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中国学生成长必读百科-地球动物百科
13392500000012

第12章 森林和林地动物(2)

栖息于开阔林地,特别是近水的地方。常晨间鸣叫,每分钟24-26次,连续鸣叫半小时方稍停息。性怯懦,常隐伏在树叶间。平时仅听到鸣声,很少见到其踪影。飞行急速,循直线前进,在停落前,常滑翔一段距离。取食鳞翅目幼虫、甲虫、蜘蛛、螺类等。食量大,对消除害虫起很大作用。

孤单作伴

大杜鹃性孤独,繁殖期亦不成对生活。雌雄交配杂乱,不自营巢,而把卵置于其他鸟类(如苇莺、麻雀、灰喜鹊、燕尾、伯劳、云雀、鹡鸰等)的巢内,所产的卵有与寄主卵相似的现象。卵大小约23.6×18.1毫米,外壳粗厚。孵化期为12-14天。嗜食其他鸟所不敢啄食的毛虫,如松尺蠖、松毛虫等。

长相娇小——岩袋鼠

岩袋鼠的形态和大赤袋鼠、大灰袋鼠相似,但其体型较小,体长90-120厘米,尾长70-90厘米,体重一般为60-70千克。腿、足较短且粗。

岩袋鼠主要生活于多岩石的干旱的丘陵山区。生活习性与大赤袋鼠、大灰袋鼠相似,只是它们的食物更为粗糙,除树叶、草、根茎外,还经常吃一些较硬的多刺植物。岩袋鼠有较强的耐渴能力,这是在干旱环境中形成的生活习性。1-2岁性成熟,寿命18-20年。

强壮粗暴——羚牛

羚牛,它体形粗壮如牛,长2.1米,约重300千克,活像一头小水牛,而头小尾短,又像羚羊,它叫声似羊,但性情粗暴又如牛,故名羚牛。它生有一对似牛的角,角从头部长出后突然翻转向外侧伸出,然后折向后方,角尖向内,呈扭曲状,故又称扭角羚。

耐寒怕热

羚牛是一种高山动物,栖息于海拔3000-4000米的高山悬崖地带。海拔愈高气温愈低,可是羚牛并不在乎,林下生长的灌木、幼树、嫩草及一些高大乔木的树皮都是它们的美味佳肴,它们白天隐匿于竹林、灌丛中休息,黄昏和夜间出来觅食。上下往来于群山之中,纵横于悬崖峭壁之间,如履平地。它们身上长有一身厚密的被毛,能抵御严寒。它不怕寒冷,可是怕热,夏季气温接近30℃时,每分钟气喘即达100次以上。

羚牛喜欢群居,常十多只一起活动,形成多至二、三十只,甚至多达百只以上的大群,每群都由一只成年雄牛率领,牛群移动时,由强壮个体领头和压阵,其他成员在中间一个挨着一个地跟着,顺小道行走。牛群平时活动时,一般有一只强壮者屹立高处了望放哨,如遇敌害,头牛会率领牛群冲向前去,势不可挡,直至脱离险境。它们所食植物种类多达百种,具有多方面的营养,有些是天然的中草药,有止泻驱虫的功能,能抵御疾病;它还喜爱舔食岩盐、硝盐或喝盐水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因此林中含盐较多的地方,常是牛群的集聚点。

羚牛产于我国西南、西北及不丹、印度、缅甸等地,由于产地不同,毛色由南向北逐渐变浅。我国境内的羚牛,全身白色,称为“白羊”,老年个体呈金黄色,称为“金毛扭角羚”。

坏脾气的动物——狞猫

狞猫的个头略小,约60-95厘米长,身形瘦长,四肢纤细。狞猫的毛色一般是浅黄棕或深红棕色,腹部、眼睛四周以及下巴的毛发则是白色的。眼角还有一条细细的黑线,一直延伸到它们鼻子的下端。它们那双大耳朵的背面是黑色的。

狞猫大多栖息在干燥的旷野,也有在山区、树丛和沙漠活动的可能。白天躺在洞穴中,半夜外出觅食,主食鸟类、小兽。大部分地区的狞猫没有固定的交配期。经过69-78天的孕期,母猫会产下1-6只小猫。小猫大概在10天左右睁眼,并在10-25周时断奶。而在16-18个月后,“小猫”们走向性成熟,当然它们往往在12个月大的时候就独自出去闯天下了。狞猫的寿命比较长,大约有19年。

万里独行——豹猫

豹猫一般体重3-7千克,体长40-107厘米,尾长15-44厘米。头形圆。两眼内侧至额后各有一条白色纹,从头顶至肩部有四条黑褐色点斑,耳背具有淡黄色斑,体背基色为棕黄色或淡棕黄色,胸腹部及四肢内侧白色,尾背有褐斑点半环,尾端黑色或暗棕色。

主要栖息于山地林区、郊野灌丛和林缘村寨附近。分布的海拔高度可从低海拔海岸带一直到海拔3000米高的山林区。豹猫主要为树栖,攀爬能力强,在树上活动灵敏自如。夜行性,晨昏活动较多。独栖或成对活动。善游水,喜在水塘边、溪沟边、稻田边等近水之处活动和觅食,主要以鼠类、松鼠、飞鼠、兔类、蛙类、蜥蜴、蛇类、小型鸟类、昆虫等为食,也吃浆果、榕树果和部分嫩叶、嫩草,有时潜入村寨盗食鸡、鸭等家禽。

假模假样——黄鼠狼

黄鼠狼的学名叫黄鼬,体形细长,四肢短。颈长、头小,可以钻很狭窄的缝隙。尾长约为体长之半,尾毛蓬松。背部毛棕褐色或棕黄色,吻端和颜面部深褐色,身体腹面颜色略淡。夏毛颜色较深,冬毛较浅。

栖息于森林、灌丛、草坡和平原,洞穴位于岩石缝隙或树洞内。食性很杂,在野外以鼠类为主食,也吃鸟卵及幼雏、鱼、蛙和昆虫。繁殖期约在3-5月,妊娠期8-9周,每胎产4-7仔。

黄鼬属于鼬科动物,因为它周身棕黄或橙黄,所以动物学上称它为黄鼬。黄鼬俗名黄鼠狼,说起黄鼬大家都会感到陌生,但黄鼠狼的名字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黄鼠狼的名声不太好,人们常用“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来形容那些另有企图的人。

丑榜有名——疣猪

疣猪因其两眼之下的皮肤,各长出一对大疣而得名。雄疣猪在吻部又长出另一对较小的疣,位于獠牙之上。这些疣在挖土取食时,可能有助于保护眼睛,还可使头部看起来更大,因而成年疣猪的面貌更为狰狞。雄疣猪的上獠牙很大,而且向上及向外急弯,短而尖的下獠牙可当刀用。

疣猪有的独居,有的雌雄成双,也有的合家同住。它们所占的地盘界限分明,晚上住在地洞里。这些地洞通常是占据其他动物的洞穴加以扩大而成。疣猪日间觅食,吃青草、苔草及块茎植物。它们喜欢在泥泞中打滚洗浴,有时还四脚朝天仰卧。

消失的“居民”——袋狼

袋狼体形似狗,头似狼,口裂很长。肩高约600毫米,体长约750毫米,尾长约530毫米。毛色土灰或黄棕色,背部生有14-18条黑色带状斑。毛发短密并十分坚硬。前足5趾,后足4趾。

栖息于开阔的林地和草原。夜间外出捕食,白天栖身于石砾中。多单独或以家族形式捕食袋鼠类、小型兽类和鸟类。因其口裂很大,捕食动物时常将猎物的头骨咬碎。夏季交配,每胎产3~4仔。幼仔在母兽育儿袋里哺育3个月后可独自活动,但仍呆在母兽身边约9个月之久。

贵族之鸟——蓝鹇

蓝鹇别名蓝腹鹇,全长约80厘米。雄鸟羽冠和背部白色;上体余部及下体羽毛黑色而闪蓝色金属光泽;肩羽红褐色;脸部裸皮、肉冠及肉垂红色。尾羽除中央一对为白色外,皆为黑色而带蓝色。嘴淡红色,脚鲜红色。雌鸟体羽以红褐色为主,杂以黑纹及黄斑。

栖息于海拔2000-2300米山地原始阔叶林地,偶尔出现在海拔很低的稠密丛林间。胆小,机灵,怕人。经常在黎明或薄暮时出来活动,并沿着开阔的森林或林缘小道觅食。夜间在低树干上栖宿。鸣声低沉浑浊,似“咯咯”声。食物为草莓和植物的幼芽、嫩叶、根及草中的昆虫、蚯蚓等。繁殖期3-7月份,筑巢于地面上,以细枝、干叶为材。每窝产卵5-8枚,淡黄色,无斑点。

小课堂

我国麝类资源丰富,有林麝、马麝、原麝、黑麝和喜马拉雅麝等5种,原麝和马麝体较大,浅褐色。只有原麝全身具白斑点。

芳香四射——麝

麝形状像鹿而小,后肢明显长于前肢,雌雄头上均无角。四肢趾端的蹄窄而尖,侧蹄特别长。全身褐色,密被波形中空的硬毛,只有头部和四肢被软毛。耳长直立,上部圆形。眼较大,吻端裸露,尾短。

多栖息于针叶林、针阔叶湿交林、疏林灌丛地带的悬崖峭壁和岩石山地。多在拂晓或黄昏后活动,性怯懦,听觉、嗅觉均发达。白昼静卧灌丛下或僻静阴暗处。食量小,吃菊科、蔷薇科植物的嫩枝叶、地衣、苔藓等,特别喜食松或杉树上的松萝。独居,颇警觉。行动敏捷,喜攀登悬崖,常居高以避敌害。喜跳跃,能平地起跳2米的高度。雄麝利用发达的尾腺将分泌物涂抹在树桩、岩石上标记领域。在领域内活动时常循一定路线,卧处和便溺处均有固定场所,有相对固定的巡行,觅食路线,通常只在标定的范围内活动。栖息在某一领域的麝不会轻易离开,即使被迫逃走,后来也往往重返故地。夏末上高山避暑,每年垂直性迁徙约两个月,然后重返旧巢。一般雌雄分居,而雌麝常与幼麝在一起。

世界上哪种动物的香气最逼人?

麝俗称香獐子,在雄麝的脐下有一个香囊,里面会分泌出一种具有浓烈香气的液体,这种液体叫麝香,它异常的芳香,而且香气会持续很久,在离它几千米远处也能闻得到。

塔斯马尼亚的恶魔——袋獾

袋獾身体粗壮,尾巴粗长。体长一般为47-83厘米,尾长达22-30厘米,有的雄性袋獾,体长可超过1米,体重在10千克左右。它的外貌既不像狗熊,又不似野猪或狼,可是却兼有三者的缺点,显得十分丑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