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乙型肝炎居家疗法
13387000000007

第7章 揭开神秘的面纱——各种肝病的病因(4)

③肝硬化时,肝细胞损害更为严重,AST升高明显,AST/ALT=2。

④肝癌时,AST/ALT>3。

⑤酒精性肝病时,AST/的活性往往也大于ALT活性。

(3)g-谷胺酰转肽酶:正常值为0~60U/L。此酶在反映慢性肝细胞损伤及其病变活动时较转氨酶敏感。血清g-GT增高常提示肝细胞破坏、胆道疾患、肝癌或药物性肝损害。急性肝炎恢复期如ALT活性已正常,而g-GT活性继续增高,则提示肝炎慢性化;慢性肝炎时即使ALT活性正常,但如g-GT持续不降,则在排除胆道疾病情况下,提示肝炎病变仍在活动。

g-GT还是反映胆汁淤积的酶类,淤胆型肝炎时血清g-GT活性明显增高,如g-GT活性高于ALT则更有诊断意义。

2.反映胆汁淤积的酶类

g-GT和碱性磷酸酶(ALP或AKP)均是反映胆汁淤积的敏感指标。碱性磷酸酶正常值为35~160U/L。正常情况下,血清ALP大部分来自于骨骼,小部分来自于肝,经由胆道排出体外,所以ALP可以用来检测肝胆和骨骼系统疾病。在肝胆疾病方面,血清ALP测定主要用于以下方面。

(1)鉴别肝细胞性黄疸和梗阻性黄疸:一般来说,梗阻性黄疸时血清ALP早期即升高,先于黄疸的出现,升高程度明显。肝细胞性黄疸时ALP可正常、稍高或中度增高。有学者认为,ALT与ALP活性比值>4时,肝细胞性黄疸可能性较大;如果比值<4,则淤胆型肝炎可能性较大。

(2)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患者常有血清ALP升高,ALT活性明显增高时应考虑肝外阻塞性黄疸(肝癌、胰头癌、胆结石)。某些占位性及浸润性肝病变,如结核、肉芽肿时ALT也常有升高。

(3)辅助诊断骨骼疾病:成骨细胞增生或癌细胞产生过多ALP时,血清ALP可增高。

3.反映肝细胞合成功能

胆碱酯酶(ChE)是肝细胞合成的酶类之一,正常值为4300~13200U/L。肝病时,肝细胞合成ChE减少,血清中ChE活性下降,由于血清ChE半衰期短,所以它是肝内损害时一种极为敏感的指标,可反映肝细胞的合成功能,用于估计肝的储备功能和肝病的预后。

(1)急、慢性肝炎时,ChE降低程度往往与病情严重程度相一致,与黄疸程度不一定平行。若ChE活性持续降低,则提示预后不良。

(2)肝硬化失代偿期,ChE活性明显下降,肝性脑病时最为显着。

(3)原发性肝癌时,ChE活性取决于肝原来的情况和损害程度。如伴有肝硬化或原有慢性活动性肝炎,酶活性常降低。

(三)血清胆红素检查

血清胆红素测定项目包括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结合胆红素、DB),间接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IB)。总胆红素值减去直接胆红素值就是间接胆红素的量。测定血清胆红素对于评价肝功能,尤其是对于黄疸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任何类型的黄疸都会引起血清胆红素升高,黄疸的原因有以下3种。①溶血性黄疸:胆红素产生过多,超过肝处理能力;②肝细胞性黄疸:肝细胞损害,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下降;③梗阻性黄疸:胆红素排泄障碍,如肝内胆汁淤滞型黄疸。根据DB升高的程度,可以鉴别黄疸类型:①TB升高,以IB为主,DB/TB<20%,为溶血性黄疸;②TB升高,IB、DB均升高,DB/TB>35%,为肝细胞性黄疸;③TB升高,以DB升高为主,DB/TB>60%,为梗阻性黄疸。

正常值:总胆红素为5.1~17.1mmol/L,直接胆红素为0~6.0mmol/L,间接胆红素为5.1~13.7mmol/L。

二、病毒学检查

(一)两对半

乙肝“两对半”检查及临床意义。

(二)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

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即乙肝病毒基因,其有无、多少是HBV是否存在及有无复制能力的直接标志。乙肝活动期,HBV-DNA一般为阳性,病情越重,HBV-DNA含量越高。因此,测定血清HBV-DNA含量目的是了解病毒复制情况,从而推测和评估抗病毒药物疗效、乙肝传染性和预后。

测量HBV-DNA最精确的方法是计算血液中HBV-DNA的拷贝数,拷贝数越高,说明HBV含量越高,但拷贝数并不代表病毒的具体数目,HBV-DNA复制程度的大小也并不代表肝实际损害的程度。也就是说,HBV-DNA复制程度高,肝损害不一定严重。因为有时肝损害严重,但由于免疫系统对病毒的清除作用,HBV-DNA反而会下降。另一方面,治疗时HBV-DNA水平下降越多,则获得HBeAg血清转换和肝功能显着改善的机会越大。

目前聚合酶链反应(PCR)定量检测HBV-DNA技术是国内应用最广泛的检测方法,一般检测下限值为1×103copy/ml。若<1×103copy/ml,则说明标本中没有HBV-DNA或<1×103copy/ml的任何值。一般将HBV-DNA含量分为3个档次:≥1×108copy/ml为高水平复制;在1×106~1×107copy/ml为中等水平复制;在1×103~1×105copy/ml为低水平复制。

(三)HBeAg血清转换

HBeAg是乙肝病毒复制和具有传染性的标志,也是疾病慢性化的重要原因。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终点是出现抗-HBe,也就是HBeAg转阴,抗-HBe阳性。HBeAg血清学转换的定义即原有HBeAg阳性、抗-HBe阴性者的HBeAg消失,但可检测到抗-HBe,并伴有血清HBV-DNA降至2×104copy/ml以下。

HBeAg血清学转换表明机体针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应答良好,产生了清除病毒的效果,是病毒被持久抑制、机体对慢性乙型肝炎免疫力恢复的标志。出现了HBeAg血清学转换,则HBV-DNA和ALT水平就会非常低;反之,没有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HBV-DNA和ALT水平会经常波动,乙型肝炎病情会进展。

三、影像学检查

影像诊断学的迅速发展改变了肝胆系统疾病诊断的视角。B超检查、计算机体层摄影(CT)检查、磁共振成像(MRI)等的应用,使肝胆疾病的诊断不再过分依赖肝组织学检查。

总体而言,超声对筛检胆道异常和肝内占位病变最重要,擅长检出局灶性病变(>2cm),也可能检出弥漫性病变(如脂肪肝、肝硬化)。一般而言,血管瘤高回声,囊肿无回声,肿瘤有高或低回声。超声常能确定局灶性病变的部位和范围,故可引导穿刺。超声一般作为筛检方法,其他重要发现尚需CT或MRI检查确定。

(一)B超检查

B超能快速检查肝实质、血管结构、胆道和腹腔,其图像直观性好,容易重复得到,简易、准确、无痛,是目前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肝胆病的诊断、疗效比较、预后判断等方面使用较多。

1.慢性肝炎肝炎的B超诊断可分为3级。轻度仅见肝光点稍微增粗或肝、脾无明显异常;中度可见肝内回声弥漫性增粗和增强,肝或脾轻度肿大;重度可见肝内回声明显增粗,分布不均匀,肝内胆道轻度狭窄、扭曲,脾大。

B超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具有辅助价值,尤其对怀疑合并脂肪肝或早期肝硬化、癌变的患者,以及其他单纯性的肝、胆、胰增生物和占位性病变时,B超检查(尤其是彩超)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意义。

2.肝硬化肝增大,也可缩小,较常见右叶缩小,而左叶和尾叶增大。

肝各叶比例失常。硬化结节形成后肝表面不匀整、可呈波浪状或锯齿状。肝实质回声常不均匀,在致密的回声区内光点增粗并分布不匀,进而融合呈不规则斑片状,被膜增厚,肝边缘不规则。

门静脉高压表现为门静脉主干内径>14mm,脾静脉内径>10mm。由于胆囊壁静脉回流受阻而胆囊壁水肿增厚>3mm。

约1/3以上的肝硬化超声无异常发现,有所见也多非特异征象,包括肝边缘、肝外形、肝内回声和血管的改变。实时超声可提示肝硬化,但不能作为诊断的依据。

3.原发性肝癌超声可显示肝癌实性团块,有不同的超声表现,有高回声型和低回声型,因浸润发展与正常组织的分界欠清晰,多不规则。其回声特征与病灶大小有关。小的瘤体呈低回声,随癌肿发展为等回声或高回声,晚期由于瘤体坏死可出现不规则回声,肿瘤坏死液化时其相应部位可出现无回声区,在扩张的门静脉中可发现癌栓。B超检查常用于肝癌的初筛,要确诊肝癌,还需检查CT、磁共振或肝活检。

4.脂肪肝B超是诊断脂肪肝的首要方法,主要特征有肝实质点状高回声,呈“晶莹明亮的肝”,重症脂肪肝为“大片雪”,出现膨起状曲线的表面;前场回声明显增强,后方回声衰减显着,深部实质模糊或消失;肝、肾对比度增强。

5.肝囊肿单纯性肝囊肿的囊壁光滑,囊内无回声,声波能完全传递。

根据这些特征可做出诊断,对较小的囊肿B超检查比CT检查更准确。

6.肝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呈高回声,声波能完全传递,如血管瘤直径<3cm,发生在正常肝已可确诊。如表现不规则,直径>3cm,尤其见有多血管瘤,必须做其他影像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