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侦查讯问实训教程
13390200000023

第23章 侦查讯问的组织实施(2)

(二)看守所审讯室的布置

对已经被拘留、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讯问应当在看守所的审讯室进行。看守所审讯室分为能录音、录像的审讯室和普通审讯室。不论是能录音、录像的审讯室,还是普通审讯室,都要求布置得严肃、隔音、通风,便于保密和防止外界的干扰。审讯室的面积要适中,不宜过大,也不能过小。在有条件的地方,对重大、特大案件或复杂疑难案件的犯罪嫌疑人、社会地位较高的犯罪嫌疑人,应在能录音、录像的审讯室讯问。为了取得良好的录音、录像效果,录音、录像设备要高度隐蔽,不能让犯罪嫌疑人察觉,墙壁和天花板要用吸音材料装修。装修墙壁的吸音材料以米黄色或乳白色、乳黄色为宜,装修天花板的材料宜用白色。室内地板可铺垫浅色地毯。审讯室内的光线要按照标准照相馆对照相光线的要求设计,为防止外界噪音的侵入和讯问人员走动的声音影响录音效果,审讯室的门窗要紧闭,室内安装通风条件好无噪声的空调设备,室内要有闭路电视系统与监控指挥室联系,便于讯问人员与监控指挥室的指挥人员及录音、录像操作人员通讯联络。

(三)其他讯问场所的选择与布置

对于被传唤、拘传的犯罪嫌疑人,不宜在他的住地或单位讯问,因为他会倚仗人熟、地熟的有利条件,有恃无恐,敢于抗拒,难以形成孤独感和心理压力,因此必须在对侦查讯问有利的地方进行。对被传唤的犯罪嫌疑人,讯问应当在犯罪嫌疑人所在市、县内进行。对于初犯或胁从犯,宜在其所在市、县内适当的地点讯问。因为将其带离住地或单位,能够造成其心理上的恐惧感,在严肃的讯问气氛下,利于其尽快开口供述。对于惯犯,应带到公安机关讯问,因为这些人比较狡猾,将其带到公安机关讯问,使其感到公安机关已掌握了他犯罪的证据,容易消除其侥幸心理。这些临时讯问场所选择和布置的总体要求是:严肃、安静,无外界干扰,利于保密,能有效地防止犯罪嫌疑人行凶、逃跑和其他事故的发生。

(四)异地讯问场所的选择

对有权有势、有“后台”、或有“关系网”保护的犯罪嫌疑人,可在外地羁押和在外地讯问。这样能打破其“关系网”,排除其“后台”和各种势力对侦查讯问的干扰,像管理其他在押犯那样对其进行管理教育。羁押和讯问的地点,可视犯罪嫌疑人原来权力、势力的大小,“后台”地位的高低、权力的大小,以及“关系网”的严密程度而定。

第二节 讯问突破口的选择

讯问突破口是指对查清全案具有关键意义而又易于攻破的某个案件事实或共同犯罪中的某个犯罪嫌疑人。

在讯问中使用突破口,是冲突性讯问过程中普遍采用的方法。对于那些不认罪和不如实供述的犯罪嫌疑人,要使他们从不认罪转变为认罪,从不供述转变为交代供认罪行,关键是要把突破的问题找准。突破的问题,并不一定是我们讯问要达到的最后目标,而是使它起到讯问最后目标的“跳板”作用。一旦越过,就可能迅速攻破犯罪嫌疑人的防线,取得势如破竹的效果。反之,突破口选得不准,则可能会使讯问出现僵局。

讯问突破口的选择和实施,适用于对所有案件的讯问,也适用于讯问的各个阶段。

一、讯问突破口的条件

讯问突破口不是侦查人员随意设计的,它不仅源于案件之中,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侦查讯问中,通常是从两方面选择突破口的,一是从犯罪嫌疑人犯罪事实或个性特点中选择,二是从共同犯罪的同案犯中去选择。

(一)从犯罪事实和情节中选择突破口

一个案件由许多事实组成,一个事实又由许多情节所构成,一名犯罪嫌疑人往往有多项犯罪事实。选择哪个事实和情节作为突破口,应该根据已知的犯罪事实和情节所具备的条件去选定。

1.证据确实、充分或者容易调查清楚的。讯问必须以一定的证据作为物质基础,这是讯问突破口的首要条件。如果犯罪嫌疑人犯有数罪,则应从掌握证据最确实的那个罪行入手,在该罪中又要从掌握证据最确切的事实入手;当证据不够确实、充分时,可选择容易调查清楚的事实作为突破口。这样,就能发挥优势,占据主动,并有可能获取犯罪嫌疑人的口供。

2.具有比较明显或公开暴露的犯罪事实和情节。所有出于故意犯罪的犯罪嫌疑人,尽管在实施犯罪以前就设想好了犯罪计划,尽可能不出现漏洞,尽量做到万无一失。但是,其一旦着手开始实施犯罪时,行为的危险性和应受惩罚性就必然作用于他的心理。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势必带来情绪上的紧张和行为上的混乱,就不可避免地在其行为中出现漏洞和破绽,从而被群众所发现或被侦查人员所识破。在讯问中,侦查人员利用有人见到或知情者较多或犯罪嫌疑人难以掩盖的事实和情节进行追问,就可以打消犯罪嫌疑人的嚣张气焰和侥幸心理,取得良好的讯问效果。

3.犯罪嫌疑人没有防备或防备较弱的事实和情节。如突然指出犯罪嫌疑人意想不到的事实或证据,就会使其猝不及防,从而取得“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4.犯罪嫌疑人为掩盖罪行而暴露出的矛盾。用虚假事实掩盖罪迹,必然“藏头露尾”,如能加以揭露,就会将犯罪嫌疑人置于无可辩驳的境地。

5.能激发犯罪嫌疑人“良知”的事实。如给被害人带来的损害,给亲人带来的痛苦等。利用能触及犯罪嫌疑人心疼、心酸和牵肠挂肚的事情,以引发或强化其悔恨心理,导致“良心发现”,从而消除其供述心理障碍。

6.能由点到面突破全案的事实和情节。选择突破口,必须考虑是否有扩张性,即提出的问题能否发生连锁反应,由点到面,查明案件的全部事实。如果只是获取某一个无关大局的事实,尽管它具有薄弱的属性和易被攻破的可能,但最终不能攻破犯罪嫌疑人整个防线,则选此作为突破口并无实际意义。

以上六个条件,并不要求同时具备,但其中第一项和第六项必须具备,其他四项中只要具备一项就可以了。

(二)从共犯成员中选择突破口

审理共同犯罪的案件,不能对所有犯罪嫌疑人平均使用力量,而应该选择其中最脆弱的犯罪嫌疑人,先行突破,以推动查清全案事实。从共犯成员中选择突破口,应具备以下条件:

1.对该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证据掌握得较为确实、充分;

2.初犯或胁从犯:

3.在犯罪的泥潭中陷得不深、心里脆弱容易动摇,或者有悔改和主动赎罪愿望的;

4.犯罪经验或反侦查经验较少的:

5.与主犯或其他案犯关系不够融洽,甚至有利害冲突的;

6.对全案案情或者对主犯情况了解较多的。

从共犯成员中选择突破口,应从实际出发,不要求完全具备上述条件。重点突破的犯罪嫌疑人确定后,还要按照选择讯问突破口的条件,从犯罪事实中选定讯问突破的问题开展讯问。

二、选择讯问突破口的方法

讯问突破口虽然是案件事实中客观存在的,但必须用科学的方法才能正确地认识它。

(一)确定讯问的问题

侦查人员受理案件后,经过阅卷和初步调查,要提出尚未弄清或尚未完全弄清的问题。然后,确定需要通过讯问犯罪嫌疑人才能解决的问题。再对这些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把握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排列出解决问题的先后顺序。如果提出的问题不够明确,或关键证据把握不准,而现有的案件材料又不能提供更多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初讯来加以补充。

在确定解决问题的顺序时,应把下列两个问题考虑进去:

1.对存在现实危险性的问题,要首先排除。如有枪支、炸药等罪证急需追缴归案的;同案犯在逃,有继续犯罪可能的等等。

2.对不同性质的案件,先行攻破的问题也不相同。如对特务、间谍案件,一般应先突破其身份,再追问组织联系和犯罪活动;对流窜犯则应在问清现案的基础上,重点弄清其身份来历,以便查清其全部罪行等。

(二)选择讯问突破口

1.从案件事实和情节中选择突破口。一个案件由多种事实和情节构成。一名犯罪嫌疑人可能只作一次案,也可能多次作案,可能只犯一种罪,也可能犯数种罪。讯问人员可以通过认真分析研究案件情况和掌握的证据材料,从案件事实或情节中选择突破口。(1)证据比较确实、充分的;(2)与主要犯罪事实有关联,突破后有利于查明有关联的主要犯罪事实或其他犯罪事实的;(3)较为公开暴露的犯罪事实或情节,犯罪嫌疑人难于掩盖的。

2.从犯罪嫌疑人防御薄弱的环节中选择突破口。犯罪嫌疑人犯罪后,为了掩盖罪行,推卸罪责,逃避惩罚,一般都会根据自己的能量,本能地建立起防御体系,对抗讯问。但是,这种防御体系是犯罪嫌疑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设立的,是违背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必然存在着许多矛盾。同时,犯罪嫌疑人个人的能力、智力有限,不可能事事策划周全,因而建立起的防御体系必然露出破绽和漏洞。要通过敏锐的观察,选择犯罪嫌疑人防御薄弱的环节作为讯问突破口,进行突破。

(1)犯罪嫌疑人故意作虚假供述暴露的矛盾;(2)犯罪嫌疑人认为与犯罪事实无直接联系,其实却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不加防范或疏于防范的事实或情节;(3)犯罪嫌疑人认为同案人不会供认的事实或情节;(4)犯罪嫌疑人认为亲属不会说出或举报的事实或情节;(5)犯罪嫌疑人认为无法查到的物证,无法取得的证人证言。

3.从犯罪嫌疑人心理弱点中选择突破口。犯罪嫌疑人到案后,受到了各种限制,特别是被拘留、逮捕后,失去人身自由,与外界隔绝,信息不灵,普遍存在紧张、恐惧、忧虑、烦乱的心理,在前途和命运的抉择面前,总想知道侦查讯问人员和亲人对其犯罪行为和现实行为的评价,忧虑自己的前途,猜测自己的结局。要使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可以通过分析他在这个时候需要什么、害怕什么、将采取什么行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和如何避免所害怕的事情发生的心理动向,选择其有求于我的心理或薄弱的心理作为讯问突破口。常见的这类心理有:(1)求生心理;(2)思亲心理;(3)矛盾心理;(4)慌乱心理。

4.从共同犯罪嫌疑人中选择突破口。对共同犯罪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不应平均使用力量,而应从全案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有利于打击犯罪的社会效益,选择易于突破的对象,集中力量从其身上打开缺口,以推动全案讯问工作的进展。具备以下条件之一的共同犯罪嫌疑人应当选择为突破口,先予突破:(1)我方掌握犯罪证据较为确实、充分的;(2)对主犯情况,或某一项犯罪事实了解较多的;(3)与主犯或其他共犯有利害冲突的;(4)思想中毒不深,容易动摇,性格脆弱,或者是有悔改和立功赎罪愿望的;(5)初犯,或者犯罪经验较少,或被胁迫参加犯罪的。

一起案件,讯问的突破口可能有一个,也可能有多个,应从案件的具体情况出发,根据讯问目标、讯问重点、必须查明的问题的先后缓急,择优选用。

第三节 初讯

一、初讯的特点和意义

初讯,即初次讯问,是指侦查讯问人员立案后对犯罪嫌疑人进行的第一次正面讯问。初讯与以后的历次讯问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一)程序的初始性

就一起具体案件而言,其全部讯问活动可以分为开始、继续和结束三部分。初讯处在全部讯问活动的开始阶段。它是整个讯问活动的起点,是整个讯问活动启动的标志。没有初讯就不存在续讯和结束讯。正因为初讯处于讯问全过程中的初始阶段,因此,实施初讯不仅应当充分考虑到初讯自身的效果,而且还应当考虑到初讯影响的延续,尽可能为续讯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时限的紧迫性

时限上的紧迫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初讯持续的时间紧迫。《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二条规定:“传唤、拘传持续的时间最长不得超过12小时。”如果初讯发生在传唤或拘传中,则初讯持续的时间也不得超过12小时,可见初讯持续的时间比较紧迫;其二,讯问开始的时间紧迫。根据《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对于被拘留、逮捕的人,应在拘留、逮捕后的24小时内进行第一次讯问。对于被传唤、拘传的犯罪嫌疑人,应当在第一次传唤或拘传的12小时以内进行第一次讯问。由此看来,从执行拘捕、拘传(含传唤)后到开始初讯的时间也是非常紧迫的。

(三)步骤的规范性

由于初讯是侦查讯问人员与犯罪嫌疑人之间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初讯的成败对全部讯问关系重大。因此,为了搞好初讯,《刑事诉讼法》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都对初讯作了具体规定。“讯问前,侦查人员应当了解案件情况和证据材料,制定讯问计划,列出讯问提纲”。“第一次讯问,应当问明犯罪嫌疑人的姓名……等”。“讯问犯罪嫌疑人时,应当首先讯问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犯罪行为,让他陈述有罪的情节或者无罪的辩解,然后向他提出问题。”由此可见,有关法律对初讯的步骤作了比较具体、明确的规定。

(四)条件的有限性

与续讯相比,初讯的讯问条件是非常有限的。其主要表现有三:一是对案件事实的了解有限。初讯时,不少案件基本事实不清,侦查讯问人员对案件基本事实尚缺乏一个基本的了解;二是对案件证据的掌握有限。虽然此时掌握一些证据,但往往证据的数量不多,质量不高;三是对犯罪嫌疑人心理状态、个性特点、认罪态度和反讯问伎俩的了解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