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优秀是教出来的
13388800000034

第34章 《蒙台梭利:特殊教育法》(1)

成人的成功与幸福是与其在儿童时期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连的。

——蒙台梭利

玛利亚·蒙台梭利(1870-1952),意大利人。1896年,获得博士学位,成为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后任罗马大学附属医院精神病临床助理医生,诊断和治疗身心有缺陷的儿童,并开始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蒙台梭利创立的以儿童为本的特殊教育法,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这使她成了世界着名的幼儿教育家和改革家。

蒙台梭利的幼教经典作品主要的有《童年的秘密》、《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法》、《教育中的自发活动》、《有吸收力的心智》等,其丛书被译成多种文字,被全球110多个国家的家长和老师所采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蒙台梭利创造的神话

1870年8月31日,玛利亚·蒙台梭利出生在意大利安科纳地区的基亚拉瓦莱。其父性格平和;其母博学多识、善良开明。作为独生女,蒙台梭利深得父母宠爱,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

1896年蒙台梭利获罗马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后,随即在罗马大学附属医院任精神病临床助理医生,诊断和治疗身心有缺陷的儿童。其间,她深入研究和检验了伊他和塞贡教育低能儿童的方法。并于1898年,在意大利都灵的教育会议上发表讲演,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儿童心理缺陷的精神病患主要是教育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教育训练比医疗更为有效。”因而引起了医学界和教育界的强烈反响。

1907年1月,蒙台梭利在罗马圣罗伦佐区贫民窟创办第一所“儿童之家”,接纳3至7岁儿童,她将自己改进后的塞贡法运用于正常儿童的教育。同年,另外两所“儿童之家”在该区相继建立起来。

蒙台梭利接收的孩子们大都生长在贫穷破落的家庭中,其父母都是文盲。他们营养不良,心灵缺乏激励。就像注定不能开花的幼芽,急需营养和新鲜的空气。在“儿童之家”里,蒙台梭利做了大量的工作,采用各种方式开展教育,开发这些孩子的智力,几年后这群孩子(甚至包括其中有智力缺陷的)都具有了超常的心智,成为一个个聪明自信、生机勃勃的少年英才。

蒙台梭利那崭新的、具有巨大魅力的教学方法,一下子轰动了欧洲乃至整个世界,并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场幼儿教育的革命。

蒙台梭利在实验、观察和研究基础上形成的对世界教育带来革命性变革的蒙氏早期教育法,赢得世界各国同行的尊敬和崇高评价,《西方教育史》称她是“20世纪赢得欧洲和世界承认的最伟大的科学与进步的教育家”。为表彰蒙台梭利对幼儿教育和世界和平的特殊贡献,1950年她被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的候选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贾米·托里斯·博佳曾经热烈地宣布“玛丽亚·蒙台梭利已经成为我们期望教育和世界和平的伟大象征”。

蒙台梭利的幼教丛书被译成37种语言文字,许多国家还设立了蒙台梭利协会或蒙台梭利培训机构,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学校遍及110个国家。她的传记被列入12位“帮助世界的人们”传记丛书之一。英国教育家赞誉她为“20世纪赢得世界公认的推进科学和人类进步的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美国教育家赞誉道:“当代讨论学前教育问题,如果没有论及蒙台梭利体系,就不完整”;德国教育家这样评论:“在教育史上,能像蒙台梭利教育法如此举世瞩目的并不多见。”在日益重视素质教育的中国,以蒙台梭利思想为基础创立的蒙台梭利婴幼儿早期教育班也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青睐。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使其按自身的规律自由地发展。

在蒙台梭利看来,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画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教育家、教师和父母应该仔细观察和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个性,促进儿童的智力、精神、身体与个性自然发展。

蒙台梭利指出,成人应专门设置能满足儿童各种内在需要的环境,尽量排除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因素。通过观察,她总结出了儿童所具有的各种敏感期,并以此作为对幼儿进行教育、引导和帮助的参考,促进幼儿的心理正常发展。

蒙台梭利将儿童使用教具的活动称为“工作”,而将儿童日常的玩耍和使用普通玩具的活动称为“游戏”。她认为,儿童身心的发展必须通过“工作”,而非“游戏”来完成。通过对儿童的观察和研究,蒙台梭利发现,儿童在工作中有一种对秩序的爱好与追求:他们要求独立工作,排斥成人给予过多的帮助;他们在工作中要求自由地选择工作材料、自由地确定工作时间;在工作中他们非常投入,专心致志;对于能够满足其内心需要的工作,他们都能反复进行,直至完成内在的工作周期。

蒙台梭利一生以儿童为中心,她将儿童教育视为伟大的社会运动,不断地探索、着述和讲学,她的特殊教育法很快风靡全球。与此同时,蒙台梭利成了20世纪儿童教育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改革家之一。

“儿童之家”的诞生

有人认为,蒙台梭利的特殊教育法是在“观察”、“发现”与“实验”交替研究的过程中,加上她的“慧眼”和“仁心”而得到的。

的确如此,“儿童之家”为蒙台梭利提供了一个有充分实验机会的舞台。从蒙台梭利36岁创建儿童之家,到82岁去世,她一直在观察和研究儿童接受其新教育法所表露的情况;然后,根据这些发现,继续研究其中的道理,不断寻找更有效的方法。

“儿童之家”的诞生具有一定的传奇色彩。当时,在罗马的桑罗伦多区,有一条丈拉姆街。这条有名的贫民街道,暗藏着贫穷、落后与犯罪。住在这里的人多半是失业者、低薪劳工、乞丐、妓女以及刚出狱的犯人。

为了挽救圣罗伦斯区日益贫民化的危机,罗马不动产协会拟定了房屋改建计划,试图将这个古老、落后、贫穷的区域,建造成合乎现代化、卫生与道德标准的新市区。

不过,旧的问题解决后,新的问题又相继产生,孩子的教育便是其中最棘手的难题。白天,大部分家庭的父母通常都需外出工作,小孩子留在家里没人照顾,便成了名副其实的“小野人”。闲散的孩子们到处乱画墙壁、弄坏东西,甚至还搞恶作剧。了维护那些受损物,协会必须支付许多修理费用。

在这种情况下,该协会的负责人便希望请人来帮忙处理这个问题。由于他看过蒙台梭利的一篇论文,觉得她应该适合这项工作,便出面邀请蒙台梭利,并提供一间大房子作为这些儿童的教育场所,定名为“儿童之家”。

对蒙台梭利来说,“儿童之家”的设立具有相当的特殊意义。因为当时的意大利政府规定,年满6岁的小孩子都必须去当地的公立学校就读。所以在此之前,蒙台梭利一直苦于没有机会将自己的教育理论用到正常的儿童身上。

蒙台梭利说过:“我一直有一种预感,那些成功运用在智障儿身上的教育方法,其原理必然也适用于正常儿童,而且,效果一定更好。”“儿童之家”的成立,便可以验证她的这个预感。

蒙台梭利的薪水及教育经费主要编列在建筑维护项目中,所以“儿童之家”经费有限,无法像一般学校那样拥有齐全的设备。但蒙台梭利有自己的办法,她以有限的经费订制了一些适合小孩子用的桌椅,还亲自为这些正常儿童设计了一套专门的教材。

就这样,1907年1月6日,第一所“儿童之家”在罗马的贫民窟桑罗伦多区正式成立。“儿童之家”的成立,不仅是蒙台梭利从事正常儿童教育的开始,而且也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儿童之家”是由丈拉姆街的家庭共同出资维系的,因此,无形中,学校便成了家庭的一部分。家庭与学校拥有共同的教育目标和理想,这一点,是和其他学校不同的。当然也因为有共识,家庭与学校才能建立良好的关系,家长也会采取合作的态度,与学校密切配合。这也是“儿童之家”兴办成功的原因之一。

值得指出的是,“儿童之家”的成立,解决了家庭社会化的问题。因为在经济发达、妇女外出工作日益增多的情况下,孩子无人看护,通常是家庭里最苦恼的事,而“儿童之家”的成立,正好解决了人们的这个烦恼。

关于“儿童之家”实施的教育方法,蒙台梭利做了这样的说明:为了让孩子的身心获得均衡发展,除了注意孩子在生理上的发育外,也要从教育学的立场研究其个别差异,让他们接受语言练习,使其从事有助于感官训练与生活礼仪培养的一些基础工作。并且只有在家庭组织中,才能保证在教导的过程中,编制出适合他们的教具,供其学习。

蒙台梭利在“儿童之家”运用自己的教学方法,展现了相当惊人的成效,再加上欧洲各报章杂志对“儿童之家”的精彩报导,因而引起了旋风般的参观热潮,世界各国前来“儿童之家”参观的访客络绎不绝。

1918年,英国伦敦州立教育委员会派出代表前往“儿童之家”考察。受命前往的代表哈奇逊夫人为了深入了解蒙台梭利学说,以便回国后提出报告,还曾就读于蒙台梭利门下,向她学习这套教学法。

虽然哈奇逊夫人回国后所做的报告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由于她本人在“儿童之家”有过一段时间的实际接触,所以她深刻了解蒙台梭利教学法的奥妙。后来,她在自己的学校中,自费设立了一个蒙台梭利教学班,其成效也是相当显着的。

这是蒙台梭利的成功,更是其特殊教育法的成功。因为不光在英国,几乎在世界各地,所有实施蒙台梭利教学法的地方,都得到了良好成绩的呼应。

对孩子进行感官训练

感觉教育是蒙台梭利特殊教育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台梭利认为,感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训练儿童的注意、比较和判断能力,使其感受性更加敏捷、准确、精练。在她看来,学前儿童处在各种感觉的敏感期,在这一时期如不进行充分的感觉训练,不仅会使孩子的精神发展受损伤,而且长大以后也很难弥补。因此,在幼儿时期进行感觉教育显得至关重要。

蒙台梭利有这样一个观点,感官是心灵的窗户,感觉训练与智力培养密切相关。智能的培养首先依靠感觉,利用感觉搜集事实,并辨别它们,而感觉训练也是初步的、基本的智力活动,通过感觉训练使儿童对事物的印象清晰、纯正,这本身就是一种智能和文化的学习,是智力发展的第一步。

蒙台梭利的感觉教育包括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感官的训练。触觉训练主要是帮助幼儿辨别物体是光滑度、冷热度、轻重、大小、厚薄和长短等。在蒙台梭利看来,幼儿是通过触觉来认识周围事物的,所以,在各种感觉训练中,触觉练习是其主要方面。

对于触觉的练习,触摸是最好的方法。当孩子触摸的时候,要让他闭上眼睛,告诉并鼓励他可以通过触觉进行更好的分辨,这样就可以引导孩子在不借助视觉的情况下,区分不同的物体。

视觉训练在于帮助幼儿提高鉴别度量的视知觉,鉴别形状、颜色、大小、高低、长短及不同的几何形体;听觉训练主要使幼儿习惯于辨别和比较声音,使他们在听声训练过程中,培养起初步的审美和鉴赏能力;嗅觉和味觉训练注重提高幼儿嗅觉和味觉的灵敏度。

蒙台梭利希望通过这种感觉训练,使幼儿成为更加敏锐的观察者,增进和发展他们的一般感受能力,并且,使他们的各种感觉处于更令人满意的准备状态,以完成诸如阅读和书写等复杂的动作。

蒙台梭利强调,在对孩子进行感觉训练时要做到感觉隔离。例如,训练听觉应在安静黑暗的环境中进行,这样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对于一般的感觉训练,如触觉、温觉和立体感觉的训练,都应该把孩子的眼睛蒙起来进行。因为这种情况下,可以使孩子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不致使练习陷入嬉闹玩笑之中,也不至于让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到蒙着的眼睛上,而是集中到正在进行的感觉刺激上。

蒙台梭利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测验孩子们听觉的灵敏性,可通过变换声音的大小来进行,使声音逐渐变弱,至耳语音量;孩子们被蒙上眼睛,或让老师站在他们的后面;然后,老师从不同的距离轻声地叫他们的名字。在测试时,教室应该营造出一种肃穆静寂的环境,将窗户遮住,然后让孩子们用双手蒙上眼睛,并将头埋入双臂之中,做完这一切后,老师开始轻声地叫他们的名字,一个接一个,声音随远近不同而变化。在黑暗中,孩子们都聚精会神地听着,等待那个神秘而又期盼已久的呼唤声。一听到自己的名字,他们就立刻高兴地跑过去。

另外,蒙台梭利还补充,人的智力高低与教育有很大关系,通过感觉教育可以在及早发现某些影响智力发展的感官缺陷,并及时采取措施使其得到矫治和改善。

借助教具让孩子认识事物

在现代生活中,有些家长因为工作忙而无暇顾及孩子,于是玩具就成了孩子必不可少的伙伴,但是玩具并不能给孩子的智力带来任何帮助。基于这种情况,蒙台梭利针对人的各种感官,专门设计了各种有特定教学作用的教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