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心量越大,好事越多
13513900000029

第29章 心的修行(2)

三、化解对立。人和人之间,有时候自掘沟壑,有时候自设围墙,因此产生对立。党派和党派容易对立,同行和同行容易对立。之所以产生对立,大部分都是因为嫉妒,或者害怕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其实同行应该是亲家,要互相帮助;有了利益,分一些给人也不要紧。天下之大,人群之多,只要自己有智慧,只要自己思想开阔,买卖有做不完的买卖,利益有享不完的利益。反之,如果两个人走在一条小径上,互不相让,彼此对峙几个小时下来,是谁吃亏呢?不让一步,难道就会胜利吗?对立会导致两败俱伤,因此有了对立,要设法化解。

四、化解心防。人和人本来可以当朋友,但是有的人心里设防,我就是不和你做朋友,如此朋友当然交不成;我本来愿意和你共事,但别人进了谗言,你有了心防,就难以共事。世间上,有的人喜欢成人之美,有些人专门喜欢破坏别人的好事。假如有人对我们设了心防,我们谦虚、礼让,或是赞美、馈赠,都可以化解心防。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对小人我们当然不能没有心防;对于君子,不妨卸下心防,真诚以对,因为唯有真心,才能赢得友谊。

人生在世,要靠什么才能活下去呢?有人说靠金钱,金钱固然可以改善人的物质生活,却不能解除人心理上的烦恼。有人说,靠爱情才能活下去,爱情固然也能带给人活下去的力量和勇气,但是情海有时也会刮起滔天大浪,并不能保证一直都是风平浪静。有人说,要靠学问才能活下去,但是有学问的人,成为学究,变得偏见,变得傲慢、执著,也难有人缘。

人能活得自在,必须要有“道”,包括道气、道根、道心、道理、道情、道德等。分述如下:

一、道气。人长得美丑,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不能长得一脸凶相。面露凶光,人不喜见;人最喜欢看到的,就是有“道气”的人,所以要讲究“气质”。有气质的人,举手投足都能散发魅力,因此一个生得美丽娇艳的小姐,不如一个散发高雅气质的普通妇人。就是宗教里的修行人士,也是先要修炼出自己的一身道气来。

二、道根。道气不是一时的装模作样,道气也不是像化妆品一样,可以由外加以装饰。道是有根的,道的根基厚实,才会有道气。一个人心中有慈悲,心中有正念,就是道的根。树木花草的生长,要靠根本扎实,才会茂盛,才能壮大。人也要有道根,有了道根,自然散发出浓浓的道气。

三、道心。植物的根是种在泥土里,道的根要种在我们的心里,所以道心就是道根之所依。过去测量一个修行人,不是看他的学问、能力有多少,而是考验他的道心坚定与否。佛门讲“菩提心”,就是“道心”;有了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不但完成人道,而且可以进取佛道。

四、道理。上述的道气、道根、道心,用之于世间的生活,就成为道理。所谓“道”者,要有理路,现在世间上的人,邪理太多,邪理发展成种种邪说,没有公理,没有正理,当然更没有真理。所以世间无论各行各业,都不能凭着强权、财富、威势去欺压他人,要用道理才能说服人心,才能让人服气。所谓“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可见道理的重要。

五、道情。道并非像“枯木死灰”一样,它不是冰冷而没有生气,不是严肃而没有人情味的;道,不但充满了宇宙浩然之气,道更充满了人间的至情至爱。一些宗教徒之所以舍弃世俗,在宗教里苦修,并非没有人生意味,他们心中充满热诚,他们表现的道情法爱,都成为宇宙间顶天立地的力量,成为普世人类生存的根据。所以从道情生出来的人间伦理道德,就更加弥足珍贵了。

六、道德。道不是孤单的,道也有伴侣,道的伴侣就是“德”。道德相和,就等于体用一如,所以维护世界秩序,推动世界运转的力量,不是武器,也不是金银,更不是那些学者专家,乃是道德而已。

人有生命,天地宇宙也有生命,天地宇宙的生命就是“道”。自古以来,虽然贵为帝王如夏桀、商纣,因为不奉行“道”,因此骂名千古。反之,有道之人如伯夷、叔齐,虽然最后饿死在首阳山,千百年来仍为人所称颂。道是天地间的秩序,人要依“道”而行,才是正确的人生之路。

十供养

佛教很讲究“供养”,一般信徒对佛教的宗教师有所谓“四事供养”,即衣服、饮食、卧具、医药。除了物品供养以外,也有以土地供养、身体供养、心意供养或综合供养等。

供养也是一种修行法门,平时佛教徒常说要修行,最好的修行无如每天行“三种供养”:做好事的身供养、说好话的口供养、存好心的心供养,也就是“三业供养”。此外,佛教徒唱香赞“戒定真香”,用戒供养;禅定总持,用定供养;慧学回向,用慧供养;戒定慧“三学增上”,就是修行,也是无上的供养。

供养就是布施,布施要慎选福田,供养也要选一个好对象,如《四十二章经》说:“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位无修无证者。”

所以,供养者只要心意虔诚,而且所供养的对象是真正发菩提心利济众生的修行者,必能获得无上功德。兹以“十供养”为例,说明供养的功德利益如下:

一、供养香花:处事如花,见者欢喜,身常香洁,欢喜真理。

二、供养清香:心神安宁,身体洁净,三业清净,多闻妙法。

三、供养明灯:眼睛明亮,事业顺利,观念正确,智慧圆满。

四、供养涂油:身体芬芳,没有病痛,手足柔软,皮肤色美。

五、供养饮食:寿命绵长,相貌庄严,身心安乐,辩才无碍。

六、供养茶水:口齿芳香,身心清净,远离烦恼,人缘良好。

七、供养水果:远离瘟疫,不受灾害,享受快乐,早证佛果。

八、供养宝物:相貌庄严,风度美好,破除悭贪,速证圣果。

九、供养珍珠:事业圆满,内心明亮,所有安全,不遭破坏。

十、供养衣服:怀惭愧心,皮肤洁净,色泽柔美,具有财宝。

总结以上的各项供养,其实最好的供养就是“心香一瓣,遍满十方”。虔诚的真心,才是真正的供养。

十修歌

佛教讲“修行”,有的人要到深山里修,有的人想在寺院里修,有的人就在家庭里修,也有的人选择在人群中修。其实,真正懂得修行的人,处处都可以作为修行的道场。

另外,喜欢参禅的人,到禅堂里打坐;喜欢念佛的人,到念佛堂里静修;喜欢学密的人,到坛场里结印;喜欢闻法的人,到处听经。也有的人喜欢到寺庙里做早课,有的人喜欢参加假日共修法会,有的人喜欢结伴朝山,也有的人喜欢行善作福。

总之,修行的方法很多,可以闭目冥思、瞻仰佛像,可以听经闻法、谛听无情说法,甚至也能以音声作佛事,唱诵、称念、赞叹,无一不是修行之道。

为了修行,有的人跋山涉水,寻师访道;有的人万里奔波,找寻皈依处。有的人“修你修我又修他”,有的人“修身修口又修心”,有的人“修时修地修人我”,有的人“修福修慧修资粮”。当然,凡夫要想超越自己,希望成贤成圣,必得要修行。好比破旧的衣服不缝补,穿起来就不体面;漏水的房屋不修补,住起来会不安心。同样的,妄想纷飞的心不清理,又如何能超越自我呢?

以佛教禅门的打坐为例。身口意三业若想要与佛心相应,首先可以用“毘卢遮那七支坐法”调身,以“九住心”令心专注一境,或是智者大师的“六妙门”、六祖惠能大师的“无相颂”等作为修持,如此定慧等持,日久修行必能渐露曙光。

除了禅坐,念佛也是方法。念佛有持名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有计数念、礼佛念、金刚念等方式。最重要的是,念佛要能念到一心不乱。当然,念佛也不能只是念,还要修“三十七助道品”,因为往生净土,不可以缺少福德因缘。

若是身为出家僧侣,五堂功课正常,行住坐卧有威仪,吃饭心存五观想,平时持诵各种经文等,也都是修行法门。

信仰的入门实在有多种,但是一般人总想“修行成佛”,却很少听到要“修行做人”。其实,修行先要把人做好,所谓“人成即佛成”。在此为读者献上一首“十修歌”,提供做人的修持法门:

一修人我不计较二修彼此不比较

三修处事有礼貌四修见人要微笑

五修吃亏不要紧六修待人要厚道

七修心内无烦恼八修口中多说好

九修所交皆君子十修大家成佛道

若是人人能十修佛国净土乐逍遥

得度六法

佛教有所谓“六度”法门,说明人想要有所成就,必须懂得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以及要有禅定的功夫,还要有般若的智慧等。现在仅以新的“得度六法”,与读者共勉:

一、忠义。世间上最可贵的情操,就是忠义,忠于感情、忠于责任、忠于友谊、忠于领导等。对上要忠,对下要有义,人我关系的情义,天地之间的道义,社会人群的仁义,宇宙养我、育我的恩义;我明白忠义、感谢忠义,实践忠义,忠义是为得度第一法。

二、诚实。人与人之间最可怕的就是虚而不实,最可贵的就是相互诚实的真情友谊。因此,我们待人要诚实,我们与人生意往来要诚实,我们对亲朋好友要诚实,甚至对国家社会要诚实无欺,我们的信仰要诚实。所谓“上不欺天,下不欺地”,一颗诚实之心,才能感动天地。不诚实,迟早会被拆穿,唯有诚实,才能耐久,才能经得起考验。佛陀三十二相中的“出广长舌相”,就是因为诚实不妄语,所以诚实是为得度的第二法。

三、慈悲。人从过去世带到现生的,除了身体以外,还有一个内在的生命,也就是慈悲的本性。慈悲虽是人之本性,但是有的人受了外境之污染,转慈悲为暴戾,为残忍,为迫害。假如把慈悲本性断了,将来的生命无以转换、升华;没有慈悲,真不知如何是好,所以人宁可以什么都遗失、毁坏,但不能没有慈悲。人靠着慈悲的本钱行善做好事,生命才能有未来的希望。广行慈悲,是为得度第三法。

四、正勤。在世间上做人,诚诚恳恳、正正派派,这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此还不够,“正勤”就是要吾人对好事更积极,义无反顾地勇往向前。苦难的人,我们要勇敢去度;可歌可泣的事,我们要勇敢去做。正如鉴真大师说:“为大事也,何惜生命?”为了人民的福祉,为了人间的安乐,为了世界的和平,精进不懈,为此努力者,是为得度第四法。

五、信心。信心是力量,信心也是得度的宝藏,因为有了信心,就有目标,就有向往,就能锲而不舍地奉持信仰。例如,对诸佛菩萨的恭敬,对佛法真理的探求,对行善之人的护持,对善事义举的从事;不要小看了信心,有信心无事不办,所以信心是为得度第五法。

六、觉悟。人生不可以一直执迷不悟,要懂得回头是岸!只是什么时候回头?人生应该要有些觉悟,然而什么时候才能觉悟?我们能觉悟昨日的非法,今日的正道,觉悟往昔的错误,今日的悔改,所谓“转迷为悟,转邪归正”,只要能觉悟,还怕将来没有正大光明的人生吗?所以觉悟是为得度第六法。

当然,得度的法门很多,六度中任何一个法门都可以得度,何况六度共同奉行,焉能不度?

新修行法

信仰宗教的人,尤其是佛教的信徒,都很重视修行。修行就是要清净身口意,例如,身要礼拜,口要念诵,心要观想,要使三业清净,才能与道相应。

说到三业的修行,一般人想要拜佛,家无佛堂,寺院又远;想要念佛唱赞,个人也无音乐素养,音律不准就无法赞叹如来。现在有新的修行方法,提供参考:

一、每天想一个好人。每天想一个好人,把他记在日记本上。每天所想的对象不同,举凡宗教的、哲学的、文学的,中国的、外国的,古今中外的伟人都可以。例如释迦牟尼佛、孔子、老子、唐太宗、苏东坡、林肯、泰戈尔、德雷莎等。如果能把他们的好事行仪也记录在本子上,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日日不同,一年下来,检查你所想到的好人,是否真是好人?也要做个评鉴。这就如同念佛,念佛能成佛,心想好人,见贤思齐,当然也会成为好人。

二、每天说几句好话。所谓好话,只要是真正出自内心的赞叹都可以。赞叹大自然,赞叹古今英雄好汉,赞叹身边的琐事,例如,你扫地扫得真干净,你搬桌椅都没有声音,你做事很细心,你很有爱心,你很有因果观念……只要是能让人听了欢喜,听后能鼓舞信心的好话,每天都可以说几句。

三、每天想几件好事。自己做过的,或是别人所做的好事,都可以想。例如,到育幼院探望儿童,到伤残、养老的机构关怀老病,到偏远山区从事医疗服务等。甚至自己正想要做,乃至媒体所报导的好事,例如想要加入社会义工行列,从事扫街、资源回收、爱心妈妈等服务,都可以想。

四、每天读几页好书。所谓好书,凡是宣扬忠孝仁义之精神,阐释有益身心健康的各种学说、道理,都是好书。人要每天吃饭,才有营养;相同的,每天读几页好书,就是为精神增加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