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民间疗法
13393200000029

第29章 药物贴敷疗法(3)

4.烫伤早期,浅度烫、烧伤虎杖150g,冰片10g。共研细末,加适量凡士林调匀成软膏状。先用生理盐水清洗烫伤部位,如有水疱,将水疱剪开,如化脓感染,将脓液挤出,且分别用消毒纱布擦净渗出物及脓液,再将药膏均匀涂敷创面上。冬天包扎,夏天不包扎。每日换药1次。

二十三、带状疱疹

1.方法一鲜马齿苋、花生油15g。将马齿苋捣成糊状,加花生油调匀敷患处,干后再敷。

2.方法二地榆30g,紫草18g。共研细末,用凡士林适量调匀成膏,涂于纱布上,敷贴患处。每日换药1次。

3.方法三雄黄、白芷各10g,面粉20g,食醋适量。将前2味药共研细末,入面粉和匀,以食醋调成糊状,外敷患处。每日换药2~3次。

4.方法四鲜韭菜根30g,活地龙20g。捣烂,加少量香油和匀,取药液涂敷患处,外用纱布固定。

5.方法五云南白药、白酒(或麻油)各适量。取云南白药粉,用白酒或麻油调成糊状,外敷患处。每日换药3~5次。

二十四、湿疹

1.急性湿疹芒硝150~300g。将芒硝用冷开水溶化,用消毒纱布或干净毛巾投入药液中浸透后,取出湿敷患处。每日3~4次,每次敷30~60分钟。

2.急性湿疹或伴化脓感染大黄、黄芩、黄柏、苦参各10~15g。共研细末,纱布包后开水冲泡或煎煮,待药液凉后冷湿敷患处。每日1~3次。

3.慢性湿疹,皮损肥厚者黑豆馏油5g,羊毛脂10g,凡士林100g。调匀即成,外敷皮损处。每日换药1~2次。

二十五、癣

1.头癣、手足癣、体癣、甲癣花椒25g,紫皮大蒜100g。先将花椒研粉,再与大蒜泥混合,捣成药泥,用温水浸泡,洗净、擦干患处,再用棉签敷上薄薄一层药泥,用棉球反复揉搓,使药物渗入皮肤。每日1~2次。

2.脚癣、体癣苦参50g,玄参30g,白矾、芒硝各10g,花椒、大黄各15g。煎水500ml,用纱布蘸药湿敷患处。每次30分钟,每日3次。

3.脚癣(奇痒难忍,甚则溃烂,多见于脚趾处)黄丹、五倍子(焙)各等份。将黄丹研成细末,再将五倍子用微火烤干研为细末,2药混合均匀。将脚洗净擦干,立即上此药粉,不需包扎。

4.手癣,痈疖破溃鲜蓖麻叶30g。将鲜蓖麻叶揉软贴患处,干后则换药。

5.头癣雄黄、硫黄、氧化锌各10g,凡士林90g。先将凡士林烊化,冷却,再将药粉徐徐加入即成膏,外涂患处,敷药后宜包扎。

二十六、冻疮

1.方法一山楂30g。将山楂肉砸成泥状外敷。每日换药1次。

2.方法二鲜橘皮3~4个,生姜30g。加水煎煮,用药汁浸纱布包药渣热敷患处。每次30分钟,每晚1次。

3.方法三桂枝50g,红花20g,附子20g,荆芥20g,紫苏叶20g。加水煮沸,浸纱布包药渣敷患处。每剂连用3日。

4.方法四肉桂、紫草、熟地黄各15g,木香3g,黄柏、炒苍术各30g。共研细末,用凡士林调成软膏,外敷患处。每日换药1~3次。

5.已溃破的冻疮山芋粉15g,冰片3g,猪油30g。山芋粉、冰片末加入未溶化的猪油中,调匀成膏。先将患处用硼酸水洗净,取药膏涂于疮面,盖以纱布。每日换药1~2次。

二十七、痄腮

1.方法一吴茱萸9g,虎杖5g,紫花地丁6g,胆南星3g。共研细末,取6~15g用醋调和成糊状,敷两足涌泉,用纱布盖上,胶布固定。

2.方法二仙人掌60g。去刺,割开或捣烂,敷患处。每日换药1~3次。

3.方法三大青叶粉50~150g。加适量水调成糊状,敷于患处。每次2小时左右,每日2次。

4.方法四鲜威灵仙根50g,米醋250ml。将威灵仙根入米醋中泡3日,再用棉签蘸取药液涂患处。每2~3小时敷1次。

二十八、鹅口疮

1.方法一吴茱萸2~4g。研细末,用米醋(或鸡蛋清)调匀,于每晚临睡前贴于两足涌泉上,外用胶布固定,第二天早上取去。

2.方法二莱菔子、白芥子、地肤子各10g。均炒至微黄,共研细末,以食醋(先煮沸,晾至温热)调成软膏状,把膏药分次涂于2cm见方厚纱布或白布上(膏厚约2mm,宽1cm),分别贴于两足心涌泉上,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二十九、小儿食积

1.方法一白术25g,枳实15g,大黄10g。共研细末,用白醋调成糊状,敷脐中及周围,纱布包扎。每日换药1次。

2.方法二延胡索粉3g,胡椒粉0.5g。粉调匀,放入脐中,用消毒纱布盖上,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3.方法三炒神曲、炒麦芽、焦山楂各10g,炒莱菔子、陈皮、炒鸡内金各6g,延胡索5g。共研细末,加入淀粉少许,用白开水调成软膏状,敷贴肚脐上,用纱布固定。晚敷晨取,每日1次。

4.方法四生栀子10g。研成细末,加入面粉拌匀,然后放入鸡蛋和匀,制成3个药饼,分别敷于患儿的脐部和涌泉上。每日换药1次。适用于小儿食积,腹胀发热。

三十、小儿遗尿

1.方法一丁香、肉桂各6g。共研细末,用黄酒(或白酒)调匀后敷于脐部,外用纱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临睡前敷药)。

2.方法二吴茱萸、肉桂各9g。共研细末,用酒调成糊状,每取花生米大药丸1粒,分别敷贴穴位上。第1次贴气海、足三里、命门,第2次贴肾俞、三阴交、关元。每日1次,交替使用。

3.方法三五倍子3g。研成细末,用温开水调成糊状,贴敷于脐孔上,外用纱布固定。每晚换药1次。

4.方法四生姜30g,炮附子20g,补骨脂12g。生姜捣烂,余药研细末,和匀,敷于脐上,外用纱布盖上,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适用于小儿顽固性遗尿。

第四节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特点

1.途径直接,作用迅速。贴敷疗法通过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并通过透皮吸收,使局部药物浓度明显高于其他部位,作用较为直接,直达病所,直接发挥药效,作用较强。

2.用药安全,适应证广。贴敷疗法是以透皮吸收发挥药物的作用,较其他给药途径安全,同时也增大了用药的范围。尤其是外用给药方法历经漫长岁月的临床验证,其方药组成已不计其数,其治疗范围已涉及内、外、妇、儿等多种学科、多种疾病,具有较高的医疗和保健价值。

3.使用简便,易于推广。贴敷药物的制作可简可繁,家庭多用较简单的药物配伍及制作,易学易用,经简单学习就可掌握要领,不需高、精、尖的技术或特殊的医疗设备,无论是术者还是病人或者家属,多可兼学并用、随学随用。

4.药源广泛,价廉效广。贴敷疗法的药物取材多较简单,甚至有一部分来自于生活用品,如葱、姜、蒜等随地取材,无需耗费过多金钱。且贴敷药方组成多来自于临床经验,疗效显着,在疾病的初期即自行解决,节省大量人力财力。

5.稳定可靠,不良反应小。贴敷疗法是将药物施于体表而达到治病的目的,便于随时观察、了解病情变化,随时加减更换,很少发生不良反应,具有稳定可靠的特点。

二、注意事项

1.治病遵内治之理,重视辨证论治。贴敷治病,同样要按照中医基本原则,辨证选方用药,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2.贴敷部位(穴位)要按常规消毒。因为皮肤受药物刺激会产生发红、水疱和破损,容易发生感染。通常用75%乙醇棉球消毒。

3.合理选择溶剂和贴敷或熬膏,有利于发挥药物之药效。如用醋调贴敷药起解毒、化瘀、敛疮等作用,虽用猛药,可缓其性;酒调贴敷药,起行气、通络、消肿、止痛等作用,虽用缓药,可激其性;水调贴敷药,当取药性等。

4.穴位贴敷药后外加固定,以防止药物脱落或移位。通常选用的为纱布覆盖,医用胶布固定或不含药物的清膏外敷。若贴在头面部的药物,固定特别重要,还可防止药物掉入眼内发生意外。

5.贴敷部位(每个或每组穴位)不宜连续贴敷过久,要交替使用,以免药物刺激太久造成皮肤溃疡,影响继续治疗。一般每隔1~3日换药1次。同时,用药厚度要适中,不可太厚或太薄。

6.头面部、关节、心脏及大血管附近,不宜用刺激性太强的药物进行发疱,以免发疱遗留瘢痕,影响容貌或活动功能。孕妇的腹部、骶区以及某些敏感穴位如合谷、三阴交等处不宜采用贴敷发疱治疗。

7.有些药物如麝香等孕妇禁用,以免引起流产。

8.小儿的皮肤嫩薄,不宜用刺激性太强的药物,贴敷时间也不宜太长。

9.要随时注意观察变化情况,中病即止。如有不适,要立即撤除药物,并易方贴敷,以愈为度。有皮肤过敏或皮肤破损者,不宜用此法。

10.贴敷治病,可单用本疗法,亦可与内治或其他民间疗法并用。只要恰当,常能相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