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张良(名人传记丛书)
13411300000013

第13章 计定宛城与丹水

一天,刘邦大军正在行进过程中,搜索警戒的士兵突然报告说有秦国大军驻扎在前方十里的谷地中,人员兵马都远超过刘邦的部队。刘邦听了之后不知道是该进攻还是绕道而行。如果绕道而行,还得走很多的冤枉路,而且如果遇到敌人不战而退,这样会影响士气。如果选择进攻敌军,自己的力量过于弱小,只怕这样会让自己实力减弱。刘邦犹豫不决,觉得选哪个都很纠结,不过最终他还是决定前去攻击敌人。

刘邦将部队兵分四路,一路远远绕过秦军后方,准备随时切断秦军的补给线,并截住秦军撤退的后路。其他三路分成三支,左右夹击,中路迎头冲击敌军。待到阵势布好之后,刘邦一声令下,顿时万箭齐发,那些秦军还正在搭灶做饭,当刘邦的部队从四面八方冲过来的时候,杀声震天,突如其来的冲击让秦军立刻震惊了,秦军大部分士兵都手足无措,各自逃命,连一点招架之力也没有,一会儿工夫已经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秦军到处人心惶惶,纷纷夺路四处奔逃。

刘邦看到这种情形,更是有了信心,他让士兵大声喊叫,又让号兵鼓手频繁地吹打,秦军听到这种声音之后,个个吓得魂不附体。秦军的将领杨熊举着兵器大声阻止逃兵,但是没有人肯听他的了。杨熊情急之下斩杀了几名逃兵,仍旧制止不了兵败的颓势,眼见兵士们死的死、逃的逃,后来杨熊本人也打算逃走的时候,一支流箭射中了他的脑袋。秦军的主将战死,军队更是群龙无首,慌乱中死伤极多,有些秦军终于冲出重围,还没来得及喘气,忽然战鼓四起,四面八方又冲出刘邦的部队,他们没有了退路,只好都抛下武器,束手就擒了。

这次战役刘邦打得十分干净利落,赢得酣畅淋漓,秦军部将杨熊被杀,而且部队全部被歼,刘邦的士兵们也由此声势更壮,士气更高。刘邦大败杨熊之后,又乘胜追击,一鼓作气攻取了颖阳,与张良会合。

张良自从从项梁那里得到一支军队之后,就受命为司徒辅佐韩王成在韩地驻扎,牵制秦国的武力,让秦军没有办法全力还击义军。但是由于兵力十分薄弱,虽然攻克了几座小城,但却没有持久的力量,过不了几天再度被秦军夺回。

张良原本打算一方面为刘邦培植基本的武力,同时还能牵制秦军,减轻刘邦西进的阻力。所以,尽管自己处于劣势,但是他仍然运用极少的军力和熟悉的地形,采取迂回的游击战术,和遇强就避、遇弱就攻的战略。因为张良所属的军队与百姓结合得很紧密,所以即使突然失利,他们也能得到掩护。而秦军却消耗了十万的军力深陷在韩地的泥潭之中。

张良早就有了打算,他认为韩王成虽然不是一般人,但他也只是才智稍微出色,跟明君的距离差得太远,最近听说刘邦声势不断扩张,能够和秦军抗衡,所以当刘邦的部队经过韩地的时候,张良立刻带领部队前来迎接刘邦。

之前张良在刘邦身边之时,刘邦只是觉得他用计如神,但不是很重视他。但是到了后来张良去了韩地,刘邦虽然打了几次胜仗,却始终觉得不能得心应手。虽然身边有萧何、曹参、郦食其等谋士频繁献计献策,但是,没有一个人像张良那样能在事先将各种状况全部考虑周到,还能够能分析利弊得失,让刘邦能很快地作出最佳决策。当经过韩地的时候,刘邦本来打算前去召张良回到自己部下。没想到张良竟然过来迎接,实在让他感到很欣喜。

为了补偿韩王,刘邦特地为韩王夺取了十几个城池,使韩王得以稳固,直到将韩王定都阳翟(韩国都城,属今河南禹县)之后,刘邦才带着张良进攻南阳郡。

南阳郡守叫焦骑,他早就听说刘邦军队精锐,接二连三地攻占了秦国的数十个城池。盘算着如果刘邦乘胜而来,军队士气定当不减,不能轻举妄动,于是他就退守宛城(今河南南阳),想借着宛城坚固的防御与刘邦拼死一搏。

刘邦看到宛城防守十分坚固,地势还很险峻,如想把这座城攻下十分困难。所以他找来张良发表自己的看法。刘邦认为秦将焦骑退守宛城,凭着坚固的防御与他们作战,如要强攻,损失会很惨重。不如暂且越过宛城不管,继续向西进兵,等到四周城池都攻占之后,宛城势成孤立,就无法独立与刘邦军对抗,到时候可以不费一兵一卒将宛城占领。

张良安静地听完刘邦刚才的战略,没有反对也没有赞成,他在地上捡了几块小石头,摆成一条直线,不紧不慢地告诉刘邦,此去关中还有大大小小好几个关卡,每一个关卡都驻有重兵,由于此地距咸阳已经很近,所以守城的都是秦国最精锐的部队。宛城是个大郡,方圆数十里地之间有数十个城市,人口大多数十万,粮草充足,虽然焦骑退守宛城,但是他还有战斗的能力。如果军队继续向西进攻而留下宛城在后边,前面的秦军死命防守,而后面的焦骑在后面截击,到时候军队腹背受敌,形势必然会很糟糕。

刘邦听完之后出了一身冷汗,赶快询问攻破宛城的妙方。

张良认为,兵贵神速,不妨发出奇兵,连夜出兵将宛城重重困住,首先孤立它,断绝它的外援,造成守将精神上的压力,然后再就形势善加运用,趁机攻破。

于是,刘邦采取了张良的建议,把宛城重重包围,而且日夜攻城,使得宛城的军民心理慌乱。南阳郡守焦骑一看情形不对,立刻召来门客陈恢商议对策。陈恢认为宛城的失守只是迟早的问题,此时反贼四起,天下大乱,秦军自顾不暇,如果盼望援军前来解围,希望不大,陈恢劝焦骑及时自作打算。焦骑觉得秦国的军令如山,守城的将帅要与城池共存亡,失城只有一死。即使冒险突围而出,仍免不了落个失职之罪,最后还是一死。依目前的情势看来,坚守城池也只不过苟且个两三天,终究难保一命,所以焦骑打算自刎谢罪,免得城破以后,让贼寇辱没了自己的名节。正当焦骑要拔剑自刎的时候,陈恢连忙上前拉住他的手,严肃地告诉他说:“如果您以死殉国,自刎以报皇上,节义实在是感人。但是您有没有想过,当今的圣上是什么样的人?是否值得我们为他效死?二世皇帝登基以来,横征暴敛,弄得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因此才有陈胜、吴广在大泽揭竿起义,项梁、项羽、刘邦随之继起,六国纷纷复立,您看在这情势危急的当头,二世皇帝却为了李斯、赵高之间的权力纷争,为赵高做刽子手,造成宫廷内的动荡,而赵高更玩弄政权使天下数百万的百姓颠沛流离,无安身之地。像这样一个天怒人怨的暴君,诛之犹恐不及,又怎么值得您为他尽忠效死呢?”

焦骑也向陈恢诉苦,说他怎么能不知道秦王的暴虐无道呢,只是现在他身为秦将,刘邦入城必定处置自己,如果弃城而逃回到咸阳还是一死,同样是死,没有什么好留恋的了。

陈恢觉得焦骑说得未免有些偏激,事情并不是像他所想象的那么严重。他听说刘邦是个仁厚的长者,而刘邦的目的只在于诛杀二世皇帝和赵高那班首恶之徒,至于宛城只不过是秦国的一个城池,而他也只是秦国的一个郡守,刘邦不会滥杀无辜,他攻城的目的只是要他屈服而已,绝不可能杀他的。陈恢还说,他听说刘邦一路上打着义师的旗号,曾经许诺只要投诚就既往不咎,所以他才能一路西向伐秦,大小会战几十次,兵力非但没有损耗,反而越聚越多,越战越盛。陈恢认为如果焦骑能够借此机会投降刘邦,与义师共伐暴秦,刘邦应该会很欢迎的。

焦骑听了觉得陈恢说的话很对,再也没有轻生的意思,就询问陈恢派谁去请降。陈恢请命担当此重任。

刘邦听到陈恢是过来投降的,十分激动,就设宴好好地招待了他,而宛城也就和平地加入了义军的阵营。刘邦收取了宛城之后立即挥兵西下,由于宛城的投降,许多城池的守将也步其后尘,纷纷不战而降,此后连下了几座城池,战争可谓十分顺利。

后来,刘邦的大军到了丹水,守将王陵负隅顽抗,双方一直处于对峙局面,刘邦心急如焚,又找到张良问计。

张良认为王陵这个人骁勇善战,而且用兵得当,如果强行攻坚,就算攻下了,刘邦军队的伤亡也必定少不了,可以一面围城,一面派人游说,先使他们内部产生混乱,再趁机攻下城池。而且,张良认为今天晚上没有月光,是偷袭的最好时机,王陵很可能会前来夜袭。

于是这天夜晚,刘邦把部队都妥善安排好给王陵来个将计就计。不一会儿的工夫,王陵果然来偷袭了。当王陵的军队顺利掩杀到刘邦的帐外,庆幸刘邦晚上没有设防,他们立刻冲进大营,只见营内空无一人,王陵才发现中计,于是赶忙撤军,不过已经太晚了。在帐外的草丛中突然开始放乱箭,刘邦的军队冲了出来,将王陵部队团团围住,杀声震天。

王陵纵横沙场数十年,经验十分丰富,情急之下他还能镇定自若地指挥队伍,带领部队从围困的刘邦大军中冲出一个缺口,虽然损失了一些人马,但是还是让大部队安全地撤退了。

等到王陵的部队在撤退的时候,刘邦向王陵叫嚣,说他千算万算,却没有得逞。王陵听完之后十分恼怒,没等刘邦话说完,就朝刘邦射了一箭,正射中刘邦的左臂。

刘邦结结实实地挨了这一箭,但是他为了不影响军心,就忍着痛还是直直地坐在马上,挖苦王陵连箭都射不准,更没有资格与他对阵。王陵看到那支箭明明已经射中了刘邦,而且劲道十足,而刘邦竟然一点事没有,越想越懊恼,万般无奈之下只好调转马头逃走,临走之前,瞥了一眼刘邦,看看他到底有没有事,但是刘邦仍旧是悠闲自得的神态,于是王陵立刻快马加鞭,落荒而去。

等到王陵远去之后,刘邦再也支持不住,两侧的参将将他搀扶到营帐内敷药疗伤。张良进来拜见刘邦并且还恭喜他。刘邦此时正是痛苦至极,只好龇牙咧嘴地问他自己都这样了,有什么好恭喜的。

原来,张良恭喜的是刘邦能够拿下丹水,刘邦更是疑惑,不知道为什么张良会这么说。

见到张良十分怀疑,他就笑着拍拍胸脯说,如果刘邦要是不信,就请他立刻派个人到王陵那边约降试试。刘邦仍旧是不信的样子。

张良只好向刘邦解释说,秦国的法律本来就十分严酷,守将们不敢轻犯,但是心中都知道秦王暴虐祸害人间,本来在平时的时候去游说他们都会有五成的把握,但是今天晚上的这个下马威,更是让王陵惊慌失措,军心动摇了,这样一来,一定能够成功了,而丹水也就如探囊取物了。

刘邦觉得张良说得玄之又玄,不过还是打算派个人过去试上一试。

王陵刚刚逃回了城中,还没坐稳,就听到消息说有刘邦派使者过来求见。王陵斥责使者不该来到这里。

但是使者淡然一笑,说此次前来有两件事:一是代刘邦向他问好,二是特地要为王陵寻个前程。王陵对使者的话十分不屑,而且认为两军对峙没有什么问好不好的,他自己的前程定当是由自己把握。

那使者近前一步,向王陵分析形势。那使者说,目前刘邦与王陵双方虽然是处于对立的态势,可是刘邦说他久闻王陵的大名,对他倾慕很久了,而且,希望终有一天能够与他化敌为友,并肩作战。刘邦也担心王陵因为一时的迷惑,丧失了自己美好的前途。那使者说着,又从怀里取出一张地图,放在王陵面前让他看看对阵形势图,丹水已经完全被刘邦的部队围住,与外界无法声息相通,而且刘邦的军力是丹水守军的十倍,可是刘邦不强行攻城,只是重重围住而已,是因为刘邦对王陵十分珍惜,不希望他在战斗中有所损伤。

那使者见到王陵心动了,立刻接着对他进行攻心之计。使者说他这两天总听到刘邦说王陵将军是个人才,竟然只是在暴秦的麾下做一个小小的丹水城守将,秦二世太不懂得用人了,而且又听刘邦说如果强行攻城虽然有十成的把握,但是难免会折损了王陵这样的将才,后来部将们多次请命攻城,但是刘邦一直都没有同意,所以战事才拖到了今天。

王陵越听越心动,但是他还是不太相信刘邦能够甘冒动摇军心的危险,在部下面前盛赞敌将,就借刚刚那一箭之仇来询问使者。

使者早就料到他会问这个,他说刘邦之前也是在外面闯荡,他生平最佩服的就是宁死不屈的英雄好汉。两军交战,必有伤亡,如果总是记仇的话,之前投降的秦军秦将,估计早就死无葬身之地了。刘邦之所以会举兵起义,为的就是要拯救天下黎民苍生,诛除暴虐的秦王和赵高,如果总是对降将没有宽容之心,那跟秦皇的暴虐没有什么分别。末了,使者让王陵不必为那一箭之仇而担心。使者还说,今晚秦军的夜袭,早在刘邦的算计之中,既然如此,刘邦让他全身而退也是早打算好的。

说到了夜袭,王陵也就把刚刚扑空时候的情景回味了一番,觉得夜袭之事必定早在他们预料之中,虽然自己全身而退可能不是刘邦的意思,但是刘邦帐下一定有用兵如神的谋士,就是他现在不投降,也不能确保他以后就不会战败,而且战败只有一死,与其这样,不如现在就与刘邦同盟,共同讨伐秦国暴君。

想到这,王陵就向使者说自己愿意追随刘邦,一起抗击暴秦。就这样,在张良的筹划之下,刘邦又不费吹灰之力取得了丹水。

随后,刘邦的大军继续向西高歌猛进,攻克了更多城池,大部分城池都不战而降。在行军之时,刘邦就下令,军队绝对不能骚扰百姓,所以刘邦大军所到之处,都深得百姓的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