲对神发下重誓:“除非太阳出来,否则我绝不吃饭。”

印度的气候就是这样,旱季时不会下一滴雨。可是一旦进入雨季,天空整日都被乌云笼罩着,几乎天天下雨。因此,甘地很担心母亲:在这种湿漉漉的雨季,谁知道太阳要到什么时候出现,母亲的身体能受得了吗?

甘地每天都期盼阳光出现,可是三天过去了,厚厚的云层仍笼罩着天空,没有丝毫出太阳的迹象。三天来,母亲信守誓言,除了喝水外,不曾吃下一口饭。到了第四天,好不容易有一缕阳光从乌云中射出来,甘地立刻跑进屋里,兴奋地叫道:“妈妈!太阳出来了,您可以吃饭啦!”

为了证实甘地的话,母亲便亲自出来看,可是当她出来的时候,那捉摸不定的太阳又躲到云后面去了。甘地兄弟几个都很懊恼,埋怨那朵把阳光遮住的乌云,母亲虽然好几天都没吃饭,却一点也不沮丧,反而安慰他们说:“不要难过,这都是神的旨意,神不许我今天吃饭,我们就听从神的安排吧。”说完了这些话,母亲又若无其事地走进屋里,继续做刚才的工作。

母亲不但信仰虔诚,性情也很温柔,更可贵的是她具有丰富的知识,对国内发生的事都很了解,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因此连宫廷里的贵夫人也很赏识她的才智。

进入学校

甘地的童年在故乡波尔班达度过,后进入当地的小学接受教育。甘地克服了很多困难才学会了乘法口诀。

甘地7岁那一年,不知为什么,他的父亲辞去了波尔班达王国首相的职位,改任拉奇科特王国的首相。因此,甘地一家便举家迁居到120英里外的拉奇科特。当然,甘地也转学了。

自从转学到拉奇科特以后,甘地就渐渐记事了,不过当时的甘地很害羞,每天准时到校,一放学就跑回家,不敢主动找别人谈话,所以朋友很少。

小学毕业后,甘地进入一所中学读书,但仍和小学时代一样,几乎没有什么可以称道的。不过,在中学一年级时,却发生了一件令甘地终生难忘的事情。当时的印度受英国统治,英国人害怕印度的学校对学生进行反英教育,便派齐尔斯督学到各地去视察。每当督学莅临一个学校时,便要举行考试,当然,这次也不例外,齐尔斯督学说:“我要抽考你们班的英文。”

他当场念了五个单词要学生们写出来,其中四个甘地都写对了,但只有“茶壶”这个词甘地怎么也拼不出,正当他苦思冥想的时候,老师突然走到他后面,用脚尖碰了他一下,原来他要甘地偷看邻座同学的答案,可是甘地却没明白他的意思。事后甘地才知道,全班同学都作弊了,都得了100分,只有他的成绩最差。

老师很惋惜地说:“甘地,你真是太老实了,这样会吃亏的。全班只有你没得满分,如果我们班上每个人都拿满分,一定会受到督学的夸奖,学校也会感到很光荣的。”

虽然老师这样说,可是甘地仍然不愿意这样做,他只想靠自己的努力得到高分,所以在上课时他都专心听讲,回到家里,在功课做完之前,绝不看其他的书。

可是,有一天,当父亲买了一本家喻户晓的《孝子斯罗梵纳》给甘地时,甘地却违背了原则,也顾不得功课有没有做完,因为这本书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他,几乎使他废寝忘食。故事的主角斯罗梵纳是一个孝顺的青年,他的父母想要去圣地膜拜祈福,为了实现父母的心愿,他便不辞辛苦,一路背着他那失明的双亲去朝圣。不幸的是在途中,他被正在狩猎的达夏拉达王所误杀。

这个悲惨的故事深深拨动了甘地的心弦,使他百看不厌。正在这时,有一个巡回剧团在甘地的家乡公演《孝子斯罗梵纳》的故事。剧中有一幕是斯罗梵纳肩上扛着一个竹笼,驮着失明的父母到各地顶礼膜拜,这个场景留给甘地无法磨灭的印象,他在心里一再告诉自己:“甘地呀,你要像斯罗梵纳一样,无论遭到多大的苦难,都要坚强地活下去。”

演《孝子斯罗梵纳》的剧团走后,又来了一个剧团演出《哈立斯昌德罗》的故事,征得父亲的同意后,甘地便去看了这出戏。哈立斯昌德罗是传说中的印度国王,为人宽厚正直。有一天,神为了试探哈立斯昌德罗是否真的宽厚正直,便变成一个恶魔,向国王提出许多难题,要他解决,恶魔还威胁他说:“如果无法解答这些问题,我就把王后和王子杀死。”当恶魔提出各种问题时,国王哈立斯昌德罗始终镇定地思考,然后不慌不忙地把问题一一解决,他的机智和勇敢终于使恶魔知难而退,王后与王子的性命也得以保全。

这出戏甘地只看过几次,可是留给他的印象却非常深刻,每天晚上临睡前,甘地的脑海里都会浮现出哈立斯昌德罗的影像。他天天问自己:“为什么世人不能像哈立斯昌德罗一样正直呢?”每次想到这里,甘地就非常难过。

甘地当时完全相信斯罗梵纳和哈立斯昌德罗的故事是真实的。成年后他才知道,斯罗梵纳和哈立斯昌德罗并不是真实的人,他们都是诗人所塑造出来的理想化的人物,虽然如此,他们依旧活在他的心中。

13岁那一年,也就是中学二年级时,甘地便在父母的安排下结婚了。

像甘地这样在13岁时就结婚的情形在印度并不少见。早在几百年前,印度就一直有童婚的习俗。

所谓“童婚”,顾名思义,就是在未成年时就结婚的意思。由于印度有严格的阶级制度,只有同阶级的人才能结婚。有些人因为找不到适合的对象,只好终生不娶,过着孤单的生活。为了避免发生这种现象,每当生下男孩时,父母就要立刻让孩子同阶级的女孩订婚,到十二三岁时就赶快娶回来成亲。

甘地好像一共订过三次婚,虽然他自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举行过仪式。甘地第三次订婚是在7岁那年,这也是别人后来告诉过他,他才知道的。第三次所订婚的少女最后成了他的妻子。这位少女与甘地同龄,名字叫做嘉斯杜白,在结婚以前甘地就认识她了,可是,他没有想到她就是他的妻子。

有一天,13岁的甘地看到母亲指挥着仆人打点里里外外的事情,他知道他们家要办喜事了,所以便好奇地问:“妈妈,谁要结婚?”

“孩子,是你要结婚啊!你爸爸说,你两位哥哥的婚礼也要同时举行。”

甘地的父母认为他们兄弟三人的婚礼同时举行,可以减少由这些令人头痛的繁文缛节所带来的麻烦,而且可以节省钱,因为就算弄得铺张一些,也总比三次分开办划算。他们兄弟三人的婚礼不是在拉奇科特,而是在故乡波尔班达举办,就这样兄弟三人从拉奇科特被送回波尔班达。在拉奇科特当首相的父亲由于公务繁忙,一直到婚礼快开始时,才从拉奇科特匆匆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