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五千年帝王之谜全集
13392300000076

第76章 明清篇(17)

民间关于仁宗遇刺有两个说法。其中之一是和珅党羽所为。和珅是乾隆时炙手可热的权臣,嘉庆初年,弘历退为太上皇,仁宗登基,但和珅把持朝政大权,遍置党羽,不把嘉庆帝放在眼里,屡次与嘉庆帝发生矛盾。弘历死后,仁宗立即将和珅处死,查抄其家产。但和珅党羽遍布朝野上下、宫廷内外。仁宗处死和珅,给自己树立了大批敌人。

不管凶手是谁,上述传闻都反映出仁宗面临的政局是不太稳定的。在行刺事件中,仁宗虽然没有受半点皮肉之伤,但心理打击相当大,这给他本来就很焦灼的内心增加了很大负担。

嘉庆十八年(1803年),农民起义军公然冲进他的统治心脏紫禁城,在城楼上插反旗,直逼皇后住所,意欲捣毁金銮殿。皇宫乃皇权象征,丢掉皇宫意味统治基石的崩溃。这是对他统治能力的极端藐视和否定。虽然起义被镇压了,但他再次感到了自己的无能。

仁宗整治腐败可谓不遗余力,可总难以改观。贪官污吏盘根错节,损公肥私,专权败政,至相当严重程度,甚至出现了贪官杀清官的荒唐事!更为奇怪的是,堂堂兵部行印(即中央军事国防最高行政机构关防)竟然不翼而飞,是丢失,还是被盗?是无意疏忽失落,还是另有阴谋策划?仁宗苦苦追查,可一直无法弄清。仁宗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自己的王朝吏治败坏至何种地步,但是他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做才能扭转日益腐败的吏风。

让仁宗更加伤脑筋的是社会动荡,不稳定迹象益加明显。直隶、山东、河南、四川、江南、安徽、湖北、山西、黑龙江等地,均有民间宗教活动,且教门名目数十,徒众多为农民。浙江宁波府有生员,组织破靴党,包揽诉讼,挟制官长,“甚至有动众劫掠、棍械伤人情事”。由于天灾人祸,百姓无以为生,规模不大的造反经常爆发,如嘉庆二十三年山西省交城、平阳、霍州一带,流民聚集,大山连接,占山为王。和顺、榆次、平定、辽州等处,成为造反农民盘踞要点。他们或下山掠夺,或进入城镇劫富济贫。内蒙古、京畿和直隶地方,民被逼为盗,数十成群。

仁宗不明白,为什么父亲(乾隆)在世的时候,天下太平,轮到自己坐江山,怎么会如此棘手?为了那些长期阻挠国家振兴的老大难问题,他呕心沥血,费尽心机,苦斗二十五年,可是依旧如斯,怎不叫他觉得失望、烦闷和伤感呢?面对日益衰败的国家,他感到无能为力,但是又无法从数不胜数的公务中抽身自拔,在巨大的压力之下,他的身体必然走向恶化。

仁宗从病倒至归天,还不到一天工夫。虽然死前没有任何征兆,但是导致猝死的最大的祸首却是长期的劳累、伤神、压抑、苦恼、忧郁和烦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十年来,他为治理这个封建大国殚心竭力,付出了全部心血。他曾经有扭转王朝颓败的豪情,也敞露出以振兴国家为己任的雄心抱负,但他的才能不足以带领大清帝国走向中兴,他根本无力驾驭这个动荡不安的封建后期社会。

清宣宗旻宁

帝王档案

旻宁:1821年-1850年在位,名爱新觉罗·旻宁,嘉庆次子,性格仁慈俭勤。在位30年,既非昏君也非明主,虽躬亲节俭,力戒奢靡,革除陋规,澄清吏治,但虎头蛇尾,无益于起弊振衰;虽有意戒除鸦片之患,但犹豫反复,且衅戎启端,国陷危难;虽责任不全在他,但终究成为丧权辱国第一人。病死,终年69岁,死后葬于慕陵(今河北易县50里泰宁镇永宁山)。谥号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庙号宣宗,史称道光皇帝。

鐍匣风波——宣宗继位之谜

众所周知,清帝继位中对胤禛继位存在疑案,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宣宗继位也存在疑案,宣宗是清朝皇帝嫡子继位里面唯一的一个。清初,第一个继位的是皇太极,他是老八,他母亲是侧妃,皇太极的儿子福临是老九,他母亲是庄妃,是妃子;顺治的儿子康熙是老三,他的母亲佟妃,也是妃子;玄烨的儿子胤禛,胤禛的母亲乌雅氏也是妃子;胤禛的儿子乾隆,他母亲钮祜禄氏还是妃子;弘历的儿子颙琰,颙琰的母亲是妃子。颙琰的儿子旻宁不同了,旻宁的母亲是皇后,颙琰做皇子的时候,他父亲给他娶了喜塔腊氏做他的福晋,颙琰继位之后,就册封他这个嫡福晋为皇后,所以,道光他是皇后的嫡子,旻宁有一个哥哥很小就死了,他是老二,因为他哥哥死得早,他算皇次子,实际上他是嫡子,但是他母亲福分不够,嘉庆元年册封的皇后,第二年就死了。旻宁的儿子咸丰,他母亲是妃子,奕諠的儿子载淳,载淳大家都很熟悉,他母亲就是慈禧,懿贵妃还是妃子。载淳没儿子,载湉和溥仪不是皇子,所以清朝十二个皇帝只有旻宁是嫡子继承皇位,这在清朝是唯一的。

旻宁在做皇子的时候,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学习也很用功,特别是在他32岁的时候,也就是嘉庆十八年,发生了一个重大的事情。这一年夏天,颙琰到承德避暑山庄、到木兰围场去行围,宣宗这时候名字叫旻宁,他随着他父亲去行围,但是这一年夏天是阴雨绵绵没有办法行围,旻宁就提前回到皇宫,在尚书房读书。一天,天理教的教众在皇宫太监的指引下,分别从东华门和西华门两路冲进皇宫,一直冲到养心殿的外面养心门,在尚书房读书的旻宁立即拿着火枪,拿着弓箭就奔出来,一枪打死一个人,另一枪又打死一个人,把这场事情平息了,他父亲回到皇宫之后很高兴,朝廷上下,朝野内外,都盛赞旻宁年轻勇敢机智,于是,颙琰就封他这个皇次子旻宁为智亲王。到嘉庆二十五年七月十八,颙琰从圆明园起銮要到承德避暑山庄到木兰围场去秋猎,随驾的有皇次子旻宁,和皇四子瑞亲王,同行的还有大学士、军机大臣、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等等。七月十八日从圆明园出发,路上七天,到七月二十四日,到达承德避暑山庄,沿途疲劳,天气又暑热,第二天,颙琰突然驾崩。颙琰的死因官方的说法是因病而死,据清朝皇室人员的口碑,说颙琰遭雷击而死,这个事情得不到证实,如果真的是遭雷击而死的话,官私记载都不会写这个事情,因为这犯了大的忌讳,我们目前就是根据官方的说法,颙琰突然病故,也可能颙琰身体比较肥胖,又值61岁的高龄,沿途疲劳,天气暑热,也很可能得了心或者血管病而猝死,颙琰突然驾崩大家束手无策,事出突然,但是国不可一日无主,当时最紧迫的事情就是嘉庆的皇位继承问题,本来事情应当是很明白的,但由于种种缘故,旻宁继位就变成了一个历史的疑案。

颙琰猝然驾崩于承德避暑山庄,一时间,朝野上下、宫廷内外乱作一团。引发混乱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皇位的继承出现了问题。

根据世宗帝创立的秘密立储制度,写有皇位继承人的密折应封存于鐍匣中,放置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从世宗帝开始,秘密立储就成为清王朝皇位继承的祖制家法。

颙琰生前从未公开确定皇位继承人,按照这一祖制家法,即使他猝然驾崩,皇位的继承也不该有太大的问题。那么颙琰的猝亡却为何引发了一场皇位继承的轩然大波呢?原来,人们发现本应放在“正大光明”匾后的立储鐍匣无影无踪了。

清朝皇位继承从清世宗之后,有祖制有家法,就是清皇室的家法,世宗皇帝鉴于太宗、世祖、圣祖这三代皇位继承的种种繁难问题,想出一个办法来,叫做“秘密立储”。雍正元年八月十七日,世宗在皇宫的乾清宫西暖阁召集皇子、王公大臣宣布说我要秘密立储,把我指定的皇太子写成一个诏书装在一个鐍匣里面,当众放在乾清宫清世祖皇帝手书的那个正大光明匾的后面。一旦发生变故取出来宣布,这样做的好处,就避免了事先立皇子引起皇子之间的斗争,又避免了事出突然。皇位继承问题难办,世宗这个秘密立储的办法,在弘历即位之事上用过一次,就是世宗突然死了,死后皇位继承是谁呢?就打开了秘密立储的这个鐍匣,当众皇室和大臣宣布立弘历为皇太子,由弘历继承皇位。所以弘历继位没有引起骨肉相残,弘历还是按照他父亲的这个办法,把秘密立储也是写好了,密封起来,但是乾隆不同,他是在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在圆明园的勤政殿当着皇子皇孙王公大臣正式宣布,说我要禅位,从明年的正月初一,让儿子继承皇位,就是秘密立储那个皇十五子颙琰。第二年正月初一,在太和殿举行了弘历和颙琰授受大典,颙琰接受皇位,所以乾隆到嘉庆的皇位是和平过渡没有发生大的纷争,因为弘历还在世。

颙琰突然病故,谁来继承皇位?按照祖制家法那就是应该在皇宫乾清宫那个正大光明匾后头找那个鐍匣,但是没有文献记载,也没有档案记载,从承德派人到北京,到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面找这个鐍匣,也没有记载说在北京的王公大臣到乾清宫去找这个鐍匣。这里面就产生了个问题,就是颙琰遗位给他的儿子,有没有这个建储的鐍匣,如果有的话,为什么承德方面、北京方面没有派人去找呢,此为历史疑云之一。

清穆宗载淳

帝王档案

载淳:1862年-1874年在位,名爱新觉罗·载淳,咸丰帝第四子,性格宽厚而软弱。在位13年,没有任何功绩可言,是历史上典型的傀儡皇帝。病死,终年19岁,死后葬于惠陵(今河北遵化西北70里处昌瑞山)。谥号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毅皇帝,庙号穆宗,史称同治皇帝。

载淳死于天花还是梅毒?

对于载淳的死因,众说纷纭,有的说载淳是死于天花,有的说是死于梅毒。

据记载,载淳于同治十三年十月三十日得病卧床。当天下午,太医院判李德立和御医庄守和诊断,结果是:“脉息浮数而细。系风瘟闭来,阴气不足,不能外透之症,以致发热头眩,胸满烦闷,身酸腿软,皮肤发出疹形未透,有时气堵作厥。”御医只请第一次脉就能做出上述明确诊断,主要是因为载淳之病来势很凶,“疹形”表发得较显着。御医对此开出了用生地、元参、牛蒡子、芦根等十二味药配制的“益阴清解饮”,进行避风调理。载淳仅服了一次药,效果便显出来了。第二天早上,夹杂着瘟痘的疹形即透出,也不似昨日那样烦闷堵厥了。但是,疹痘初发,未至出透,致使“瘟热熏蒸肺胃,以致咽喉干痛,胸满作呕,头眩身热,气颤谵言”。御医议用“清解利咽汤”对此进行调理。巳初三刻服药后,效果明显,是日午刻即“脉息浮洪,头面周身疹中夹杂之痘颗粒透出”。

这样,经御医们精心医治护理不足两天,痘颗虽然开始表发了,有些症状也有减退的迹象,但是由于瘟热毒滞过盛,以致头面、颈项发出的痘粒很稠密,而且痘颗颜色紫滞,又有咽痛作呕,身颤口干,便秘溺赤之内症。很明显,痘料透出后过盛的毒滞并没完全随之表发出来,最后用药无效,以致于身亡。

根据这些记载,有人便认为穆宗是死于天花,但这些记载只是宫廷里的片面记载,而民间的大多传闻却说穆宗是死于梅毒。

在一些正规学术着作里都记载着穆宗微服出宫,嬉戏游乐,甚至出入烟馆妓院的故事,如萧一山所着《清代通史》中就有穆宗因出游而患梅毒终致死亡的记载。

据记载,穆宗与皇后阿鲁特氏相亲相爱,但慈禧太后不喜欢阿鲁特氏。慈禧开始常命皇后等人陪她看戏。但皇后文静、不爱热闹,每次看到男女私情,则面壁而坐。慈禧本来对皇后就不满意,这样就更加不喜欢她了。皇后多次受责怪,依旧我行我素,慈禧便觉皇后故意不给她面子。而皇后对穆宗则是笑脸相迎,慈禧更认为她狐媚惑主,于是限制穆宗宠爱皇后,强令其移爱慧妃。而穆宗偏偏讨厌慈禧所喜欢的慧妃。于是,穆宗与太监佞臣常常微服外出寻花问柳。但穆宗怕臣下看见,不敢去京中较大的妓院名楼,专门找隐蔽的小妓院、暗娼等处。起初,人们对他的身份毫无所知,后来知道了也佯装不知。

一些王公大臣注意到穆宗微行纷传于内外,屡次劝谏穆宗而毫无成效。一次,穆宗对醇亲王当面劝谏一再抵赖,醇亲王只好把时间、地点一一指明,穆宗却一再追问他消息的来源。

虽然这些传闻的真实性还有待考证,但这些传闻传扬甚广,而穆宗又死得可疑,因此许多人怀疑他死于梅毒也就不奇怪了。

据说,穆宗从烟花巷院染上梅毒,开始时毫无察觉,后来脸面、背部显出斑点,才召太医诊治。御医一见大惊,不知如何是好,因此请命于慈禧。慈禧传旨,向外界宣布说皇上只是染上天花。于是,御医们按照出痘的医法开药,没有效果。皇帝大怒,责问:“为何不按我的病医治我?”太医回奏:“太后命之。”而且《翁同龢日记》中记载说:“风声过大,且非两宫圣意。”穆宗愤恨不已。梅毒在当时是绝症,以天花治之,显然是为了掩盖丑闻,以免丢皇家脸面。所以穆宗后来就日益病重,下部溃烂而死。

穆宗究竟是死于天花还是死于梅毒,这两种说法各有各的来源,而且都能找出各自的证据,让人难以辨明,遂成清宫又一疑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