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自学百日通
13393300000124

第124章 推拿学入门(4)

扳法是关节手法中技术要求高、难度大的手法,尤其是颈椎扳法危险性大,初学者不宜单独操作,应在带教老师指导下操作。

人体各关节常用扳法有以下几种。

①颈椎旋转扳法:又称颈椎旋转复位法,患者坐位,颈项放松,颈略前屈或后伸(约15°)。医者站于侧面,用一手扶住其头顶部,另一手托住下颌部,两手协同动作使头向一侧慢慢旋转,当旋转到有明显阻力时,稍为停顿一下,随即用劲再做一个有控制的增大旋转幅度(5°~10°)的快速扳动,此时常可听到“格嗒”响声,表示手法到位。

②腰椎斜扳法:患者侧卧位,患肢在上,屈膝屈髋约90°,健肢在下,自然伸直,腰部要放松。医者面对患者站立,两手(或两肘部)分别按住患者的肩前部和臀部,同时做反方向的缓缓用力扳动,使腰部被动扭转,当旋转到有明显阻力时,再施一个增大幅度的猛推,此时常可听到“格嗒”响声,表示手法成功。斜扳法的定位可根据病变位置的高低,以控制腰椎上下的旋转幅度的调节来实现,即如病变节段在上腰椎,则下半身旋转幅度应大于上半身;病变节段在下腰椎,则上半身的旋转幅度应大于下半身。然而这种定位方法比较笼统,所以仅能提供有限的准确性。

需要注意的是,颈、腰椎旋转扳法是一种突然地把脊椎关节活动到一般生理性限制范围以外,但不超过解剖极限的被动手法。所以操作时应首先使病变关节在可行性的活动范围内主动活动,接着在运动限制的对抗中加大被动活动范围,此时常可听到“格嗒”响声。临床医生对这种响声很为重视,认为是脊椎复位标志。扳法出现“格嗒”响声说明了手法力作用到了关节上。

③肩关节扳法:肩关节扳法的基本动作有四种,即屈(前上举)、伸(后伸)、内收、外展。

上举扳法:患者坐位,医者站于侧面,屈膝半蹲并将患手搭在医者肩后。此时医者可用双手抱住患肩将其固定,同时慢慢站起使患肢缓缓抬举。如此可反复进行3~5次。

内收扳法:患者坐位,患肢置于胸前尽量内收;医者站于后并紧靠患者背部稳住其身体,用一手扶住患肩,另一手握住其肘部做内收方向扳动。

后伸扳法:患者坐位,手自然下垂。医者站于患侧用一手按扶住患肩,另一手握住其手腕部缓缓向后扳动,在扳至最大幅度(以患者能承受为度)时再做屈肘动作。

在做屈肘动作时应注意将患侧掌背紧靠腰骶部并沿脊柱缓缓向上扳动。

外展扳法:患者仰卧。医者一手扶住患肩部,另一手握住其肘部做向外牵拉扳动,同时做旋内及旋外动作。

上述四种肩关节扳法在临床上常配合应用,为治疗肩关节粘连的常用方法。

(3)临床应用:扳法主要用于因软组织粘连所致的关节运动障碍、小关节错缝以及脊柱生理弧度改变等疾患,具有松解粘连、整复关节错缝和调整脊柱生理弧度等作用。

颈椎斜扳法主要用于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生理弧度改变以及因颈项部长时间牵拉或扭蹩所致的颈椎小关节错缝等(包括落枕)。颈椎斜扳法在临床上可根据病情参合应用,但由于颈椎的解剖特点,在应用时必须非常谨慎,做到姿势恰当,动作稳缓,定位正确,手法轻巧。

腰椎斜扳法主要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后关节紊乱(急性腰扭伤滑膜嵌顿)、腰椎生理弧度变直以及腰脊侧弯畸形等。

肩关节扳法常用于肩关节粘连的后期及恢复期,应用时要先用其他手法充分放松要扳的关节,然后根据关节粘连的程度和活动情况,因势利导,逐步增加扳动的幅度,切忌粗暴和违反正常生理功能的动作。

3.背法

(1)定义:医者将患者反背起的方法。

(2)动作要求:医者和患者背对背站立,并与患者的两肘相互钩住,然后屈膝、弯腰挺臀,将患者反背起,使其双脚离地,这时,患者头要后仰,使背部紧靠,以牵伸患者腰椎,同时医者臀部可做上下或左右晃动,当感到患者处于放松状态时,随即做一快速的伸膝挺臀动作,使患者腰椎突然超后伸。操作时臀部的晃动要和两膝的屈伸及挺臀动作协调一致,以达到牵伸腰椎之目的。

(3)临床应用:背法的作用原理大致与腰椎后伸扳法相类似,主要是使腰椎及其两侧腰肌向后过伸,促使扭错之小关节复位,本法之优点是可利用患者自身(下半身)的重量对腰椎有牵引作用,便于腰肌放松,所以临床上对腰肌紧张不易放松的患者可考虑选用本法。一般对急性腰扭伤、腰椎后关节紊乱以及腰椎间盘突出症等都可用本法配合治疗。

应用背法时,要注意患者的体重,估计自己是否有足够的力量把患者反背起,并完成整个操作。

4.拔伸法

(1)定义:拔伸即牵拉或牵引的意思,固定肢体或关节的一端,牵拉关节的另一端的方法称为拔伸法。

(2)动作要求:拔伸法常用于颈椎、肩、腕、指等关节,操作时用力要稳而持续,不可突发暴力。

①颈椎拔伸法:患者端坐,医者站于后侧方,用一手肘弯部托住患者下颌,手扶住其对侧头部,另一手托住其枕后部,两手同时用力向上拔伸,牵引颈椎。

②肩关节拔伸法:患者坐于低凳,患肢放松,医者站于后外侧,用双手握住其腕部慢慢向上牵拉。动作要缓和。

③腕关节拔伸法:患者坐位,医者对面而坐,用双手握住患手腕掌部,逐渐用力拔伸,与此同时嘱患者上身略向后仰,形成对抗牵引。

④指间关节拔伸法:用一手握住患者腕上部,另一手捏住患指端,两手同时向相反方向用力拔伸。

腰和髋关节也可用手法拔伸,但效果欠佳,现在一般均采用机械牵引,颈椎牵引时间较长时,也多用机械牵引。

(3)临床应用:拔伸牵引的作用主要是拉宽关节间隙,放松有关的肌肉和其他软组织,松解粘连,为关节的整复或功能恢复创造有利条件。颈椎拔伸法常用于颈椎病、颈椎半脱位以及颈项部扭伤、失枕等,应用时常结合扳法。肩关节拔伸法可用于肩周病所致的关节功能障碍,作为辅助手法应用。腕关节拔伸法常用于腕部伤筋或腕骨错缝,操作时常在拔伸的基础上结合腕部的推抹捏正的手法,以防止后遗症状。指间关节拔伸法可用于指部伤筋、脱位,拔伸后常继以推抹,使关节复位;本法还可用于因类风湿关节炎所致的指间关节肿胀疼痛、关节活动不利,拔伸后可继以捻法配合应用。

(七)推拿手法练习

初学者要重视手法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不能简单将手法认为是生活中的简单动作而轻视,手法要掌握熟练的技巧和持续的力量,必须进行认真、刻苦的练习和一定时期的临床实践。尤其对某些比较复杂、难度较高的手法,如一指禅推法、法等,更应经过长期反复的练习直至娴熟,才能在临床上发挥治疗作用。手法练习的内容,主要是动作技巧的指力、腕力、臂力的锻炼,而重点在于动作技巧的熟练,所以在上临床前,分两个阶段进行,循序渐进。

1.米袋上练习一指禅推法、法、揉法、摩法需在米袋上进行基本训练,待有一定的基础后才转入人体上的操作练习。

准备长8寸、宽6寸的布袋一只,内装大米或黄沙(以大米为佳),外面再用一只布袋作套子,以便洗涤,保持清洁。开始练习时袋可扎得紧些,以后逐渐放松。根据各手法的动作要领及难度,重点练习一指禅、法、揉法、摩法等,通过练习重点掌握主要手法的动作技巧和灵活度,同时亦可增长指力和腕力。练习姿势可采取坐势和站势,坐势练习手法有一指禅推法、揉法和摩法,除一指禅推法可双手同时进行外,揉法和摩法则重练习右手。站势练习手法主要是法。法练习时,要求左右手交替进行,熟练程度相同,才能适应临床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在基本掌握这些手法的动作要领的基础上,才能转入人体上操作练习。

2.人体上练习在人体上进行手法训练,目的是使该手法能够适应人体各个部位的不同情况而灵活运用,为临床运用打好基础。根据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规定的经络穴位,循经络、推穴道,紧推慢移,要求被推的部位有酸胀温热的感觉而皮肤不发生疼痛。这样既锻炼了手法,又熟悉了穴位。从实践出发,不但要注意单一手法的操作和进行双手协调动作的联系,而且要练习各种手法的配合运动,同时根据人体的形态、结构、关节活动功能等,在施手法时结合肢体的被动运动。

第三节肩周炎的推拿治疗

凡感受风寒湿邪,引起肩部酸痛,运动功能障碍者称之为肩周炎,又称漏肩风。

一般多发生于单侧肩部,好发于50岁左右,故又称“五十肩”。从症状上看本病以肩关节疼痛和肩关节功能障碍为主要症状,因此又称“冻结肩”“肩凝症”。一般多称为肩关节周围炎。发病女性略高于男性,多见于体力劳动者,一部分冻结肩有自愈趋势,仅留轻度功能障碍。大部分患者若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有可能严重影响肩关节功能活动,影响生活质量。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中医学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气血不足、外感风寒湿邪及外伤劳损有关。

从解剖角度看,肩关节是全身活动范围最大、最灵活的关节,因其结构为盘状关节,故从骨性结构看不稳定(关节囊亦较松弛),因此维持肩关节的稳定性,大部分依靠肩关节周围的肌肉肌腱和韧带的力量,这些软组织经常受到上肢重力和肩关节大范围活动的牵拉,加之年龄的增长,肌腱本身的血供较差,容易发生劳损而致退行性改变。

因此,本病往往在肱二头肌肌腱炎、肩峰下滑囊炎、冈上肌肌腱炎等软组织劳损的炎性病变或外伤、受寒的基础上发病。发病后,韧带、肌腱、关节囊的充血、渗出、增厚等炎性改变,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日久可发生粘连,腱袖钙化。同时肩部保护性活动限制或长期固定,促进了粘连的形成,最终导致肩关节活动功能丧失。

【临床表现】

肩周炎主要表现为疼痛和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两个方面。

1.疼痛早期为阵发性疼痛,常因天气变化和劳累而诱发,以后渐渐发展到持续性疼痛,并逐渐加重,昼轻夜重,夜不能寐,不能向患侧侧卧,肩部受到牵拉时,可引起剧烈疼痛(撕裂感),此外在肩关节周围有广泛压痛,并可向颈部及肘部放射。如夜间痛重则多为血虚;若疼痛与天气变化较敏感(加重)则多为受寒。

2.功能活动受限由于关节囊及肌肉的粘连,长期失用而引起肌力降低,且喙肱韧带固定于缩短的内旋位等因素,可使肩关节各个方向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均受限,特别是肩关节外展时,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梳头、穿衣服等动作难以完成,严重时肘关节功能受限,屈肘时不能摸肩,日久,三角肌等可以发生不同程度的失用性萎缩,出现肩峰突起,上臂上举不便,后伸欠利等症状,此时疼痛反而减轻。此外患肩怕冷也是临床常见表现。不少患者常年以棉垫包肩,即使在暑天,亦不敢吹风。

总的来说,本病的特点是早期以疼痛为主,后期以功能障碍为主。

【检查】

1.肩关节功能检查肩关节活动范围受限:出现典型的“扛肩”,外展受限制,不能完成梳头、穿衣服等动作;做关节主、被动活动,并记录角度。

2.压痛点肩关节周围有广泛压痛,并可向颈部及肘部放射,压痛点多在肱二头肌长短头,肩峰下缘,肩胛冈上缘,小圆肌上缘。

3.X线检查用于排除骨关节本身病变(如骨折),一般无异常。

因此,根据本病的主症、体征、病史等可以明确诊断。

【治疗】

1.治疗原则

(1)早期:疼痛较甚者,可用较轻柔的手法在局部治疗,早期以舒筋活血,通络止痛为主,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渗出物的吸收,促进病变肌腱及韧带的修复。

(2)后期:患者可用较重的扳法,拔伸,摇法,并配合肩关节各功能位的被动活动(尤其是活动障碍明显的方面),以松解粘连,滑利关节,以促进肩关节的功能恢复。

2.治疗方法

手法:法,一指禅推法,点法,按法,拿法,扳法,拔伸法,摇法,抖法,搓法。

取穴:合谷,曲池,缺盆,肩,肩贞,肩井,秉风,肩内陵,天宗等。

【操作】

(1)患者仰卧位或坐位,医者站或坐于患侧,用法或一指禅推法施术于患侧肩部及上肢内侧,往返数次,配合患肢被动的外展、外旋活动,牵拉喙肱韧带和短头肌腱。

(2)健侧卧位,医师一手握肘部,另一手在肩外侧及腋后部用法,配合按拿肩、肩贞,做上举内收活动。

(3)患者坐位,点按肩井、肩、秉风、天宗、肩贞、肩内陵、曲池、合谷等。

(4)环转摇肩,医师站于患者侧后方,一手扶患肩,一手托肘部,以肩为轴心做环转运动,幅度由小到大,然后医师托住患者前臂,使患肘内收上臂,患侧手搭到对侧肩上,再绕过头顶到患肩,反复5~7次,配合拿捏患肩。

(5)上肢被动后扳:医师站于患者侧前方,一手握患腕,并以肩部顶住患者患肩前部(防止前屈),握腕之手将患臂由前扳向后,逐渐用力2次或3次。

(6)背后拉臂:医师站于患者健侧稍后,一手扶健肩前(防止前屈),另一手从背后握患腕向健侧牵拉,逐渐用力,加大范围(以能忍受为度)。

(7)提抖法:医师站于患肩外侧,双手握患腕,将患肢提起,用提抖的方法。牵拉时要求患者先沉肩屈肘,医者缓向斜上方牵抖患肢,幅度及力量由小到大,不可用。

(8)搓抖法:用搓法由肩到上臂、前臂反复搓动,加抖法结束。

【注意事项】

(1)肩部保暖,避免劳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