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因材施教管孩子(如何教育好个性不同的孩子)
13387200000059

第59章 让懒惰的孩子自己动手做事情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大都希望孩子能够专心学习而不让或尽量少让孩子接触家务劳动。古人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孩子形成了懒惰的个性,将来独立走入社会的时候,就没有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因此,父母应让孩子自己动手做事情,这样,他将来才可能大有作为。

孩子小的时候,对任何新鲜事物都很好奇,总是跃跃欲试。例如:扫地、洗碗等等,可是在他参与劳动或有干神奇的事情的积极性时,有的父母怕孩子做不好或者怕孩子弄坏东西,弄脏衣服,便加以制止。这样,就使孩子失去了尝试的机会。当他想勤快一下时,父母硬是加以阻止,从此他便心安理得地等待父母的伺候。父母也许没意识到是自己扼杀了孩子勤劳的特质,使孩子形成了懒惰的个性。直到孩子长大,越来越懒了,父母才像刚刚发现一样地惊呼:“这孩子怎么这样懒!”

阳阳今年上小学六年级,她平时非常懒惰,在家什么事也不做,吃完饭就把碗一推,换洗衣服往水池旁一堆,什么事都要父母催。爸爸妈妈说她,她还振振有辞:“我去学习了,这些事你们帮我做了。”

有这样的父母,他们每天早上都要花很大力气催促自己那懒惰的孩子起床、穿衣、刷牙、洗脸、吃早饭,然后送他去学校。开始,父母用温和的语气催孩子没起作用,然后就警告孩子,最后大声地斥责孩子。其实,懒惰的孩子不是生下来就如此的,而是逐渐养成的。使孩子形成懒惰个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以下是孩子懒惰的原因:

1.父母过分溺爱孩子

从客观上说,父母的过分溺爱,是造成孩子懒惰的直接因素。父母对孩子的过分娇纵,大包大揽,只会使孩子从小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如果父母总是主动为孩子承担一切杂务,结果不但使孩子失去了做事的兴趣,而且会对别人为自己做事习以为常,自己却什么都不会干,什么都不愿干,这样形成的惰性还会扩展到其他方面。

2.父母过分催促孩子

“赶快穿上衣服,要迟到了”,“我对你说过几遍了,怎么还不动”,“赶快上床睡觉去”,这些不停的催促,使孩子变得对父母的话毫不在乎,不论轻重都心不在焉了。有的父母说,如果他们不唠叨,孩子就什么事情都做不好。事实上这样唠唠叨叨会大大削弱孩子的主动性,使孩子变得更加懒惰。

3.孩子缺少生存的危机感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许多家庭吃穿用玩都不用愁,人们缺乏一种生存危机感。甚至有些孩子觉得,即使自己学习不顺、工作难找,父母留下的财富也够用了。没有居安思危的思想,就会得过且过,养成惰性。有的独生子女连自己的袜子都不懂洗,不愿洗,没给父母倒过一杯水,没有主动帮家里分担过一些家务。

4.缺少上进心

上进心是前进的动力。缺少上进心的孩子做事容易满足,对自己要求不高,有得过且过的严重思想:做事不求真,不求质量,不求快节奏,常抱着“应付”的态度和“混过去就行”的不负责任的态度。而这种缺少上进心的表现必然导致孩子懒惰个性的形成。

懒惰是成功的绊脚石,在充满困难与挫折的人生道路上,懒惰的人习惯于等、靠、要,从来不想去求知、发明、拼搏、创造,最终只能是一事无成。只有勤奋、刻苦、好学、上进,朝着预定目标孜孜以求的人,才会达到光辉的顶点。为此父母要帮孩子努力克服懒惰的习惯。

那么如何才能帮助孩子纠正懒惰的坏习惯呢?父母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培养孩子自主的个性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在生活上,孩子自己能做的事,父母就不要包办代劳。在学习方面也是如此,孩子若有疑难问题,父母应鼓励孩子力求自己解决,不要总是依赖父母。父母要注重磨炼孩子的意志,坚强的意志力是克服懒惰的力量。

激发孩子的兴趣

孩子在对所做的事情不感兴趣时,就会产生惰性,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浓厚的兴趣,就会没有动力,就容易懒懒散散地看待问题。此时,父母就要从各方面激发孩子的兴趣,让事情尽量变得丰富有趣,孩子一旦有了兴趣,事情也就比较容易完成了。

为孩子制订一个短期容易达到的目标

有时候,孩子会因为懒惰而造成学业停滞不前,甚至退步。当父母在面对这个问题时,可以对孩子提出一些短时间易达成、难度较小的要求,让孩子可以获得一定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促使孩子继续努力。如此不间断地学习,当孩子可以一个个逐步地完成目标时,渐渐地也就能够克服懒惰的习惯。

给孩子分配力所能及的家务

父母可以针对孩子年龄的特点以及身体的状况,给孩子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一般说来,年龄小的孩子可以让他负责比如整理报纸、擦桌子、洗一些自己的小东西等简单的劳动。年龄大一点的孩子可以让他负责刷碗、刷鞋子等家务事,还可以让他帮助父母做一些简单饭菜等。在家里,父母还可以给孩子安排一些明确的任务,每天孩子写完作业之后,都要让孩子认真地去完成这些家务事。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勤快起来。

快乐体验劳动成果

当孩子做完一件家务事的时候,父母要及时予以总结孩子劳动的成果体现在哪里。比如当孩子在父母的鼓励下将自己的袜子洗干净的时候,父母可以说:“不错,下次你可以穿上自己洗干净的袜子了!又如孩子将家里的桌椅、茶几擦干净时,父母可以说:“你瞧!我们宝贝的劳动让家里变得干净了!孩子就能从中体验到劳动成果带来的快乐,从而愿意劳动,逐渐摆脱懒惰的坏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