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乙型肝炎居家疗法
13387000000011

第11章 对症下药——乙型肝炎的治疗(3)

二、辨证论治

(一)湿热中阻型

湿热之邪,郁结于内,症见身目发黄而色泽鲜明,尿黄,纳呆,恶心厌油,二便不利,胁肋胀满,倦怠乏力,舌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治疗应以清利湿热之法,茵陈蒿汤加味。

茵陈蒿汤:茵陈30g,栀子10g,大黄15g,黄芩10g,黄柏10g,虎杖15g,生甘草6g。用水8杯先煎茵陈,再加栀子、大黄、黄芩和黄柏,减水至半再入后二味,煮煎成3杯,分3次服用。本方消炎、退黄、利尿,可用于病毒性急性黄疸型肝炎。

胁肋疼痛加川楝子10g,延胡索10g;呕吐加半夏10g,赭石30g,陈皮6g。

(二)肝郁脾虚型

肝失疏泄,气机不利,或脾失健运,症见腹胀便溏,面色萎黄,身倦食少,舌淡有齿印,脉沉弦。以柴胡疏肝散疏肝理脾。

柴胡疏肝散:柴胡15g,芍药10g,白术15g,陈皮6g,党参10g,郁金15g,茯苓15g,丹参15g,枳壳10g。

食欲缺乏加山楂15g,神曲10g,麦芽10g。

(三)肝肾阴虚型

肝肾阴虚,气滞不运,郁而化火,症见胸脘胁痛,舌红少津,头晕目眩,口燥咽干,五心烦热,脉细数。治法为滋补肝肾,以一贯煎加味。

一贯煎:生地黄15g,牡丹皮10g,枸杞子15g,玄参10g,制首乌15g,墨旱莲15g,黄精10g,当归6g,黄柏10g,山药10g,泽泻10g,大枣10g,水煎服。

口渴多饮加知母10g,天花粉12g;大便秘结加生大黄10g。

(四)脾肾阳虚型

症见面色不华,四肢不温,畏寒喜暖,腰膝酸冷,腹胀便溏,全身水肿,舌质淡胖有齿印,脉沉细。治法为温补脾肾,以附子理中汤加减。

附子理中汤:人参10g,干姜3g,甘草3g,白术6g,附子6g,水煎服。

水肿明显加猪苓15g,大腹皮10g,车前子10g。

(五)瘀血阻络型

血瘀内阻,气虚血瘀,症见面色晦暗、肝脾大、舌质暗红或有瘀斑,头痛胸痛、失眠多梦、呃逆干呕等症。治以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加减。

血府逐瘀汤:当归10g,生地黄10个,桃仁15g,红花10g,枳壳10g,赤芍10g,柴胡3g,甘草6g,桔梗3g,川芎3g,牛膝10g。

三、常用中药

(一)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的中药

1.黄芩是唇形科植物黄芩的根。味苦,性寒。归肺、胆、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黄芩苷有明显降酶、保肝作用,是各型肝炎常用的药物之一。此外还广泛应用于上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胆道感染等多种疾病。常用剂量:3~10g。

2.苦参为豆科植物苦参的干燥根。性寒,味苦。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功效:清热燥湿,祛风杀虫,利尿。所含苦参碱对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转阴有一定作用,对转氨酶升高有显着降低作用。常用量:3~10g,外用适量。

苦参碱静脉滴注过快,可产生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孕妇禁用。

3.水飞蓟本品为菊科植物水飞蓟的干燥或成熟果实,秋季采收。味苦、性凉。归肝、胆经。功效:清热解毒,舒肝利胆。

水飞蓟具有解毒、利胆和抗X线损伤作用,其制剂对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等均有较为满意的疗效。我国制成的水飞蓟宾等已广泛用于临床。

4.茵陈本品为菊科植物滨蒿或茵陈蒿的地上部分,习称绵茵陈。味苦,性微寒。归脾、胃、肝、胆经。功效:清热、利湿、退黄。

以茵陈为主复方,治疗各种急、慢性肝炎疗效较满意,具有明显的退黄、降酶效果。此外对胆石症、新生儿黄疸、妊娠期肝内胆汁瘀积以及高胆固醇血症疗效较好。常用剂量:10~30g。

5.垂盆草是景天科植物垂盆草的新鲜或干燥的全草。味甘、淡、微酸、性凉。归心、肝、胆、小肠经。功效:清热解毒,利湿退黄。

垂盆草单味或与其他药物伍用治疗各型肝炎,具有较好的降酶效果。此外还可外敷治疗带状疱疹及毒蛇、毒虫咬伤等。常用剂量:15~30g,鲜品加倍。

6.赤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或川赤芍的根。味苦,性微寒。归肝经。功效: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赤芍对多种肝病有较好疗效,尤其是高黄疸及肝纤维化患者,但用量须重用,每剂用量可达150g,可与丹参、葛根、生地黄、牡丹皮、泽泻等伍用。

芍药有赤、白之分,赤芍、白芍原植物相同,白芍为栽培品种,并经去栓皮和水煮;赤芍为野生,不去栓皮和水煮。一般认为白芍酸收养血;赤芍活血行滞。

常用剂量:6~15g。

7.夏枯草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带花果穗。味苦、辛,性寒。归肝、胆经。功效:清肝火,散郁结、明目、降血压。

夏枯草全草,患儿每日9~24g,成人剂量加倍,水煎服,1周为1个疗程,对于急性黄疸性肝炎有较好疗效。常用剂量:10~15g。本品注射有明显毒性作用。

8.龙胆草本品为龙胆科植物条叶龙胆、龙胆等的根及茎。别名胆草、苦胆草。味苦,性寒。归肝、胆、膀胱经。功效:清热燥湿,泻肝火。常用剂量:3~6g。

9.板蓝根本品为十字花科植物菘兰的根。味苦,性寒。归心、肺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板蓝根为病毒性肝炎治疗的常用药,其煎剂、糖浆剂、冲剂及注射剂都报道有效,能较快消除症状,促进肝功能恢复,部分患者能获得HBsAg、HBeAg阴转。常用剂量:10~15g。

10.大青叶是十字花科植物菘兰的叶。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心、肺、胃经。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大青叶对急性病毒性肝炎有一定疗效,可单用,也可组成复方应用,后者疗效较好。常用剂量为10~15g,鲜品用30~60g,外用适量。

11.败酱草为败酱科植物黄龙芽或白花败酱的带根全草。味辛、苦,性微寒。归胃、大肠、肝经。功效:消肿排脓,祛瘀止痛。常用剂量:6~15g。

12.半枝莲为唇形科植物半枝莲的全草。味辛、微苦,性凉。归肝、肺、胃经。功效:清热解毒,散瘀止血定痛。

半枝莲常用单味或与板蓝根、柴胡等配伍治疗病毒性肝炎,具有退黄、降酶的作用。常用剂量:10~15g,外用适量。

13.白花蛇舌草茜草科植物白花蛇舌草的全草。味苦、甘、性寒。归心、肝、胃、大肠、小肠经。功效:清热解毒,散瘀消肿、利湿。

本品单用或与山豆根等伍用治疗病毒性肝炎,具有降酶、退黄的效果。部分患者可出现HBsAg阴转或HBeAg、HBeAb的转换。常用剂量:15~60g。

14.金银花与忍冬藤金银花为忍冬科植物忍冬、红腺忍冬等的干燥花蕾或初开的花。性寒、味甘。归肺、胃、心、大肠经。作用是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用量为6~15g。

忍冬藤为忍冬的干燥茎枝。味甘,性寒。归心、肺、胃经。具有清热、解毒、通络作用。

用忍冬藤60g水煎口服,每日2次,15日为1个疗程,对改善症状体征,恢复肝功能有较好疗效。常用剂量:10~15g,热重者可用至60g。

不良反应:有报道银黄注射液引起过敏性休克至死亡。

15.连翘本品为木樨科植物连翘的果实。性微寒,味苦。归心、肺、胆经。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疏散风热。

用1∶1连翘水煎液糖浆口服10ml,每日3次,1个月为1个疗程,有明显降低转氨酶效果。常用剂量:6~18g。

16.蒲公英为菊科植物蒲公英或碱地蒲公英的全草。味苦、甘、性寒。

归肝、胃经。功效:清热解毒,利湿。用蒲公英煎剂或注射液,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对于肝功能恢复及退黄有显着效果。常用剂量:10~30g。

17.柴胡为伞形科植物柴胡和狭叶柴胡的根或全草。味苦、辛,性微寒。

归肝、胆经。功效: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柴胡有较好的抗脂肪肝、抗肝损伤、利胆、降转氨酶作用。常用剂量:3~10g,口服柴胡颗粒剂小剂量(相当生药0.6g)。

18.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的根及茎。味苦,性微寒。归心、肝经。活血祛瘀,凉血消痛,除烦安神。广泛用于治疗各型肝炎,能改善肝微循环,减轻肝细胞坏死。抑制肝纤维化增生等方面,均有明显作用。常用剂量:5~15g。

不良反应:临床应用丹参制剂引起的各种不良反应,最为常见的是皮肤过敏反应,如皮肤瘙痒、红色丘疹等,严重者可出现尿少甚至昏厥。

19.田基黄是金丝桃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地耳草的全草。味苦、性平。归肝、胆经。功效: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本品单用或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治疗病毒性肝炎,具有明显退黄、降酶效果。

常用剂量:15~30g,鲜品加倍,外用适量。

20.栀子是茜草科植物栀子的果实。味苦,性寒。归肝、肺、胃经。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散瘀。

栀子在临床上多用于肝胆疾病合并有明显黄疸的患者,多为复方制剂,也有单用栀子3~10g治疗黄疸患者。急性黄疸型肝炎时常配用茵陈、黄芩等清热解毒药。在中医方剂中治疗黄疸。肝胆炎症有关栀子复方有: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栀子厚朴汤、黄连解毒汤、大黄消石汤、栀子干姜汤等。常用剂量:

5~10g。

21.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药用大黄和唐古特大黄的根和根茎。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功效:泻下攻积,泻火凉血,活血祛瘀,利胆退黄,止血,解毒。

常用剂量:5~10g。

不良反应:中毒时可见恶心、呕吐、黄疸等。长期大剂量使用有对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的不良反应。孕妇、月经期、哺乳期忌用。

(二)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中药

1.五味子是木兰科常绿灌木五味子或中华五味子的成熟果实。味酸、性温。归肝、肺、肾经。收饮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五味子有明显降低转氨酶的作用,但停药易引起反跳,故宜适当延长疗程或配合其他护肝、抗病毒治疗。

常用剂量:煎服,3~6g;研末服,1~3g。

2.人参是五加科人参属人参的干燥根。味甘、微苦,性微温。归脾、肺、心经。本品是大补元气之重要药物。补气生血、助精养神、生津止渴、补气益肺、强心固脱。用于治疗脾肺气虚、肺肾两虚、心血不足而致健忘失眠、消渴,眩晕头痛,消渴尿频,久虚不复,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症,或平时补虚增强体质。

常用于慢性肝炎、肝硬化或重型肝炎恢复期,可减轻乏力、食欲减退、肝区疼痛、腹胀等症状,并有降低转氨酶、恢复T细胞功能的作用。

每次用量:5~10g。救治危重症15~30g,文火慢煎。不与藜芦、五灵脂、萝卜、茶同用。

3.党参是桔梗科植物党参、紫花党参、川党参的根。味甘、性平。归脾、肺经。功效: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生津、养血。用于慢性肝炎、肝硬化及急性肝炎恢复期,证见乏力、食欲缺乏、便溏者,能明显改善症状。

常用剂量:10~30g。用量过大(每剂超过60g)可致心前区不适和心律不齐。

4.当归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根。味甘、辛,性温。归肝、心、脾经。

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肝炎和肝硬化。

对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生化指标有改善作用,对其他类型肝炎及肝炎合并脂肪肝也有一定疗效。常用剂量:5~10g。

5.地黄本品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干燥根块。生地黄味甘、微苦,性寒。

归心、肝、肺经。熟地黄味甘、性温。归肝、肾经。功效:生地黄,清热凉血、养血生津。熟地黄,补血滋阴、益精填髓。常用剂量:10~30g。

6.甘草是豆科甘草属植物的根和根状茎。味甘、性平。归十二经。功效:和中益气、清热解毒、润肺止咳、调和诸药。常用剂量:3~15g。

7.猪苓是多孔菌科多孔菌属植物,生于阔叶林根部的地下菌核。味甘、淡,性平。归肾、膀胱及胃经。功效:利水渗湿。

由猪苓中提取猪苓多糖注射液肌内注射,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疗效良好。

对肝硬化、腹水、小便不利等,常配茯苓、白术、泽泻、肉桂等,有一定疗效。

常用剂量:5~10g。

8.茯苓是多孔菌科植物茯苓菌的菌核,寄生于粉科植物赤粉或马尾松等的树根上。味甘、淡,性平。归心、脾、肾经。功效:健脾补中,利水渗湿,养心安神。

适用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症肝炎、肝硬化,表现为食欲减退、脘痛腹胀、口中黏腻、大便溏泻或泻而不爽者。常用剂量:6~15g。

9.白芍是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去皮干燥根。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功效:柔肝止痛,平肝阳。白芍具有保肝、降酶作用,常与柴胡、当归、生地黄等配伍。常用剂量:9~18g。

10.枸杞子枸杞子是茄科植物宁夏枸杞、枸杞的成熟果实。味甘、性平。

归肝、肾经。功效:补肾润肺,养阴补血。用于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重症肝炎恢复期及中毒性或代谢性肝病而症见肝肾阴虚证,表现为肝区隐痛、腰膝疲软、头晕目眩、咽干口燥、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常用剂量:6~15g。

11.冬虫夏草本品为麦角菌科冬虫夏草菌的子座及其寄生于蝙蝠蛾科昆虫虫草蝠蛾幼虫上的子实体及幼虫尸体的复合物。味甘、性平。归肺、胃经。

功效:益肾壮阳,补肺平喘,止血化痰。常用剂量:5~1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