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职场人士心理健康诊疗手册
13390600000019

第19章 狭隘心胸只能产生抑郁(1)

职场不如意,拒绝累积失落

据报道,克里承认在美国总统大选中失败以后,全力协助他竞选的那些助手们由于承受不了这一打击,纷纷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虽然能够体会竞选总统失败滋味的只是极少数人,但是在职场中的诸多不如意,可能所有为工作打拼的人都会有所体会,例如晋升、加薪、岗位变动或是个人前途选择等工作中出现较大的变动时,很多人就会出现焦虑、烦躁不安等情绪。这一变化如果是负面的,比如降职、减薪等,很多人都感觉到难以承受,出现焦虑、抑郁的情绪,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身体、心理的双重疾病,直接影响到工作和生活。

心理学专家认为,一个人工作几十年,不出现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关键是要学会积极主动地去处理问题,调整自己的心态,避免因为一些暂时的挫折而影响到今后的工作生活。

1.职场不如意,能够考验你的应激能力

这里说的职场不如意,就是职场所遭遇的“挫折”,在心理学的专业术语中称为“应激反应”,而造成应激反应的事件为“应激事件”。比如克里竞选失败就是应激事件。应激事件会通过眼、口、鼻等感官进入人的体内,大脑将事件根据已经形成的一个标准进行分析,判断它是好是坏。克里竞选定的标准是胜利,但是最后失败,显然是“坏事”。另外,因为克里离胜利已经很近了,其最初的期望值也很大,认为自己能赢,所以当失败的事实确定后,就会感到很失落。预计标准与实际事实之间相差得越大,人的失落感就会越强,也就是通常说的“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针对这一应激事件的发生,大脑做出判断后,通过人身体的几个系统发生反应。比如肾上腺系统会大量分泌肾上腺素,使人感觉心跳加快、血压上升、烦躁不安、焦虑等。另外,免疫系统也会出现免疫功能下降,经过应激事件,有的人可能还会生病。

应激事件分为急性应激和慢性应激两种。急性应激是指突然知道某件事,人立刻就有上述不好的感觉;慢性应激是指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这种感觉仍然还存在,还没有摆脱这些不好的影响,这样很可能就会出现焦虑、抑郁,认为自己“完蛋了”、“彻底不行了”。由此不仅对自己丧失了信心,有时也会埋怨别人,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感到不满意,什么事情也不想干。

应激事件也分为正性和负性两种。正性通常是指好事,比如炒股突然挣了一大笔钱或是升职、加薪等,这些好事同样对人会造成刺激。有的人得到这些好事以后同样会出现焦虑、不安等情绪。因为负性的应激反应而出现身心问题可能更普遍,这些负性应激事件在职场中更是常见。比如职位降低了,收入减少了,人际关系出现了问题等职场意外的事情影响到工作,而工作的不如意又会影响家庭。再如,当你面临事关个人前途的选择时,是继续干还是离开;单位进来新人,自己的职位危在旦夕等,对于在职场中打拼的人来说,都是应激事件。

2.顺利度过,解“闷”只能靠自己

出现了应激事件并不可怕,关键是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去解决。你首先要明白,没有问题是不可能的,出现问题也是很正常的。同时,主动锻炼自己应付各种事情的能力,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应对。另外,工作标准不要定得太高,什么事都要一小步一小步地来做,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来解决,要有一个长期的打算。

一般出现问题后,人会通过几个系统来进行调节。一是人自身的调节系统,比如找好朋友倾诉,把事情说出来,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化解的作用。有些人自身防卫系统也会产生作用,化压力为动力,但有的人的压力会很重,难以转化为动力。此外,还有社会支持系统,比如找朋友帮忙出主意想办法可能就过去了,也可以借助社会机构等,但这些都是外界的,顺利躲过不如意,还是要靠自己。

如果应激事件确实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自己已经难以化解了,已经影响到生活工作,连身体心理都出现了问题。这时候,你就要去看医生了。这样,既要治身体又要治心理,必要时还要借助药物来治疗。

3.增强个人抵抗风险的能力,赶走“郁闷”心情

为了避免应激事件出现后所带来的措手不及,大家最好不断让自己的能力变得更强些,对于社会可能发生的变化准备得充分些,增强个人抵抗风险的能力。

(1)培养“述说”的能力。有的人无论什么事都闷在心里,不对人讲。这样的人就要学会述说,懂得选择合适的人合适的时机来述说。述说也是一种能力,需要自我培养。

(2)增强承受挫败的能力。有的人一遇到事就躲就退,这不是积极的态度,而是一种逃避心理。比如,收入降低影响生活,那就应想想是不是业余时间先干点别的,以此来增加自己的收入;有的人感觉现在的工作不适合自己,那就应该积极寻找合适的,而不是在家闲着怨天尤人。这其实是一种思维模式,是从小就形成的,能够意识到面对的问题,有意识地去解决。养成积极应对困难的思维模式,就会形成一种好的习惯,使自己承受挫败的能力增加。

(3)锻炼可以帮上忙。通过身体锻炼来对付抑郁、焦虑,同时放松心情,比如瑜伽、太极等较为舒缓的运动都有这个作用。散步简便易行,每天坚持半个小时,就会有很好的效果。

解压的方式还有很多,没有一定之规。只要它们能对自己的心情有帮助就可以。但要注意,当天的情绪问题一定要在当天解决,千万不要积压在心里。

不加抱怨地接受自己

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心理素质是“自信、自爱、自尊”。自信是“我信赖我有能力拿到自己所需要的价值”。一个人拥有能力才会有足够的自信,自信的基础是能力,能力催生个人的自信。一个懂得爱护自己的人才会培养出足够的自尊,尊重自己存在的价值。这是一个三角互动的过程,“我信赖我有能力,才会相信别人有能力,我相信别人的能力,别人才会相信我的能力”。因为一个人“自信、自爱、自尊”,所以他人才会相信你的能力,你有能力他人才会爱惜你,他人爱惜你才会尊重你。一个人不断追求“自信、自爱、自尊”的过程即是让一个人不断地成长、成熟和成功的过程。

但是,自信不是自傲,要自信、不要自傲。年轻人条件优越,年龄是个宝,容易出现因为仗其年轻、学历高、理论知识全面、熟悉新生事物、了解流行趋势等就不可一世,目中无人,其危害性,不言自明。

所谓“自尊自爱”就是根据你的意愿将自己作为一个有价值的人而予以接受。接受则意味着毫无抱怨。思想健全的人从来不抱怨,而缺乏自我领先的人常常在抱怨、牢骚中求以生存。

向别人倾述说你不喜欢的地方,只能使你继续对自己不满意。因为别人是对此无能为力的。至多只能加以否认,可你又不会相信他们的话。要结束这一无益和讨厌的行为,只消问自己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为什么要讲这些?”“他能帮我解决这个问题吗?”假如这样做的后果是:既没有解救自己,又影响了别人的情绪,那么抱怨显然是荒唐可笑的,与其浪费时间去抱怨,还不如把本来用于抱怨的时间用来进行“自爱”的活动中,比如默声自我赞扬,比如帮助别人实现愿望等等。

抱怨和倾诉是不同的。当别人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帮助你时,你向他们倾述自己的不快,可以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但抱怨是对别人施行的一种人格压迫,你明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却依然要用牢骚折磨人的神经。这样的后果只能使别人对你越来越讨厌。

抱怨自己是一种无益的行为,这样做会妨碍你真正的生活,促使你产生自我怜悯的情绪,阻碍你努力给他人以爱并接受他人的爱。抱怨还使你难以改进你与他人的感情关系,不利于你扩大社会交往。尽管抱怨行为有时会引起别人的注意,但它的影响往往都是负面的,只会明显地给你的幸福罩上一层阴影。

如果你想不加抱怨地接受自己,就必须懂得“自爱”和“抱怨”是绝对排斥的。你想成为一个自尊自爱的人,那你就不要毫无理由地向那些无力帮助你的人发出“抱怨”。

世界上最难了解的不是别人,恰恰就是我们自己。我们内心有保护自己的倾向,总是为我们的所作所为找出现由,要让不合理的也看似合理。很多人根本就不想认识自己,他们喜欢谈论别人和别人的问题,却躲避他们自己,不愿意面对自己。而事实上,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就要不再试着躲避自己,而要认识真正的自我。

人们之所以失败,通常不是由于他们没有能力处理外界的问题,而是内心的冲突击败了他们。你必须看出真正的自己,并且诚实地对待自己。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比昨天做得更好。你应该忘掉过去有人曾对你说过的你还不成功之类的话,你要坚信,也许你做某件事或许不行,但做另一件事,你一定会成功。

(1)不要对别人有偏见。当发现自己的想法跟别人不一样时,一定要换一下位置思考。

(2)增强自信心,增加良好的自我感觉。只要自己真诚、热情,就会增加自己的吸引力。所以对自己要有信心。同时要多参加各种群体活动,在群体中学习人际交往的知识。

(3)加强沟通。尊重性的询问会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4)心胸要宽广。遇事应该乐观一些,大度一些,不要对人和事情都过于敏感。朋友之间最重要的是宽容,不能斤斤计较,处处表现出比较在意别人的态度,如果时间过长,会让人产生与你交往不舒服的感受。有些时候不要太要面子,有些时候放低些自尊,反倒会赢来别人的尊重和友谊。

远离社交恐惧

人类从根本上来讲是一种群居的社交动物。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社会排斥和当众羞辱总是为人所惧,为人所避。就像害怕被动物咬、怕从高处落下或害怕被逼到一处透不过气来的洞穴里一样。这就导致了一个似是而非的情形:有些人害怕当众难堪,他们回避对我们完整的生活如此重要的一些社会情境。虽然多数人习惯上把这类症状称作社交恐惧症,但就求助者真实的感受而言,“恐怖”比“恐惧”一词来的更贴切。“恐惧”往往指的是一种常态的表征,而“恐怖”则具有突发和持续加剧的含义。从某些求助者的内心体察来看,令他们最痛苦的主要还是在社交方面的各种各样的“恐怖”感受。但在这里我们还是暂时延用“社交恐惧症”这个称谓。

社交恐惧症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赤面(脸红)恐怖、视线恐怖、对视恐怖、表情恐怖、异性恐怖、口吃恐怖、书写痉挛恐怖、体臭恐怖、聚餐恐怖、会议发言恐怖等。

在社交恐惧症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当中,社交焦虑局限在非常具体类型的社交活动之中。只要这些情形能够得以成功回避,这些人都可以十分完美地发挥所有功能。也许最常见的一种担心是当众讲话。只要想到要当着公司的人做报告,就足以引发一身冷汗。你对当众羞辱感到如此担心,因为这会让大家看到你的错处或不足之处。你有可能说些无知的话、愚蠢的话,或者令人非常难堪的话,或者会有话说不出来,紧张得脸红、发抖、出汗,或者因为担心而浑身僵硬,直挺挺地愣在那里。

强烈的焦虑对人的表现的负面影响有可能导致恶性循环,而这样的恶性循环有可能使问题永久化。例如,一位公司经理偶尔一次和客户吃饭,由于合同事关重大或者由于天知道的其他什么原因,端酒杯的时候手部出现了轻微的颤抖,有一些酒水洒了出来。他回家后,非常的懊悔,严厉的自我抨击后,暗下决心,心中一直惦记着下次一定不要再出现类似的情况,一定不要再抖。但很不幸的是,手因为他持续的担忧和关注又再一次“神奇”地产生颤抖,于是患者感觉自己好像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类似还有脸红、面部肌肉僵硬痉挛、当众书写签字痉挛、不合时宜地出汗、说话声音颤抖等等。

有时候,社交恐惧症更为普遍。恐惧不仅仅因为一种具体的情境而触发,而是对任何类型的社会交往极普遍的回应。你会辞职,因为你无法与人面对,无法约人出来会面,除非其他所有客人都已经是非常熟悉的人,否则不愿参加任何聚会。到极端的时候,人会害怕任何涉及与其他人交往的情形。这些什么都怕的人倾向于独自生活,或者与自己的父母生活,倾向于寻找允许独自一人工作的职业,避免与陌生人接触,甚至有可能只在家里呆着。

如果有下述情况,你则有可能具有社交恐惧症:

(1)担心在社交场合出丑,也害怕当众表现某种动作。

(2)努力回避社交或表演性场合,如果非去不可,则会极端紧张,或者会发生恐惧。

(3)因为躲避社交场合而极大地影响了自己的生活。

害羞是正常的,我们大部分人在新的环境下都可能会产生一点点害羞的感觉,尤其是当这些活动涉及与陌生人打交道,并且要扮演新的角色时。除非自己的回避越过了正常的害羞界线,并且在妨碍你的成长和获取生活经验,使你无法在事业上取得成就,否则就不要给自己下这个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