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奇效冬病夏治
13542400000018

第18章 冬病夏治常用穴位(2)

【操作方法】向对侧眼球方向刺入0.5~1寸,或平刺透风府穴,此穴深部为延髓,必须掌握针刺的角度与深度。宜用艾灸法。

【备注说明】风池系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和阳维脉之会穴,为临床常用穴,是治疗偏正头风和眼、耳疾患的要穴。治疗面瘫初期用毫针平刺透风府,患侧用补法、健侧用泻法以调整经络虚实。偏正头风可用毫针斜刺法,有祛风通络的效果。

【穴位名称】哑门

【体表定位】正坐位,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处,第1颈椎棘突下。

【穴位功效】疏风通络,化痰开窍。

【主治病症】头痛,颈项强痛,角弓反张,中风舌强不语,暴喑,癫痫,癔病,脑性瘫痪。

【操作方法】伏案正坐位,使头微前倾,毫针向下颌方向缓缓刺入0.5~1寸,宜用艾灸法及穴位贴敷法。

【备注说明】哑门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是治疗中风失语、声带麻痹的主穴。可毫针直刺1~1.2寸,使针感向咽喉部传导,疾刺不留针。

【穴位名称】风府

【体表定位】正坐位,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粗隆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

【穴位功效】清热散风,通关开窍。

【主治病症】头痛,项强,眩晕,中风不语,咽喉肿痛,失音,癫痫,癔病,小儿惊风,半身不遂。

【操作方法】伏案正坐位,使头微前倾,毫针向下颌方向缓缓刺入0.5~1寸,宜用艾灸法及穴位贴敷法。

【备注说明】风府系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阳维脉之会穴,为祛头风之要穴。凡外感风邪之头痛、眩晕泻风府穴,配双侧风池穴透风府穴有较强的祛风作用。

【穴位名称】百会

【体表定位】正坐位。在头顶正中,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处,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穴位功效】清头散风,开窍醒脑,回阳固脱。

【主治病症】头痛,眩晕,中风昏迷,角弓反张,癫狂,癔病,高血压,健忘,失眠,脱肛,子宫脱垂。

【操作方法】毫针平刺0.5~0.8寸,宜用艾灸法及穴位贴敷法。

【备注说明】头为诸阳之会,本穴居巅顶正中,为手足三阳与督脉之会,且足厥阴肝经与督脉会与巅顶,肝脉循阴器,因此补百会可治疗子宫脱垂和久泄脱肛之症。临床应用百会配四神聪治疗中风失语效果显著。若因风引起的头痛眩晕配风府穴。治疗神志病可配神门、三阴交穴以安神醒脑开窍。

【穴位名称】肩髃

【体表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平举或向前平伸,肩部出现两个凹陷,肩峰前方凹陷处即是。

【穴位功效】舒筋利节,理气化痰。

【主治病症】肩臂疼痛,颈项强直,上肢瘫痪、半身不遂。

【操作方法】毫针向腋窝直刺1~2寸,宜用艾灸法及穴位贴敷法。

【备注说明】肩髃系手阳明大肠经和阳跷脉之会穴,能治疗本经病症和上肢挛痛及瘫痪。

【穴位名称】曲池

【体表定位】侧腕屈肘,在肘横纹外侧端凹陷处。

【穴位功效】行气活血,舒筋利节,调理肠胃。

【主治病症】上肢拘急挛痛,半身不遂,咽喉肿痛,腹痛吐泻,便秘,痢疾,咳嗽,哮喘,湿疹,荨麻疹。

【操作方法】毫针直刺0.8~1.2寸,宜用艾灸法及穴位贴敷法。

【备注说明】曲池为大肠经合穴,其性走而不守,配合谷穴之升而能散,二穴合用,可以清散上焦风热之邪,故曲池穴可以治疗一切热性病,其不但擅长治疗上肢拘急挛痛、半身不遂等经络病症。另对本腑的吐泻、便秘、痢疾等病症及肺经的咳嗽、哮喘、喉痹有较好疗效,还有祛风利湿的作用,可以治疗因湿热之邪引起的皮肤病。

【穴位名称】内关

【体表定位】仰掌,在前臂掌侧,腕横纹上两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穴位功效】理气降逆,宁心安神,镇痉止痛。

【主治病症】心绞痛,心悸,胸闷,胃痛,呃逆,呕吐,胸胁胀痛,眩晕,失眠,癫痫,神经衰弱,小儿惊风,中风偏瘫,肘臂挛痛。

【操作方法】毫针直刺0.5~0.8寸,宜用艾灸法及穴位贴敷法。

【备注说明】内关系心包经之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阴维为病苦心痛,因此内关是治疗胸痹心悸的主要腧穴。“胸胁内关谋”,内关又是治疗胸满胁痛、呃逆呕吐、胃脘胀痛等症的常用穴。该穴是治疗上、中二焦疾病的重要穴位,尤其对上实中满的实证见长。

【穴位名称】外关

【体表定位】正坐或仰卧,俯掌。在前臂背侧,腕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穴位功效】镇惊熄风,舒经活络。

【主治病症】头痛,胸胁痛,耳聋,耳鸣,感冒,热病,高血压,落枕,小儿惊风,上肢挛痛、麻痹,中风瘫痪,腕痛,手指麻痹。

【操作方法】毫针直刺0.5~1寸,宜用艾灸法及穴位贴敷法。

【备注说明】外关系三焦经之络穴,也是八脉交会穴,通阳维脉。泻之可以清热解毒,祛六淫表邪,疏解三焦邪热。配会宗穴治疗耳聋、耳鸣效果显著;配曲池、肩髃穴治疗手臂麻木和中风手臂无力。

【穴位名称】列缺

【体表定位】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处。

【穴位功效】疏风宣肺,清利咽喉。

【主治病症】咳嗽,哮喘,咽喉肿痛,上肢瘫痪,肘臂挛痛,口眼斜,小儿惊风。

【操作方法】毫针向肘部斜刺0.3~0.8寸,宜用艾灸法及穴位贴敷法。

【备注说明】列缺系肺经之络穴,别走手阳明大肠经,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任脉。该穴除能治疗本经的咳喘等症外,还长于治疗外感引起的偏正头痛、颈项强痛、口眼斜等症。

【穴位名称】后溪

【体表定位】自然半握拳,在小指外侧第5掌指关节后横纹头上方的赤白肉际凹陷中。

【穴位功效】散风清热,舒经活络。

【主治病症】头项强痛,目赤,耳聋,咽喉肿痛,腰背痛,癫狂痫,疟疾,臂痛,指挛,小儿麻痹后遗症,瘫痪。

【操作方法】毫针直刺0.5~0.8寸,宜用艾灸法及穴位贴敷法。

【备注说明】后溪系小肠经之俞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督脉。可以治疗头项强痛、腰背痛。透劳宫穴可以治疗中风后手指屈曲不伸及手指风湿痹痛。太阳经受寒而至的肩周炎,应用本穴治疗效较佳。

【穴位名称】合谷

【体表定位】手背,在第一、第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穴位功效】疏风解表,镇痛开窍,通降肠胃。

【主治病症】头痛,目赤肿痛,牙痛,口眼斜,咽喉肿痛,痄腮,中风偏瘫,热病无汗,多汗,腹痛,便秘,闭经,滞产。

【操作方法】毫针直刺0.8~1.2寸,针尖稍向腕部。也可手指半握拳,针尖向小指侧毫针平刺1~1.2寸透刺劳宫穴。宜用艾灸法及穴位贴敷法。孕妇不宜针。

【备注说明】合谷系大肠经的原穴,又为四总穴之一,“面口合谷收”,本穴可治疗头面部一切疾病,又是治疗肠胃病的主要配穴。合谷透劳宫可治疗中风手指屈伸不利;泻合谷治疗三叉神经痛;补合谷治疗面瘫;配复溜用补法治疗妇女更年期阴虚烘热汗出;补合谷泻复溜治疗外感发热无汗。

【穴位名称】环跳

【体表定位】侧卧下腿伸直,上腿屈曲,在臀外侧部,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

【穴位功效】祛风利湿,疏经活络。

【主治病症】腰胯疼痛,荨麻疹,风寒湿痹,髋关节炎,坐骨神经痛,下肢肿痛、麻痹,瘫痪,半身不遂等。

【操作方法】毫针直刺3~4寸,宜用艾灸法及穴位贴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