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文天祥(名人传记丛书)
13547200000020

第20章 投奔二王

九死一生的孤臣文天祥此时站在船板上,欣赏着海的壮阔美丽,心中充满了希望和对未来的梦想。海船驶到扬子江,他曾写下一首诗:

几日随公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经过台州(今浙江临海)海岸,这里已经是南宋的势力范围了。他们下船休息,补给一点东西。台州是一位宋朝开国名将张永德的故乡,他的后人张哲斋也是爱国之士,听说文天祥过境,便立刻邀请他们到家里来。

文天祥和张哲斋谈得非常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张哲斋受到感召,愿意挺身而出,追随丞相抗敌复国,拥护二王中兴大计。

自文天祥离开之后,张哲斋便积极地筹备起来,先拟好了讨伐元鞑子的檄文,张贴在台州城门,并且檄召海上的各路英雄准备举事。他与文丞相约定好,只要一接到动员令,他便立刻号召海上船只和水兵跟着作战。

可是时间一天天地过去,张哲斋左等右等,也没有一点消息。直到六月才知道,文丞相到了福安后,本来想率领勤王义士海陆并进,攻取明州。但是这个计划触到了陈宜中和张世杰的短处,所以他们极力阻止文天祥。

张哲斋不仅报国未遂,反而招来杀身之祸。两年后,元军大帅张弘范领兵南伐,经过台州的时候,见各地墙壁上仍贴着檄文,知道张哲斋有抗元之心,他派人把张哲斋抓来,张哲斋宁死不屈,张弘范便下令将他处死。

且说文天祥由通州赶到永嘉时,广、益二王已经离开永嘉迁往福州了。

于是他一面派人赶去报告,一面纠合旧属,准备和沿海英豪举兵反攻。邹洬等各地义士闻风而来。文天祥见各地士气激昂,非常高兴。

五月初一,从北朝燕京传来不幸的消息,忽必烈废恭帝为元朝的瀛国公,恭帝不久便被剃度为僧,全太后也被削发为尼。

南方的文武大臣认为帝系不能断,于是恭请益王登基,改年号为景炎,加封弟弟赵昰为卫王,并以陈宜中为左丞相兼枢密使,张世杰任枢密副使,陆秀夫同签书枢密院事,陈文龙任参知政事。

文天祥接到命令后,立刻动身往福州,觐见皇帝。此时的文天祥已经两鬓斑白,形容枯槁,皇帝看到后非常感动,立刻任命他为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兵马。

文天祥希望统率一支军队,由台州、永嘉一路,经略浙东。因为他路过台州时,已经约好了海上英雄张哲斋在那里接应。虽然皇帝想把复国重任交给文天祥,但是陈宜中依然把持着政权,文天祥见到他的时候,谈了几句便话不投机。

当文天祥质问他当初为何弃职潜逃时,陈宜中又羞又恼,更视文天祥为眼中钉,对他言不听计不从。文天祥虽身居相位,却是徒有虚名。

左右丞相本来应该共同辅佐皇帝的,但是陈宜中却不肯合作。文天祥性情刚直,最看不惯尸位专权的人,尤其是陈宜中依仗着张世杰率领的大军为所欲为,权威用事,不立纪纲。虽然朝廷的任命已经下来,文天祥却坚持请辞。他说:“我要是当了右丞相,势必与陈宜中发生冲突,内部先争起来了,还怎么能抵御强敌呢?”

当时的端宗皇帝年幼,只好以文天祥为枢密使,同都督诸路军马。

文天祥上疏,请求带兵回到永嘉,准备收复浙东。但陈宜中极力阻止文天祥的计划,因为他和张世杰先前就驻扎在永嘉,那时候只听说北人打来了,他们俩便放弃了浙东,这时候见文天祥自告奋勇,他们觉得很没有面子。

老奸巨猾的陈宜中对左右参谋说:“以目前勤王的军力来说,数张世杰和文天祥的两支兵力最大。张世杰是个武将,处处听我的。与其派文天祥,不如让张世杰去。如果世杰立下大功,收复了浙东,那也就等于是我的功劳。”

左右参谋接道:“是啊,论目前的威望与名气,没有人比得上文天祥。如果是他立下大功,收复浙东,那么这个功劳怎么样也算不到您这边的。”

陈宜中以私心误大事,这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误了朝廷。南宋末年国家艰危,大臣不能同心同德对付敌人,这就注定了它必然失败。

陈宜中派张世杰、张文虎以及在江西吃了败仗的吴浚,率十万大军往永嘉攻打定海,无奈元朝大将李恒所统率的兵马既精又多,所以张世杰一方吃了个大败仗,吴浚逃到宁都避难。

当时很多人都想请文天祥出马,挫一挫敌人的锐气。七月初四,文天祥自福州出发,十三日到达南剑州。南剑州是闽江上游剑溪、沙溪的汇合处,依山建城,地势非常险要,素有“八闽屏障”的称号。文天祥在这里建立了同督府,亲自草拟檄文,号召天下义士参加勤王义军。

扬州的战事也越来越不妙,元将阿术攻下了高邮、宝应以后,就等于完全切断了扬州的粮道。而博罗所率领的另一支元兵又攻下了泰州的新城,李庭芝的处境更加孤立。

为了招降李庭芝,阿术还把淮西夏贵的降卒赶到扬州城下,大声喊话:“天下皆归附大元,扬州一隅之地,何能久守?”

李庭芝的帐下幕友也受此影响,十分感慨地说:“李将军,既然皇帝都投降了,我们守着这孤城还有什么意思呢?”

李庭芝说:“降元一途,我绝不考虑。城破之日,我唯有一死。”

阿术又派了使者,以元主忽必烈的手诏诏示李庭芝,只要答应投降,什么条件都可以。李庭芝打开了城门,把使者迎接进去。没过多久,阿术却看见那使者人头被挂在扬州南门,李庭芝还当众焚毁了元主的诏书。

其实扬州的军粮早已吃完了,李庭芝向民间求粮,不久,连民间也没粮了。城外的元军,火力不断,城内的淮东军,虽然粮尽援绝,依然力战不屈。

阿术见围城已长达三个月,却久攻不下,于是又请元主下诏,只要李庭芝肯降,不但赦免他斩使焚诏的罪,而且官上加官,禄上晋禄,李庭芝却不为所动。

端宗即位后,下诏到扬州,命李庭芝去福建讨论军国大事。李庭芝率姜才一伙七千多人乘夜突围,想由泰州出海,逃往福建,将扬州交给副使朱焕坚守。没想到,李庭芝前脚一走,朱焕后脚就开了城门,迎入元军,防守了三个多月的扬州,就这样落到了元人手中。阿术进城后,发现李庭芝已出走,立刻带兵追赶,李庭芝与姜才且战且走,进入泰州城的时候,兵马已损失了一千多。

阿术将泰州围住,并从扬州逮捕了李庭芝全部家属,要挟李庭芝投降。李庭芝认为不应为私情而损大义,所以固守不降。

可是泰州守将孙贵、胡惟孝等并没有守城的决心,尤其那几天,姜才背上长了疽疮,没法应战。李庭芝身边的一伙将领也觉得前途未卜,所以他们乘李庭芝不备的时候,偷偷开了北门。等李庭芝得到消息,元军已蜂拥而入,不得已,李庭芝转到后院,投荷花池自杀,却因水浅自杀未遂,最后和姜才一起被捉,被解到了扬州阿术的帐下。

“我们屡屡劝你归降,你为何抗拒到底?”阿术问。

“要杀便杀,没什么好说的。”李庭芝、姜才态度非常强硬。

阿术本想留下他们,却听降将朱焕说:“扬州自用兵以来,尸骨遍野,就因为他们两个一直不肯归顺,害得全城的老百姓都跟着受苦。若不把他们杀了,怎么对得起已死的将士和百姓!”于是二人被推出辕门,同一天被斩首。

就在李庭芝死后不久,元军攻陷真州,守城苗再成与城共亡。从此,两淮之地,都是元军的天下了。

元军乘胜大举南下,浙西、浙东和江西的元兵,以端宗皇帝为攻击目标。阿剌罕、董文炳、忙古歹、唆都等分别带领水师,南袭福建、广东沿海的州郡。大将塔出与吕师夔、李恒的骑兵则沿永嘉南进。

三路进攻的消息传到福州,朝廷又开始动摇了。文天祥认为,朝里既然还有正式军队十七万人,民兵三十万人,何况正规军里有一万多名淮军的精锐部队,如果善加指挥,大可以背水一战,根本不必奔逃。

但是陈宜中这个胆小鬼可不这么想,他已经沉不住气了。他既不同意文天祥进军浙江,也不同意文天祥反攻江西而与战友会合,还命令文天祥自南剑移兵汀州(今福建长汀),南剑州的防务交给都承侍郎王积翁负责。

陈宜中下令,命张世杰准备船只,大家都慌慌张张地跟着皇帝逃命去了。文天祥的大军南移之后,浙南闽北更形同虚设,元人见机会难得,立即发动攻势。元兵统将阿剌罕越衫关,打处州,李珏不敌而投降。接着进占邵武、建宁,以居高临下的姿态逼迫南剑州。王积翁受不了,连忙拱手请降,于是元军直取福州,知州王刚中也不战而降。

大局已经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各地的守将逃的逃,降的降,宋朝几乎是到了全面瓦解的地步了。

端宗皇帝跟着一群逃难的官员到了泉州避难。泉州的地头蛇蒲寿庚本是商人出身,只知道赚钱,他瞧这破落户的小朝廷来到他的地盘,便想利用端宗好好做笔生意。更糟糕的是,随着陈宜中、张世杰来的军队已经军心涣散,常常在民间闹事,使当地人非常不满。

蒲寿庚暗地里跟元兵联络,谈好价钱,打算来一个非常行动。

张世杰发现此人图谋不轨,于是和陈宜中商量多次,结果决定再次迁都。蒲寿庚发现事情败露后,干脆先下手为强,鼓动全城百姓起来仇杀。

端宗皇帝虽然被陈、张二人拥着逃走了,但是来不及跟去的皇亲国戚和大队淮军,都被砍杀得片甲不留。随后,泉州便升起了大元的旗帜。

北面的福州和南面的泉州城都投降了,夹在两城中的兴化府,受到重大的威胁。守兴化府的陈文龙,是极少数的爱国分子之一。王刚中献出福州以后,曾派代表送信来,劝他投降,如此不但可保性命,还可享受荣华富贵。

陈文龙读过来信以后,咬牙切齿地说:“我也是宋朝的状元,即使不念国家的恩惠,也要替天下读书人争一口气。”

于是他下令把送信的正使杀了,让副使持回信而去,信中骂王刚中背恩叛国。兴化城有许多谋士,都来劝他,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宋朝大势已去,兴化孤城是守不住了,不如跟元人谈谈条件!”

陈文龙却回答:“你们怕的就是一个死,要知道,人总是要死的,怕有何用?”

虽然陈文龙愿意抗争到底,其他的部将却不以为然。所以当陈文龙派部将林华去侦察元兵的行动时,林华竟偷偷引着元兵进来了。陈文龙当即被俘,弓刀手逼他投降。陈文龙指指自己的肚子说:“这里装的全是节义文章,你们怎么逼我都没用。”

大家见他不服,便把他送往临安城去,陈文龙在途中就绝食而死。

十月间,小朝廷命文天祥出兵汀州向南发展。十一月,文天祥将督府移到汀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