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音乐的历史
13543500000020

第20章 扼住命运喉咙的天才(1)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莫扎特之后又一位天赐的旷世奇才。 贝多芬在离克罗涅不远的波恩出生,他的童年并不快乐。他的父亲也许是欠缺才干,难以维持全家生计,因而酗酒,并且脾气暴躁。尽管 如此,他却对小贝多芬期望甚高,希望儿子有朝一日能成为像莫扎特那 样的名家,光宗耀祖。他十分野蛮地逼迫儿子学小提琴,当时贝多芬只 有四岁。贝多芬生性倔强,不会轻易屈服,因而父亲的高压政策未取得 成效。这种品质,正是贝多芬的优点。

老贝多芬并不清楚,其实儿子的才能并不在莫扎特之下,而且还多 了一分莫扎特没有的刚强。

终于,贝多芬还是被父亲带上了科隆的台面。他已经七岁了,但老 贝多芬偷偷改小了他的年龄,好让他拜师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他的启 蒙恩师-海因里希·凡·邓·艾登,是一名供职宫廷的风琴师,负责 教授基础理论和管风琴演奏。老师已经发现了小贝多芬身上的天才潜 质,评价是:容易害羞、不爱说话、喜欢思考、有着对音乐和诗歌的强 烈热爱、富有想象力。这确实是很准确的评语。

1781年,贝多芬完成通奏低音、作曲和键盘等课程,从鹿特丹的宫 廷管风琴师涅夫那里毕业了。他还在第二年代理了涅夫的管风琴师职 位,可以说是毫不费力地得到了这个令许多人羡慕的职位。过了不久, 贝多芬的钢琴曲集也经由曼哈姆的哥茨出版了,这些以得累斯勒进行曲写成的乐曲使得贝多芬声名鹊起,像莫扎特一样春风得意,此后也得到 了众多机遇的眷顾。在为马克西米利安·弗朗茨工作这段时期,除了有 着丰厚的待遇之外,他还和韦格勒及布鲁宁家族成为了好友。他十分庆 幸,布鲁宁家族有浓厚的文化气息,但又崇尚自由,这样的陶冶使他更 加具备成为大师的素质。如此年轻,就有机会出版自己这个阶段最重要 的作品,这也是莫大的激励。与此同时,宽松的经济状况让他可以没有 顾虑地把自己仍然酗酒的父亲赡养起来。

贝多芬的梦想之所在还得说是维也纳。不仅仅因为维也纳是世界知 名的音乐之都,还因为莫扎特-青年贝多芬一直崇拜的偶像-就在 那里。1787年,年仅十六岁的贝多芬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来到维也 纳,并且经人引荐见到了莫扎特。见到自己的偶像,贝多芬首先演奏了 一首不知道练习了多少遍的曲子。贝多芬急于在自己崇拜的人面前表 现,夸张地展示演奏技巧,但莫扎特不以为然。不过,随后的一段即兴 演奏,莫扎特立即正视眼前这个年轻人。后来莫扎特告诉朋友,贝多芬必在未来的某个时候取得惊世成就。虽然莫扎特极有眼光,发掘了贝多 芬的才华,但他很早就离开了世界,而没能看到贝多芬后来的巨大成 就。但是,他是贝多芬心中永远的偶像和强大的精神支柱。

贝多芬离开波恩的时候,他的母亲很不幸地因病离开人世。贝多芬 十分悲痛,最爱他的母亲离开了他,他对未来一片迷茫。他那可恨的父 亲越发地沉溺于酒精麻醉之中,债务累累,年轻的贝多芬不知道如何找 到生活的方向。

命运再一次降福于他。正在贝多芬感到山穷水尽的时候,他生命中 的贵人-条顿骑士国的华尔斯坦伯爵出现了。这位未来的奥地利首相 十分赏识贝多芬的才华,希望能够帮上这位前途无量的青年。他希望贝 多芬能够根据不同题目即兴创作变奏曲,并以选帝侯名义给了贝多芬一 大笔钱来支持他的创作。当然贝多芬不会仅限于他的这点要求,而是广 泛汲取文学、科学、哲学、政治等各科的知识,像一只勤劳的蜜蜂,不 知疲惫地飞在艺术的花丛中。广泛的涉猎使贝多芬获益良多,丰富的积淀是他创作如此博大精深、雄 浑瑰丽的音乐的灵感源泉。

回到波恩后,贝多芬与更 多贵族结交,以便迅速提高自 己的社会地位。1790年,贝多 芬为一些达官贵人创作了两首 清唱套曲和二十四首一组的变 奏曲。不久之后,他就如愿以 偿地成为了宫廷管弦乐队的一 员,并开始沿着莱茵河游历。 这次旅行得到华尔斯坦的资 助,贝多芬再次到维也纳。尽 管他仍然没什么名气,但再度归来,他创作出了一生中最伟大的作品。

在维也纳,贝多芬又有幸得到两位音乐界前辈的悉心指导。第一个 是海顿,他十分欣赏贝多芬的才华。得到新音乐开山始祖的亲自指导, 贝多芬的新音乐功力大进。我们会在后面的章节专门谈谈新音乐,这个 话题并非三言两语能尽言。另一个前辈是萨里埃里,这个莫扎特的死对 头虽然人品不佳,但也算是个热心的先生,贝多芬得到了他不少的指点 和提携。

比起在波恩的生活,贝多芬在维也纳幸福多了,至少没有终日醉醺 醺的父亲再惹麻烦了。贝多芬很快融入了这个德奥音乐圣地,和他的老 师海顿一样戴上假发,而且气质也颇为接近。贝多芬的音乐功力自然是 日日见长,不过他需要尽早步入当地名流的交际圈子,而且需要马上解 决一个问题:稳定的职位。

其实,只需要小小改动一下作品署名,就可以摆脱目前的困境。自 尊心极强的贝多芬是个极为自信和骄傲的人,他不认为他向海顿学习了 很多东西,也不希望通过在自己的名字前面缀上"海顿的学生",借老 师的名气出名。他私下里从约翰·申克那里学到了对位法和基础理论。 然后他投身创作,写出了一首有八个声部的组曲、五重奏、双簧管协奏 曲、一些钢琴变奏和赋格曲,他满心以为这些作品能换得波恩选帝侯的 一笔资助,但令他颇为失望的是,选帝侯不认为他有所提高,因而回绝 了这个请求。

贝多芬对这些不是最在意的,他一心想出名。他迫不及待地想像莫 扎特一样少年成名,他也终于迎来了收获的季节。尽管波恩选帝侯轻视 他的努力,但这个自信的年轻人逐渐得到了维也纳的肯定。贝多芬不再 是往日的那个无名小卒,而开始走上音乐之都众人瞩目的前台。

1795年3月29日,贝多芬迎来了他在维也纳的首次登台,在城堡剧 场以钢琴家和作曲家的双重身份,首度献演原版的《降B大调钢琴协奏 曲》。这次演出得到了难以言表的成功,听众受到如此震撼,以至于有 些人当场落泪。他的音乐的迷人魅力非言语所能形容,超过了通常意义上的创意、美感等,体现出前所未有的独特风格。然而贝多芬面对向他 表现出无尽崇拜和感激的观众的阵阵掌声时,却大声讥讽:你们这些白 痴!也许贝多芬不认为观众真正理解了他的音乐,也许天才往往有一些 怪脾气,这大概就是他们不同于常人之处吧。这些都只是猜测,只有这 个事实是肯定的:贝多芬无可比拟的才华和亘古未有的成就为大家公 认。观众们交口称赞贝多芬,且谅解他的粗鲁无礼。贝多芬后来的几 场音乐会甚至使人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没有一个即席演奏者能和他相 比。"音乐会极大地改善了贝多芬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他得以离 开李希诺夫斯基亲王搬入自己在十字街的住宅,还有了自己的仆人和 马。他弟弟得知哥哥名利双收,也前来投奔。随着社会地位的提高, 贝多芬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近了。

尽管此时的贝多芬已经名声在外,但他仍然保持了一贯勤奋钻研的 本色。波希米亚人温泽·克鲁赫兹成了他的小提琴老师,而毫无疑问, 贝多芬在很短时间就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在维也纳一系列成功的音 乐会之后,贝多芬又顺利地完成了一次长途旅行,去了布拉格、德累斯 顿、莱比锡、柏林等地,由布拉格的卡尔王子全程陪伴。他在柏林宫廷 的演出也十分成功,以至于威廉二世赏赐了一个鼻烟壶-装满了金路 易!莱比锡更是他创作的黄金地带,《意大利一隅》、《负心的人》、《初 恋》等脍炙人口的作品是献给波希米亚女高音约瑟夫·杜赛克的礼物, 还有题献给海顿的作品等,都是在这里创作出来的。

到了1797年,贝多芬创作出了更多优秀的作品,包括两首新的大 提琴鸣奏曲、羽管键琴或钢琴鸣奏曲,管乐重奏,以及歌曲《阿黛莱 娜》,等等。但我们知道这并不是贝多芬最杰出的作品。也许传世之作 不仅仅需要创作者的天才,也需要特殊时间、场合的机缘。贝多芬因 "名噪一时的即兴独奏"而引起了尚·巴第司特·伯纳德将军的兴趣。 这位极具军人气质和英雄形象的将军请求贝多芬创作一首《英雄交响 曲》。这次贝多芬并没有像往常那样充满了对贵族的偏见,而是欣然应 允,因为贝多芬有很强烈的英雄情结。他开始培养一种英雄般的情绪和酝酿壮丽的旋律。 我们都知道, 贝多芬十分高傲, 但这种高傲仅仅针 对那些不懂得尊重 艺术的草包贵族, 他对真正才华洋溢 的艺术同行们十 分尊重。1799年, 贝多芬在威尼斯遇 到了古怪的天才低 音提琴家多米尼 格·格拉格涅提,这位大师级人物用低音提琴演绎了贝多芬的大提琴奏鸣曲第五号作品, 这深深地震撼了贝多芬。随后结识的钢琴名家约翰·巴第司特·克莱马 也令贝多芬敬佩万分。

18世纪的尾声,贝多芬为世人贡献了两部不朽名作-《悲怆奏鸣 曲》(另一名称为《C小调钢琴奏鸣曲》)和《C大调第一交响曲》。

《悲怆》是贝多芬为献给李希诺夫斯基亲王而创作的。以厚重的和弦起 头,以富含感情的慢板为主体,最后的快板节奏紧凑,充满叛逆精神, 意境幽远。也许这就是贝多芬命途多舛的未来的"悲怆"预兆。

当然,"悲怆"并不能停下贝多芬创作的脚步,新世纪的开端,他 屡出新作:六首弦乐四重奏、一首圆号奏鸣曲和大获成功的第二场音乐 会。他心中也萌发了爱情的新芽,布伦斯威克家的两姐妹同时闯入了他 的心扉,但是这场爱情注定没有结果。贝多芬似乎注定与爱情无缘,尽 管作为音乐沙龙的耀眼人物,有许多和贵夫人、小姐碰面的机会,但他 显得十分自卑,甚至放任自己以丑陋形象示人,常常在给女伯爵上课时 "只穿着睡衣拖鞋"。他曾经鼓起勇气向一个动人的独唱演员维尔曼求婚,但不幸遭到了拒绝,这更加打击了他,他对自己更加失望。他是一 个如此有名气有才华的人,也应当拥有完美的爱情,可是上帝似乎觉得 他拥有的已经太多。贝多芬始终难以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爱情,只能像终 身未娶的达·芬奇那样,忘我地投入在自己热爱的音乐事业中。1801 年又是他的一个丰收年,创作了《月光奏鸣曲》、《第一交响曲》的 分谱、《C大调钢琴协奏曲》、《降B大调钢琴协奏曲》、《C大调弦乐五 重奏》、《降E大调钢琴五重奏》、献给劳布克维兹王子的《弦乐四重 奏》等。

命运往往喜欢和那些正值一帆风顺的人开玩笑,贝多芬也经历了命 运的无情责难。正当他积极地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创作时,突然一场大病 袭来,险些终结了他的音乐生命。贝多芬的身体状况一直很严峻,除了 反复被痢疾折磨,更令他恐惧的是听力的衰退。这几乎要了一个视音乐 为全部的人的命。贝多芬很长时间都无法正视这个残酷的事实:"我只 能停止社交活动。我实在不能忍受别人同情的目光,我难以开口:我听不见了。如果我在别的行业,也许还能挺过去。但是对于我喜欢的音 乐,这种病是一场可怕至极的噩梦。"贝多芬感到了任何时候都无法比拟的悲痛和绝望,他每天被疾病困 扰,生活在担心失聪的极大精神恐慌之中,还有死对头们的奚落和讥 笑。他甚至想过自杀。他曾希望到以硫黄温泉闻名的海利根施塔特排解 心中抑郁,但他心中的沮丧和痛苦与日俱增,终于在这里积累到了承受 的极限。他甚至写了遗嘱,通过这些"最后"留下的文字,我们窥视到 他痛苦绝望、精神崩溃的状态。

但贝多芬始终是不同凡响,除了无与伦比的才华,他还有着常人无 法想象的勇气和耐力。"我会迎接命运的考验,尽管我明白,我是神 创造的最不幸的活着的人。但我必须活下去,哪怕像一个被神放逐的 人。"最终,他毅然选择了扼住命运的喉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