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
13391900000025

第25章 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的对称关系(2)

对称型反周期宏观调控是系统工程。作为对称系统工程的对称型反周期宏观调控,包括通常的“货币手段”与财政手段——二者的关系是“静”和“动”、不变和万变的对称关系。“货币手段”本身是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在汇率随行就市中保持汇率的稳定性,在货币总量控制中保持币值的稳定性。在“货币手段”与财政手段的相互关系中,也同样是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不变”的“货币手段”是无为,积极的财政手段是有为。宏观调控,就是“货币手段”与财政手段之间无为与有为的对称统一。宏观调控的结果,就是生活不断改善,币值逐年上升,物价逐年下降,就业不断增长,经济稳步发展,产业不断升级,经济可持续发展。

财政手段中最关键的是扶持创业工程,“货币手段”中最关键的是货币总量控制。

作为对称系统工程的对称型反周期宏观调控,还包括政策的稳定性。有政策的稳定性才有经济的稳定性,才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政策失误、政策多变、政策执行失误、政策-舆论导向与公众预期错误,也会导致经济周期波动、经济发展不可持续。如果各级政府一方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另方面“对上负责、对下不负责”,那么宏观调控不可能有任何正面的效果。

宏观调控是一个系统工程

宏观调控是一个系统工程,宏观调控中任何一个环节(如信息、理性预期)只能在这个系统中才能得到准确的定位与合理的解释。信息是否对称的问题,不是数学问题,而是组织行为学、社会工程学问题宏观调控是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调整与控制,是国家利用立法、司法、行政、经济的手段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方向进行引导、结构进行调整、以保证国民经济有序可持续发展的职能。宏观调控既是政治的范畴,也是宏观经济的范畴;是使国家经济生活与政治生活得以联接的纽带。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所谓政治体制改革,实质上是宏观经济体制改革。宏观调控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因为宏观调控的主体——国家是系统,宏观调控的客体——国民经济是系统,宏观调控的主客体的结合过程是系统的运动过程。

宏观调控的宗旨

生产力发展要求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对称,要通过效率与公平的对称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民主与法制的对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对称、社会系统中各个要素与结构的对称,其落脚点是效率与公平的对称。宏观调控的宗旨,就是通过调整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使它们相互之间实现从不对称到对称转化,以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对称;然后在此基础上实现产业结构的对称,推动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

宏观调控的原则

宏观调控的原则是经济结构的对称:宏观经济结构的对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微观经济结构的对称——产业结构的“均衡”。

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就是公平基础上的效率,效率主导下的公平;就是决策民主化、政策科学化、行政透明化,由民主决策制定科学政策,由透明化行政保证科学的政策得以贯彻执行,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率,实现公平与效率的良性循环。

因此,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不仅是宏观调控的层次原则,而且是宏观调控的程序原则。民主化决策→科学化政策→透明化行政的基本路线图,是宏观调控目标形成、实现的前提与基本保证;产业结构的对称,是这个过程的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结果。离开宏观经济结构的对称谈微观经济结构的对称,离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谈产业结构的调整,是舍本求末,或本末倒置。

宏观调控的内容

从原则上,宏观调控是必要的;在现实上,要使宏观调控真正有效地落实到实处,使政策方针宣示、具体政策制定、政策实际执行相互衔接,公平与效率得以统一,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应该按照公平与效率一致的原则来设计,最终形成宏观经济机制。

宏观调控的中心是社会系统的对称,包括宏观经济结构的对称与微观经济结构的对称。

生产力发展要求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对称,健全的民主与健全的法制的对称,效率与公平的对称,我们可以把其看成宏观经济结构的对称;产业结构的对称,我们可以把其看成微观经济结构的对称。宏观经济结构的对称主导与制约微观经济结构的对称,微观经济结构的对称落实和体现宏观经济结构的对称。由于对称型调控不同于均衡型调控,所以在对称型调控中,不以经济总量——量的控制为目标,而以经济结构——质的控制为目标。仅仅以量的控制为目标,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只要经济结构对称,经济发展永远不会过热。

实现政府宏观调控中心目标的手段和途径,构成政府宏观调控的宏观内容。宏观调控的宏观内容主要解决宏观调控的着力点、体现宏观调控的政策覆盖面,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大的政策走向。

政府宏观调控的宏观内容

1、建立健全民主与法制。

2、政策方针宣示、具体政策制定。

3、建立健全再生性财政投融资产业的结构与程序:交通→能源→材料→环保基本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创业→房地产。

4、保持货币中性。

5、建立健全国民创新体系与国民创业体系,鼓励创业、扶持创业工程。

6、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宏观调控的微观内容是建立有效的政府宏观调控的微观机制,主要解决政策方针宣示、具体政策制定、政策实际执行三个层面相互脱节的问题,避免政策方针宣示一套、具体政策制定另一套;即使好的政策制定出来,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使政策最终异化到政策方针宣示的对立面。已经宣示出来的好的利民政策要能体现为法规,以形成对政府部门的硬约束;决策体制要民主,以保证决策既符合政策,又符合实际情况;在各地贯彻执行政策与决策的过程中,要有激励机制、监管机制、执行机制进行控制,以保证不走样变调。老百姓对宣示出来的政策方针的实际效果的预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政府宏观调控的实际效果。

作为完整的经济增长方式中的一个主导性环节,国家宏观调控属于知识运营的范畴,应按知识运营的结构和程序来定位其结构和程序。知识运营,也必须通过政府宏观调控才能现实地对生产中各要素发生作用。知识运营与再生经济,为低通胀与高增长的统一提供了内在可能性;政府宏观调控,为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提供了行政保证。体现知识运营结构与程序的政府宏观调控,将使政府宏观调控具备现实可操作性。

知识运营本身的结构与程序,既有总体性,又有一般性;是具体的知识运营过程的理论基础与一般模式。知识运营本身的结构与程序,是从抽象到具体、理论到实践的过程。

宏观调控中知识运营的宏观结构和程序,架起了宏观调控与经济增长方式之间连接的桥梁,使宏观调控成为经济增长方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随着知识运营在经济增长方式中逐步占主导地位与知识运营增长方式的形成,宏观调控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用知识运营来定位宏观调控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宏观调控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实证基础,也为宏观调控提供了可行的操作模式。

宏观调控中知识运营的微观机制和程序主要解决大政方针的理论基础问题,以及政策宣示的各个理论依据之间的协调性、对称性问题。如“科学发展观”与“GDP增长观”之间、“以人为本”的口号与“医疗教育产业化”的政策之间、“三个代表”的执政理念与“国富民穷”的执政现实之间,“建立和谐社会”的口号与导致两极分化的各项政策之间、“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口号与导致学术教育行政化的各项政策之间、“提倡自主创新”的口号与导致我国沦为“世界工厂”的各种产业政策之间,都由于理论基础的不协调,造成大政方针、政策宣示、具体政策制定与政策实际执行之间的不对称,造成思想混乱和政策诚信度、人民对政策满意度降低。而口号与政策、政策与政策执行不协调的根本原因,是缺乏深层次的、可供各种政策共同依托的理论基础。从科学的、深层次的理论基础到大政方针到具体政策到政策执行,从政策到现实经济活动,引导、领导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知识运营增长方式的形成,就是宏观调控中知识运营的宏观结构和程序。

口号与政策、政策与政策执行不协调的原因,除了缺乏深层次的、可供各种政策共同依托的理论基础外,缺乏科学设计的微观机制和程序也是重要的原因。而理论基础→战略规划→决策过程→具体计划→实施方案→运行机制→具体执行→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宏观调控中知识运营的微观机制和程序。宏观调控中知识运营的微观机制和程序也是一个系统;宏观调控的力度,是这个系统的整体功能。

宏观调控中任何一个环节(如信息、理性预期)只能在这个系统中才能得到准确的定位与合理的解释。经济主体与客体的信息不仅仅是消极、静态、认识论意义上的,而且是行为学意义上的;也即可以通过机制乃至制度设计进行引导和控制,使之符合人的预期,从而由不对称转变为对称。因此,信息是否对称的问题,不是数学问题,而是组织行为学、社会工程学问题。这对于只会躲在象牙塔里玩数字游戏的西方经济学家来讲,是无法理喻的。

从消极的、静态的平衡到积极的动态的平衡<对称>之间,要以不对称为中介,这个不对称只能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所谓“破窗理论”没有逻辑的、现实的依据,人们与其盲目“挖地三尺”,还不如引导到长线投资,如种植森林、开垦荒地、做路造桥,用长线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解决失业、消费不足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创业:政府引导性的宏观、长线、基础性的投资与民间的投资创业。

国有企业应该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是国家建立幸福经济的基石,对整个社会市场经济起价值导向作用。如果说,私有企业采用效率标准,国有企业应该采取效益标准。如果说,私有企业用利润定义效率,那么国有企业应用价值定义效率。

法律的首要功能是保障公平,其次是保证效率,是公平优先、效率就在其中,通过保障公平来保障效率,保障公平竞争就是保障效率。市场经济的主体性与法制是对称的、相辅相成的关系。法制以主体性为基础,主体性靠法制来保障,公平竞争既体现了公平也体现了主体性。

博弈论是间接投融资为主、银行呆坏账、钻法律空子、灰色经营、贪污腐败的经济学基础。政府政策制定的过程不是政府同公众博弈的过程,而是因势利导、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过程。如果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那么应从造成上下脱节异化的机制着手,而不是玩政府和公众之间猫捉老鼠的游戏。因此政府政策制定的过程是对策的过程而不是博弈的过程。政策也是对策,只有用对策定义政策,政策才有可操作性。

对象决定方法,经济学的整体性,决定了宏观调控必须用理论和实际对称的方法。宏观调控是主体通过制度、权力等手段,使对象按自己意志、目标方向发展的行为。

国家一级宏观调控

国家一级宏观调控:法制与民主的对称。目标:生产力发展要求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对称,效率与公平的一致。

人的本质、人性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在现实上,人性是善还是恶,人的聪明才智能否发挥及能否得到正确发挥,对生产力是促进还是阻碍,取决于制度。

人类历史证明:要真正持久实现社会公平,只有民主与法制,而法制以民主为基础。政府的作用就是通过立法、司法、行政来保障公平——公平竞争与公平分配。公平以法制为保障,法制以民主为基础,民主以自由为前提。

计划经济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有本质的不同。前者的一元化特征,决定了只能是人治,充其量是以法治国;后者的多元化特征,决定了是法制。中国转轨时期以法治国。以法治国是人治向法制过渡的中间环节。宏观调控本质是以法治国。以法治国的主要功能是反腐败。转轨——以法治国——反腐败,三者是对称的。

以法治国要发展为法制国家。市场不相信外部性。计划的基础是市场,市场的基础是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的基础是民主与法制。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民主化与法制化程度都应超出资本主义国家。所谓社会主义就是民主与法制健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与社会制度。由于民主法制健全、人的主体性高、所以能容纳生产力以更快的速度发展。所以国家宏观调控的根本措施是建设民主和法制。

国家二级宏观调控:再生型财政投融资。目标:产业结构的对称。

“积极的”财政政策不等于“扩张的”财政政策。“扩张的”财政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本质区别:前者是在消费能力上做文章,后者是在生产能力上做文章;前者着眼于配置,后者着眼于再生;前者只是货币手段的补充,后者则是独立于货币手段的、在逻辑和历史方面更高级的调控手段。因此,前者是扩张,后者是增长;前者是增长,后者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