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奇效冬病夏治
13542400000031

第31章 头痛(2)

此方法具有疏散少阳、通经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偏头痛之重症。针刺法2取丝竹空、率谷、合谷、列缺、足临泣穴。丝竹空穴用透针法,向率谷穴平刺;合谷、足临泣穴直刺0.5~0.8寸;列缺穴向上平刺。此方法具有宣散少阳、疏风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顽固性偏头痛。针刺法3取百会、风府、风池、太阳、合谷穴。针刺用泻法,每天1次。本方以治疗外感头痛为主,方取“五穴八针”。在五穴之中,风府、风池、太阳穴皆能散风通络,合谷穴清热,百会穴诸阳之巅顶,为治头痛之主穴。此方法具有祛散风邪、疏导经气、活血通络、清热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各种头痛。

针刺法4

取穴分2组,第1组为头维、率谷、外关、足临泣穴;第2组为太阳、角孙、风池、侠溪穴。以上2组穴位,循经远近相伍,每天1次,每次1组,交换治疗,10次为1个疗程。用28号粗毫针针刺,取患侧穴位施深刺重泻透针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5分钟提插捻转催针1次,加强针感传导。

此方法具有通经活络、疏风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少阳头痛(神经性头痛)。

针刺法5

前头痛属阳明经,取上星、头维、太阳、阳白、攒竹、合谷穴。后头痛属太阳经,取风池、风府、后顶、天柱、昆仑、后溪穴。偏头痛属少阳经,取丝竹孔透率谷穴,太阳、头维、悬颅、足临泣、外关穴。巅顶痛属厥阴经,取百会、通天、太冲、列缺穴。采用毫针刺,用泻法,或皮肤针重叩病所使其微出血,不灸。

此方法具有祛风散寒、通络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型头痛。针刺法6取风池、百会、悬颅、侠溪、行间、阳辅穴。毫针刺,用泻法,或用皮肤针重叩病所使其微出血,不灸。每天针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留针15~20分钟。

此方法具有平肝潜阳、通络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肝阳上亢型头痛。针刺法7取肝俞、风池、百会、上星、印堂、合谷、足三里穴。用捻转开阖补泻法,补肝俞不留针;补合谷、足三里穴,取单穴左右交叉;余穴平补平泻。留针20分钟。

此方法具有益气养血、活络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前额及头顶部疼痛日久者。

针刺法8

取肝俞、脾俞、肾俞、百会、气海、足三里、合谷穴。毫针刺,用补法,并用灸法。每天针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留针15~20分钟。

此方法具有益气养血、培补肝肾的功效,用于治疗气血不足型头痛。

(二)艾灸法

取阿是穴。将鲜生姜(以大者为宜)切成0.3~0.5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另将艾绒捏成塔形艾炷放在姜上,灸患者头痛部位,待艾炷将烧尽,患者感到灼痛时,医者用姜片摩擦局部,每天1~2次,痛愈则止。

此方法具有温经通络、散寒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虚寒性头痛。

(三)刺血法

刺血法1

取太阳区络脉、百会、攒竹穴为主。太阳部位及腘窝、足背之穴位或络脉刺血3~5毫升或10~20毫升;百会、攒竹、风池穴出血0.5~1毫升。风寒加风门、风池穴,出血0.5~1毫升;肝阳上亢加委中穴或周围之奇络、太冲穴;气血两亏加公孙、脾俞穴。用细三棱针在太阳部位之络脉充盈者直接刺之,否则拍之充盈后再刺。百会、攒竹、风池穴点刺后挤血;风门、脾俞穴点刺后拔罐吸血;委中穴或其周围常有怒张之奇络则直刺之;公孙、太冲穴处有小奇络者直刺之,否则以橡皮条缚小腿下1/3处使之充盈后而刺。

此方法具有活血祛瘀、通络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肝阳上亢型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的老年患者,放血治疗亦可收良效。传统认为实、热、瘀才宜于放血,但临床经验证明,虚、寒、冷证亦可放血,如闭塞性脉管炎、偏头痛等也有较好效果。不过放血量为正常人的1/2~1/3而已。急性危重证每天1~2次,慢性者每隔1~3天1次,7次为1个疗程,但不要超过2个疗程。

刺血法2

取膀胱经、胆经及小肠经之穴位,以及耳背血络。攒竹穴刺后挤血1~2毫升。阳白穴部位之水肿皮肤或结节刺血2~3毫升,至血色变浅为度。耳背先揉捏使血管怒张,刺血0.5~2毫升,以出血自止为度。少数患者耳后大络脉明显可刺出血2~5毫升。颧髎部位之紫红色结节可用三棱针点刺后,挤血,或用小玻璃火罐拔血各3~10毫升,或以出血自止为度。肝俞穴用三棱针刺后拔罐、吸血各5~10毫升。

此方法具有活血祛瘀、通络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刺血法3取穴以颈部、腰、骶部为主,配用风池、三阴交、曲池、内关、期门穴及阳性反应物处,轻刺头部。梅花针常规手法,轻刺皮肤出血。若见头痛且晕,阴天痛甚,胃脘胀满,纳呆,身重懒言挟痰湿者,重点叩打第5~12胸椎两侧及中脘、大椎、合谷、足三里穴。若头痛偏于一侧,病情常与劳累、情绪有关者,重点叩打颈部,风池、外关、太阳穴及患侧头部。若见头昏发胀,或剧烈刺痛、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脉涩、舌苔薄、质紫、血瘀头痛,重点叩打第5~10胸椎两侧及风池、百会、中脘、合谷、三阴交穴。若见大便秘结者,重点叩打骶部、下腹部。适应于此处有痛性结节反应物或惧怕见血者。以上各组穴位任选1组,均每天1次,5次为1个疗程,一般1个疗程之后疼痛即可停止发作。否则休息1周再做下1个疗程治疗。

此方法具有育阴潜阳、通络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肝阳上亢型头痛。

(四)穴位注射法

穴位注射法1

取风池穴、压痛点。穴位常规消毒,用5毫升注射器抽取“卡因和咖啡因混合液(0.25%普鲁卡因3.5毫升,咖啡因0.5毫升)”4毫升,注入风池穴,每穴0.5~1毫升,或在压痛点内注入0.1毫升。5~7天1次,最少注射3次,最多注射7次。7次以后无效,改用其他方法。

此法用于治疗头痛。

穴位注射法2

取太阳、头维、率谷、百会、合谷、阿是穴。每次选3穴加压痛点,穴位常规消毒,用5毫升注射器抽取“10%细辛注射液”,每穴各注射0.5~1毫升,每天1次,连用7天。

此法用于治疗头痛。

四、中药内服法

中药内服法1

用“温阳散偏汤”治疗。取川芎20克,白芍15克,白芥子6克,香附9克,白芷9克,郁李仁6克,柴胡9克,制附片15克,桂枝12克,补骨脂10克,鹿角胶10克,细辛6克,炙甘草15克。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1小时,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4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煎20分钟。煎好后两煎混匀,总量以250~300毫升为宜,每天1剂,早晚分2次温服。

此方法具有温阳散寒、活血通络的功效,用于治疗顽固性头痛。中药内服法2用“芎芍镇痛汤”治疗。取川芎30克,白芍15克,白芷10克,羌活10克,柴胡10克,香附10克,钩藤15克,甘草3克,珍珠母30克。上药9昧,用水3碗,先煎珍珠母,待煎至2碗时,再纳诸药(除钩藤外),煎至1碗时再下钩藤,约1分钟后取汁;药渣再用水2碗煎成1碗,两煎药液混合后,分2次服下。3~5剂为1个疗程。

此方法具有祛风镇痛、平肝潜阳的功效,用于治疗血管性头痛。中药内服法3用“霹雳汤”治疗。取全蝎2克,制川乌4.5克,制草乌4.5克,白芷12克,川芎9克,白僵蚕9克,生姜6克,甘草3克。上药1剂,用500毫升清水,先入川乌、草乌煎煮30分钟,然后加入余药再煎20分钟,去渣,将2次煎出的药液混合。每天1剂,早晚分2次温服。

此方法具有温经散寒、通络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偏头痛。中药内服法4用“天麻半夏汤”治疗。取天麻10克,钩藤15克(后下),制半夏15克,白芷10克,藁本10克,川芎15克,玄胡粉6克(冲服)。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1小时,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4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煎20分钟。煎好后两煎混匀,总量以250~300毫升为宜,每天1剂,早晚分2次温服。

此方法具有化痰、熄风的功效,用于治疗风痰上扰之头痛、头痛昏沉、纳呆恶心,甚至呕吐。外感头痛忌用。

中药内服法5

用“养血平肝汤”治疗。取生地12克,白芍12克,川芎12克,钩藤12克,天麻9克,珍珠母30克,白蒺藜15克,栀子10克,牡丹皮12克,川牛膝12克,桑寄生15克。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1小时,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4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煎20分钟。煎好后两煎混匀,总量以250~300毫升为宜,每天1剂,早晚分2次温服。

此方法具有养血活血、疏肝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肝郁型顽固性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