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五千年宰相之谜全集
13392400000026

第26章 三国(3)

陆逊在这场宫廷争斗中,支持太子孙和的态度非常明确。他先后几次上书,劝孙权不要过于偏爱鲁王,甚至要求面见孙权,讨论太子的问题。陆逊自幼饱读儒家诗书,奉行一贯的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正统,他认为太子和鲁王,一为长,一为次,该拥护谁是最清楚不过的,虽说立谁作为继承人是孙家自己的家事,但这家事有关社稷和民生,一不小心,就有可能使国家的根基不固,人民就会深受其害,而且当时吴国周围有强敌环伺,这是陆逊担心的头等大事,也是陆逊着急的根本所在。然而,陆逊的忧虑,非但没有换来孙权的理解,反而引火烧身。在孙权的心中,你陆逊在荆州为国驻守,为什么要多管闲事呢?孙权最怕外边握有重兵的大臣和朝廷上的内臣,特别是太子勾结,一旦有了野心,里应外合,事情就难以收拾。有时候误会一深,越解释就越糟糕,还不如随他去。但陆逊是个忠诚为国的人,他想回京解释,希望孙权会接受他的建议,孰料孙权不但不同意陆逊回京,反而多次派出使者赶赴荆州,责问他意欲何为。史书上没有记载责问陆逊的具体内容,但可以肯定的是,陆逊遭受了巨大的压力,因为,责问的结果便是他“愤恚而卒”。

按理说,以陆逊的身份和地位,他提出的建议,孙权应该有所考虑,就算不听从,也不至于对他动怒。可是,在这次宫廷斗争中,孙权大下辣手,他先把顾潭、顾承兄弟俩流放交州(今广州),顾氏兄弟是原吴国丞相顾雍的孙子,也是陆逊的外甥,紧接着,又诛杀了陆逊的好友太子太傅吾粲。这样还不罢休,他要置陆逊于死地。

当时,吴国的文武官员稍有差错,就有可能惹来杀身之祸,守边将士的家属也要留在都城作人质。孙权对陆逊的猜疑也不是一朝一夕,自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后,凭吴国的国力,北上固然不足,隔江自守则有余,这时的孙权就渐渐不希望看见威望极高的陆逊在身边了——他有着如朱元璋一样,也是所有帝王都有的担忧:自己的继承者能驾驭得了么?不过,陆逊的名声实在太响,功绩实在太大,直接对他动手难以服众,因此只有在对待太子之争的这个时候,乘机搬去心头的这块石头。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因素不大为人们注意,那就是孙权逼死陆逊的深层原因,是为了打击吴国的江东大族。江东大族是指在吴地的土着大姓,他们人口众多,控制着大量的土地,家族与家族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时,以顾、陆、朱、张四个大姓为主,《世说新语》卷四说:“三国之时,四姓盛焉。”陆逊就出身于其中的陆姓。吴地大姓中还有许多人在吴国政坛身居要职。在孙权看来,这些土着大姓都是地方上的豪强地主,如果他们的势力过于膨胀,那是不利于他的专制统治的,因此,逼死江东大族中的领军人物陆逊,实际上也就达到了打击江东大族的目的。

司马懿——用兵若神的军事家

司马懿(公元179-公元251年),字仲达,三国时河内温县(今河南禹县)人,出身于大士族地主家庭,多谋略,善权变。初为曹操主簿,后任太子中庶子,为曹丕所信重。魏明帝时,任大将军,多次率军对抗诸葛亮,为魏国重臣。曹芳继位,他和曹爽受遗诏辅政。后杀曹爽,专国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权。之后,其孙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追尊司马懿为宣帝。

假称风瘫,静待刺客

司马懿出身于一个东汉以来累世二千石(郡太守)的地方豪族。其祖父司马僬曾为颍川太守,其父司马防曾任京兆尹。少年时的司马懿,聪明好学,博闻强记,善谋略,常慨然有忧天下之心。同郡人南阳太守杨俊以善于知人闻名,一日见了司马懿后,对人说:“此儿长大,定为非常之器。”

东汉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司马懿被郡府政府举为上计掾。此时曹操任司空,他得知司马懿的名声,决定辟请为官。司马懿早已看出汉朝已国运衰微,朝廷大权实际上已落入曹操之手。他本属大士族之裔,而曹操乃宦官之后,怎肯屈节事之。于是,推说身患风瘫,不能起居,拒绝征辟。曹操一向机警而多疑,马上怀疑这年轻人是在借故推辞。司马懿拒不应辟使曹操大为恼火,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不敬。于是他立即派人扮作刺客前去验证虚实。夜深人静时,刺客穿墙越屋来到司马懿的寝室。见司马懿果然直挺挺地躺在床上。刺客仍不放心,手挥寒光闪闪的利剑,猛地刺向司马懿。警觉的司马懿察知刺客到来,立即悟到这是曹操派来验察他的病情的,于是将计就计,毅然放弃了一切逃避求生、自卫和反抗的努力,装着风瘫病重的样子,直挺挺地躺在那里,一动不动,任刺客所为。刺客这才信以为真,收起利剑,回去禀报曹操去了。

司马懿机智地躲过这场浩劫之后,总不能永远躺在床上。他十分小心谨慎而有节制地活动,但还是没有逃过曹操的眼睛。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六月,曹操自任汉室丞相。为了实现统一南方的大业,他一面开玄武池以练水军,一面积极网罗人才。于是,他又想起了司马懿。曹操想起当年的事,严厉地对使者说:“司马懿如果再推三阻四,就把他抓起来!”善于审时度势的司马懿判定,如再拒绝,定难逃杀身之祸。于是,他欣然就职。曹操见司马懿接受征辟也未多想,任命他为丞相府文学掾,与其子曹丕游处,并很快便将其转为主簿。

曹操对司马懿的才能非常赏识,但对他“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的特点也看得一清二楚。他听说司马懿有“狼顾相”,又察知他有所谓“雄豪志”,加之又曾梦见三马同食一槽,心中不禁警觉。他暗忖:槽与曹同音,“食槽”难道预示着司马氏将侵夺曹氏权柄?于是,曹操更加猜疑司马懿,渐生反感,并有加害之意。一次,曹操见曹丕与司马懿关系甚好,忧心忡忡地对儿子说:“司马懿终将不甘心位居臣下,将来必然干预我家政权。”但曹丕不仅听不进父亲的警告,还多方面保护司马懿,这才使司马懿免于被害。

司马懿敏感地察觉到了曹操对他的猜疑,于是装作对权势地位无所用心,表现出满足现状的样子,曹操见此,这才安下心来,消除了对他的怀疑和警惕。诡诈无比的曹操又一次被这位青年人施放的烟幕所蒙蔽。

借吴灭羽,解围樊城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拜关羽为前将军,率军攻打曹仁驻守的樊城。以期破樊后,直下皖、洛,占领曹操的统治区,进而一统中原。

曹操深知樊城的战略地位,便急派于禁、庞德两位大将率7万人马前去增援。时值秋季,霖雨不止,汉水猛涨,关羽水淹其军,生擒了于禁。然后又斩杀了将军庞德,蜀军一时威名大震,直逼樊城城下。曹操此时已到洛阳,面对如此紧迫的形势,不禁惊慌失措,以至打算迁都。司马懿却十分沉着,忙上前谏阻道:“于禁将军是被水淹才失败的,并非战场上杀不过敌手所致,于国无碍。如果现在匆忙迁都,既是向敌人示弱,也会助长了关羽的凶焰,更会引起淮沔一带居民的骚动和不安。孙权和刘备,外亲而内疏,现在关羽如此得意,自然是孙权不愿看到的。我们可以派使臣与孙权联系,请其派兵抄关羽的后路,樊城之围自然迎刃而解。”

曹操听完司马懿的一席话,非常高兴,决定依计而行。恰巧这时孙权遣使找上门来,要求自后路进攻关羽,以讨好曹操,曹操大喜过望。

关羽闻知孙权乘机抄他的后路,心中不免惊慌,本欲撤兵回救,却又眼见围樊之战功亏一篑,十分可惜。正在左右为难之际,孙权派大将吕蒙率兵袭击公安,刘备的南郡太守糜芳投降,吕蒙占据了江陵。与此同时,东吴的另一大将陆逊也攻取了宣都等地。关羽无奈,只好放弃樊城之围,还当阳,走麦城。后被吴将俘获,不降被杀。樊城之围不战而解。

司马懿不仅借东吴之力解了樊城之围,而且还借孙权之手杀了关羽,真可谓一箭双雕,坐收渔翁之利,这不能不说是高人一筹的谋略。

不久,曹操病死于洛阳。曹丕嗣位为丞相、魏王,封司马懿为河津亭侯,后迁为丞相长史。

这时,孙权举兵西进。曹丕召集群臣分析军情,商议对策。众大臣都认为,东吴此次兴兵西进,意在攻取樊城、襄阳。而两城积储不多,难以持久抵御。于是,他们建议应及早命令镇守襄阳的大将曹仁在孙权兵到之前,火速弃城,退居皖城。只有司马懿不以为然,他说:“孙权刚刚打败关羽,必然担心刘备会伺机报复,现在是他欲与魏王结好、防御西蜀的时候,绝不敢贸然犯我。樊、襄二城在军事上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千万不能放弃。”遗憾的是,曹丕固执己见,拒绝了司马懿的建议,命曹仁焚弃二城,退居皖城。果然不出司马懿所料,孙权并未侵扰二城。曹丕闻讯,懊悔不迭。

韬光养晦,诛杀曹爽

公元239年正月,司马懿讨平辽东回到洛阳不久,魏明帝曹睿病死。魏明帝临死前,拉着司马懿的手,将8岁的太子曹芳托付于他,命太子上前抱着他的脖子。司马懿顿首流涕,受遗命与大将军曹爽共辅幼主。

太子曹芳继帝位后,司马懿被升为侍中录尚书事,与曹爽各统3000兵马,共同执掌朝政。起初,曹爽因司马懿德高望重,对他恭敬有加,不敢专断独行。后来丁谧等人劝道:“太尉有大志而甚得人心,不可推诚信任。”曹爽遂对司马懿猜疑提防。在丁谧的谋划下,曹爽于景初三年(公元239年)二月使魏少帝下诏,提升司马懿为太傅,表面上提升了司马懿,实际上削夺了司马懿的兵权。而且朝中奏事也得先经曹爽。曹爽还把自己的弟弟曹羲、曹训、曹彦等分别提升为中领军、武卫将军、散骑常侍。为了提高威望,建立功名,曹爽不顾司马懿的反对,于正始五年(公元244年)二月强行伐蜀,结果劳民伤财,无功而返。

曹爽专利,司马懿失权,两人之间的矛盾逐渐尖锐起来。在不利的情势下,老谋深算的司马懿采取以退为守的策略,运用韬晦之计,收敛锋芒,藏形隐迹,告病居家,不问朝政。

正始八年(公元247年)四月,曹爽的野心日益膨胀,竟将太后迁入永宁宫,进一步独专朝政。并与其党羽密谋,企图夺取皇位。但是,他最为忧虑的仍是司马懿。

一天,曹爽借心腹李胜调往荆州之机,让他以向司马懿辞行为由,前去观察这个称病居家、不问朝政的太傅。当李胜来访时,司马懿立刻猜出了他的来意,于是决定将计就计,迷惑对方。

李胜来到司马懿的卧室,只见司马懿躺在床上,在两个侍女的服侍下喝粥,粥竟撒满了前胸。李胜说:“听说太傅旧病复发,没想到竟病得如此严重。我此次蒙皇上恩典,将赴本州(李胜是荆州人,所以称本州)任刺史,今特来向太傅辞行。”

司马懿故作气喘吁吁状,说:“您去并州,并州靠近胡人,可要好好防范。我年老病重,死在旦夕,恐怕我们今后不能相见了。我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请您日后多加关照。”李胜纠正道:“我是回本州,不是去并州。”司马懿问:“您不是去并州吗?”李胜又重复一遍:“我是回本州,回荆州。”司马懿装作才明白的样子,说:“我年老糊涂,没有听懂您的话。您调回荆州,正是建功立业的好机会。”

李胜回去后,将其在司马懿处的所见所闻详细地告知曹爽,并说:“司马公不过是尚有余气的尸体而已,形神已离,不必再对他有何顾虑了。”

曹爽最忌怕的对手就是司马懿,听完李胜的这番话,他认为把持朝政、为所欲为的最后障碍不存在了,于是更加肆无忌惮了。

嘉平元年(公元249年)正月,丧失警惕、思想麻痹的曹爽兄弟,陪同小皇帝曹芳拜谒高平陵,轻易离开了京城。装病蛰居而暗中准备的司马懿立即抓住时机,发动了政变。他上奏永宁太后废免曹爽兄弟,夺了他们的兵权。然后,亲率太尉蒋济等兵屯于洛水浮桥,切断曹爽的归路。并派人给魏帝送去罢免曹爽的奏章。他还指洛水为誓,保证曹爽等人仅予免官,决不加害。曹爽的谋士桓范力劝曹爽速保皇帝到许城,下诏调兵,镇压司马懿的反叛。愚不可及、贪生怕死的曹爽此时早没了主意,索性把刀往地下一扔,投降了。然而,这一次曹爽又上当了。曹爽等人回到京都不久,司马懿便以“背弃顾命,败乱国典,内则僭拟,外专戚权”的罪名,将曹爽兄弟及其党羽全部处死,并夷灭三族。

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八月,司马懿在讨伐政敌王陵凯旋归京后,病死于洛阳,终年7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