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职场人士心理健康诊疗手册
13390600000003

第3章 职场心理亚健康(3)

通俗地讲,心理平衡就是指人们用升华、幽默、外化、合理化等手段来调节对某一事物得失的认识。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平衡是指个体在观念认识、情绪反应、行为倾向等方面的和谐反应状态。心理平衡应表现为心平气和,没有欲望和观念的冲突或冲突被调匀,没有紧张、焦虑、畏缩等不良情绪反应等。

中国人之所以用“心理平衡”一词来形容这一心理调节过程,离不开我们“阴阳对立、福祸转换”的传统“文化基因”。自古以来,中国人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在看待个人的荣辱得失时,很讲究内心的平衡之道。可以说,中国人用“心理平衡”一词形容自我的心理调节是个必然。实际上,心理学中“内向”、“外向”的概念就含有阴阳平衡之意,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在读了老子的《道德经》之后创造的。

那么心理平衡与心理健康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心理平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但并不等于心理健康。

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标准的规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随着社会及个体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另外,心理活动形式丰富多彩,绝非千篇一律。心理活动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是僵死的状态。心理健康就是不断向良好心理特征变化的过程,是人通过不断的心理调整达到的一种良好状态。不断调整的过程,就是把种种原因造成的心理失衡调适为心理平衡的状态。心理平衡是心理健康过程的终点和心理健康状态的表现。因此可以说,心理平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虽是重要标志,但如果认为心理平衡就代表着心理的健康,那么你就走入了误区。通常人们会认为心理健康是平衡与适应,并把平衡理解为内心无冲突,把适应理解为对周围环境的顺从。但这两种理解都不能说是心理健康的表现。例如,一个满足于现状、没有追求、不思进取的人,由于不会有挫折感、不会有冲突,其内心一般颇为平衡,但能说他心理健康吗?再比如,今日社会上那些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左右逢源、上下讨好的人,实在不能说他们心理健康。实质上,心理健康应该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其实,在多数情况下人们的心理是处于失衡状态的。在心理学上,心理失衡是指人的心理失去和谐而处于理念、情感和行为的冲突状态。

在不同的人身上,心理失衡有不同的表现。有的表现为不分是非的逆反和抵触、不问对象的疯狂报复、不遗余力的谩骂攻击等,一些青年人尤其如此。有的人则表现为情绪消沉、悲观厌世、自怨自艾、自我封闭等,从否定自己的价值进而否定人生的意义。还有的人在心理失衡之下,为求得内心的宁静,无论什么问题都无原则地顺应别人,以致形成了逆来顺受的庸人性格。

造成心理失衡的原因很多,又因人而异,非常复杂。愿望不能实现、需要得不到满足、处理不好人际关系、经受不了挫折、适应不了环境、恶疾缠身等等,都是心理失衡的诱因。心理学研究认为,种种原因都可以归结为两类:外界压力,为客观原因;心理调控失败,为主观原因。

心理失衡的危害是严重的,不但会造成人心理上的病变,还可能带来身体上的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因此,必须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心理平衡。

(1)对自己不过分苛求。人应该有自己的抱负,但有些人的抱负不切实际,根本非能力所及、欲求不得,便会认为自己倒运而终日忧郁;有些人做事要求十全十美,对自己的要求近乎吹毛求疵,结果受害者还是自己。为了消除挫折感,则应把目标定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稍有提前量即可,只要尽心尽力就能达到或超越目标,这样心情自然就会舒畅了。

(2)不要强加于人。很多人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假如对方达不到自己的要求,便会大失所望。其实,每个人都有他的思想、优点和缺点,何必要求别人迎合自己的要求呢?这是将自己的“标准”强加于人。

(3)疏导自己的愤怒情绪。当我们勃然大怒时,很多错事或失态的事都会做出来的,与其事后后悔,不如事前加以自制,以免造成不能挽回的后果。

(4)偶然亦要屈服。一个做大事的人,处事要从大处着眼,只要大前提不受影响,在小处有时亦不必过分坚持,以减少自己的烦恼。

(5)暂时逃避。在生活受到挫折时,应该暂时将烦恼放下,去做你喜欢做的事,如运动、睡眠或看电视等,待到心情平静时,再重新面对自己的难题。

(6)找人倾诉烦恼。把所有的忧郁埋藏在心底里,只会加剧自己的苦恼。如果把内心的烦恼告诉给你的知己朋友,心情会顿感舒畅。

(7)为别人做些事。以助人为乐为快乐之本,帮助别人可使自己忘却烦恼,并且可以确定自己的存在价值。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叫做“落井下石”,这种事千万做不得。

(8)在一段时间内只做一件事。要减少自己的精神负担,不应同时进行一件以上的事情,以免弄得身心交瘁。

(9)不要处处与人竞争。处处以他人作为竞争对象,使得自己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其实,只要你不把人家看成对手,人家也不会与你为敌。

(10)经常对人表示善意。对人表示善意时经常被排斥,是因为人家对我们有戒心。如果在适当的时候表现自己的善意,多交朋友,少树“敌人”,心情自然变得平静。

失落了,别沮丧

我们常常听到周围有的人在说:“我最近实在太忙,都累晕了!”的确,职场中人在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使他们也鲜明地代表了一种状态,在他们的工作中都充满了竞争与快节奏,因此他们所承受的压力也绝非一般人所能比。

一般人的正常工作时间为8~10小时,这是人体的健康负荷量。但是,由于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人的工作时间已经超过了10个小时,有的人甚至达到12~15个小时。

从健康的角度看,如果长期工作12小时以上,就对人体产生压力,继而产生“失落感”也是必然。由失落感所衍生的情绪反应,会使人产生悲观、失望、没有信心,甚至愤世嫉俗的心态。事业的压力对人危害最大,经受不住这种压力,往往会有失落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灰色”。

那么,造成失落感的原因都有哪些呢?

专家指出,长期处在白热化竞争的气氛中,会使人极度紧张、苦闷和失望,致使情绪跌宕。当不堪忍受这种超负荷的精神压力时,自己往往就不能把握自己而失去自控力。

失落的打击,最容易使人思想消沉,有时还会失去生活的信心。确实,这种精神压力来自于失去健康身体的忧患,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康复信心。

贪欲过高。如果对金钱、财富之类心存过高欲望,那就是贪心,使你轻松的大脑神经长期紧张,正常的心脑运动加快,产生一种与正常生理机能不协调的节拍,就会伤脑、伤心神、伤身体。

(1)放慢工作速度。如果你被紧张的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最好立即把工作放一下。放慢一点,可能你会做得更好。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使学习、工作都能有规律地进行。

(2)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要冒犯自然规律,否则必遭自然法则的报复。正确地评价自己,永远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与自己过不去,把目标定得高不可攀,随时调整目标未必是弱者的行为。

(3)面对压力要有准备。心态要保持正常、乐观豁达;要培养自己有一个宽广豁达的胸怀,与人为善,大事清楚小事糊涂。

(4)丰富个人业余生活,发展个人爱好。情趣往往让人心情舒畅,绘画、书法、下棋、运动、娱乐等能给人增添许多乐趣,调节生活节奏,从单调紧张的氛围中摆脱出来,走向欢快和轻松。

压力不会自动变成动力

在充满竞争的工作环境里,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各种压力。可是,压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变为动力,就看自己如何去面对。社会是在不断进步的,人在其中不进则退,所以当遇到压力时,明智的办法是采取一种比较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实在承受不了的时候,也不让自己陷入其中,可以通过看看书、涂涂画、听听音乐等,让心情慢慢放松下来,再重新去面对。此时往往就会发现压力其实也没有那么大。

很多人都会认为,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事实上,压力并不是动力,压力就是压力,动力就是动力;压力是从“敌人”的挑战中产生的,而动力则是从内心的愿望中升起的。压力与动力就像两个交叉的圆环,有重叠的部分,但是,它们有各自的圆心。压力是从害怕中漏出来的,因为害怕才“不得不”做;动力是从喜欢中流泻出来的,因为喜欢才愿意去做。心存不安的人,很容易把压力当成动力,压力变成的动力容易枯竭。好心情的人,会把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情都变成自己喜欢的,而从好心情中流淌出来的动力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李女士30岁,是某报的采编记者。四年的记者生涯,她总觉得自己一事无成。她非常努力,不知疲倦地挖掘有震撼力的新闻题材。为了事业的成功,她一次次地婉言谢绝了多位男士抛来的绣球。她不断地施加压力,逼自己时时处于压力的状态。她认为,没有压力就不会有成功的动力。比如,每天要有一条焦点新闻见报。为了焦点新闻,她绞尽脑汁、四处奔波,三餐不定、睡眠不安。的确,那段时间,她的新闻稿不仅见报率高,而且反响也很大。领导赏识、同事羡慕、社会关注。

不幸的是好景不长,另一个刚刚毕业的年轻漂亮的女记者成了该报社的焦点人物。李女士心里很不舒服,焦躁不安,她给自己下了死规定,必须每天有一条焦点新闻见报。还真管用,她的新闻稿受关注的热度又迅速升了上去。可惜好景不长,又有一位风华正茂的记者夺走了她的关注度。李女士感到很沮丧,不安、无奈、疲倦,使她越来越难以控制自己的成功,对未来的成功之路,她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时钟走过的每一秒钟,她都在警惕自己有没有在做与焦点新闻相关的事情,她害怕自己浪费时间,似乎一不小心,焦点新闻就会从流动的时间中溜掉。时间一小时一小时地飞过,工作一天一天地闪去,李女士的见报率和被关注的程度越来越低。她发现,以前定目标、加压力,她能够立即响应、迅速去做;现在即使定了目标,下定了决心,很快又会放弃。她恨自己没有毅力,抱怨自己无能。她想好好休息休息,什么事情也不干,但一想到自己离成功还那么遥远,她就浑身战栗,只能硬着头皮、神情疲惫地为成功继续奋斗。

李女士是个非常有能力的记者。但是,只有在她成为焦点的时候,她才觉得自己是有能力的、是了不起的。人有嘴巴,是不是在说话的时候,我们才认为自己有嘴巴呢?其实,说话和不说话的时候嘴巴都在。李女士糊涂了,她觉得没有自己的焦点新闻见报,自己就不是一个有能力的记者。为了证明自己的嘴巴还在,她要求自己不间断说话,生怕说话一停下来自己的嘴巴就会消失,即使累了、困了、烦了、麻木了,她也不愿暂停说话。

李女士对成功的渴望太强烈了,她太害怕生活在被忽视、受冷漠的日子里。为了消除自己害怕的心,她要求成功时时伴着自己,这样她为成功付出的代价是“筋疲力尽”。如果说,原来为成功还能付出“筋疲力尽”,现在她连“筋疲力尽”的代价也付不起了。

有些人总喜欢把别人的压力放在自己身上。比如,看到别人升职、发财,就总会纳闷,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不是自己呢?其实只要自己尽了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可以了,有些东西是急不来也想不来的。与其让自己无谓地烦恼,还不如想一些开心的事,多学一些知识,让生活充满更多的色彩!

心理专家指出,从心理健康角度来讲,大家在遇到一些压力的时候尽量能够想办法释放自己的压力,比如说找朋友聊天。实在觉得压力大,不妨找心理医生倾诉,做一些户外运动或者是做些体育活动。遇到压力及时缓解,在压力中更好地适应环境,学会坦然面对现实,绝不逃避,通过静心、自我暗示等方式积极地进行心理调整,这样才不容易患精神疾病。

专家还建议,平时比较容易烦躁不安的人,要提高自己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并进行适度的放松训练,稳定自己的情绪。一旦出现心理不适症状,应及时找心理医生咨询求治。

(1)设定现实的目标。对自己和别人的期望值要现实些,使之切实可行。

(2)将压力写出来。一旦将压力1、2、3……地写出来,你就会发现,只要各个击破,其实压力很容易缓解。

(3)统筹安排。事情往往分为必须做、应该做和想做的。如果必须做的事没做,就会增加内心的紧张或压力。所以,你只要先把必须做的事完成,就会减轻压力。

(4)适时放松。每个人在工作之后都需要放松,如听音乐、洗澡、看喜剧片、外出旅游和保证充足的睡眠等。

(5)慢慢用餐。用足够的时间吃饭可以缓解压力,狼吞虎咽会增加紧张情绪。

(6)想象。比如想象在蓝天白云下,自己坐在平坦的草地上,心中充满安详、宁静、平和的感受,这样可在短时间内缓解紧张,恢复精力。

(7)闻香气。香气能抑制大脑边缘系统的神经细胞,对舒缓神经紧张和心理压力有明显的效果。

(8)读书。当你在书的世界遨游时,一切忧愁悲伤便会抛到脑后,烟消云散。读书可以潜移默化地使一个人逐渐变得开朗豁达,不惧压力。

(9)求助。当你需要别人倾听、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帮助时,尽管开口。

(10)想哭就哭。哭能缓解压力,让情感抒发出来要比深埋在心里有益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