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呵护你的梦想
13473000000004

第4章 人生的价值(3)

又穷又土的陈章良毕业后第二年,通过艰苦的努力,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美国华盛顿大学。

1987年,陈章良回国,年仅26岁就当上了北京大学的副教授。34岁那年,当上了北京大学的副校长。

陈章良成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留学生中第一个获得博士学位的人,第一个在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的人,也是唯一的以研究生的身份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报告的人。

他在北京大学建立了两个中国最大的生物实验室,一个是国家的,一个是他自己的。如今,他已是中国农业大学的一校之长。

(梅绍友)

人穷还是心穷

世上的财产永远不会绝对平均,有富就有穷。哀莫大于心死,穷莫大于心穷。心穷透了,谁也没办法救你。

有个富人和穷人的故事是这样说的:那富人很富,每天回家下车时,都见一个穷已至极的要饭人,守在路边。那富人开始理也不理,邻人都说这富人心不慈善。富人说我这样恰是慈善,他站在这要饭越是要得着,越不想去致富,因为他还活得下去,富招儿都是被穷逼出来的。邻人摇头,说富人站着说话不腰疼,穷人没路,有了路自会去谋生。富人说咱试试看。第二天富人下车,走到要饭的跟前,给他三张大票,说:我最初就是300元钱做小买卖起家,现在同样给你这么些钱,你自己去谋力,干点什么吧,别在这要饭了。

穷人见钱眼开,满口应诺,从此半月没见,邻人正以为富人这钱给对了时,那穷人把钱花完又回来了,还是站在原来的位置,伸出讨乞的手。富人的车开过,从此再也不理这个穷人。

人受点穷,特别小时候生活拮据没什么不好,幼时苦日子能激励人一生奋进。世上的财产永远不会绝对平均,有富就有穷。哀莫大于心死,穷莫大于心穷。心穷透了,谁也没办法救你。

(佚名)

活着的最高境界

不要抱怨贫富不均,生不逢时,社会不公,机会不等,制度僵化,条理繁复,伯乐难求。要知道,其实每个人都平等地享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其实和你一样——他出身卑微,却身怀远大理想。多年前,他在1983年版的《射雕英雄传》中扮演那个宋兵乙,为增添一点点戏份,他请求导演安排“梅超风”用两掌打死他,结果被告之“只能被一掌打死”。这个年轻时被称作“死跑龙套的”卑微小人物,第一次当着导演的面谈到演技时,在场的人无一例外都哄堂大笑。但他依然不断思索、不断向导演“进谏”,直至2002年自己当上导演。那年,他获得了金像奖“最佳导演奖”。

其实和你一样——上世纪90年代,在一趟开往西部的火车上,梳着分头、戴着近视眼镜的他看上去朝气蓬勃,内心却带有微微的彷徨。那时的他严肃乏味,常常独坐好几个小时不说话。后来转行做主持人,1998年他第一次主持的电视节目播出时,他发现自己说的话几乎全被导演剪掉了。

他让身为制片人的妻子准备了一个笔记本,把自己在主持中存在的问题一一记录下来,哪怕是最细微的毛病都不肯放过,然后逐条探讨、改正。

即使今天其身价已过4亿,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主持人,他仍未放弃面“本”思过。

其实和你一样——10年前,他是大学里的“小混混”,由于经常逃课而被老师责备。毕业后被分到当地的电信局当小职员,面对冗杂的机关工作,他感到既劳累又苦恼,后来他勇敢而果断地辞了职,然后自创网站,从而走向中国互联网浪潮的浪尖,他在2003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中居第一位。

其实和你一样——5年前的他是一个防盗系统安装工程师,依他的说法,“就是跟水电工差不多的工作”,“有时候装监视系统要先挖洞,一旦想到歌词就赶快写一下!”当年的他就是这么边干活边写词,半年积累了两百多首歌词,他选出一百多首装订成册,寄了100份到各大唱片公司。“我当时估计,除掉柜台小妹、制作助理、宣传人员的莫名其妙、减半再减半地选择性传递,只有12.5份会被制作人看到吧,结果被联络的几率只有1%。”其实那1%就是100%!1997年7月7日凌晨,他正准备去做安装防盗工作,有人打电话给他,那个人叫吴宗宪,同时走运的还有另一个无名小卒——周杰伦。从他和周杰伦合作的歌从没人要,到要曲不要词,慢慢地曲词都要,之后单独邀词,但还会有三四个作者一起写,直到最后指定要他的词。

可能你已经猜到他们是谁了,一个是周星驰,一个是李咏,一个是丁磊,一个是方文山。他们是目前中国最具知名度的人中的一部分。

他们在成名前和你并无多大不同。不要抱怨贫富不均,生不逢时,社会不公,机会不等,制度僵化,条理繁复,伯乐难求。要知道,其实每个人都平等地享有出人头地的机会。明天,或者明年,同样会诞生像他们一样成功的人,就看是不是今天的你。

(小喻)

终归会有一粒种子适合它一块地,不适合种麦子,可以试试种豆子;豆子也种不好的话,可以种瓜果;瓜果也种不好的话,也许能种荞麦。终归会有一粒种子适合它,也总会有属于孛的一片收成。

有一个女孩,高中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被安排在本村的小学教书。结果,不到一星期就回了家。

母亲安慰她:满肚子的东西,有的人倒得出来,有的人倒不出来,你不会教书不要紧,也许有更合适的事情等着你去做。

后来,这女孩先后当过纺织工,干过市场管理员,做过会计,但是无一例外都半途而废了。

然而,每次女儿失败回来,母亲总是安慰她,从来没有抱怨的话。

30岁的时候,女儿做了聋哑学校的一位辅导员,后来又开办了一家自己的残障学校,并且在许多城市开办了残障人用品连锁店,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有一天,功成名就的女儿问母亲:那些年我连连失败,自己都觉得前途非常渺茫,可你为什么总对我那么有信心呢?

母亲的回答朴素而简单:“一块地,不适合种麦子,可以试试种豆子;豆子也种不好的话,可以种瓜果;瓜果也种不好的话,也许能种荞麦。终归会有一粒种子适合它,也总会有属于它的一片收成。”

(佚名)

感谢身边的懒人

所以,我们要学会感谢别人的懒惰,因为正是他们的懒惰,才使我们拥有了更多做事的机会,为我们搭起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与通向成功之路的台阶。

我们要学会感谢别人的懒惰,因为正是他们的懒惰,才使我们拥有了更多做事的机会,为我们搭起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与通向成功之路的台阶。

我大学毕业到一家集团公司的办公室当文员。办公室主任有一特长,即文章写得好,很有思想,公司董事长很器重他,董事长的讲话稿和企业的年终总结等一系列重大文章都是出自他的手笔。

我到办公室后,只能是个打杂的,脏活、累活、没名没利的活全归我干了。我到后,主任变得越来越懒,一些本来该由他亲自去做的工作,也往往推给我去做。

由于企业名气大,企业经常要参加省市组织的诸如长跑、登山、演出等活动,要现场采访、拍照。这样的工作时间长,又不算加班,主任便安排我去。

公司会议常常利用晚上的业余时间,董事长一开会常常忘记时间,一直开到凌晨。而开会需要录音、做记录。这么辛苦,主任就总让我去。

这样一来,我很多晚上的时间参加会议,第二天还要整理记录,写报道,工作量增加很多。

我们一些新来的大学生在一起时,常常数落那些老同志,如何的懒和刁,剥削我们的劳动,占用我们的时间,把我们的智慧与劳动成果占为己有,为此愤愤不平,而且有的人还为此一走了之。

一次省电视台的记者要采访董事长,董事长时间比较紧,于是安排在星期天的晚上8点钟。

董事长让主任陪同。可是主任家离公司较远,骑自行车要40分钟。于是他叫我去陪同。我一听就来气了,平时晚上总让加班,我就已经满肚子意见了,星期天还让我来,太那个了吧。更何况这件事董事长就是让他参加的,我和女朋友还有个约会。我很想顶他,但后来想想还是不情愿地参加了。

那天在接受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董事长兴致非常好,冒出了好几个火花,即企业发展到现在已经是十年了,要“十年归零”,进行第二次创业,并且准备在十周年大庆时有大的动作。

本来这次采访只谈半小时,但由于董事长与记者们非常谈得来,他们一谈就是两个多小时,后来还一起去喝茶。当一切都结束时已经是凌晨一点了。当送走记者,我已经非常困了,没有洗漱倒头就睡了。

第二天我把采访纪要整理好,交给董事长。后来又采写了一篇企业报刊发表的文章,文章标题是“十年归零从头越”——董事长发出第二次创业动员令。董事长感到我非常敏锐地捕捉到了他的灵感,并且文章的重点突出,主题新颖。董事长非常高兴,顺便问了昨天晚上主任为什么没有来。我说:“他家离得比较远。”董事长接着说:“要感谢身边的懒人,要多为自己创造机会!”

从那以后,董事长便常叫我到办公室去,他有些什么思想、感悟都让我整理。再后来年终总结报告也让我写。还给我的工资翻了一倍。我渐渐成了公司的红人,也得到了更多、更大的锻炼。

很多时候,有不少人们不愿做的额外的繁琐工作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常常不是积极地接受并且努力地做好,而是畏难发愁、设法躲避,总是沉溺于抱怨和牢骚,以一种消极、悲观的心态等待、观望或者被动应付。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有更多的工作做,应当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因为,通过做更多的工作,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增加处世的经验,提高自己做事的品质。所以,当额外的工作降临到面前时,我们要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紧紧地抓住它,不要让它白白地从眼前溜走。

天上掉馅饼,总有它凭空而降的原因。所以,我们要学会感谢别人的懒惰,因为正是他们的懒惰,才使我们拥有了更多做事的机会,为我们搭起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与通向成功之路的台阶。

(佚名)

每件事都会有结果

岁月的长河中,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如同我们随手撒下的一粒种子,在时光的滋润下,那些种子慢慢地生根、发芽、抽枝、开花,最终结出属于自己的果实。

多年前,一个年轻人在营销策划公司工作。一天,他的一位朋友找到他,说自己的公司想做一个小规模的调查。朋友希望年轻人出面,把业务接下来,然后朋友自己去运作,最后的调查报告由年轻人把关;当然,朋友会给年轻人一笔费用。

那确是一笔很小的业务,没什么大的问题。市场调查报告出来后,年轻人很明显地看出其中的水分,但他只是做了些文字加工和改动,就把它交了上去。

事情就这样过去了。

几年后的一天,年轻人与别人组成一个项目小组,一块去完成北京新开业的一家大型商场的整体营销方案。不料,对方的业务主管明确提出,对年轻人的印象不好,要求换人;原来,该主管正是当年市场调查项目的那个委托人。

也许,年轻人只是偶然地遇到这两件事,从而失去了自己的机会;但这种偶然性当中其实已包含了必然性,因为越是从微不足道的小事上,越能看出一个人的本质来。一个对自己经手的事情敷衍塞责的人,怎么可能是认真、敬业的人呢,这样的人,怎么能够赢得别人的信任与赏识呢?年轻人最初的草率,已注定他日后将丧失良机。反之,一个人若是对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竭尽全力,那他必将为自己赢得越来越多的机遇。

1903年,帕特·奥布瑞恩在纽约参加一出名为《向上,向上》的话剧演出。其中有一段是帕特与两个怒气冲冲的人争执不休的表演。

由于这出话剧的反响不够理想,剧团后来移到一家小剧院去演出。

演员的薪水也削减了,他们的前途一片黯淡。然而,多年的教育,使得帕特养成了“凡事尽力而为”的习惯;因此每一次演出,他的整个身心都融化在角色中,从场上下来时总是满身大汗。

8个月后的一天,帕特接到一个电话,邀请他参加电影《扉页》的拍摄。

原来,《扉页》的导演刘易斯·米尔斯顿偶然间看到了《向上,向上》,帕特在桌边与人争吵的那一幕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他推荐帕特在《扉页》里一场戏中扮演一个角色。

这是帕特·奥布瑞恩银幕生涯的起点。日后,他成了非常著名的电影明星。

漫长的一生中,每个人的命运看似变化莫测,但实际上,我们今天所走的每一步,都已为明天埋下了伏笔。也就是说,我们的明天,是由今天的所作所为决定的。岁月的长河中,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如同我们随手撒下的一粒种子,在时光的滋润下,那些种子慢慢地生根、发芽、抽枝、开花,最终结出属于自己的果实。

(苇笛)

做面尽职的镜子

光明之道的传播。需要蜡烛的燃烧,也需要镜子的反射。

只有通过无数面镜子产生的反射效应,光明之道才能被传达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形成一种清澈的风气。

台湾学者李敖说过一句话:“传播光明之道有二,身为蜡烛或身为镜子,后者比较好,因为自己不牺牲。”李敖这话说得有些“势利”,因为没有光源,做镜子再鲜亮,也不会发光的。这话又说得很“实际”,对于我们这些整天为“生计”而奔忙的小民来说,做不成蜡烛,做面尽责的镜子,不是坏事,绝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