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巴尔扎克(名人传记丛书)
13411000000009

第9章 写作生涯(4)

巴尔扎克常将这些装订成册的校样当成最珍贵的礼物赠送给亲朋好友。“我这些稿册只给爱我的人。我夜晚的时光就花在这些要命的稿子上,它们亲见了我成长时的辛劳与坚忍。”巴尔扎克骄傲地说。大部分的稿册都献给了他心爱的德·韩斯卡夫人。纳克尔医生在收到《幽谷百合》的稿册后,认为这是一件非比寻常的礼物,是巴尔扎克心血的结晶。

现在让我们重新回到这位大文豪的日程上来。巴尔扎克一个早上的三四个钟头的时间就这么花在校样上。接着,他开始进食午餐。他的午餐通常也很简便,一个蛋,一两份三明治,或是一小块面饼即可。但不要以为巴尔扎克是个崇尚粗茶淡饭的人,他本人是很好吃的,他十分喜爱家乡的那几道浓腻的菜,好吃的肥碎肉、鲜美的腌鸡、多汁的红肉,还有红酒和白酒。但是工作的时候,他禁止自己纵情于美食与美酒,他知道一个人在大快朵颐之后,通常会变得很懒惰,他可没有时间和闲暇懒惰。午餐过后不久,他就又把安乐椅搬到桌边,继续修改校样,有时,他会利用这个时间随手写下备忘录或一两篇文章和信件。

一个白天很快过去了,在近5点的时候,巴尔扎克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他搁下笔准备度过一天中最闲暇的时光。他已整天未见外人,甚至连报纸也没瞧上一眼,现在他可以轻松一下了。奥古斯特会送上晚餐,他可能有时接见一个朋友或一个出版商,但他大多时候是独自一个人冥想的。他所想的大多有关当天晚上所要做的工作。他几乎从不到街上去,因为他实在太疲乏了。晚上8点钟时,当巴黎的夜生活刚刚开始,人们开始出门活动了,此时,巴尔扎克准备就寝,他实在太累了,头刚一接触枕头便沉沉睡去了。而这一天的繁重的工作并不会使他在未来的一周甚至一天里更加轻松,他的工作就是在这样周而复始的艰辛与劳顿中进行的。

这就是巴尔扎克一口气接连着数周,乃至数月的工作方式。只要一部作品未了,他的这种状态是不会中断的,而他每部作品的间隔时间又总是很短。于是,巴尔扎克就这样一本接着一本的写,直到文学生涯的最后一刻。

这种生活如镣铐般将巴尔扎克死死地锁在案头,巴尔扎克时常觉得自己是否错过了生命本身。他常说:“我在一个月里要做的事,是别人一整年或一年多的时间内干不完的。”但是工作对于他已成为一种强制的必要了。

巴尔扎克被工作所束缚,即使在恋爱时,他满腹的柔情也融化不了文学家的责任。对巴尔扎克而言,工作是要先于爱情的。在要去看望恋人时,纵使心急如焚,但他也不忘在信上提醒情人,在下午5点之前,他是绝对无法出现在她面前的。

无论歌德还是伏尔泰,身边总是有两三个唯命是从的秘书帮忙料理,而巴尔扎克却事必躬亲,他没有商业代表、秘书或顾问,所有业务,包括全部信件都由自己处理。他书本里的每一句话,信件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他的亲笔;他自已安排签约,整理法律诉讼中的所有程序;他负责家里的采购,亲自指示商人;后来甚至亲自照管妻子的财政。他还要经常帮家里出主意。他也清楚这般超越常人的精力透支最终会要了他的老命。

在过分紧张的工作时期结束之后,巴尔扎克允许自己略作休息,但每当这个时候,他整个人就像要土崩瓦解似的:“我一天睡18个小时,另外的6个小时则什么也不做。”过度工作之后,他的歇息方法也是极端的。只要一有精力,他就走到人群里去与大伙高谈阔论。因独处太久了,长久以来他都没听到过自己的声音了,因此在交谈中,他往往很自然地垄断了同别人的谈话。在若干个星期的俭朴生活以后,他以一种肆无忌惮的好胃口来暴饮暴食,而当他旅行时,老是嫌马跑得不够快。他在所有动作中都保持一种可在他小说中找到的丰富的幻想,同时带有一种有生气的欢愉的本能。他如同久被禁于马厩中的赛马,一朝呼吸到醉人的自由空气时,便不禁尽情舒松筋骨,恣意狂奔。

尽管人们对巴尔扎克的过度行为指指点点,但都无损于他的天才和伟大。一个像巴尔扎克这样能纵情工作和恣意休闲的人,若是举止正常,那才真是反常的。

厚积薄发

工作是巴尔扎克生活的全部内容。在成名后,巴尔扎克再次坠入爱河,恋爱的花销让他有点吃不消,渐渐地他又开始入不敷出。而巴尔扎克的才华似乎在经历过困难之后才会喷薄而出。在这段清贫的日子里,他已经开始着手写他所有著作中最深远、博思的一部——《路易·朗倍尔》。这部作品突破了他以往作品的风格,是巴尔扎克对过去那个崇尚时髦、好幻想的小说家的一种告别,它证明了巴尔扎克文学艺术的诚实与质朴。此前,迫于那个时代的文学领域被言情小说和社会小说所占据,哗众取宠的作品能轻易地为巴尔扎克赢得他所迫切需要的财富,但它们大多没有多大的市场远景。出版商和书商殷切地期盼着他下本书会是一部跌宕起伏的、且最终是大团圆结局的作品,他却在全心写一个悲剧故事,其中那位充满智慧的主角,直可媲美歌德笔下的浮士德。

路易·朗倍尔这个人物反映出巴尔扎克青少年时期的理想和想法,作品表现的是一位尽心竭力地禁欲苦修的天才将不能存于凡世,因为一个负荷过重的大脑终究承受不住那样的紧张,以致最终达到爆发的程度。巴尔扎克想借这个人物来处理一个接近于病理学方面的问题。他对天才与疯子之间的关联所给予的关注,远远超过了他所处的时代。

在作品的前几章里,巴尔扎克借用路易·郎倍尔的形象描写他自己天才的萌芽,他成功地刻画出一个真实、可信的角色,这部书重在说明人性在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的关系。路易·朗倍尔因为强烈的求知欲而毁坏了自己的身体,在“追求不可能”。拿巴尔扎克在《路易·郎倍尔》中所有的思想的地位来和歌德在《浮士德》中所有观念的地位相比,也不算是夸大其词。也许巴尔扎克并不是存心和歌德一较高下,但两部作品的产生过程的确存在很大的不同。最明显的差异便是,歌德的《浮士德》费时60年才完成,而巴尔扎克的《路易·朗倍尔》则是在6个星期之内完稿的。为了使这部书的结局可以呼应他推导出的某个结论,巴尔扎克硬是为主角安排了一段毫无新意而且略显无聊的爱情故事,这不免使读者在钦佩他的那些哲学理论与想法的同时,也抱有一丝遗憾。虽然这部作品后来重新修订过,但作为一部艺术作品,最终还是不够完美,不过从理想角度看,这部作品倒代表了他解决和处理严肃重大问题的崇高抱负。

在《路易·朗倍尔》的手稿送往巴黎后,巴尔扎克身上的钱都已经花光了,于是,他只得去一位不会对他的穷酸相嗤之以鼻的朋友家中,在那里安心地工作。

在初尝成功的两三年内,巴尔扎克曾经夸下海口说要还清母亲的债款。可是被成功冲昏了头脑的他对自己的才华过于自信和依赖,因此花钱如流水。如今债台高筑,他便一筹莫展,只得像一个败家子一样逃回到母亲那里,求她出面担保,借1万法郎来挽救他的荣誉。

安·夏洛蒂最终说服了一位老友——德兰诺夫人,从她那借来1万法郎给这个有悔改之心的败家子。不过,她要求巴尔扎克必须保证改变之前奢侈的生活方式,巴尔扎克只得答应,以后一定放弃挥霍无度的生活,保证用复利的方式去偿清他的债务,培养节俭谦逊的品德。

摆脱经济困境的巴尔扎克如同重获新生,他又可以自由地享受生活了。在去了一趟日内瓦后,巴尔扎克便直奔德·柏尔尼夫人的住处,将自己毕生最珍爱的《路易·朗倍尔》献给了她,并在书的第一页写道:“献给我所选择的女人,现在以及永远。”虽然此时的德·柏尔尼夫人只能给予巴尔扎克母性般的情感,但之前他从未这样深刻地感受到,他的这位初恋,时至今日,仍然是他最深爱的人。

以万物为素材

接二连三的成功使巴尔扎克了解了自己所掌握的力量,他知道该如何运用自己的能力,那便是以笔征服世界。他理想中的成功并非只是物质上的,他的灵魂里酝酿着比物质财富更高的目标,他甘冒失去读者的风险,勇敢地在成就艺术价值与投读者喜好两者之间作出了选择,虽然他的作品越来越偏离读者的口味,但他最终实现了自己的艺术成就。而他所创作的那些作品,很多都是取材于现实生活,并以现实万物为基础素材,进行放大。巴尔扎克卖命地写作,每每写到出神的时候,他都会忘了自己是谁,传说他在写高老头临死的凄惨情景时,不禁号啕大哭。

1832年至1836年间,巴尔扎克的作品种类杂陈。人们很难相信,《路易·朗倍尔》的作者,同时还写了《谐趣集》。显然他是想试试自己的天赋到底有多高。《谐趣集》以另一类风格写成,再加上他自己发明的法国古语,纯粹是在说故事,让他可以尽情地说故事,真是痛快淋漓。这些文字中丝毫不见有精心雕琢的痕迹,没有不必要的深思,读者也无须仔细思考。如果生活不是那么残酷,巴尔扎克的诙谐故事还不止这些,一定会多上几倍。

类似《谐趣集》这样的作品只是他天赋的下限,为了达到他文学天赋的最高极限,他还在写哲学作品。心智和文笔都日渐成熟的巴尔扎克想处理有关人性的重要问题,不管是社会方面的、哲学方面的或是宗教方面的,他要把小说提升为更崇高的艺术形式。

巴尔扎克首先从自身取材,他刻画了很多因过度努力追求向上而结局却悲惨的人们和那些最后与现实脱节的天才们。《路易·朗倍尔》是他在这方面的首次尝试,里面描写的哲学家拼力想要解答生命问题的极致,结果以疯狂告终。这个主题一直在他的小说里反复出现。他的作品《玄妙的杰作》中的画家,为了达到想象中的完美而超越了完美,他过度的努力毁灭了自己;巴尔扎克描写过的一位音乐家,超越了自己的艺术极限,最后只有自己能听到自己创作的乐曲;而他笔下的化学家则为寻找原始的元素而毁了自己。这些都是追寻绝对完美的人。

除了与自身特质接近的人物外,巴尔扎克还十分留心周围人的见闻。他的一个朋友说了一个罗梅尔医生的故事。巴尔扎克以此为素材,完成了小说《乡村医生》。小说中的罗梅尔医生在当地拓植了一片废弃的土地,他心地善良,为当地的农夫提供工作,养活了很多失去生计的农夫,使他们重获新生。在巴尔扎克的其他作品里,他只是充当一个社会评论家的角色,而在此处,他则采取了更确切的态度,列举出社会问题可以据以解决的方案。

《乡村医生》称不上成功,更称不上完美。巴尔扎克的笔触太轻,而且他向来以强烈的现实感来给予作品真实可信的生命力,这次却以宗教的形式呈现,角色的个性未免有失统一。最重要的是,一部作品想对永恒的问题提供最好的解决方式,不应该以报纸连载的方式写出,更不该先收稿酬。他的哲学小说只达到了他最高期望的成果,却并不算是最高水准的艺术作品。他成功的还是那些以艺术家视角来描述艺术家的作品,像《玄妙杰作》便是一部登峰造极的不朽作品。而他的哲学小说只显示出他令人难以置信的知识广度和开阔的思想领域及他多方面的才华,至于作品本身,却称不上是上乘之作。

巴尔扎克站在故事叙述者与思想家之间对生活进行细致的观察。对现实主义的描绘才是他的真正事业。他在这方面的第一个成就便是《夏倍上校》,第二个便是《欧也妮·葛朗台》。渐渐地,他发现了驾驭自己作品的法则——描叙现实。以前,他曾试着到浪漫主义中寻求小说的基本性质,一面采取玄幻神秘的故事结构,一面又将故事架构于自身所处的时代。但现在他发现了如果直接地观察同时代的景象,也同样会产生丰富、鲜活的效果,重要的不是题材和布局,而是作品内在的力量。

巴尔扎克已经发现了大秘密,万事万物没有一样不是写作的素材,现实是永不枯竭的宝矿,只要从正确的角度观察,人人皆可成为《人间喜剧》中的演员。一位作家想要描叙这个世界,则不能忽略任何一方面,每一个社会阶级的层面都应加以表现,不管是艺术家、律师、医生、脚夫,无论将军还是士兵、贵妇还是妓女都一样重要,所有这些阶层均是相互交织的,他们彼此都会产生交集,因而各个类型的角色和各种行为模式都必须上台。

天下间的一切都是可用的素材,但同时,没有一件素材是现成可用的,而将素材变得可用,便需要艺术家的创造过程。创造需要正当的观察、集中,汲取最大的成分,暴露最强的人性弱点,从而揭露感情,发掘潜在力量。如《高老头》中描写的那间寄宿学校、实验室、书房等,都具有可能相同的戏剧性。在《欧也妮·葛朗台》和《高老头》里,每个角色设定都经历了巴尔扎克长期的观察和研究,作者了然于这些人物在现实中的秘密,他只消让他们在不同的时空一一登台亮相,而不需作任何道德上的强调,读者便能了然于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