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说谎心理学
13545100000019

第19章 为什么会说谎的人混得更好(3)

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教授大卫·拉克尔和察可尤基娜采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对2003年至2007年间的近3万场由美国首席执行官和首席财务官主持召开的电话会议进行了分析,试图揭示“当人们说谎时,说话方式有什么不同”这一问题。大卫·拉克尔和察可尤基娜记录了每一位执行官的用词和表达方式,尤其是对讨论利润的会议上的说辞进行了比较。

结果发现,当领导们开始说谎时,他们更倾向于引用常识(“正如大家知道的那样”),而较少地直接指向股东的利益。而且,他们也不怎么使用“非极端积极的情感词”,例如,在形容一件事时,他们会用“不可思议”来代替“好”,从而使其听起来更有说服力。另外,领导们在说谎时会避免使用“我”,他们更多地会选择使用第三人称。那些代表着“犹豫”的词汇会暗示说话者可能接受过“说谎训练”,因此,像“嗯”、“啊”这样的“犹豫性词汇”也不经常出现。

斯基林曾骂一位投资者“混蛋”,而研究发现,“咒骂”这一表达方式很有可能说明说话者在说谎。

该项研究及其结果发表在一篇以“察觉电话会议中的谎言”为题的论文中,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它能够帮助投资者在电话会议中收集新的有价值的观点。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这项研究的重要性会减退。现在,公关公司已经知道如何指导老板掩盖谎言,例如更多地使用“犹豫性词汇”、减少骂人、避免过度使用表现积极情绪的表情等。

老板的“口头禅式谎言”

美国佛罗里达州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了美国的“办公室虐待”现象之严重:近40%的员工说自己的主管“说话不算数”;超过四分之一的员工认为,他们的主管“经常在背后说下属坏话”。我们一起来看看老板都有哪些口头禅式的谎言。

“好好干,我不会亏待你的!”

对于热血沸腾的年轻人而言,这句话充满了鼓舞与希望。然而,时间和事实却证明,几乎每个老板都说过这句话,但却不是每个老板最后都能兑现这句话。如果不幸被老板“放鸽子”了,不要试图去争取,因为他们已经准备好了一大堆绝对充分的“理由”来驳斥我们。

我们会对每一个员工负责。

作为一个公司,最重要的就是讲诚信、负责任。很多老板在公众场合都会这样标榜自己和自己的公司,但事实上,他们侵犯员工的隐私、占用员工的私人时间,甚至对员工进行言语侮辱。

我们提倡男女平等,但不难发现,很多公司明显存在歧视女性的现象。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1年,最低薪酬工作中,大约三分之二都是由女性来承担的;最低薪酬全职工中,61%都是女性。

就这么办,出了问题我负责!

很多时候,主管下达一个命令可能只是心血来潮。千万不要相信“出了问题我负责”的鬼话,要是真的出了问题,执行者首当其冲,最有可能成为“替罪羊”。

因此,面对一个可能存在风险的方案,或者看起来不是很妥当的办法,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立即执行,而是恰当地把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这既是对公司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如果不是十万火急的事,也可以推迟半天或一天,借汇报准备工作的时机再向主管确认一遍,并重申可能带来的后果。当实在无法说服主管改变主意时,可以向更高一级领导请示。

大家畅所欲言!

开会的时候,老板经常这么说,但稍有职场经验的人都没有这么做,而刚进职场的新人又不敢这么做,所以,这句话基本上是一句撑场面的空话,或者准确地说,是老板“有预谋”的谎言。

员工是需要鼓励的,对于这一点,老板比我们更清楚。当他的长篇大论结束时,如果只有机械的掌声,那是远远不够的,他必须让员工知道,自己是一个慈祥、亲切、大度的老板,而开会是最好的机会。因为员工完全没有准备,他们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听明白整份报告,同时还能提出一些“激动人心”的建议。这样,老板就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不是我不给你们机会说,是你们自己不说的。”

目光要长远!

这是一句经典的职场忠告,我们也提倡一个人的职业规划要从长远出发,不能被一时的眼前利益所诱惑。但是,某些老板却把这句话当作敷衍员工的借口。

当员工抱怨薪水低、福利差、任务重、资金少的时候,他们就会把这句话搬出来:“目光要长远,不要只看眼前!”“你们还年轻,目光要放远些,我相信你们!”“现在吃苦是为了将来,5年后、10年后,你一定比XXX还要成功!”

不要以为老板真的相信你前途无量,他们只是想少付一点儿工资,或者让你心甘情愿地多加一会儿班。

6.测谎仪真的能测谎吗

你可以一时欺骗所有人,也可以永远欺骗某些人,但不可能永远欺骗所有人。

——[美国]亚伯拉罕·林肯

可能的谎言信号

坐立不安、手忙脚乱、胳膊交叉放于胸前、不敢进行眼神的交流,或者故意提高嗓门……

在绝大多数人看来,这些都是说谎的表现,但事实上,至今为止没有一项科学实验能够证明这些表现和说谎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在审讯中,有一条标准是:眼睛看向左上方的人,极有可能在说谎。谎言研究者并没有证实这种联系,但也没有排除这种推论,因而只说“极有可能”,而非“一定”。

说谎几乎没有稳定可靠的特征,目前唯一得到验证的是开始说谎时会出现犹豫,但这种犹豫只持续几微秒。有一个普遍的观点是,当一个人说谎时,内心压力会增大(在前面已经说过不止一次),情绪容易陷入紧张状态,从而出现一系列不自然的表现。

但是,审讯专家也指出,引起情绪紧张的因素有很多,说谎只是其中一个“可能的因素”。比如,一个内向的无辜者面对严肃的审讯,也会产生不安、压抑、紧张等情绪。很多人错误地把被告或嫌疑人的“情绪紧张”认定为说谎,从而造成了不少错误案件。

乔·纳瓦罗认为,身体语言是内心情绪的外在表现,我们能够从中识别出一些谎言的迹象。

保罗·艾克曼则密切关注着另一种现象。他认为,微表情是不受意识控制的、转瞬即逝的情绪信号,但却最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心状况;经过训练的观察者能够捕捉到微表情,从而判断出一个人真实的心理;同时,利用仪器将一个人的面部表情放慢数倍,也能辨识出一些微表情。从这一点出发,艾克曼提出,如果一个人的说辞与面部表情不一致,则有可能在说谎。

注意,我们一直强调的是“可能”。一些心理素质极强或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往往能很好地驾驭自己的动作、声音、表情,因而很难被识破。

有人说:“我们可以使用测谎仪,没人能逃过测谎仪的检测。”真的是这样吗?

测谎仪本身就是一个谎言

按照心理学的理论,在经历了某个特殊事件后,我们无一例外地会在心理上留下无法磨灭的印记。比如,作案者作案后,脑海中就会不断重现作案时的情景,琢磨自己可能留下的痕迹;当听到别人提起发案现场的一些细节时,这种印记就会受到震动,引起呼吸、脉搏、心跳、脑电波、瞳孔、皮肤等生理参数的变化。而测谎仪能够将这些肉眼难以看到的变化记录下来。谎言专家通过分析变化图谱,得出被测者是否在说谎。

但事实上,“测谎”测的并不是谎言本身,而是受刺激后引起的生理参量的变化。因此,或许把“测谎仪”称为“多参量心理测试仪”会更加准确一些。

既然如此,为什么很多审讯无果的案子,一用测谎仪,作案者就暴露了呢?其实,测谎仪本身就是一个谎言!

首先,面对神秘莫测的东西,大多数人都会产生心理压力。在正式测谎之前,测谎专家往往会和嫌疑者进项漫长的对话,其目的是了解被测者的个性特征和诚实程度,以确定审讯的问题和方式。其次,测谎专家会反复说明测谎仪是集科学性、客观性、公正性为一体的高效率现代化仪器,并且从未出现过差错,从而使嫌疑者担心,如果自己说谎,就有可能会被当场识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