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自学百日通
13393300000031

第31章 四诊(4)

小便的形成与肾和膀胱的功能密切相关,此外还与肺的肃降、脾的运化、三焦的通调和津液的盈亏有关,故观察小便的异常改变,主要可以诊察肾、膀胱、肺、脾、三焦的病变,并可了解津液的盈亏和病性的寒热虚实。望诊时应注意其色、质、量的变化。

一般来说,小便清,量多者,提示属于虚寒证;如小便黄赤而量少者,提示属于热证。小便质的改变有:如尿像米泔水一样,提示患湿热证;如尿中夹砂石者,属于石淋;如尿似脂膏者,属于膏淋;如小便伴疼痛者,常见于砂石、急性膀胱炎等;如小便便血但不伴有疼痛者,常见于肾痨(相当于肾结核)、膀胱癌。

第二节闻诊

闻诊包括耳听声音、鼻嗅气味两方面的内容,是医生获得客观体征的重要方法,是中医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闻诊是诊察病情的重要方法之一,颇受历代医家重视。

早在《内经》中就有根据病人发出的声音来测知内在病变的记载。

由于声音和气味都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征象,能够反映脏腑功能活动和气血津液的盛衰。因此,外邪侵袭或脏腑功能紊乱,气血津液失调,人体必然会出现声音和气味方面的异常。通过观察病人声音和气味的各种变化,就能了解疾病的性质、部位等方面的情况,特别是当临床上出现病人的脉搏、望诊和症状不相符合时,病人声音和气味的异常表现往往会成为辨证的关键。可见,闻诊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诊察方法,是医生获得客观体征的一个重要途径。

听声音

听声音,即医生用耳朵听取病人的异常声音,以帮助诊断疾病。

正常的声音是脏腑调和、气血充盛的表现,当外邪侵袭或脏腑失调时,就会使人发出异常的声音。由于致病邪气不同和病变所在脏腑不同,其发出的异常声音也不相同。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诊察病人的各种异常声息,了解疾病所在脏腑和邪正的盛衰。

听声音的范围很广,包括语声、呼吸、咳嗽和呃逆、嗳气等。

1.语声听语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语声的强弱和语言的异常。

中医认为,人体的声音以阳气为动力,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发声的强弱与肺肾两脏关系密切——肺气直接参与发声,声音大小与肾气是否充盛有直接关系。虽然正常人个体之间的声音有所差异,但声音均是清晰洪亮,音调抑扬顿挫,和畅自然。

这是脏腑精气充盛,气血和调的表现。而久病、重病的人往往语声低微无力,不相接续,提示脏腑精气衰败。

一般来说,病人语声高而洪亮,且话多伴躁动者,提示患有实证、热证;如病人语声低微无力,且话少而沉静,提示患有虚证、寒证。

如果病人发不出声音,称为“失音”,事实上,它包括了声嘶和失音,声嘶是指语声低沉,混浊不清;而失音是指完全不能发音。如果突然不能发音,称为“暴喑”或“暴哑”。声嘶和失音的病因病机基本相同,所以二者通常称为声音嘶哑,常见有两种情况。

①新病声音嘶哑:最常见的表现为突然声音嘶哑,常伴咽喉肿痛、咽干喉痒、咳嗽、恶寒、发热、脉浮;或为声哑咳嗽,痰黄稠黏,咽喉肿痛较甚或如有物堵塞,伴身热、便秘、尿黄。多由感受外邪,使肺失宣降所致。②久病肺肾阴虚声音嘶哑:表现为发病缓慢,声哑逐渐加重,口干咽痒,微痛发红,伴阴虚症状。

另外,长期用声过度(如高音歌唱家、教师等职业的人群)易出现声嘶和失音。

暴怒喊叫或持续高声喧讲,伤及喉咙所致音哑或失音者,亦属气阴耗伤之类。

声重:语声重浊,称为声重,多属外感风寒,以致肺气不宣,鼻窍不通;或湿浊阻滞,中气不宣之故。临床常伴有鼻塞、流涕或咳嗽、痰多等症。

鼻鼾:是指熟睡或昏迷时喉鼻发出的一种声响,是气道不利所发出的异常呼吸声。

熟睡鼾声若无其他明显症状,多因慢性鼻病,或睡姿不当所致,体胖、年老之人较常见。

若昏睡不醒或神识昏迷而鼾声不绝者,多属高热神昏,或中风入脏之危候。

喷嚏:是指肺气上冲于鼻而发出的声响。闻诊主要应注意喷嚏的次数及有无兼症。

偶发喷嚏,不属病态。若喷嚏频作,须视病之久暂,新病喷嚏,兼有恶寒发热、鼻流清涕等症状者,多因外感风寒,刺激鼻道之故,属表寒证;久病阳虚之人,突然出现喷嚏,多为阳气回复,病有好转趋势。

呵欠:是张口深舒气,微有声响的一种表现。困倦欲睡而欠者,不属病态。若病者不拘时间,呵欠频频不止,称数欠,多为阴盛阳衰,体虚之故。

俗语说“言为心声”,语言是人经过思维发出的,当人生病后,如果心神被扰,就会出现语言失常的表现。若病人神志昏迷,胡言乱语,声音调高且有力,往往伴有高热烦躁等,称为谵语,这是因为邪气太盛,扰动心神所致,多属于实证、热证。若病人神志不清,重复说同一句话,声音低弱,称为郑声,这是因为正气大伤,心神失养所致,多属于虚证。如病人情绪处于极度兴奋状态,言语粗鲁,甚至理智失去控制而哭笑无常,狂妄叫骂,四处乱走,称为狂证,由于痰火扰心所致,多属于实证、热证。

如果病人自言自语,讲话无对象,见人便停止称为独语,常见于癫证,多是心气虚、精不养神所致。此外,还有一种语言謇涩,常见于中风后遗症的病人,表现为说话时发音不清楚,伴有舌体强硬或歪斜、半身不遂等。

2.呼吸闻呼吸是诊察病人呼吸的快慢是否均匀通畅,以及气息的强弱粗细、呼吸音的清浊等情况。一般来说,病人呼吸正常,是形病气未病;呼吸异常,是形气俱病。

呼吸气粗,疾出疾入者,多提示热邪内盛,气道不利,多属热证、实证,常见于外感病。

呼吸气微,徐出徐入者,多提示肺肾虚弱,属于内伤虚损,多属寒证、虚证,常见于内伤杂病。

肺主呼吸,肺功能正常则呼吸均匀,当外邪侵袭或其他脏腑病变影响于肺时,就会使肺气不利而出现呼吸异常,主要表现为哮、喘、短气、少气等。

哮:又称“哮吼”等,是以呼吸急促、喉中痰鸣如哨为主要特征,多反复发作,不易痊愈,往往在季节转换、气候变化时突然发作。

喘:又称气喘,是指呼吸急促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常见于多种急慢性肺脏疾病。习惯上常常把“哮”和“喘”合称为哮喘,但中医学认为“哮”和“喘”有所不同,所以把它们分列为两个证进行辨证论治。

短气:是以呼吸急促、不相接续为特点,多因肺气不足所致,病人多伴有乏力、自汗,动则加剧,容易感冒等。

少气:是以呼吸短促低微、语声微弱无力不相接为特点,多因气虚所致;若病人自觉胸中郁闷不舒,常常发出长叹的声音,称为“叹息”,多因情志抑郁、肝不疏泄所致。

3.咳嗽是呼吸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症状,是肺所主,但“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咳嗽是肺失宣肃,肺气上逆的反应。

对于咳嗽,首先应注意分辨咳声和痰的色、量、质的变化,其次要参考时间、病史及兼症等,以鉴别病证的寒热虚实性质。一般来说,如果病人咳声重浊紧闷,提示多属实证,是寒痰湿浊停聚于肺,肺失肃降所致。咳声轻清低微,多属虚证,常因久病肺气虚损,失于宣降所致。咳声不扬,痰稠而黄,不易咳出,多属热证,常因热邪犯肺,肺津被灼之故。咳有痰声,痰多易咯,多属痰湿阻肺。干咳无痰或少痰,多属燥邪犯肺或阴虚肺燥所致。

如咳嗽呈阵发性发作,咳声连续,终止后伴有怪叫,其声如“鹭鸶鸣”,称为“顿咳”(百日咳),常见于5岁以下小儿,多发于冬、春季节,病程较长,不易速愈;若咳声如犬叫,干咳阵作,伴有呼吸困难,应注意是否患白喉病,要进一步检查咽喉部;干咳无痰,或只有少量稠痰,一般提示燥邪犯肺或阴虚肺燥;若病人年纪较大,有吸烟史,无明显诱因而呈阵发性呛咳,应引起高度警惕,因为这往往是早期肺癌的表现;如咳嗽有痰,则应分清痰的颜色、痰量、痰质的变化以辨别性质。

4.呕吐、呃逆、嗳气胃气上逆的不同临床表现,三者所提示的疾病情况有所差别。

呕吐是指饮食物、痰涎从胃中上涌,由口中吐出的症状。有物有声为呕吐;有物无声为吐;有声无物为干呕。呕、吐、干呕皆为胃气失于和降所致。临床可根据呕吐的声响强弱,吐势缓急,呕吐物的性状、气味及兼见症状来判断病证的寒热虚实。

吐势徐缓,声音微弱,吐物清稀者,多属虚寒证。

吐势较猛,声音壮厉,吐出黏痰黄水,或酸腐或苦者,多属实热证。重证热扰神明,呕吐呈喷射状。

呕吐者,暴病多实,久病多虚。有些呕吐还需结合望、问、切诊,综合分析,才能准确判断。如同进餐者多发吐泻,应查明饮食的卫生质量,可能为食物中毒;霍乱、类霍乱则吐利并作。反胃见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多属脾阳虚;食入即吐多胃热;水逆证则口干欲饮,饮后则呕等。

呃逆,俗称“打呃”,正常人在刚进食后,或遇风寒,或进食过快均可见呃逆,往往是暂时的,呃声不高不低,无其他不适,大多能自愈。如果呃逆是由于胃气上逆所致,常表现为一种不由自主、病人自觉不舒适的动作。一般呃声高亢而短,并且响亮有力,多属于实热证;如呃声低沉而长,并且气弱无力,多属于虚寒证;若久病胃气衰败,则呃声低微无力,属于危重症。

嗳气,古代称“噫气”,俗称“打饱嗝”。正常人在饱食、饮啤酒或汽水之后可见嗳气,嗳后脘腹舒适,身体多无不适,这不属病态。如进食后嗳出酸腐气味,多由于宿食停积,或消化不良所致;如无酸腐气味的,则是肝胃不和或胃虚气逆所致。

第三节问诊

问诊,是医生通过询问病人或陪诊者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经过、现在症状及其他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以诊察疾病的方法。问诊的目的在于充分收集其他三诊无法取得的与辨证关系密切的资料,如疾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或诱因以及治疗的经过、自觉症状、既往健康情况、自然环境与社会影响等。这些常是辨证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证据之一,掌握了这些情况有利于对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做出正确的判断。

由此可见,问诊是了解病情和病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可以弥补其他三种诊察方法的不足,在四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明代张景岳认为,问诊为“诊病之要领,临症之首务”。问诊不是医患之间的简单的交谈,也不是医生无目的泛泛而问,更不是医生自问自答,或未诊先知,故弄玄虚,而是医生根据问诊得到的材料,进行科学思维,然后结合其他三诊进行正确诊断。因此,问诊要做到恰当准确,简要明了;做到确立主诉后,问辨结合,以整体观察来考虑一切。

问诊首先要抓住患者自诉的主要病痛,然后围绕主要病痛,有目的地一步步深入询问,收集病情。问诊既要抓住重点,又要了解一般。没有重点,抓不住主要矛盾,则会主次不分,针对性不强;而不做一般了解,又容易遗漏病情。

(一)问病人的一般情况

首先要询问一些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姓名、年龄、民族、职业、婚否、现在工作单位、现在住址等。这些基本情况虽然很简单,但也必须认真对待,因为这些项目除姓名外,均与疾病有关。如性别不同,则疾病不一,男子可有遗精、阳痿等病,妇女可以有经带胎产等方面的特殊疾病。年龄不同发病亦多有不同,小儿易患外感寒热、内伤饮食,如患麻疹、消化不良等病,而且疾病变化较快,易致高热惊厥,治疗时应注意;老年人气血多衰,病多虚证,或虚实夹杂证,治疗要慎重。职业不同,工作环境不同,可有一些不同的致病因素,如高温作业易中热邪而伤阴,水中作业易中湿邪伤及脾肾,另外,冶炼、铸造、放射等工作可偶发某些职业病。民族、籍贯、住址等不同对人的健康、疾病影响较大,因而不同民族、籍贯、住址的患者,疾病性质往往不同,如某些山区因水土关系,易生瘿瘤(地方性甲状腺肿)、大骨节病等;岭南等地疟疾的发病率较高;长江以南江淮地区可见血吸虫病等。以上这些基本情况都是诊断及治疗的重要参考资料。

(二)问病史

问病史主要包括主诉和现病史两个方面。

主诉是病人就诊时陈述其感受最明显或最痛苦的主要症状及其持续的时间。主诉通常是病人就诊的主要原因,也是疾病的主要矛盾。准确的主诉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疾病的大致类别、病情的轻重缓急,也是调查、认识、分析、处理疾病的根据。因此,主诉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上具有重要作用。实际上,疾病的症状是复杂多样的,但总有主次之分,尽管有时病人的陈述零乱而不分主次,医生却要善于抓住其中的主要症状,并将其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询问清楚,加以归纳整理后将其作为主诉。

完成了主诉问诊后,接着就是了解现病史。现病史包括从病之初到就诊时病情演变与诊察治疗的全部过程,以及就诊的全部自觉症状。具体应包括以下内容。

1.起病情况即询问发病的环境与时间,自觉有否明显的起病原因或诱因,是否有传染病接触史,起病的轻重缓急,疾病初起的症状及其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及程度等。

2.病情演变过程要按时间顺序询问从发病到就诊时病情发展变化的主要情况,症状的性质、部位程度有无明显变化,其变化有无规律性,影响变化的诱因是否存在,病情演变有无规律性,其总的趋势如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