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奇效冬病夏治
13542400000092

第92章 冻疮

冻伤是人体遭受低温侵袭,导致气滞血瘀甚至血凝,出现肌肤、肢体受损的一种疾病。临床上常将冻伤分为全身性冻伤与局部性冻伤两类。全身性冻伤由于低温,使人体中心体温降至35℃,又称为“冻僵”。局部性冻伤根据受冷时间的环境条件,分为三种:一是“战壕足”,是战士在湿冷战壕中下肢遭受冻伤;二是“水浸手(足)”,指手(足)长时间浸渍于冰点以下的冷水中所引起的冻伤;三是“冻疮”,指人体的指、趾、耳、鼻等暴露部位受低温和潮湿影响,出现紫斑、水肿等。全身性冻伤在我国北方野外高寒地区可见,冻疮在中南部地区较为多见。

冻疮轻症初起时,受冻部位皮肤先呈苍白、麻木、冷感,继则水肿或青紫,形成淤斑,自觉灼痛、瘙痒;有的则局部水肿,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自觉疼痛微痒,如无感染,水疱逐步干枯,结成黑痂,不久脱落而愈,其损害皮肤浅层或全层。重症初起,受冻部位皮肤亦呈苍白,冷痛麻木,触觉丧失,继则暗红而肿,水疱破溃后,创面呈紫色,出现腐烂或溃疡,甚至受损肌肉、筋骨,常呈干燥黑色坏死,患处感觉、运动功能完全丧失。继发严重感染时可伴有寒战、高热等全身症状,若毒邪内陷,还可危及生命。其损害多为皮肤、皮下和骨骼等。

现代医学认为,冻伤的主要病理生理是血液循环障碍和细胞代谢不良。寒冷是造成冻疮的直接原因,潮湿环境、人体防护不足及皮肤暴露在外时间长是冻伤的主要诱发因素。

中医认为冻伤的发生多为患者身体阳气虚弱,突遭寒邪侵袭,卫外不固,深入肌肤而致气血运行不畅,凝滞脉络,久之肌肤失养,阴寒之邪久伏于脉络而发。冻疮多发在冬季寒冷季节,春、秋较少,夏季则无。中医研究表明,人体阳气虚者,可受夏季自然界阳气隆盛的影响,人体阳气在夏季处于节律变化的高峰,加之夏季皮肤毛孔扩张,体内阴寒之气易于解除,如此时应用温阳发散、活血化瘀的药物乘其势而治之,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之佳效。反之,在冬季人体阳气处于节律变化的低谷,即使补之,疗效亦难尽如人意。所以,根据冬病夏治的原理,在夏季阳气旺盛,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应用药物穴位贴敷、外擦、内服,起到鼓舞正气、疏通筋脉,达到人体阴阳平衡,肌肤筋脉得以濡养温煦,冬季来临之时即可不再发病。

一、穴位贴敷法

穴位贴敷法1

取关元、气海、大椎、脾俞、肾俞及阿是穴。用“冬病夏治消喘膏”。取炙白芥子21份,元胡21份,甘遂12份,细辛12份,生姜适量。上药烘干,共研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浸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汁拌和药粉(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拌匀调成膏状,药膏直径为1.3厘米、厚约0.3厘米。取适量药膏摊涂在5厘米×5厘米贴敷纸中心部位,贴敷于关元、气海、大椎、脾俞、肾俞、阿是穴上。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4~6小时,儿童相应缩短。如果局部有烧灼感或疼痛,可以提前揭去。如贴后局部有发痒、发热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待药膏干燥后揭去。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共贴敷3次,一般连续贴治3年。

此方法具有散寒止痛、活血生肌的功效,用于治疗冻疮。

穴位贴敷法2

取四肢部及耳郭穴位。用“复方独胜膏”。取独头大蒜3份、桂枝1份、丹参1份、饴糖适量。桂枝、丹参研磨,与独头蒜共捣成膏状,再加饴糖,调成稀糊状,涂布于冻疮好发部位,再用蒸汽治疗仪发生的蒸汽熏蒸涂药部位,每次20分钟,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此方法具有活血化瘀、温阳除寒的功效,用于治疗冻疮。复方独胜膏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只用在四肢及耳郭。于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开始,共治疗3个疗程,效果显著。

穴位贴敷法3

取冻疮局部。用“冻疮膏”。用肉桂15克,紫草15克,木香3克,熟地15克,黄柏30克,炒苍术30克。上药共为细末,用适量凡士林调成膏状,涂于冻疮局位。

此方法具有散寒止痛、活血生肌、祛湿收口的功效,用于治疗冻疮。

二、热敷熏洗法

(一)热敷法

用“热敷膏”治疗。取葱汁150克,姜汁150克,蒜汁150毫升,凤仙花汁50毫升,米醋150毫升,面粉30克,牛皮胶60克。先将葱汁、蒜汁、姜汁、凤仙花汁及米醋放入锅内煎煮,煎成浓汁后再加入牛皮胶及面粉,继续煎至膏状为止。用时取适量药膏摊涂在5厘米×5厘米贴敷纸中心部位,贴敷于患者关元、命门、肾俞及阿是穴上。每天换药1次,10天为1个疗程。

此方法具有温通经脉、化痰祛瘀的功效,用于治疗冻疮。

(二)药浴法

药浴法1

用“冻疮洗方1”治疗。取黄芪15克,桂枝15克,麻黄15克,细辛10克,制附片10克,蛇床子15克,甘草15克。上药加水2000毫升,煎后泡洗患处,每天泡洗3次,每次20~30分钟,每剂药可洗3天。

此方法具有温阳益气、通脉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冻疮。

药浴法2

用“冻疮洗方2”治疗。取桂枝25克,红花10克,紫苏叶10克,制附片10克,荆芥10克,生姜30克。将上药加水2500毫升煎煮,去渣取汁,然后用此药液熏洗患处。每天2次,每次30分钟,7天为1个疗程。

此方法具有温阳散寒、活血祛风的功效,用于治疗冻疮。

(三)药酒涂擦法

用“冻疮酊”治疗。取当归50克,红花50克,王不留行50克,干姜30克,桂枝30克,辣椒30克,细辛10克,樟脑10克,冰片10克。取上药浸泡于95%酒精750毫升中,1周后用纱布过滤,收集药液,储瓶备用。用时将局部洗净拭干,以棉花蘸药液每天3~5次涂擦于患处,治愈为止。

此方法具有温阳散寒、活血祛风的功效,用于治疗冻疮。

三、针灸治疗法

艾灸法1

取关元、命门、肾俞及阿是穴。用“白芥子饼”灸。取白芥子研为细末,再将药末用凉水和好,做成直径2.5~3.0厘米、厚0.3~0.4厘米的药饼。将药饼放在选好的穴位上,再将艾炷放在药饼上点燃施灸。关元穴灸9壮,命门穴灸9壮,肾俞穴灸7壮,阿是穴灸7壮。施灸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开始,每天1次,7天为1个疗程,休息3天再进行下1个疗程。共灸治3个疗程,一般连续灸治3年。

此方法具有温阳散寒、活血祛风的功效,用于治疗冻疮。

艾灸法2

取肾俞、命门及阿是穴。用隔药饼灸法。取当归10克,红花10克,川断10克,狗脊10克,公丁香10克,桑寄生10克,升麻10克,川芎10克,木香10克,乳香、没药各6克,全蝎3克。上药研碎后加黏合剂,用黄酒制成药饼。将药饼放在腧穴及压痛点上,上置艾炷,同时点燃,每穴灸5~7壮。灸时每壮燃至患者有明显热灼感后,可更换1壮,不必等待艾炷燃尽。每天1次,10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3天。

此方法具有温阳散寒、通经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冻疮。

四、中药内服法

中药内服法1

用“乌附麻桂姜辛汤”治疗。取制川乌8克,制附子8克,麻黄10克,细辛6克,桂枝10克,干姜10克,甘草10克,蜂蜜10克。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1小时,浸透后煎煮。制川乌、制附子先煮10~20小时,后下诸药再煮半小时,汤成去渣,每天1剂,早晚分2次温服。可连服数剂。药渣可加水再煮,冷却,待温度适宜时浸泡患处。

此方法具有温经散寒、除湿宣痹的功效,用于治疗冻疮。中药内服法2用“扶命培土汤”治疗。取上肉桂2克,熟附子5克,西党参10克,北黄芪10克,怀山药10克,淫羊藿10克,巴戟天10克,枸杞子10克,菟丝子10克,肉苁蓉10克,蒸黄精10克,制锁阳10克。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1小时,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4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煎20分钟。煎好后两煎混匀,总量以300~400毫升为宜,每天1剂,早晚分2次温服。

此方法具有扶命门、培脾土、养正气、益精血的功效,用于治疗冻疮阳虚寒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