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乙肝转阴过七关
13386900000020

第20章 学会用药,使乙肝病毒无处可逃(1)

中医的“肝肾同源”是什么意思

“肝肾同源”,主要是阐述肝与肾二脏关系之密切,其含义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肝、肾二脏之阴可相互滋养,“肝藏血”“肾藏精”,精与血都化源于水谷精微。且精与血在生理活动中还可互生,即肾精可化生肝血,肝血亦可化生为肾精。所以称“肝肾同源”。

二是肝和肾二脏在临床上无论虚证还是实证,其补泻原则二者是兼顾的。另外也有人认为肝与肾两脏,同居于下焦,在生理上自然关系密切,也作为解释“肝肾同源”的理由之一。

由于肝肾二脏生理关系极为密切,当然在病理上也必然相互影响。生理上,肝血须依赖于肾精滋养,肝才能有藏血和疏泄功能活动;反之,也只有肝血充盛,使血化为精,肾精才能充满,肾才能有藏精、主生殖发育等功能活动。所以病理上,当一脏亏损时,另一脏也必然导致不足。如肾精亏损,可导致肝血不足;肝血不足也可引起肾精亏损。

又由于肝肾同居下焦。肝血与肾精互生,二者之阳皆属相火,同源于命门,所以肝阴、肝阳,肾阴、肾阳之间有相互制约的关系,若因某种原因引起一方不足,就可以导致另一方的偏亢;反之一方的偏亢还可导致另一方的不足。如肾阴不足,肝失濡养,可导致肝阳偏亢,见眩晕、头痛脑胀,急躁易怒等,习惯称“水不涵木”。若肝火太盛,阳气有余,亦可伤及肾阴,导致肾阴不足,见头晕耳鸣、腰膝疲软、盗汗等症。由于病理上的相互影响,就决定了在临床治疗肝病与肾病必当二者兼顾,即肝血虚,补养肝血亦当填补肾精;肾精不足,补益肾精亦当滋养肝血。又如肝阳上亢往往是肾阴不足而致,故平肝潜阳,亦当滋补肾阴。只有二者兼顾才能使阴阳平衡,恢复正常生理活动。

中医对乙肝治疗是如何辨证分型的

中医对慢性乙肝主要从临床症状、体征、病因和病机等方面进行辨证分析,主要辨证分型如下:

(1)湿热中阻型:一般属慢性活动性乙肝。临床表现为胁胀,脘闷,厌油,恶心,纳呆,身目发黄,尿黄,大便黏滞或先干后溏,肢体困重,倦怠乏力,舌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数。治疗以清热利湿、疏肝健脾为主。

(2)肝郁脾虚型:慢性迁延性乙肝。临床表现为胁部胀痛,纳食减少,脘痞腹胀,四肢倦怠,大便溏泄,舌淡苔白,脉沉弦。治疗以疏肝解郁、健脾和中为主。

(3)肝肾阴虚型:多见于乙肝后期。临床表现为右胁隐痛,腰酸腿软,头晕目涩,乏力懒言,口燥咽干,失眠多梦,舌体瘦,舌质红,花剥苔或少苔,脉细数无力。治疗以滋肾柔肝、健脾益气为主。

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的优点

中西医结合可发挥两种医学的优势,取长补短,有效避免耐药性的产生,特别是中药多为天然植物药品,不会增加对肝脏的损害,毒副作用相对较小,加上中西医学实质上是一种整体医学,只要在有经验的医生辨证后采用行之有效的经验方,其疗效多能立竿见影。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还有一个优点:可相互减轻副作用,增加疗效。例如西医的抗病毒药物干扰素可引起发热、白细胞减低等症状,中药可减轻其副作用,改善临床症状,促进肝细胞恢复,使干扰素疗效更佳。还有许多降酶药物、退黄药物都是从中药中提炼出来的,且临床效果均较好。另外中西医结合还有一个优点,在治疗上既利用了现代医学的检测手段:客观性强、精确,在给药途径上,西药方便、快速的优点(例如注射);同时也吸取传统医药很强的兼容性:中药可以兼顾抗病毒、抗肝纤维化、护肝等作用,有主有次、灵活调整,从数量到剂量上可以有无穷尽变化的特点,能充分调动人体协调一致的抗病能力,丰富抗病毒的多种手段。它所表现出来的整体性调整,优化功效是无可比拟的,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乙肝治疗在于科学使用药物

乙肝患者用药切忌过多过杂,切勿有病乱投医、滥用药,换药不宜太勤。选用抗病毒药、增强免疫药、活血化瘀药、抗纤维化和促进肝细胞再生药物时,一定要由医生指导。一般轻型急性乙肝预后良好,大多数能够痊愈,因而用药宜简。无症状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须要做好自我保健,一般不需用药。若食欲明显下降,且有呕吐者可静脉滴注10%~50%葡萄糖液和电解质等。对重型乙肝要及时发现和抢救。目前西药治疗乙肝主要使用干扰素抗病毒,再辅以一些促进肝脏恢复的药物。在治疗上用药必须遵从医嘱,切不可断续用药,用药期间要定期复诊检查,以确认乙肝进程和药物疗效。

急性乙肝与慢性乙肝的用药

急性乙肝与慢性乙肝的用药是不同的。由于急性乙肝的病程经过有很大的自限性,所以治疗应该简单一些,以保护肝细胞和促进黄疸消退为基本原则,不能进食或食欲很差的患者可适当静脉补液,辅以维生素的补充。由于大多数药物的代谢都在肝脏进行,过于繁杂的用药,势必加重本来已有病的肝脏负担。

慢性乙肝的治疗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保护肝细胞的治疗和抗病毒。保护肝细胞可选用各种具有降低转氨酶作用的制剂。临床上常用的降转氨酶药物有联苯双酯及五味子制剂、垂盆草、山豆根和甘草制剂等。对那些活动性乙肝以及病毒复制指标[如HbsAg和(或)乙肝病毒DNA]阳性的患者,可考虑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抗病毒治疗的目标为抑制HBV复制,改善肝组织病变,防止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

乙肝治疗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

乙肝患者首先要认识到,乙肝是一种严重的但可以治疗的疾病,并要有与它打持久战的准备。乙肝的治疗必须明确目标,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共同朝着治疗目标不断努力。

慢性乙肝治疗的首要目标是清除或持续抑制乙肝病毒。研究证实乙肝病毒对肝脏的损伤程度与人体血液和肝脏中活跃的病毒数量息息相关。所以,尽早接受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治疗是抑制病毒活性、控制疾病进展的关键所在。在临床上,乙肝治疗的短期目标是能减轻肝脏炎症反应,防止肝硬化,血清学转换或DNA转阴;长期目标则是避免谷丙转氨酶(ALT)的再活动,以防治因肝组织炎症、坏死、病变活动导致的肝脏失代偿以及防止肝硬化或肝癌的发生。

如何正确服药才不伤肝

药品其实也是一种毒物,包括中药,“是药三分毒”。药品最后都需经过肝脏的代谢排出体外。即使是皮肤科医生给的涂在皮肤上的药膏,只要吸收了最终都将由肝脏处理,经过肠道、肾脏等排出体外。

而且药物在肝脏中还不仅是“废物处理”,许多药物是在肝脏中的一系列酶的作用下,被“活化”后才起药理作用的。“用药如用兵”,用药时应仔细权衡。如果涉及到损肝药,患者应定时做肝功能检查。现将有损肝脏常见药物列举如下。

(1)苯唑西林:又称苯唑青霉素,若用量过大,疗程较长,可能在用药5~24日后发生中毒性肝炎。

(2)红霉素:很容易进入肝细胞而引起肝损害。有2%~4%患者会酿成胆汁淤积性黄疸,主要是过敏所致,大多在用药10~14日或重复用药过程中,出现发热、恶心、呕吐、腹痛,继而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和皮肤瘙痒等症。同时,转氨酶、胆红素和磷酸酶也会升高。

(3)四环素:若用量过大,可引发中毒性肝炎。患有肾盂肾炎的妊娠后期妇女若用大剂量四环素,有时会导致肾衰竭,甚至死亡。

这是由于妊娠妇女异常需要蛋白质,但在肝脏受到损害时大剂量使用四环素,极易在氨基酸聚合前,特别是核糖核酸复合物与核糖体结合阶段,干扰了蛋白质合成,并抑制脂肪从肝脏的转运而造成脂肪肝等。故静脉滴注四环素一般每日用量不能超过1克,口服量不能超过2克,并要定期检查肝、肾功能。对肾功能不全或妊娠后期者应禁止使用。

(4)对乙酰氨基酚:又称扑热息痛,为目前首选的解热镇痛药,但每日用量不能超过2克,方为安全。若正常人一次服用6~10克,即可引起大范围肝组织坏死,甚至肝衰竭。主要是由于它的代谢产物乙酰对苯醌的积蓄,造成对肝脏很强的毒性之故。使用该药需禁酒。阿司匹林如果每日用量达到3~5克,也会导致急性肝损害,特点是出现黄疸和转氨酶升高。同样应禁酒。

(5)氯丙嗪:是常用抗精神病药物之一,易引起肝内胆汁淤积。

80%~90%的患者在用药1~4周内,会出现发热、皮疹、黄疸与消化道症状。少数患者会因肝衰竭而死亡。

(6)甲基多巴:为治疗高血压药物,其毒性反应可引起重度肝炎,尤以30~60岁女患者居多。一般在服药后1~3周内,出现黄疸和转氨酶升高,甚至导致肝坏死。有时还会罹患慢性活动性肝炎和坏死性肝硬化,但这种情况属变态反应,与剂量无关。另外,奎尼丁、胺碘酮也可致肝损害。

(7)异烟肼:是常用的抗结核病药之一,对其过敏者服用后,易引起严重的药源性肝炎,甚至发生致命的肝坏死。一般在用药后1~2个月内出现恶心、呕吐、厌食、肝区疼痛、腹胀、黄疸等。严重者若未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因为这些患者的肝脏中,只含有少量的乙酰转移酶,以致异烟肼不能及时代谢、排泄,从而蓄积中毒。如将异烟肼与利福平合用,有时会引起急性重型肝炎,而且发生率可达25%左右。

其特点为用药后6~10个月内出现黄疸,接着发生昏迷,转氨酶为正常值的26~80倍。这是因为抗结核病药利福平能促使异烟肼加速代谢为乙酰肼,而乙酰肼对肝脏的毒性甚强,加之异烟肼本身对肝脏也有毒性,以致使毒性剧增。

(8)酮康唑:又称里劳素,为广谱抗癣菌药之一,但可明显引发中毒性肝损害。口服后出现恶心、乏力、食欲缺乏,皮肤及巩膜黄染;外用部位呈现皮肤红肿、瘙痒加剧,特别是以往有肝炎病史或饮酒者,可加重病情。发生此现象者以大于40岁的女性居多,疗程越长发病率越高,病死率也很高,故应慎用。

此外,磺胺类、激素类、氯霉素、可林霉素、吲哚美辛、布洛芬、保泰松、西咪替丁、雷尼替丁与门冬酰胺酶等,也会引起中毒性肝细胞损害。药物引起的轻度和中度肝损害,一般停药1~3个月后,肝功能可恢复正常。一旦发生重度肝损害,应立即停药,并去医院治疗。

某些中药或中成药引发的肝病同样不容忽视。例如服用泽泻,注射四季青,会引起胆红素代谢障碍而发生黄疸;川楝子、苍耳子、黄药子、雷公藤、草乌等,可引起中毒性肝炎;千里光可造成肝内血管闭塞;桑寄生、姜半夏、蒲黄、天花粉、山慈菇,可引起肝损害;农吉利提取物、野百合碱等,会引起急性肝炎;复方青黛丸、壮骨关节丸、华佗再造丸、大活络丹、小柴胡汤等,均可导致肝损害。

乙肝治疗要以抗病毒为中心

乙肝治疗要从保肝降酶转到以抗病毒为中心。慢性乙型肝炎最根本的病因是患者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因此,最根本的治疗就是抗病毒治疗。但是,有些患者对于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存在怀疑或是有种种顾虑,不进行抗病毒治疗,只关心保肝降酶治疗,满足于化验单上转氨酶正常。实际上,保肝降酶治疗或许能在一定时期内使病情得到缓解。但是,肝脏中的病毒一直存在,很难真正治愈肝炎,肝功能的正常也只能是暂时性的,过不了多久,肝功能又会波动起来。

因此,不要主观地排除抗病毒治疗方案,如果病情处于抗病毒治疗的最佳时机,就应该义无反顾地进行抗病毒治疗,否则就会流于“治标而不治本”。

盲目用保肝药干扰肝病的治疗

长期滥用保肝药物还会增加患者对药物的依赖心理,进而干扰肝病的治疗和用药。目前市场上保肝药品种类很多。常用的保肝药有维生素类、促进肝脏解毒的、促进能量代谢的、促进蛋白质合成的、抗脂肪肝的及抗纤维化的药物等。这些药物有数百种之多,应选择那些针对发病机制而发挥作用的,且临床证明确有疗效的呢?

一般以下四种情况最好不要应用保肝药:有病毒复制活跃的慢性乙肝、丙肝患者,这些人的转氨酶升高幅度并不大,应及时给予抗病毒药,病毒被抑制,转氨酶会自然下降,肝脏炎症也会好转。自身免疫性肝病,包括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等,一般的保肝药没有治疗价值。失代偿肝硬化,保肝药难于起效。脂肪肝,常用的保肝药基本无效或疗效不确切。

总之,保肝药不是保健品,需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患者不能擅自选用。有些肝病患者,治病心切,有多吃药、吃好药的错误心理。

其实再好的药,如果不对症,和毒药没有两样。长期不合理地使用保肝药,只能加重肝脏负担,使病情加重,有的还会扰乱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使病变恶化。

乙肝抗病毒治疗应具备三个条件

简单地讲,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如果病毒复制活跃,HBV(乙型肝炎病毒)为阳性,就应当进行抗病毒治疗。

如果ALT(谷丙转氨酶)正常并且肝活检未发现肝组织有明显炎症活动,虽有血清e抗原或者HBV-DNA阳性,只表明是乙肝病毒携带者或者是慢性乙肝静止期,暂时不必抗病毒治疗,但需要定期到医院复查。一旦出现转氨酶异常再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