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字经
13539400000019

第19章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3)

周族是西方一个古老的民族,灭商之前,生活于渭河流域,其始祖姬弃就是被称为神农的“后稷”。后来经过公刘的贤明统治,周族开始兴旺起来。《史记·周本记》说:“周之兴自此始。”公刘下传九世,到古公亶父时,又迁到岐山南边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县)定居下来,逐渐发展成一个新兴的西部势力。姬昌(周文王)即位后,“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史记·殷本纪》),为灭商奠定了基础。其子姬发即位,称周武王,继续文王未尽的事业,于公元前年杀死商纣王,建立了商周。

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叔叔周公旦摄政当国,成王的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不服,勾结商纣子武庚和徐、奄等东方夷族反叛。周公旦奉命出师,三年后平叛,并将势力扩展至东海。后建成周洛邑,作为东都。相传,周公还制礼作乐,建立了周朝的各项典章制度和礼乐制度,确立了以宗法制度为中心的政治体制。西周的统治进一步巩固,形成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局面。此后周朝向外扩张常年不断,并对周边的一些国家分封了诸侯国,疆域覆盖了长江、黄河流域和今天的东北、华北的大部分地区。

成王死后,即位的康王继承先王的事业,勤于政事,平易近民,社会更加安定。武王、成王、康王三代,政治清明,是周的黄金时代。但到四代周昭王时,就出现了危机。周昭王作为天子,竟然在南征楚国的回途中沉水而死。其子周穆王即位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政权的措施,但是难以改变西周逐渐衰微的大势。之后,经过周共王、周懿王、周孝王、周夷王四代,加上周围少数民族的不断侵扰,王朝陷入长期的战争之中,国力消耗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即位的周厉王,不仅不采取安抚民众、发展生产的措施,反而贪财好利,暴虐无道,压制民言,残酷地剥削和压迫奴隶和平民。他任用荣夷公为卿士,实行专制政策,又命令卫巫监谤,禁止国人谈论国事,违者杀戮。对大臣提出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忠告听而不闻。公元前年,忍无可忍的国人(平民或庶人)在都城镐京发动武装暴动。周厉王仓皇逃跑,死在外地。宗周无主,朝政由周定公、召穆公共同执掌,史称共和行政。

同时这(共和元年)也是我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后来,周厉王的儿子宣王即位,整顿朝政,出现了短暂的“中兴”。但到第十二代天子周幽王时,王朝的危机更为严重。幽王在位期间,沉湎酒色,不理国事,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尖锐化,政局不稳。任用贪财好利善于逢迎的虢石父主持朝政,引起国人怨愤。又听信宠妃褒姒的谗言,废掉王后申后及太子,立褒姒为后,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为博取褒姒的一笑,烽火戏诸侯。公元前年,犬戎兵临城下,周幽王急忙命令点燃烽火,但是诸侯们之前上当的次数太多,没有派出一兵一卒,周幽王被杀。后来诸侯们拥立幽王的儿子继承王位,是为周平王。平王将国都迁至东都,这就是历史上的“平王东迁”。以此为标志,西周结束,东周开始。

中国文明在西周时期又有了发展。所以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论语·八佾》)。周人从其始祖时起便非常重视农业,整个西周时期,农业是最重要的生产部门。这一时期出现了少量的青铜农具,农作物种类较商代有所增加,而且人们已经开始重视对土地肥力的保护,采用了休耕制。手工业、商业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得到了促进。青铜业生产进一步扩大,用途也更广,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文字的使用也更广泛,除了在甲骨上契刻文字外,还有在铜器上铸刻的铭文,记录了当时社会生活中发生的许多事件。周朝礼仪制度比较健全,有自己的官制、兵制、刑法、地制以及礼制。由于儒家的推崇,周礼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正文

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注释

周辙东:指平王东迁。王纲:王朝的统治。坠:松弛、衰落。干戈:泛指武器,这里指代战争。

游说:说客们来往于各诸侯国之间,说服君主接受他们的主张。

五霸:春秋时代的五位霸主。

七雄:战国时期的七个强国。

自平王东迁后,周朝对诸侯的控制力就越来越弱了。诸侯国之间时常发生战争,而希望通过游说有所作为的人蜂拥而起。东周分为两个阶段:春秋和战国。春秋时,先后有五位诸侯成为霸主。战国时,七个强大的诸侯国被称为“七雄”。

心解

春秋战国

东周时期分为春秋(公元前-前年)与战国(公元前-前年)两个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制度的转变时期。

春秋时期,得名于孔子修订的《春秋》,是我国历史上社会经济急剧变化,政治局面错综复杂,军事斗争层出不穷,学术文化异彩纷呈的一个变革时期。平王东迁以后,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展了起来,而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周天子渐渐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诸侯国之间经常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以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进行兼并战争。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实力较强的诸侯就出来充当仲裁者的角色,通过会盟的方式发号施令,这就是所谓的“霸主”。历史上把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不过以各自的实力来看,宋襄公和吴王阖闾是不能入选五霸的。

最早称霸的是齐桓公。齐是太公吕尚的封国,其历代君主致力于整顿政治,发挥滨海鱼盐的优势,提倡家庭纺织业,发展商业和手工业,使其国力逐渐发展起来。齐桓公,于公元前-前年在位。在位期间,他任用管仲改革,选贤任能,加强武备,发展生产,迅速成为当时最富强的国家。然后,就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他助燕败北戎,援救邢、卫,阻止狄族进攻中原;联合中原各国攻楚的盟国蔡,与楚在召陵(今河南郾城东北)会盟;又安定周朝王室内乱,多次会盟诸侯。公元前年的葵丘会盟是齐桓公称霸的标志。在齐桓公称霸的过程中,管仲至关重要,正如孔子所说:“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在齐桓公去世晋文公崛起之前,

宋襄公(公元前-前年在位)以抵制楚人北侵为号召,企图充当中原的霸主。但无论从国力还是从业绩来看,宋襄公都不能够称霸。

齐桓公死后,齐国出现争夺君权的内乱,力量削弱,晋国发展了起来。

晋文公重耳,因其父立幼子为嗣,曾流亡国外年,在秦援助下于公元前年回国即位。他在贤臣的辅佐下,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整顿内政,发展农业、手工业,增强军队战斗力,国力大增。因平定周室内乱,接襄王复位,获“尊王”美名。公元前年,楚军包围宋国都城商丘。次年初,晋文公率兵救宋,在城濮大败楚军。此后,晋文公请来周襄王,在践土(今河南广武)和诸侯会盟。周天子策封晋文公为“侯伯”

(诸侯之长),并赏赐他黑红两色弓箭,表示允许他有权自由征伐。由此,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晋文公死后,西方的秦国和南方的楚国相继强盛起来。秦国原是地处西隅的小国,因为在周平王东迁的过程中护卫有功,获得了王室的赏赐才逐渐强大起来,在秦穆公(公元前-前年在位)时期达到鼎盛。秦穆公非常重视人才,获得了百里奚、蹇叔、由余、丕豹、公孙支等贤臣的辅佐,击败晋国,俘晋惠公,又曾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王位。秦穆公谋求向东方发展,被晋所阻。崤地(今河南三门峡东南)一战,秦全军覆没,转而向西发展,周襄王时出兵攻打蜀国和其他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国家,获得大片土地。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侯伯”,于是称霸西戎。

楚国原是南方的诸侯小国,春秋初期由于兼并了汉水流域的一些小国而逐渐强盛起来,开始雄心勃勃地争霸中原。楚国在城濮之战后,向东发展,灭了许多小国,势力南达今天的云南,北达黄河,同时,经济文化也有了极大的发展。楚国到了楚庄王(公元前-前年在位)时期具备了争霸的实力。楚庄王在即位初期,终日郊游围猎,沉湎声色,并下命:“有敢谏者,死无赦!”大夫伍参冒死进谏,逢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钟鼓之间。伍参请猜谜语:“有鸟止于阜,三年不飞不鸣,是何鸟也?”庄王答:“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之后,庄王亲理朝政,先后得到伍参、苏从、孙叔敖、子重等卓有才能的文臣武将的辅佐,在内政方面作了一些改革,赏罚分明,群臣和睦,百姓安居乐业,国力日益强盛,为取得霸业奠定了基础。齐国衰落后,楚国便向北扩张与晋国争霸。公元前年,楚庄王率军在邲(今河南郑州)与晋军大战,打败晋军。中原各国背晋向楚,楚庄王成为中原霸主。

连续不断的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也引起中小国家的厌倦,加以晋楚两大国势均力敌,谁都无法吃掉对方。于是由宋发起,于公元前年和公元前年,举行了两次弭兵会盟,从此,战争大大减少。当中原诸侯争霸接近尾声时,地处江浙的吴、越开始发展。公元前年,吴王阖闾以伍子胥为大将,统兵伐楚,攻进楚都郢。公元前年,又挥师南进伐越。越王勾践率兵迎战,阖闾战败,因伤逝世。其子夫差立志报仇,于次年打败越兵。为了保存力量,勾践退兵至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南),用范蠡的计策,向吴称臣乞和。勾践归国后,卧薪尝胆,时时不忘灭吴雪耻。他任用范蠡、文种等人,改革内政,休养生息。后来勾践利用夫差北上争霸、国内空虚之机,一举攻入吴国并杀死了吴太子。夫差返国后只得言和。勾践不断举兵伐吴。吴亡后,勾践又乘船进军北方,宋、郑、鲁、卫等国归附,并迁都琅玡(今山东胶南),与齐、晋诸侯会盟,后经周元王正式承认,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此后不久,历史进入战国时期。

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是中国的战国时期,经过春秋长期激烈的争霸战争,到战国开始,主要的诸侯国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历史上称之为“战国七雄”。

战国早期,比较强大的是晋、齐、楚、越四国。其中晋国经过六卿之间的兼并,公元前年,形成赵、魏、韩“三家分晋”的局面,号称“三晋”。三晋在战国初期最强大,常常联合兵力进攻其他国家。公元前年,周天子正式策命三晋为诸侯。齐国自公元前年,形成“田氏代齐”的局面。但战国初期,齐的实力暂时弱于三晋。楚国虽向东方掠地扩展,但其北上与三晋争夺郑却遭受失败。越国灭吴后曾强盛一时,进入战国后因长期内乱,于公元前年,被楚国灭亡。战国中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争雄的格局逐渐形成。

历经年的战国时期,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从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是魏国最先强盛的时期。在这期间,魏国任用李悝实行变法,从而使其强大起来。但是,魏国的强大,引起了周围赵、韩等国的不安。他们邀集秦国和齐国介入斗争。公元前年,魏国大败于秦国,丢失了战略要地西河,而且不得不迁都。虽然魏惠王在公元前年称王,但在桂陵之战(公元前年)和马陵之战(公元前年)中两次败于齐国,从此一蹶不振。

从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是齐国和秦国东西对峙的时期。这时,东方的齐国与秦国旗鼓相当,双方在不断兼并周围弱国、扩大势力范围的同时,又进行着所谓“合纵”、“连横”的外交斗争。以苏秦、张仪为代表的纵横家人物在外交斗争中十分活跃。“合纵”就是指弱国联合起来,阻止强国进行兼并。“连横”就是强国迫使弱国帮助它进行兼并。实际上“合纵”和“连横”都是争取暂时同盟者的外交手腕,其目的是进一步兼并土地,扩张领土。秦在这一期间基本占居上风,先后制服韩、魏,重创楚国,攻灭巴蜀。齐因未与秦直接交锋,仍保持东方霸主地位。公元前年,燕昭王使乐毅为将,合燕、秦、韩、赵、魏五国攻齐,占领齐国长达五年。公元前年,齐将田单组织反攻,收复失地。齐虽复国,但元气大伤,从此无力与秦抗衡。公元前年,最后一次合纵攻秦战争以失败而告终,从此,东方六国联盟不复存在。

从公元前年开始,秦国以绝对优势向东方六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兼并战争。秦国采用“远交近攻”的战略,自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完成了“扫六合”的统一大业,形成“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的统一国家。七国争雄的局面结束。

春秋时期,铁农具较多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许多荒地被开垦为良田,耕作技术由粗放转向精耕细作,农业产量大增。私田增加,井田制崩溃,土地关系向私有化发展。春秋时期,青铜器上的雕镂纹饰趋向细致工整,造型轻巧灵便,出现了错金铭文。此外,煮盐、冶铁、漆器等部门也发展起来。战国时期,商业和交通的发展互相促进,出现了一些著名城市。都江堰、郑国渠、鸿沟等著名的水利工程不仅促进了当时农业的发展,而且造福后世。在文化和思想学术的发展上,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辩家鹊起,创造了辉煌的先秦文化,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可以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黄金时期。

正文

嬴秦氏,始兼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