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市场与政府
13519800000054

第54章 寻找绿色经济的商业模式

我们知道中国有句古诗,春江水暖鸭先知。这是自然界的现象,鸭子能够预知到气候的变化,经济和社会的变化谁是最好的预测者?按道理应该是企业家。企业家应该是对未来最敏感、最有判断力的人群。当然我不是说他们不会犯错误。平均而言,他们犯的错误比其他人群要少。这也是我们需要企业家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企业家不能够比其他人群更有能力判断未来,那么企业家的存在也就没有价值。现在我们所有企业家都谈绿色经济,所以我相信这个判断是正确的。但是问题是,我觉得现在有一种倾向,好像一提到绿色经济,就马上想到说政府要做什么,马上可能不市场运作了,先对立起来。我想绿色经济只有通过市场才能真正地实现。

其实我们看到,当一个市场不能运作的时候,导致的浪费会非常严重。比如前年四川发生地震之后,市场当时就无法运作了,我们出于爱心,我们可以捐好多的物资,但是可能有过多的方便面运到那个地方,有过多的矿泉水运到那个地方,现在看灾区很多建筑设施是超标准的。这是不是符合绿色呢?我觉得可能值得讨论。

我的意思是说,任何情况下只有我们能够通过市场运作,才能使得发展可持续。具体来讲,对我们企业家来讲,我们是不是可以找到商业模式,如果我们找不到一个商业模式,绿色经济最多只是一个口号,是我们每年都可以讨论的口号,没有可持续性。商业模式的本质是什么呢?绿色公司是不是比传统的不太绿色的公司更赚钱?进一步来讲,也就是说我们这个社会消费者是不是愿意为更环保和更低碳的产品和技术支付价格。我要特别强调一下价格的功能,离开了价格,我们不可能有绿色经济。

首先,价格是一个信号,我们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我们绿色要绿色到什么程度,低碳要低碳到什么程度,谁能够告诉我们?最终只有价格。

我们没有办法相信靠某一些人坐在屋子里面确定的那个标准就一定是对人类最好的标准。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次性筷子和重复使用的筷子,如果离开了价格,我们没有办法判断哪一个更绿色。有人说可能一次性筷子浪费了好多的木材,其实我们想一下,制造这些一次性筷子的木材,如果不造筷子,它能做什么,到时候也要砍伐。重复使用的筷子可能更绿色,但是它消耗好多洗衣粉和消毒剂,如果消毒不干净又引起其他疾病传染,导致住医院,又要吃药,又导致大量消耗。所以我们没有办法判断一次性筷子更绿色还是重复使用的筷子更绿色。

第二,价格是一个激励机制。我们没有办法改变人的本性,只有通过利益的诱导,人们才会做出正确的选择。如果我们想节约用水,最有效的办法或者唯一的办法就是你要把水价提高。我们要节约能源,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能源的价格提高。如果我们不想提高水的价格,另一方面我们又要节约用水,我想这个目的是达不到的。第一点,告诉我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第二点,能够激励人们选择正确的行动,这就是价格的功能,非常重要。

我们的绿色要进步最终一定来自技术创新,没有技术创新,我们不可能真正改变增长模式。但是价格和利润是决定绿色技术和低碳技术的选择标准和动力。好比说我们石油价格足够高,就会诱发更多的新能源技术开发,那个时候我们就可能不再需要石油。其实从历史上来看,在西方照明用的是什么?用鲸鱼的油。到上上个世纪鲸鱼快捕杀完了,所以它的价格非常高,促使人们发现石油,石油用了一百多年,用到现在,现在觉得石油不环保,要枯竭。所以未来的替代品在技术上需要根本的突破,仍然需要商业模式。

产权界定很重要。要有市场就得有产权,有了市场我们才能找到绿色的途径。未来低碳市场、碳交易可能是一个最有潜力的市场。

当然我们影响市场还是有办法的,就是改变消费者的偏好,因为偏好在影响着需求,而舆论和教育是可以影响人的偏好的。好比我们一个人应该几天洗一次澡,如果我们每天洗一次澡的话,我们花费的水要多得多,如果像在农村一个月洗一次澡的话就比较环保。当然我也没有办法告诉你洗几次为合适,但是从用水的这方面讲,肯定是洗的次数越少越绿色、越环保。但另一方面,洗得少了也可能染上某一种疾病,这种疾病可能住院,又会引起其他的消费。

还有一个例子,使用动物的皮革和人造皮革,日本人信佛教的多,汽车只有3%的皮革是用动物的皮革,而中国的汽车20%是用牛皮皮革。如果我们通过教育使得人们觉得使用牛皮有一种犯罪感的话,我想更多人就不需要牛皮了,牛皮的价格就会掉下来,包括我们穿的鞋。当然这会有另外一个问题。如果牛皮价格掉下来了,牛肉的成本就会大幅度上升,因为养牛的成本只能更大比例分摊在肉上了。现在牛皮可以分担相当一部分成本,让牛肉相对便宜。所以结果怎么好,我也不清楚。还有吃肉和吃素的问题,如果中国人信佛教的话,吃肉就大大减少。

我想有一些事情可以从很简单的做起,好比说桌子上,我们开绿色会议,但是看看我们吃饭的时候浪费了多少,我们在桌子上浪费了多少?今天好多的宴会,一半的食品,至少三分之一的食品都是浪费的。我想如果每一个企业家从这个做起的话,是不是会立马见效?

我还想讲一点,不要把绿色、环保与工业文明对立起来。公元前10000多年前,那个时候没有工业文明,但气候变暖,冰盖融化了。汽车今天被认为是污染的重要源头,但汽车发明时,是解决城市环境的最好手段,伦敦大街上都是马粪,环境非常糟糕。非洲好多地方没有工业文明,但是他们沙漠化非常严重。我特别想讲一下我的家乡陕北高原,几百年前植被是非常好的,后来破坏了。到改革开放前,我在农村的时候山是光秃秃的,很少有树木,更不要谈草地了,那么这个时候也没有工业文明,但是人类仍然过度开发。今天再去陕北,从鄂尔多斯走高速公路,一路到榆林、延安、西安,绿化变得越来越好了。

为什么?这个地方有钱了,发达了,老百姓不需要上山砍伐了,还有退耕还林的政策,植被自然恢复非常快。如果没有工业文明,我们现在面临的环境可能要糟糕得多。其实人类是很无知的,我们的行为对外部环境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其实我们并不清楚,包括气候的变化、温度的上升,究竟多大程度上是由于人类的行为,我们不是很清楚,我们现在只是一种猜想。

当然,我们要做出比较谨慎的措施。但是在这个时候我们仍然要有适当的平衡,包括我们好多措施,它可能要搞很长的时间才能见到效果,如果我们觉得它有很大威胁的话,最好要防止这种现象的出现。好比我们讲焚烧垃圾,在几年前我们仍然认为这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办法,现在又听说焚烧垃圾产生有害气体,有很大的伤害。还是回到刚才讲的,经验证明,只有市场是纠正错误的最好办法,现在有些错了,发现市场慢慢通过价格的调整和利润或者亏损的惩罚,使我们纠正我们的错误。所以我们在这方面还是应该对市场予以信心。

我们也经常会拿后代说事儿。人类必须关心后代,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个人都一样,但究竟什么有利于后代,什么对后代没有利,我们并不是很清楚。在我的老家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家弟兄两人,父亲给两人留下相同的地。哥哥为子孙考虑,守着这块地,一直看管它,精心耕种它。弟弟把地卖了,拿着钱出去上学了,后来当了大官,买回来好多好多地。后来弟弟又出问题了,土改时他是地主,把他斗死了,孩子也抬不起头。你说哪种做法对后代好?

现在大家一打着“绿色”“低碳”的旗号就好像占据了道义的制高点,其实像我刚才讲的,对人类的未来我们知道得非常少。当然我们企业家也是追求政治上正确的一种人群,所以我们也要顺应时势,但是我们应该允许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观点在表达。我们好多企业都是有既得利益的,现在非政府组织好像变得更高尚,我只想提醒一点,任何组织都可能变成既得利益集团,而不仅仅是企业。所以在这个时候,我想用人类的历史证明,有多种声音总是比有一种声音要好。

*本文是作者在“2010中国绿色公司年会”上的演讲,曾收入《产权、政府与信誉》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