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奇效冬病夏治
13542400000029

第29章 感冒(2)

穴位贴敷法10

取风府、大椎、风门、肺俞、合谷穴。用“冬病夏治膏6方”。取白芥子、甘遂、细辛、丁香、苍术、川芎等,各药等量烘干研末,过100目筛,加入基质,调成糊状,制成直径为1.3厘米、厚约0.3厘米的小圆饼,摊敷于5厘米×5厘米贴敷纸中心部位,贴敷于风府、大椎、风门、肺俞、合谷穴上。贴敷时间在每年“头伏”、“中伏”、“末伏”,择其中午时分,5天贴敷1次,3次为1个疗程,必要时可连续贴敷2~3个疗程,连续贴治3年。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4~6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儿童相应缩短。如贴后有灼烧或疼痛感,可提前揭去。如起疱可按烫伤处理,注意局部清洁,一般不会感染,不留瘢痕。如局部有发热、发痒等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待药末干燥后再揭去。

此方法具有祛风除湿、化痰止咳的功效,用于治疗感冒。

二、热敷熏洗法

(一)热敷法

热敷法1

用“热敷膏”。取葱汁150克,姜汁150克,蒜汁150毫升,凤仙花汁50毫升,米醋150毫升,面粉30克,牛皮胶60克。先将葱汁、蒜汁、姜汁、凤仙花汁及米醋放入锅内煎煮,煎成浓汁后再加入牛皮胶及面粉,继续煎至膏状为止。用时取适量药膏摊涂在5厘米×5厘米贴敷纸中心部位,贴敷于患者大椎、风门、肺俞、膏肓、肩井穴上,每天换药1次,5天为1个疗程。

此方法具有温通经脉、散寒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感冒。

热敷法2

用“姜葱软膏”。取生姜120克,葱子120克,川乌18克,麻黄18克,北细辛18克,白芷18克,羌活24克,肉桂20克。后6味药共为细末,生姜、葱子共捣成绒,用酒水各半调匀,炒热分装2个布袋,轮番熨敷背部大椎、风门、肺俞等穴处,每次热敷1小时左右,每天1~2次。

此方法具有温经散寒、理气平喘的功效,用于治疗感冒。

(二)药浴法

用“祛风活血洗方”治疗,取羌活9克,独活9克,桂枝9克,当归12克,荆芥9克,防风9克,秦艽9克,路路通9克,川红花9克。诸药研粗末,装入布袋内,以清水浸泡1小时后,再用文火煎30分钟以上。温浴熏洗背部,每次30分钟。每天1~2次,每剂可用2~3天。

此方法具有祛风解表、发汗散邪的功效,用于治疗感冒。

三、针灸治疗法

(一)针刺法

针刺法1

取大椎、风门、肺俞、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穴。从大椎穴斜向上刺入0.8~1.0寸,施紧按慢提泻法;风门、肺俞穴向脊柱斜刺,施提插捻转泻法。曲池、合谷穴施泻法。足三里、三阴交穴平补平泻。咽痛加增音穴(位于上廉泉两侧凹陷处),泻法不留针,上廉泉针刺用泻法。鼻塞加迎香穴,针刺用泻法,以鼻酸、眼流泪效果最好。咽干加太溪穴,进针后轻度提插捻转片刻后,针尖在底部振颤、雀啄,稍待,令患者吞咽唾液,至唾液分泌明显、咽腔燥感消失为止。头痛加风池穴,向对侧风池穴进针,施用大幅捻转泻法,以同侧有明显上窜酸麻感为最佳效果。每天针刺1次。大椎、风门、肺俞三穴在留针期间加艾条灸,一般应灸20~30分钟。

此方法具有补益肺气、健脾祛湿的功效,用于治疗暑湿感冒之身体疼痛、酸重乏力。

针刺法2

取风门、风池、合谷、列缺穴。风门斜刺0.5~0.8寸,不可过深或太大幅度的提插,以防刺伤肺脏;一般刺入后有酸胀感即可,有些患者针感可扩散于胸部。风池穴针刺时针尖可向鼻尖方向刺0.8~1.2寸,针刺时针感可在后头部或上行至头顶、前额,因深部为延髓,针刺时要严格掌握针刺角度与深度,过深或乱捣易造成危险。合谷穴直刺0.5~1寸,多数人针感较强,酸胀明显可传至手指或向肘部扩散。列缺穴向上斜刺0.3~0.5寸,一般不提插,可轻捻,针感以酸胀为准。气虚者可加足三里穴,以加强补益强壮作用。

此方法具有祛风、散寒、解表的功效,用于治疗风寒感冒。

针刺法3

取风府、风池、风门穴。挟暑加曲泽、合谷穴;挟湿加大椎、足三里、合谷穴;头痛加太阳、印堂穴;咳嗽加肺俞穴;喉痛加少商、合谷穴。风府、风池、风门穴浅刺;风门穴刺后加灸;大椎穴用补法;太阳、印堂、曲泽穴采用圆利针刺络放血;少商穴点刺放血;合谷穴用泻法。

此方法具有祛风散寒的功效,用于治疗风寒感冒。

针刺法4

取曲池(左)、足三里(右)、合谷(左)穴,少商、大椎、悬厘、阳陵泉穴。曲池、足三里、合谷穴,用泻法,留针20分钟;大椎穴针后加雀啄灸40次(大椎得气后不留针);少商穴三棱针点刺出血。

此方法具有散风热、肃肺气、利咽喉的功效,用于治疗感冒头痛,咽痛,口干,恶寒发热。

针刺法5

取大椎、风门、风池、肾俞、肺俞、合谷穴。大椎穴针刺0.8~1.0寸,施紧按慢提泻法,令患者麻胀感放射到腰部或上肢左右两侧,不留针;风池穴刺向对侧目区,施捻转泻法,针感可放射到前额;风门、肺俞穴透穴刺法,施提插捻转泻法;合谷穴向劳宫穴透刺,施用多方向透针手法;肾俞穴直刺1寸,行补法。留针30分钟,10分钟行针1次,每天1次。大椎、风门、肺俞三穴在留针期间加艾条灸,灸烤热度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宜,灸至局部皮肤呈紫红色为度,一般应灸20~30分钟。

此方法具有疏风、清热、解表的功效,用于治疗感冒头身疼痛。针刺法6取足三里穴。进针1~1.3寸,提插捻转得气后留针半小时。在留针期间可运针2~3次,以加强针感。此方法具有补益正气、祛风散寒的功效,用于治疗体虚感冒。足三里穴为全身强壮穴,针刺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白细胞数增加,吞噬能力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功能增强,对感冒及各种传染病有确切的预防作用。

(二)艾灸法

艾灸法1

取足三里、风门、大椎、肺俞穴。用艾条灸法,足三里、风门穴用温和灸或雀啄灸法,每穴10~15分钟,以局部红热舒适为度。每天或隔天1次。若患者咽痒、鼻塞等,可施灸于足三里、风门穴,每穴时间可灸15~20分钟,每天1次或2次。若风寒感冒恶寒发热症状较重,且无汗、身痛者,可在大椎穴施行艾条温和灸,以宣通一身之阳,加强卫外抗邪的能力。还可在背部之大椎穴及风门、肺俞穴用灸盒施灸,每次20~30分钟,以背部红热、微微汗出为佳。

此方法具有补益正气、疏散风寒的功效,用于治风寒感冒、体虚感冒。

艾灸法2

取足三里、风门穴。用艾炷灸法。将艾绒捏成小麦粒炷,直接放在穴位上,点燃施灸,当患者略感灼痛时,可在穴周轻轻拍打,以缓解疼痛,每次每穴灸5~7壮,灸后局部皮肤红润,中央略黄,无任何痛苦。平素体虚之人,尤其是阳虚者,可在足三里、风门穴进行艾炷直接灸,一般多用麦粒灸。此外风寒感冒可在大椎、风门穴施行隔豆豉饼灸。将豆豉捣烂加少量黄酒和面粉做成小薄饼,放在大椎、风门穴上,再放上中号艾炷施灸,每穴灸3~5壮,每天1次。若风寒感冒背痛明显者,可在膀胱经第二线上走罐至皮肤潮红,最后停留在大椎穴或肺俞穴上10~20分钟。

此方法具有补益正气、疏散风寒的功效,用于治风寒感冒、体虚感冒。

艾灸法3

取足三里穴。用化脓灸法。将中号艾炷或小艾炷(豌豆大小)放在足三里穴上,用火点燃待燃烧至艾炷底部时,可用镊子压熄再另换艾炷,艾炷燃烧时患者可能有弱灼痛,可用手在穴位上下拍打,幅度不可太大,换炷时,要用消毒棉签将灰烬扫去。一般灸5~7壮后,穴位处用消毒纱布盖好然后用胶布固定,以防感染。通常灸后可有小水疱,3~5天后开始化脓,20天左右疮口结痂脱落且有瘢痕。在发疮期间应多食营养丰富的食物,促使炎疮发透,提高疗效。

此方法具有补益正气的功效,用于预防感冒。足三里化脓灸是保健灸法的一种,在我国古代颇为盛行。此法一年四季均可施灸,可双侧同时进行,也可左右侧交替施灸。可在夏季以及冬春流感发病季节施灸可预防感冒。

(三)刺血法

刺血法1

取大椎穴及大椎旁2分处。以大椎穴为中心局部皮肤常规消毒,消毒直径2厘米。用三棱针或检验取血针速刺大椎穴及大椎穴两边各2分处,使其出血,然后在此处加拔火罐,留罐5~10分钟,以出血色由黯红至鲜红为度。风门、肺俞穴用1~1.5寸毫针,泻法,不留针。

此方法具有疏风解表、清热通阳的功效,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刺血法2取少商、中商、老商、中魁、人中穴。头晕头痛加印堂、太阳穴。中商穴在少商穴外侧2分半指盖稍下方,老商穴在中商穴外侧2分指盖旁,中魁穴在中指背侧近端指关节的中点。每次取3~4穴,局部常规消毒,以三棱针点刺后用手挤出血液1~2滴。

此方法具有疏风散寒、活血通阳的功效,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刺血法3取中冲、少商、外关穴。中冲、少商左右共4穴,先局部搓揉,从腕部向指端挤压,常规消毒,用三棱针点刺穴位,再用手挤压出血,用消毒湿棉球蘸拭血液至不出血为止;针刺外关穴,留针20~30分钟。

此方法具有活血祛瘀、疏风散寒的功效,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本组穴位不但能治疗、预防流行性感冒,还能预防小儿腮腺炎。

刺血法4

取大椎穴。穴位常规消毒,持三棱针点刺局部2~3下,立即在针刺部位加拔火罐,以穴位溢血为度,5~10分钟起罐,一般l~3次即可。

此方法具有温阳散寒的功效,用于治疗虚寒性感冒。

刺血法5

取耳背静脉。选择耳背后上端静脉瘀紫处,局部常规消毒,用三棱针点刺之,挤压3~5次,使出血变鲜红为止,每3天1次,连续3~4天。

此方法具有祛瘀温阳的功效,用于治疗感冒。

四、中药内服法

中药内服法1

用“健身固表散”治疗。取黄芪40克,白术20克,防风20克,百合40克,桔梗30克。以上诸药共为细末,每次9克,每天2~3次,开水冲服,7天为1个疗程,一般1~2个疗程即愈。若改为汤剂服用时,上方诸药剂量均减半,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1小时,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4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煎20分钟。煎好后两煎混匀,总量以250~300毫升为宜,每天1剂,早晚分2次温服,一般3~5剂即可。

此方法具有补益脾肺、强卫固表的功效,用于治疗感冒。中药内服法2用“益气固表汤”治疗。取生黄芪10克,炙黄芪10克,党参10克,焦白术10克,当归10克,酒白芍7克,桂枝7克,陈皮5克,熟附片5克,灸甘草3克,淡生姜3片,红枣3枚。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1小时,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4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煎20分钟。煎好后两煎混匀,总量以250~300毫升为宜,每天1剂,早晚分2次温服。

此方法具有甘温益气、甘辛固卫的功效,用于治疗感冒。中药内服法3取麻黄15克,防风10克,白芷30克,川芎10克,荆芥20克,苍术30克,百合10克,款冬花10克,厚朴10克,苏梗20克,杏仁10克,桔梗10克,苏子10克,神曲30克,紫菀10克,制附片10克,细辛10克。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1小时,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4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煎20分钟。煎好后两煎混匀,总量以250~300毫升为宜,每天1剂,早晚分2次温服。

此方法具有发汗解表、开宣肺气的功效,为治疗阳虚感冒之重剂,用之得当,效如桴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