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心量越大,好事越多
13513900000019

第19章 养心之道(1)

做人要先扩大自己的心胸,那么对于生活的点滴小事,不论衣食住行、待人接物、休闲独处,每一个时辰,每一个地方,都会感到称心如意,生活愉快。慈航法师曾说:“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但凡如此,宇宙之间,又有何处不是极乐世界呢?

养心之道

一个国家,社会要建设,经济要发展;一个人,身体要保健,心理要养心。

谈到“养心”,各个宗教都有很多养心的法门;祈祷、诵经、打坐、念佛、膜拜、忏悔、发愿,都是为了养心。现在只把一般的“养心”之道,略说如下:

一、花前月下沉思。一个人,每周总有一两小时属于自己“静静独处”的时间。如果利用这段时间,在花前月下沉思,想一些自己所遭遇到的问题,规划一下自己的未来,思索一下人我之间的关系;或是与三五知心好友,花前月下,畅所欲言,必能帮助自己思想激荡,理清思绪。

二、山林水边禅坐。利用假日,或是黄昏时刻,到山林水边,借大地一角,盘腿静坐。坐下之后,未必入禅修定,只要心一沉静,往事就会一一向你集中而来,一些久远以前的事,可能浮现在眼前,让你重新思考,重做抉择。所以,禅坐冥想可以增长智慧,绝不虚言。

三、丛林小径跑香。丛林是指建设庄严堂皇的大寺道场,丛林必定是依山而建,旁边必有许多山路小径。你循着巍峨堂皇的宝殿,在山间小径走路、跑香,一面运动,可以走出健康;一面借此机会,用心思想禅门参学之道。禅门所谓“参”,就是“为什么、为什么”一直问下去。为什么念佛?为什么参禅?为什么打坐?为什么吃饭?等到你问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时,会给你一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那么当下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四、忠孝诚信存心。既然要养心,心中就必须播撒一些“忠孝诚信”的种子。当你播下了种子,小心翼翼地加以呵护、培养,日后必定不负所望,必能增长你忠孝诚信的品德、操守。一个人的心,就像仓库,你在里面存放了资产,需要使用时,还怕缺货吗?

五、慈悲喜舍行事。人在世间生活,不能不与人互动往来。人际往来,关系要和谐、美好,就必须以“慈悲喜舍”行事。做人处事要有慈悲,慈悲没有敌人,慈悲的人没有人会拒绝你,以慈悲喜舍行事的人,走遍天下。任何民族,任何国家,都会喜欢你的慈悲,甚至你的敌人,也会被你的慈悲感动。所以,时时心存慈悲喜舍的人,自然养心有成。

六、任性逍遥读书。一个人肚子饿了要吃饭,饭食是肚子的粮食;眼睛累了要睡觉,睡眠是眼睛的粮食。甚至声音、空气、味道,就是耳朵、鼻子、舌头的饮食。此外,读书充实知识,就是“心灵”的滋养。一个人养成读书的习惯,必能帮助养心。所谓“雄心壮志”、“忠肝义胆”、“存心仁厚”、“善德懿行”,必定都要靠读书才得以养成。你能任性逍遥地读书,“书中自有天下事”、“书中自能壮其志”,读书能为你的人生加油打气,是则何愁养心不成!

如何安住身心

人生忙忙碌碌,总为了求得一个身心安住的地方。以下试举数例,让我们的身心有所安住:

一、安住在慈悲喜舍上。《华严经》说:“常乐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世间滚滚红尘,芸芸众生营营求求,都找不到安住之处;假如我们无时无刻,身心都不离柔和忍辱,不离慈悲喜舍,那不就能得到很大的快乐了吗?

二、安住在发心立愿上。每日不时地发心,不时地立愿,发心会增加力量,立愿能确立目标。过去的圣贤、诸佛菩萨,没有人不发心立愿的,发心愈大,立愿愈坚,成就必然愈大、愈多。

三、安住在般若智慧上。为人不能愚痴、执著,生活在愚痴执著中,懵懵懂懂,难有成就。如果我们能将身心安住在般若智慧上,时时用般若观照,用智慧处事,自然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四、安住在禅定戒法上。一个人假如每天都能有半小时的时间,把身心安住在禅定里,整个生活都合乎戒法,不但少烦少恼,也会养成律仪礼法的生活,必为人天欢喜。

五、安住在净念礼拜上。假如是出家僧侣,理所当然要做早晚课诵;如果是在家信者,每天可以在家里,早晚花个十五分钟,礼拜佛菩萨圣像十二拜,或半小时二十四拜。在礼拜时,每礼一拜,可以自由念佛五声或十声,久而久之,身心自然获得清净。

六、安住在淡泊谦卑上。我们的身心,如果与世间的金钱名利接触,就会有很多的妄想,就会生出一些是非;如果日日生活里只是简单淡泊,与人交往必以谦卑待之,则吾人的道德形象自然会提升。

七、安住在放下自在上。一个人身上背负太多东西,会不胜负荷;心上负担太多,也会觉得辛苦。懂得放下,自然轻松自在。例如,权力名位、物质财富、人情世故、是非得失等,如果心上都放了这些重担,人生怎能自在呢?唯有放下,才能自在;需要自在,就得放下。

八、安住在学习满足上。人生的痛苦,都是因为不满足;不满足,所以会痛苦。有了房子,想要汽车;有了汽车,想要金银珠宝;有了金银珠宝,想要权势名位。总之,人就是贪得无厌,永远不满足,所以永远痛苦。如果房子大小够住就很满足,每日三餐能够温饱也很满足,再加上所交的朋友都很正派善良,我很满足,拥有一份正当的职业,生活安定自在,真是满足。满足就是富贵,满足就能安住。

以上八事,任何一事都可以让我们身心安住;只要身心能安住,生活必然吉祥如意。

禅心

一般佛教徒大都喜欢到寺院参禅。什么是禅呢?所谓“禅”,平常心是禅,花开花落是禅,人生人死也是禅;把对待泯除,把分别丢弃,不可说有,不可说无,所以禅离语言文字,不假思维、分别,在那个时候,才有一些禅意。

禅是言语道断,禅是不按牌理出牌的一种超越人生思想的境界。禅不是哲学、辩论,禅也不是一种思维、探讨;禅是一种通过悟道,对宇宙人生有另外的一种看法,另外的一种安排。禅可以说是我们的心,是一种心之用,心悟道了,禅在心上自然发出一种另外的功用。兹将“禅心”述说如下:

一、在受苦的时候,感到快乐。一般人在世间上,都会有生老病死的苦、爱别嗔会的苦,或者是大自然、社会,甚至政治迫害加之给我们身体或人格上的痛苦,但是一个真正的禅者,他的看法和修养,就不是一般人的模样。须菩提甘愿被外道打死,飞锡禅师把生死当作游戏,普化禅师以游四门与人开玩笑的方式告别人间,德普禅师令弟子办斋祭祀,在享罢祭祀之后怡然长辞。生死是最苦的事,禅者在最苦的事上能够嬉戏作乐,这不是禅心的力量而何?

二、在委屈的时候,觉得公平。人生在遭受冤枉委屈的时候,都会感到痛不欲生,但是禅者被冤枉,受了委屈时,都能心平气和。像舍利弗被佛陀批评他受不净食,舍利弗即刻将所食之物吐出,并对自己的粗心大意,诚心感谢佛陀的教导;憨山大师被误会挪用国库的公款整修寺院,因此放逐边疆,憨山大师神色自若向师友告假,宛然要到远方旅行;神秀大师本来已是五祖弘忍的首座,但半路杀出六祖惠能,神秀禅师仍然欢喜承担,尤其在北方指导禅法时,一样赞叹南方的惠能,如果他不是在禅修的过程中得到平等心,何能有这么豁达的表现呢?

三、在忙碌的时候,仍然安闲。过去的禅者,并不是每天只图安然,不做事情;一个禅者,能忙能闲,甚至在闲中能忙,忙中能闲。真正的禅者,禅堂里一坐数小时,下坐以后,田里的春耕秋收,一样的晨昏作息。有的禅者悟道以后,仍然讨单典座,有的请求服务耘田,像临济栽松、云门担米、仰山牧牛、赵州扫地、云岩作鞋、丹霞除草,他们把忙闲打成一片,所以生活一切皆是禅也。

四、在受责的时候,知道慈悲。临济义玄禅师在黄檗禅师座下参学三年,前后请问三次,三次都挨了打。后来到江西请谒大愚禅师,经大愚指点:“黄檗禅师对你是老婆心切,他是大慈大悲啊!”义玄一听,仿佛打破虚空、拨云见日一般,廓然大悟。一般人受到责备,就会心生怀恨,但是禅师们反而感谢师长的慈悲教导,所以才能在禅门更上一层楼。

参禅有什么用?禅就是开悟,只要一开悟,你在生死的边缘没有生死,你在寒暑的时候没有冷热,你在荣辱的当头感觉平常,你在生活中处处都有禅悦法喜,这就是禅者的自在解脱。

禅门

世界上,有人类的地方就有“门”,门里门外,门里的都是“一家人”,门外的称为“外人”。

所谓“门”者,本来应该是通往目标的道路,例如,做事情找对了“门路”,就容易成功;但是世间上,有“门”就有内外、你我的对待,就有公私、好坏的分别。即使是禅门,也有“无门关”;因为执“空”就是“有”。因为有对待,就会产生冲突,因为有分别,就会造成纷争,所以“无门之门”最好。用“禅门”的话来说,就是打开心门,包容地球、宇宙、虚空,因为:

一、地球是无门的。地球没有门,所以任我们在世间遨游;只是地球虽然没有门,却有海洋阻隔、高山阻挡,乃至有气候冷暖之不同。尤其现在有人为的海关,也就是各个国家的国门,有时受限于各种规定,外人也难以进出,甚至自己的国家也有“国门难进”之叹,所幸一些民主开放的国家,都欢迎各国人士进入。

二、宇宙是无门的。宇宙无门,但是人之一生,穷百年岁月也难究其奥秘。宇宙之深奥,不但科学家未必能研究出宇宙世界的真相,哲学家也无法把真实的宇宙描写出来,宗教家更是各说各的宇宙观,只有佛教讲到宇宙,时间是无始无终、无去无来,空间是无内无外、无远无近。因为时空无限,所以在无限的时空中,人的生命可以一直流转、轮回;因为宇宙无门,因此人生三世可以无限地升华、延伸。

三、虚空是无门的。虚空无相,所以无门;因其无形,不会有碍。虚空包含了许多的星球,虚空也包含了宇宙。佛经讲,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真正懂得虚空的人,只有悟道者;当一个人证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理,他的生命就能遍满虚空,充塞法界。世间上为什么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会有斗争?因为感觉空间太小。如果心如虚空,等于人生的境界宽广扩大,还要计较什么你我呢?因此在无限的虚空中,只要我们的心量能与虚空相应,只要人人能“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一个人如此,千万亿人如此,世界自然无争。

四、禅修是无门的。禅门有大门、小门,还有“无门关”。所谓“参禅须透祖师关,妙悟要穷心路绝;祖关不透,心路不绝,尽是依草附木精灵”。祖师关只在一个“无”字,也就是说入悟应以“无”为“门”。“无门”才是“门”,所以人人要禅修;一旦超越了“无门”之门,即所谓“无修而修,无证而证”,到了那个时候,就能与三世诸佛同在,就能与古往今来同生,就能把身心融化于大宇之中,这是因为“心门已开”,因此能“透三关”,也就是参透“无门之门”。

综上四点,人与人之间,不要把自己的心门尘封起来,也不要把家门关闭起来,虽然居家平时要注意门户安全,不要被小偷光顾,但也不能为了防范宵小,而阻碍了善缘好事的进入,所以要另开方便法门,要把人我之门打开,能以“无门”为门,才能悠游法界。

禅者的生活

现代人流行每日要“坐禅”十分钟,主要是为了安定身心。其实,一个人每天如果能有一分钟的安定,所谓“老僧一炷香,能消万劫粮”,能够坐得安心,一分钟也就够了,如果坐得不安心,坐不出定来,十分钟也没有用。

一个真正的禅者,每天二六时中,无不是生活在禅定之内。禅者的生活,一样吃饭、穿衣,一样早晚作息。他不与人计较,不与人相争,只是默默地,静静地跟随大众一起。看起来,禅者的生活与一般人无异,但事实上,他的心在禅定之中,他的生活内涵比起一般人来,就不能同日而语了。

什么是禅者的生活呢?

一、随缘生活。禅者的生活,没有太大的要求,没有太多想要获得什么的欲望,所谓“任他天下丛林好,我住一方乐逍遥”。他或者在山林水边,或者茅屋数椽,或者做百千大众之一。你有饭给他吃,有水给他喝,他不计较太多,也不计较太少。看起来,他像是什么都不介意的样子,因为他一切具备,什么也不少。一个禅者的内心生活,以禅为喜,以定为乐,他在生活里随缘放旷,任性逍遥。禅者的生活,一样有衣食住行,但随缘生活不是一般人容易达到的境界。

二、随众作务。禅者不是每天打坐,也不是游手好闲,真正的禅者非常认真、负责、用功。他搬柴运水,在工作中参禅;他烧火煮饭,在事务中参禅;他出坡劳动,以融入大众来参禅;他清洁打扫,更可以一心参禅。禅者不把作务看成是工作,种田是农禅,做工有工禅,开山种水果,莳花植树,对禅者而言,这就是与大自然融和,此中就是在参禅。因为,一个真正的禅者,心在一切众,心遍一切时,随时随地,都能进入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