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乙肝患者健康箴言:明明白白治乙肝
13386800000002

第2章 明白怎样得的乙肝(1)

1.乙肝到底是怎样传染的?

我国乙肝患者(包括乙肝病人和乙肝病毒携带者)超过1亿3千万,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约占人口总数的10%。如此众多的乙肝病例到底是怎么得的?

一、多数乙肝并不是在日常生活接触时传染的在人们心目中,好象乙肝是一种可怕的传染病,一旦知道谁得了乙肝,生怕传染给自己,躲避不及。用人单位、学校大都劝其下岗或离校,给乙肝患者带来心理上的沉重打击。殊不知日常生活中与乙肝患者一般性接触,诸如握手、交谈、共事、共餐、一同上课等等,并不会导致乙肝传染而发病。乙肝传播的主要途径是来源于父母一方的家族性垂直传播,另外血液传播、医源性传播(手术、扎针、镶牙等等)、性传播也占一定比例。

二、成人感染乙肝的机会不少,但是极少成为乙肝患者乙肝患者的血液、体液(汗液、唾液、尿液、精液等)都可能带有乙肝病毒,而乙肝患者广泛存在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在日常接触的物品中,如汽车扶手、门把手、卧具等等,都有可能带有乙肝病毒。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乙肝病毒在所难免。在我国感染过乙肝病毒的人数多达60%以上,他们大多是在不知不觉中感染上的,却又极少成为真正的乙肝患者,基本上都是一过性感染。成年人机体免疫机制健全,免疫功能完善,病毒一旦进入体内,凭借自身强有力的免疫识别和防卫能力,即可将乙肝病毒彻底清除,不留隐患,他们可能在日后的某一次体检化验时,发现乙肝病毒的抗体为阳性。最能说明成人不怕乙肝病毒的实例是乙肝患者的配偶很少得乙肝。在我们调查的200多对乙肝夫妻中,两方都患病的几率仅有6%,这与国内其他类似调查结果基本一致。乙肝夫妻接触之密切,非他人所能比,为何一方有乙肝,另一方却很少得乙肝呢?乙肝病毒对于成人威胁并不大,这主要源于成人所具有正常免疫机制,使得乙肝病毒无可奈何。据不完全统计,成人感染乙肝病毒后,成为乙肝患者的几率仅有2%~3%;而婴幼儿感染乙肝病毒,几乎100%会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并且多为终身携带。

三、胎儿、婴幼儿、儿童期感染乙肝最危险年龄越小,感染乙肝病毒后,危险越大。由于小孩机体发育不全,免疫系统也不完善,抗病能力薄弱,对于乙肝病毒没有识别能力,一旦乙肝病毒入侵,很难动员、调动机体免疫体系,进行有效地防卫,乙肝病毒往往长驱直入,根植于人体肝脏,与肝细胞发生整合,形成顽固、甚至于永久的病毒携带状态。胎儿在母体子宫中感染乙肝病毒(即宫内感染),几乎都会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有可能终身携带而不显性发病,也有可能在青少年时期或中年时间突然发病成为显性肝炎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免疫机制日臻完善,乙肝病毒对于人体的威胁也就越来越小,儿童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乙肝病毒的威胁性依次减少。因此,乙肝预防的重点,一定要放在婴幼儿上,新生儿一出生,就按计划免疫程序接种乙肝疫苗。四、乙肝家族聚集性非常普遍我国乙肝高发,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家族聚集性,家族中一旦发现一例乙肝,可能顺藤摸瓜,以其血缘关系亲近为线索,找到一个乙肝“关系网”,如母亲为乙肝,其子女、兄弟姐妹中,可能还会查出几个乙肝患者。据统计,有乙肝家庭成员的家族,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检出率要比普通家族高出6.8倍,乙肝的家族聚集现象仅用家庭成员之间的日常生活接触(如共用家具、餐具等)机会多、感染几率大来解释显然不够,乙肝父母所生小孩,即便是出生后各居一方,长大后依然有些孩子都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因此,家族内的血统遗传因素决不能被忽视,乙肝患者的直系亲属具有明显的遗传-免疫缺陷,决定其极易感染乙肝,并成为慢性病毒携带者。

五、乙肝患者多来自于父母的证据

(1)垂直传播。由于母亲有乙肝,子女也患乙肝的几率极高。

母婴间的传播称为母婴垂直传播。我国乙肝患者的近一半是通过这种方式传播的。母婴间传播的主要途径有围生期传播(婴儿皮肤破损、胎盘小的渗漏引起血液播散;分娩时羊水的污染等)、胎盘宫内感染、种系传播。

(2)水平传播。生活的密切接触是乙肝父母将乙肝病毒传播给子女的又一因素,因为乙肝病毒存在于父母的血液、体液中,密切的接触很有可能使小孩感染上乙肝病毒。以前乙肝的母婴垂直传播普遍公认,父婴垂直传播尚不为重视和公认。但是随着大量临床调查和乙肝病毒遗传特点的深入研究,发现父婴垂直传播现象也相当普遍,其主要依据是:父亲为乙肝,而母亲为正常人,母亲怀孕后,由于种种原因,胎儿流产,流产的胎儿进行血液及肝脏组织检查,发现其中大部分胎儿都已携带有乙肝病毒。这一点为乙肝病毒的种系传播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3)子代和父母病毒结构、类型相一致。对于乙肝家族中乙肝患者的血液、体液进行脱氧核糖核酸分析,发现乙肝病毒基因片段(S区nt451~600段)核苷酸同源性高达98%以上。这说明家族内部流行的乙肝病毒具有同源性。

2.急性乙肝为何会变成慢性?

急性肝炎转变成慢性肝炎的原因比较复杂,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隐性发病,诊断治疗不及时。这是比较多见的原因。相当多的人,感染乙肝病毒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隐性的乙肝患者症状轻微,不出现黄疸,仅有短期疲乏或食欲不佳,未及时就医或被医生忽略,一经发现已转变成慢性。乙肝和丙肝的亚临床感染者尤为常见。

(2)急性期疗程不够,治疗不彻底,休息时间不够。有的病人病情稍有好转,就参加工作,尤其过早参加体力劳动,加重了肝脏负担,使病程延长。

(3)治疗肝炎的同时忽略了合并症的治疗。当肝炎合并活动型肺结核、溃疡病、胆囊炎、风湿病等,如果只治疗肝炎,不治疗肺结核等病,肝脏病变恢复较慢。

(4)治疗过程中使用对肝脏有害的药物,加重了肝脏负担。如安眠药(苯巴比妥等),某些抗结核病药(异烟肼等)可造成对肝细胞的损害。

(5)滥用激素。不适当地使用(不遵医嘱)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强的松)、地塞米松等,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使急性肝炎反复发作,成为慢性肝炎。

(6)肝炎类型不同。乙肝和丙肝发展成慢性肝炎的可能性较大。而甲型肝炎、戊型肝炎尽管一般说不会变成慢性肝炎,但近期报道,也有慢性化者。

(7)年龄因素。新生儿和老年人患肝炎后,因免疫功能不健全或减退,肝脏的解毒等生理功能削弱,机体不能及时消灭进入体内的肝炎病毒,反复发作成为慢性肝炎。

(8)性别因素。男性较女性乙肝患者易慢性化,女性较男性丙肝患者易慢性化。

(9)嗜酒和营养不良。患病前长期大量饮用烈性酒,病后稍有好转就继续饮用,使病肝加重损害。有人做过调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每天饮酒超过50克,就可能出现肝功能损害。饮食中蛋白质供应不足,受损肝脏得不到修复物质,病期会延长。

急性肝炎转为慢性肝炎,因素虽多,但相对的免疫缺乏是肝炎发展成慢性肝炎的关键。

3.如何判断乙肝传染性的大小?

现在,可以通过分析患者血中乙肝病毒的具体抗原及其含量,来说明和证实乙肝病毒传染性大小。具体方法是使用酶联免疫、聚合酶链反应及斑点杂交等技术,测定乙肝病毒的抗原成分。如果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均可认为乙肝病毒处于高传染期。

(1)乙肝“两对半”(乙肝病毒五项指标)检查时,出现“大三阳”的情况,即表面抗原(符号是HBsAg)、e抗原(符号是HBeAg)和核心抗体(符号是抗HBc)同时阳性(+号表示)。这是乙肝病毒经典的组合模式,其中e抗原阳性是乙肝病毒复制的直接证据,这种情况出现表示体内有乙肝病毒复制,传染性强。

(2)乙肝“两对半”检查时,出现“小三阳”的情况,即表面抗原、e抗体(符号是抗HBe)和核心抗体阳性;同时,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符号是HBVDNA)呈阳性,说明乙肝病毒有变异情况发生,虽然e抗原为阴性,但是,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阳性,足以说明乙肝病毒仍处于复制阶段,传染性强。

(3)乙肝“两对半”检查,出现表面抗原、核心抗体阳性,甚至于只有核心抗体为阳性时,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检测仍为阳性,依然反映乙肝病毒仍处于复制阶段,传染性强。

(4)乙肝“两对半”检查,只有核心抗体为阳性,但是核心抗体的免疫球蛋白M(符号是抗HBcIgM)为阳性,也说明具有传染性。

(5)乙肝“两对半”检查全部为阴性,但是肝功能检查异常,进一步检查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或抗HBcIgM为阳性,也可说明乙肝病毒仍具有传染性。

(6)如果血液乙肝病毒检查没有发现阳性指征,但是,肝功持续异常,经肝组织活检,发现乙肝病毒e抗原或核心抗原为阳性,仍可证明乙肝病毒有传染性。

乙肝患者传染性的大小,主要是针对乙肝患者怀孕、献血、手术、镶牙等等情况而言。例如,乙肝孕妇若占上述6种情况之一,其所生的新生儿,不经特殊处理,几乎100%被传染上乙肝,并长期潜伏,直至发病。衡量乙肝患者是否传染的最重要指标是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和e抗原,无论什么情况下,只要这两项指标呈阳性,就可认为具有传染性。还有一些虽然诊断意义大,但尚无法检测或检测技术不稳定的指标,如核心抗原(HBcAg)等,目前尚不能推广。

4.感染乙肝病毒就会得病吗?

由于我国人口中,1/10的人携带有乙肝病毒,其血液、体液、分泌物都有不同程度的传染性。所以,日常生活中和乙肝患者接触是在所难免的事,任何一个人随时都有可能被感染。一旦感染乙肝病毒,只有少数可能发展为肝炎,大多数人可能以亚临床感染或既往感染形式存在。是否成为乙肝患者和每个人感染的乙肝病毒数量、毒力和感染方式等因素不同外,每个人的身体素质、免疫反应状态,在乙肝病程转归上起着重要作用。

(1)如果患者机体的免疫调控功能正常,一旦乙肝病毒侵入人体,便会很快被特异性的抗体(表面抗体的抗-前S)所中和,那么这个人除在肝细胞遭攻击破坏时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外,随着乙肝病毒被清除,感染马上被中止,随着肝细胞的修复,病情就趋向痊愈。

(2)上述过程中,如果乙肝病毒数量较少,毒力较弱,仅部分肝细胞受损,临床可表现为无黄疸型肝炎或无明显临床症状发生。

感染病毒后,产生抗乙肝表面抗原的抗体(抗-HBs),能够使人体对乙肝病毒产生较为持久的免疫力。

(3)上述过程中如果乙肝病毒数量较多,毒力较强,有较多肝细胞受损,则临床表现为黄疸型肝炎。

(4)如果人体免疫功能较低下,病毒得不到彻底清除,肝细胞不断地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则表现为慢性迁延性肝炎。

(5)如果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抗体(表面抗体及抗前S抗体)形成不足,不能有效地中和循环中的乙肝病毒,细胞毒T细胞不能消灭和清除肝细胞内的乙肝病毒;还由于抑制性T细胞功能亦低下,无法阻止乙肝病毒与肝细胞膜结合产生肝细胞膜特异性抗体,导致肝细胞持续损伤;另外大量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使肝细胞和其他器官脏器亦遭受更严重、持久的损害(如肾小球肾炎、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等),则表现为慢性活动性肝炎。

(6)如果机体免疫功能严重失调,初期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增强,对大量入侵的乙肝病毒和感染的肝细胞发生强烈的免疫反应,造成大量肝细胞坏死。随之细胞免疫功能衰竭,非特异性免疫反应降低;T、B细胞功能失调,激发免疫复合物反应及ADCC作用;再加上肿瘤坏死因子、血清抑制因子、中分子物质的聚集,内毒素血症和微循环障碍等多因素的交叉协同作用,导致肝脏大块坏死、萎缩,患者表现出血、昏迷,即发展为重症肝炎。

(7)如果人体免疫功能发生耐受和麻痹,虽然肝细胞里有乙肝病毒在复制,而机体却缺乏有效的免疫反应,肝细胞没有或仅有轻度损伤,则表现为慢性无症状带毒者。

5.怎样确诊乙肝?

如果抽血化验检查有以下任何一项阳性者,可诊断为现症乙肝病毒感染,即所谓的乙肝。①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②血清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阳性或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聚合酶阳性。③乙肝病毒e抗原(HBeAg)阳性。

④血清乙肝病毒核心抗体免疫球蛋白M(抗HBcIgM)阳性。⑤肝穿刺肝细胞活检发现HBcAg阳性和(或)HBsAg阳性,或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阳性。确定乙肝诊断后还须明确是急性还是慢性乙肝,有时急性乙肝和慢性乙肝急性发作两种临床表现相似,容易混淆,两者鉴别诊断可参考下列动态指标,具有其中一项即可诊断为急性乙型肝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滴度由高到低,消失后抗HBs阳转;急性期抗HBcIgM滴度高水平而抗HBcIgG阴性或低水平。

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超过半年(或其他乙肝病毒抗原指标呈阳性大于半年),且B超等检查提示慢性肝损害,即可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