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优秀是教出来的
13388800000025

第25章 《井深大:早期教育法》(2)

以日本九州幼儿园为例,幼儿园常常带三四岁的儿童去观看村里的祭奠。从庙前老先生的挥拳弄掌、抬轿,到舞狮表演都让孩子观赏。令大人们吃惊的是,回到幼儿园后,孩子们能从头到尾记住祭奠的内容,跟着挥拳弄掌,模仿抬轿,对狮子感兴趣的孩子还会跟着舞狮。

对于儿童,最主要的还是让他们实际体验。就这一点,井深大深感痛惜,他认为,现在的儿童实在很可怜,周围尽是些华而不实的摆设,而真正能使他们切身体会,并能带给他们启迪的东西实在太少。

与孩子保持人格上的平等

从对黑猩猩进行的语言学习试验来看,尽管它们能够学会的语言十分有限,但有趣的是,有些表示欲望的字,他们却能很容易地学会。比如,“还要”就是它们最早学会的词,任何猩猩都会先记住这个词。黑猩猩容易学会的另一个词是“请”。

“还要”和自己欲望直接相关的,所以自然容易记住。令人意外的是黑猩猩居然也学会了使用“请”——这个使人际关系更圆滑的字眼。由此,井深大认为,黑猩猩对维系彼此间的良好关系有极强的意愿。

从这一观察,井深大联想到人类对孩子的态度。在他看来,现在的教育已过度地接受了孩子们“还要”的请求,使他们变得以自我为中心。从某种意义来说,他们已经对欲望有着无止境的追求。不论你给了他什么,给了多少,他都会有“还要、还要”的倾向。

井深大认为,这是由于父母没有节制的不断给予所导致的。由于不知节制、不断要求是孩子的天性,因此父母及师长必须考虑,应该如何恰当地拒绝孩子的请求。这样,孩子的礼仪道德也会自然养成。

井深大曾参观过美国亚吉斯的黑猩猩实验室。他看到研究人员对一只5岁的雌猩猩及一只4岁的雄猩猩所做的新实验。开始时,实验人员在黑猩猩的面前将小饼干装入袋子内,然后封口放入木箱中扣上锁,然后按下按钮。这个按钮用来表示“饼干是给你的”。

接下来,知道“饼干是给你的”这个信号的雌猩猩就立刻对另一只雄猩猩下达“去把钥匙拿过来”的命令。然后,雄猩猩就匆匆忙忙地跑到房间的一角,将放在箱子里的钥匙拿过来,高兴地交给雌猩猩。

这时候,雌猩猩会一本正经地看着钥匙,然后将它插到锁孔里,平常“拨”一声就可以打开的锁,没想到却打不开,这使得原本满脸得意的雌猩猩无所适从。事实上,放在箱子里的是一把打不开锁的假钥匙,这就是新实验的目的。

雌猩猩舔舔钥匙,再一次放进去试试看,还是打不开。于是,这只雌猩猩便向实验人员作了一个“没办法”的手势。实验人员再一次按下“饼干是给你的”的按钮,这次雌猩猩决定亲自出马去取钥匙,结果拿来后插下去仍是打不开。这时候它的表情几乎能用“惊恐”两字来形容。

接着它又试了一次,这次实验人员把真钥匙放进去了,雌猩猩还是自己去拿,结果终于打开了。这时雌猩猩大松了一口气,从心底流露出一种欣喜的表情。于是它从箱中取出袋子,撕破后十分满足地与雄猩猩分享。看了黑猩猩这样难得一见的举动,可以发觉,它们的确具有相当的智慧。

研究人员在研究黑猩猩的时候,发现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和他们成为好朋友。他们必须设法和它们融洽相处。开始先拿着食物去看它们,这和人类社会是一样的,拿一份礼物到陌生人家里去,如果这份礼物被接受的话,便可以开始互相沟通。如果对方拒绝的话,这条人际关系的渠道就等于被切断了。如果抱持“只不过是驯养动物”的骄傲态度去,是很难接近它们的。

据估计,黑猩猩的寿命大约是人类寿命的一半,也就是说,5岁的黑猩猩大约相当于人类一个十岁的孩子。当然,这其中还要考虑到许多其他因素,光凭这些很难得出什么结论。但井深大认为,我们至少可以从中看出黑猩猩是有自尊心的。连动物都有这么强的自尊心,不容任意欺侮,人类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对这一点,一定要多加注意。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孩子有一种平等的感觉,也就是说,父母要与孩子保持在人格深处的平等地位。

指导孩子自由发挥

日本的筑丰幼儿园曾实施过一项关于体操的托儿实验。在一次观摩会上,该幼儿园的一些只有三四岁的孩子居然跳过了比他们还高的六层跳箱。吊单杠时他们也不只是逆向而上或者前摇后荡,连大翻转都会,并且每个人的动作都不同。

孩子们就这样做着自己喜欢的动作,每个人都发挥着自己最得意的特技,认真地表演着。看到只有三四岁的孩子用后滚翻或倒立等姿势过平衡木,大人们觉得真是不可思议。由此可见,只要是孩子自己喜欢的,他们都能做到。如果让他们自由发挥,他们甚至会做出许多大人们根本想不到的事情来。

幼儿不管在智能上、肉体上都有非凡的潜力,但是往往由于大人们以自己的常识来判断,而将这种能力压抑下去了。正如这群孩子们的老师岛崎田鹤子所说:“目前的托儿所教导孩子,都是规定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在这里,我们不那么做,我们的教育就是允许孩子做他们感兴趣的事,顺着他们的意思让他们自由发挥。”

当然,一些绝对不能做的事,在一开始就应该严格规定不能做。例如,事关生死的问题,像有毒的东西不能吃,尖锐的东西不能碰等等。除此以外,或许让孩子自由发挥会更好一些。

在展现自己的技巧时,孩子会非常得意,因为这样会使他们受到赞美,所以孩子们都会非常高兴非常努力地去做。

一些父母常以一些学问性、技术性,或能和学校功课扯上关系的事物作为教育的重心,督促孩子做这个、学那个,这种强烈的趋同倾向会把孩子都定在同一个平均点上。有人认为,一边培养孩子们的一致性,一边又要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个性,这是很难两全的。对于这种茅盾,孩子们很容易感觉到,对此他们自会心中有数。

从个性的发展、自由发挥到礼仪教养,父母和老师往往也不确定该怎么做。

在日本,从江户时代起就遵循儒教,也就是做人的道理,不管在家庭还是学校,这种思想一直都是行为的规范。在不断谈论、不断传述中,这种规范不久就成为有明文规定的教育传统。遗憾的是,在战后,日本国会居然通过决议把它废除了。

日本教育基本法规定,学校不需负责教育学生有关礼仪教养、精神培养等人类必须具备的品德,这样一来,家庭也同样将它弃之不顾。这是非常不明智的。

欧美家庭对孩子的礼仪教养一直非常严格。这样,这些从小受到教养的儿童在上学后,就能自由地发挥他们的个性。井深大指出,与此相比,日本的教育基本法对这种家庭的教养、社会的礼教习惯等却几乎是全然不顾,只是一味地强调自由教育的思想及实用主义的合理性,对于该如何来爱孩子、教养孩子却丝毫未曾提及。

井深大明确指出,让孩子自由发展固然很重要,但必须先将一些做人的基本原则灌输给孩子,然后再照着孩子的个性、愿望,让他去自由发展。若撇开这个大前提,自由将会被误导为放任。

这种基本礼教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父母在教养子女的时候若不能以身作则,说什么都是白费。告诉孩子“你要做这个”、“那样做不行”,自己却依然故我,教养是不会有成效的。教养不是用口说的,而是靠日常的所作所为来传递的。父母要先针对孩子的个性作一番自我反省。等孩子学会了礼仪,再让他顺着自己的个性自由发展。

塑造一个可以让孩子发展个性的环境是大人们的责任。小孩子本来就很自我,而且充满各种欲望。若认同他的全部欲望,放任他随意而行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

孩子的欲望有些是好的,但也有些就不是那么值得提倡,比如,有些孩子会把自己不喜欢的推给别人,把好的留给自己等。要适当控制这种欲望,学校和家庭都有责任。

父母常常希望由儿女来实现自己未完成的梦想。有时父母说是为了孩子好,其实是自己的虚荣心在作祟。隔壁的孩子做什么,自己的孩子不做的话就觉得是耻辱;有些父母希望自己的欲望能靠孩子来实现,让孩子去上补习班,自己却轻轻松松地去游玩。孩子虽然可能会很听话地照着去做,但结果如何却可以预料得到。

基于此,井深大认为,父母必须和孩子一起去努力,父母只有用心而不是用嘴去了解孩子,孩子才会表现出虚心认真的态度,其结果自然也不言而喻。

当孩子达到“饥饿状态”时再给予

现在的父母们,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倾注了很多心血,他们唯恐因自己做得不够而耽误孩子的成长。正是这个原因,他们有时在不知不觉中就会显得过度“用心”。具体地说就是,父母要么是给予孩子的东西太多了,要么是给予得太早了。

井深大举了一个黑猩猩学习语言的例子。黑猩猩的学习时间是从上午十一点起,持续一个钟头左右,每当快到这个时段时,黑猩猩们就会显得兴奋而且迫不及待。它们非常想做,简直一刻也无法安静。有趣的是,他们的学习热度最多也就持续一个钟头,超过这个限度它们就开始不耐烦,变得很不高兴。

儿童亦是如此,依年龄及发育程度,其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如果仍要他们吸收的话,就变成强制性行为了。因此,让他们自发高兴地去学习才会有好的效果。

井深大还举了一个孩子们利用语言卡学习的例子。语言卡上画有美丽的图案,内藏英语拼音,放进特制的机器里能发出单字拼法。教师们将120名2岁半的儿童分成两边:一边的儿童不使用语言卡,只跟着老师看一些画有苹果、钢琴等的图片学发音;另外的60人则分成三组,每20人使用一台语言卡机来学习,完全不由老师教导。而在这20人一组的小朋友中,很自然地又分成四五个人的小团体,并且会产生一个领导来,这个领导因为比较强硬,常抱着这台机器不让其他孩子使用,其他的孩子只好以很羡慕的眼光注视他,直到他厌倦后才抢着使用,甚至放学了还很卖力地在学习。

三个星期内他们共学习了18个英文单字。然后老师将图画和英文拼音分开,让孩子做连连看的测验。这对两岁半的孩子可能难了些。结果,老师所教的60人平均得分31分,而以语言卡学习的孩子则平均得了72分,相差一倍以上。换句话说,在游戏中学习的孩子成果较佳。另外还有一个有趣的结果是,在语言卡学习的儿童中,那个强占着机器的孩子的分数反而没有那些在一旁观看的儿童高。

后来当孩子们能够一人使用一台机器时,他们的成绩却不尽理想。这个试验说明,教育必须要在孩子处于对学习的饥渴状态下才能成功。

如果教育只是追求让每个人的机会均等,反而会白费心机,会抹杀孩子的学习欲望。所以不管是竞争、是忍耐、或是自我表现的欲望,都是很重要的。因为这可以让孩子亲身体验,有效吸收。

井深大进一步解释,所谓的“给得过多”,是指无论是玩具、教育器材或亲情接触,父母都有在孩子想要以前,就先给的倾向。现在的教育似乎不屑以“饥渴”吸引学生,只会摆-大堆难吃的食物在桌上,命令学生去吃。为了让孩子成为好学生,家长特地为他准备了自己的房间,让他进补习班,提供应考的参考书……几乎全部都为他准备齐全了,这是物质丰富时代父母们的一大缺点。

当然,孩子所需的任何东西,如果父母不给,他们是得不到的。不过,父母们在给的时候,必须细想一下:此时,在孩子心中有没有形成对这种东西需求的“饥饿状态”?倘若没有达到这种状态,孩子是不会主动、积极去学习的。

在井深大看来,不光幼儿教育的现状如此,其他层次的教育,也存在“给得过多”的问题。对于“教育”一词,一般人总认为它就是教者“给”被教者。这种理解有失偏颇,其实,教育也有“不给”的做法,因为,教育的最大牵动力就在于“不满足”。只有不满足,才会产生专注力和努力。

井深大认为,人类就是因为不满足,才会努力去求取,才会去完成大的事业。小孩子也不例外,他们也需要有这种“饥饿状态”。

如同在饱腹的状况下,对任何美味的食物也产生不了食欲一样,小孩的需求如果已处于“饱腹状态”,他便会失去进步、成长的兴趣。

井深大指出,要想使孩子对事物发生兴趣,不要光靠孩子的求知欲,父母也必须帮孩子制造对需求的“空腹状态”。

拥有堆积如山玩具的小孩,都会以为那是应该的。当他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也不知如何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这种孩子永远也无法独立自主。

我们感到,很多父母似乎都忘了:给,是一种教育方法;不给,也是一种教育方式。诚然,“不给”要比“给”更难做到。不过,当妈妈的一定要有忍心不给的勇气才行。

比如,孩子想要玩具,就买给他;孩子缠着要抱,就抱他,或许这都是父母最容易办到的事,但是,所谓的“过分保护”和“宠惯孩子”的父母,就是指那些没有耐心和勇气静待孩子“想得不得了”或“饥饿状态”达到极至时才“给”的父母,是他们使孩子变得慵懒、不思进取。

因此,井深大认为,多了解该给孩子什么,并设法让孩子“会想要它”也是父母很重要的任务。

动机是孩子成长的原动力

对父母而言,孩子升学仍然是最重要的。孩子成绩不好,即使有人提议游戏的方式会比较有效,父母仍不会采纳,这也是补习班盛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