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心量越大,好事越多
13513900000026

第26章 我也是佛(3)

五、对真理的崇敬。信仰的升华、进步,到最后所谓“正信”宗教,那就是对真理的崇敬了。信仰本来就应该信仰实在的,信仰道德的,信仰大能的,信仰人本的。我所信仰的宗教真能合乎上述的条件吗?信仰宗教,所谓“正教”,它的说理必须能普遍应用,不会因为时移世迁而有所改变;它的道理要能不分古今中外,都是必然的,都是平等的,都是普遍的,都是能经得起考验的。合乎以上所说的内涵,才是正教;能够信仰正教,才是真正对真理宗教的崇敬者。综观世间,佛教都符合正教的条件。

佛教的危机

无论国家也好,团体也好,个人也好,难免有“危机”。危机也可以成为“转机”,所以不管危机或是转机,都是机会。但是你有看到危机,才有转机,你看不到危机,就不知道转机。

佛教在世间流传数千年,尤其在东传中国两千多年来,历经数次教难,每次都能化危机为转机。现在佛教的弘传虽然十分兴隆,但内在却潜藏着危机。佛教的危机在于:

一、没有教主。佛教的寺院道场,应该供奉教主才对,但眼看现在的寺院,慢慢走上舍弃教主释迦牟尼佛,而转为供奉阿弥陀佛、弥勒菩萨、观音菩萨,甚至文殊、普贤、准提菩萨等。虽然现在也有一些寺院供奉释迦牟尼佛,但是早晚课有称念释迦牟尼佛的名号吗?平时开示有讲说释迦牟尼佛与大众的关系吗?反而观音的灵感、弥陀的灵感到处流传。往昔的佛诞节,寺院道场莫不隆重庆祝,如同父母生日一样,现在的佛诞节则是虚应故事一番。当一个宗教,到了不以教主为中心的时候,这一个宗教还不够说明危机已现吗?

二、没有教义。现在的佛教,虽然也在印行大藏经,也经常召开学术会议,但是大家需要的佛教究竟是什么?家庭需要的佛教究竟是什么?一般社会所需要的佛教究竟是什么?在过去所有的寺院都是努力宣扬五戒十善、因果报应、善恶业力等,现在大家好像都从佛教里毕业了,所有人间所需要的佛教课本,都将它束之高阁,虽然也有人倡导人间佛教,但寺院都有普遍奉行吗?

三、没有僧团。当初佛世时,出家人都有“六和僧团”的组织,就是在中国大陆,所谓“丛林”寺院,讲究挂单集众,一住就是数千人,而今过去的盛况在哪里呢?佛光山虽有千余僧众,也不能以此为傲,因为普遍的道场已经失去了以僧众为主的传统,现在的寺院不是忙于彼此的应酬,就是忙于经忏佛事的应付,对于集众共修,对于以大德为中心的修学,到底已经不如当初了,不得不令人忧心。

四、没有组织。上面所说的是没有“三宝”,现在说到没有组织。教会没有统一的力量,僧侣没有组织的系统,寺院也没有大小的分别,谁也管不了谁。在国家政府没有宗教法,在寺院里没有共修规约,也没有丛林规约,一个初学的僧侣,沙弥十戒都不能遵守,过去所谓出家“先要五年学戒,方准听教参禅”,现在已经不实行这一套了,这还不够看出佛教的危机吗?

五、没有革新。世间任何事“法久弊生”,一间房屋还得年年油漆粉刷,给予更新;一件衣服,也要天天换洗,加以换新。这么庞大的佛教,任他暮气沉沉,没有制度,没有人才,没有革新的理念,还能不叫人担忧吗?

六、没有团结。佛教的危机中,最严重的,当数佛教的僧侣之间没有团结,没有合作,没有和谐,没有动员。佛教有南北传的歧义,有显密的不同,有新旧的分别,因此把力量都分散了。反观世间上,现在欧洲的小国家慢慢增多,它们看出危机,所以合作组织欧盟;一些不同的少数民族,也慢慢觉醒,知道要组织少数民族共同体。可是佛教未来的希望在哪里呢?我们希望佛教的危机,也能成为转机。

朝山拜佛

自古以来,“朝山拜佛”一直是维护信徒虔诚信仰的一种活动,也是一种修行,如中国的四大名山,每年都有信徒前去朝山,有的朝普陀山的观世音菩萨,有的朝五台山的文殊菩萨,有的朝峨眉山的普贤菩萨,有的朝九华山的地藏菩萨。

堪称是中国四大名山之缩影的佛光山,经常也有许多信徒上山朝山拜佛,有的三步一拜,有的一步三拜,有的一步一拜。在佛光山,有五大殿堂,除了大雄宝殿以外,另有女众学部的大悲殿,供奉观世音菩萨;有男众学部的大智殿,供奉文殊菩萨;有位于养老育幼区域的大行殿,供奉普贤菩萨;有建于东山万寿园上方的大愿殿,供奉地藏菩萨。佛光山是大乘佛教的指标,到佛光山朝山拜佛,就等于朝礼了四大名山。

多年来,在佛光山的朝山团里,流传了许多朝山的灵感故事,述说着信仰世界里的经验,只是这些都不足为没有经验的人道。不过朝山确实能与佛接心,朝山者每一拜拜下去,虽然头是磕在地上,心却是向上升华而与佛心接触,自然会有感应道交,所以有的人见到各种瑞相,有的人拜到身体轻安,有的人则把朝山拜佛当成正当的运动,虽然拜得汗流浃背,却是满心欢喜。

以下试说“朝山拜佛”的意义:

一、由山下拜到山上。到佛光山朝山,通常是由不二门开始,三步一拜,大概一小时可以拜到大雄宝殿。因为是由山下往山上拜,不断地升高,不断地升华,拜到最后,身心都会有超越的感觉。

二、由外面拜到里面。朝山活动一般都是在室外举行,参加朝山的人先在外面广场集合,然后集体往大雄宝殿朝拜。拜到大雄宝殿里面后,还要继续“拜愿”,然后“静坐”,并且聆听“佛法开示”,所以是“行解并重”,能令朝山者因而获得“心开意解”。

三、由黑暗拜到光明。朝山活动大都利用清晨或晚间举行,因为白天山上人来人往,行走不便,所以利用早课的时间,天还未亮就开始,拜到大雄宝殿时天已亮。或者利用晚间七点拜到八点,从黑暗的外面拜到光明的大雄宝殿佛前,自然会感到轻安愉快。

四、由凡心拜到佛心。吾人凡夫,心中的烦恼杂念如潮水汹涌澎湃,如果能有那么一个时候,参加朝山拜佛,不但拜出身体健康,心灵也会跟着清净,感觉无比的自在解脱。所以,当一拜一拜地拜到佛前,感到自己与佛心融会结合在一起的时候,虽然没有成佛悟道,但自己的宗教体验突然增加,就会喜不自胜。

从上述四点看来,朝山拜佛不但是身体活动,也是一种心灵的净化运动,所以佛弟子如能每年都有几次的朝山拜佛,自然能增加宗教的体验。

看佛光山

佛光山开山届满四十周年时,到过佛光山的人都说,佛光山殿宇辉煌,佛像非常庄严;也有人说,佛光山的僧侣走路很有威仪,待人亲切而且有笑容;还有人说,佛光山所办的活动,给人的感受、气氛都很好,所以很喜欢参加。

以上所述,其实都是只看到佛光山的表相,没有看到佛光山的内在,所以现在针对“如何看佛光山”,提出一些说明:

一、不要只看佛光山的外表,要看内涵。佛光山除了“五殿十堂”以外,有培养僧才的佛教学院,有重编大藏经的编藏处,有云水医院及养老育幼等慈善事业,更有禅堂、念佛堂等,不深入看不容易真正了解佛光山。

二、不要只看佛光山的建筑,要看事业。佛光山的建筑,国内外的道场外观看起来都差不多,但佛光山道场与众不同的是,佛光山有教育、文化、慈善、共修等各项弘法事业,这些佛教事业才是佛教的慧命所在。

三、不要只看佛光山的钱财,要看人才。佛光山不是一个富有钱财的道场,佛光山不储财,也没有余财;佛光山所有来自十方信众布施的净财,都是用来创办佛教事业,培养弘法人才。多年来佛光山在全世界留学的博、硕士有两百人左右,其他所有入室弟子也都是经过佛教学院的专科教育,大家各就所长,分别在文化、教育、慈善、共修、社教等各个领域服务,这才是佛光跳跃的生命。

四、不要只看佛光山的活动,要看制度。佛光山的活动,只是提倡共修,只在增加信徒的联谊,是一种度众的方便;重要的是,佛光山是个有制度的道场,举凡共住的制度、度众的办法等,共有一百多条。佛光山以制度保障大众,所以佛光山号称“集体创作,制度领导”。

五、不要只看佛光山的个人,要看团队。佛光山的每个人,都受过佛门的专科教育,具有正知正见,正派正行;只是个人难免或有缺陷,但佛光山的大众,人人都是“以佛心为己心,以师志为己志”,所以看佛光山,要看团队,不要只看个人。

六、不要只看佛光山的广面,要看深度。有人说,佛光山在全世界有多少的寺院道场,在五大洲有多少的信徒会员。广面看固然是不错,但更重要的是要看深度:百万会员信徒,他们都是正信佛弟子;两百多间的寺院,都是正派的道场,其宽广如虚空,其深度如海洋。

七、不要只看佛光山的现在,要看未来。佛光山的现在已经深耕厚实,佛光山的未来会随着时间更加往前进步。佛光人有“绍隆佛种,舍我其谁?光大佛教,直下承担”的发心,所以看佛光山的现在,更要看未来。

八、不要只看佛光山的目前,要看过去。佛光山开山至今四十年,四十年当中,大众一向是“以无为有,以空为乐,以众为我,以教为命”。如能看到这些,才算是看到了真正的佛光山。

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是一句印度的语言,中国话的意义就是“我”的意思。人有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前七识都有死亡、毁坏的时候,只有第八阿赖耶识的“我”,是吾人的真心本性,它可以随着我们流转五趣六道、轮回天上人间,是永恒而不会消灭的。

阿赖耶识这个“我”的生命,就像念珠的线,把一颗颗的念珠串起来;阿赖耶识把我们一期一期、一阶段一阶段的生命衔接起来。在三世流转的生命里,虽然因为人有“隔阴之谜”,因此不知道前世、来生,但生命的业力流转,那是丝毫不差的。

玄奘大师形容阿赖耶识是“去后来先做主翁”。意思是说,人到世间上来,阿赖耶识比眼耳鼻舌身意先进入母胎;人死之后,阿赖耶识是最后离开的识,它是我们生命的主体。阿赖耶识有四种比喻,恰好说明它的功能与特色:

一、阿赖耶识像一块田地。田地是生长禾苗的地方,你播了什么种子,它就生长什么果实。阿赖耶识带着前六识所造的业,不管善的、恶的,经过第七识传送给它,它都会一一接受。然后在八识田中随着业力成长,是善是恶、是幸是不幸,前面的诸识都不管了,只有第八识像一块田,让种子发芽,成为果报。

二、阿赖耶识像一个仓库。仓库是存放东西的地方,金银财宝可以存放在仓库里,桌椅条凳也可以存放在仓库里。阿赖耶识就像仓库一样,存放我贪、我执所造作的成果,在这间仓库里,都不会被人盗取,也不会烂坏。只要等到时机因缘成熟,它就会显现报应,那就是吾人在人间产生苦乐人生的主因了。

三、阿赖耶识像一片大海。在唯识家看来,阿赖耶识就像大海一样,河川溪水流到大海,大海不会嫌弃、排拒;即使把肮脏的垃圾丢到大海,也不会妨碍大海的清洁。就等于人在世间所造作的业力,尽管生命的主体阿赖耶识要去受业报,但业报是有尽的,生命的存在是永恒的。所以人有生死,那是业报的现象;但是真实说来,生命主体的阿赖耶识,生也未曾生,死也未曾死,它永远与时空同在,与自然共存。

四、阿赖耶识像一条命根。阿赖耶识就是吾人生命的主体,这个主体的命根就如木柴烧火,木柴烧了一根再烧一根,一根又一根的木材尽管不同,但生命的火炬会一直延续。这就如同我们在五趣六道里流转,尽管张三、李四,猪、马、牛、羊,生命的形体不一样,但是生命的火都是一样地燃烧,所以真正的生命是不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