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范仲淹(名人传记丛书)
13555200000014

第14章 峥嵘岁月与晚景凄凉(5)

1045年年初,曾经慷慨激昂、想励精图治的宋仁宗终于完全退缩,他下诏废弃一切改革措施,范仲淹和富弼被撤去军政要职。实行仅一年有余的各项新政,也先后纷纷取缔。京师内外的达官贵人及其子弟又恢复原职。

庆历新政以火热的势头展开,但不久就被扼杀了。究其失败的原因,有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改革失败的直接原因是,以夏竦为首的反对派诬陷范仲淹、韩琦等为朋党。宋仁宗因为反对派的强烈反对,和对朋党的避忌,他不想改革了。宋仁宗当初要改革一方面是因为西夏的危机,这时已经与西夏和议了,这也是他放弃改革的原因。

新政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新政严重损害了宋朝的统治基础——士大夫阶层的利益。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宋仁宗也是要废除改革的。

晚景凄凉落叶归根

开展庆历新政,是范仲淹政治生涯的巅峰。仓皇离开京师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回朝廷任事,而是转徙各地担任地方长官,直到终老。

范仲淹不仅是有名的政治家,还是个大诗人、词人。他的词保存下来的不多,但都堪称不朽名作,颇为后世推崇。《苏幕遮》是他经略西北时的作品: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离开京师,再回到西北,面对这些旧作,范仲淹感慨万千。

1045年,他奉命到邠州(陕西邠县)任地方官兼任陕西四路缘边安抚使。在此期间还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他闲暇无事,就带着下属们去登楼远眺,还设置了酒宴准备喝酒谈天。刚坐下,还没有举杯饮酒,看到有几个披麻戴孝的人在营造下葬的器具,他并没有因此生气,而是急忙派人去询问发生了什么事。

原来是一个客居在邠州的读书人死了,准备埋葬在近郊,但是棺材、墓穴和其他送葬器物都还没有着落。范仲淹听后露出悲伤的神情,立即撤去酒席,并给他们一笔可观的钱,让他们办丧事。百姓们见他如此善待穷人,都感激不已。

7月,石介病亡。夏竦仍不放弃对他及范仲淹等人的迫害。正好徐州孔直温谋叛事发,据说在搜家的时候,搜到石介写的信。夏竦就上言说:“石介其实并没有死,他只是受富弼之命,偷偷到契丹计划起兵之事。”

范仲淹听到后为了避嫌,称疾请求解除兵权,改治内郡。他在《陈乞邓州状》中说,“臣则宿患肺疾,每至秋冬发动,若当国家有急难之时,臣不敢自求便安,且当戮力。今朝廷宣示西事已定,况邠州原系武臣知州,伏望圣慈,恕臣之无功,察臣之多病,许从善地,就访良医。”

不久,范仲淹拖着病体前往邓州(河南邓州)做知州。此时,富弼已贬至青州(山东益都一带),欧阳修被贬去滁州(安徽滁县),滕宗谅贬到岳州(湖南岳阳),尹洙则到筠州(江西高安附近),当时他已经病得很严重了。

于是范仲淹上书申请,把尹洙接到邓州来养病。尹洙临终时极为贫困,但他笑着告诉范仲淹:“死生乃是正常的规律。既无鬼神,也无恐惧。”

范仲淹在邓州担任知州时,为政清简。没有政事时,常与宾客琴诗宴游。到邓州的第三年,朝廷有命,要调他到今湖北境内的荆南府时,邓州百姓不忍他们爱戴的知州离去,成群结队拦下朝廷使者,恳求让他留任。于是,朝廷命范仲淹仍留邓州。

1046年,范仲淹应滕子京的要求,创作了最能表达他一生的心志,也为天下传诵的《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范仲淹就是以追求“古仁人之心”为人生目标,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为理想境界的仁人君子。他为人处世所最担心的,就是自己没法达到这些目标和境界。

在日常生活方面,他曾在家书中说:“凡见利处,便须思患;老夫屡经风波,惟能忍穷,故得免祸”。

“忍穷”说来容易,做来可不简单。但范仲淹早年就懂得自制,中进士踏入仕途之后,仍一直能保持俭约习惯。即使做到参知政事,贵为二府大臣,也是“非宾客,食不重肉”(除非请客,绝不吃两种荤菜)。每天在就寝之前,都要检讨当天有没有奢侈浪费的情形,所做的事情有没有不对的地方。如果检讨的结果,没什么浪费或不对的地方,就安然睡下;若有,则第二天必会设法为百姓多做一件有利的事情来补偿。

1049年,范仲淹被调往杭州做知州。这一年,他出资为范氏一族购义田,设义宅,被天下人作为德义的榜样。

1050年,吴中闹饥荒,范仲淹开仓救灾,并募集民力,兴办各项利民建设。他身体更加虚弱,于是请求改调。

1051年,他以户部侍郎的身份调往青州(山东益都)做知州,兼任淄潍等州安抚使。这儿正是当年母亲带他改嫁的地方,是他人生的第一个故乡。

责任心强的范仲淹到青州之后,发现黄河以北水灾所造成的流民,尚在村落,正需救济;而且岁饥物贵,盗贼满路。他的忧劳有增无减,大感力不从心。日渐衰弱的身体,使他不得不请求他调,让心力皆能配合的人来拯救那些灾民。

他请求改调颖州(今安徽阜阳)获得朝廷的准许。1052年,范仲淹坚持带病前去赴任,结果才走到徐州就病逝了。这里正是范仲淹出生的地方,他生于徐州死于徐州。

范仲淹死讯传开,朝野上下一致哀痛。包括西夏甘、凉等地的各少数民族人民,都成百成千地聚众举哀,连日斋戒。凡是他从政过的地方,百姓们纷纷为他建祠画像,数百族人来到祠堂,像死去父亲一样痛哭哀悼。12月,范仲淹被葬于河南洛阳县尹樊里的万安山下。宋仁宗亲篆碑“褒贤之碑”,并敕赐西京褒贤显忠禅寺,及苏州天平山白云禅寺,永燃范仲淹香火。

范仲淹历官推诚保德功臣、资政殿学士、金紫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护军汝南郡开国公、食邑二千三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赠兵部尚书,谥文正。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追封楚国公。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品德是中华美德的精魂,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并将一直传承下去。他艰苦自律、勤勉好学、正直忠诚、为百姓为国家呕心沥血的形象将永远树立在后代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