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乙肝患者健康箴言:明明白白治乙肝
13386800000019

第19章 明白乙肝的轻重程度(5)

16.检查尿二胆有何临床意义?

尿二胆是指尿胆原和尿胆红素,正常情况下,24小时尿胆原少于3.5毫克,一般定性试验为1∶20以下,呈弱阳性。尿胆红素呈阴性反应。检查尿二胆的临床意义如下:①在肝细胞损害时,尿二胆均可升高,其中尿胆红素的升高早于血清胆红素的升高,病毒性肝炎黄疸前期86%阳性,在黄疸未完全消失前即已消失,故尿胆红素的检测有助于肝炎的早期诊断和预后的判断。尿胆原能灵敏地反映肝细胞损害程度,是早期发现肝炎的简易有效的方法,较尿胆红素更灵敏。②在阻塞性黄疸或肝内胆汁淤积时,尿胆原可明显减少甚至消失,而尿胆红素却阳性,若尿胆原持续阴性超过1周的阻塞性黄疸,应考虑恶性胆道阻塞。③溶血性黄疸时,由于胆红素形成增多,由肠道吸收的尿胆原也增多,故尿胆原强阳性,而尿胆红素阴性。

17.乙肝病人的血常规有何变化?

由于乙肝病毒对人体的损害是多系统的,感染后可以对骨髓的造血功能产生影响,所以多数乙型肝炎病人的红细胞、白细胞总数是下降的,尤其是肝硬化病人,由于合并脾功能亢进,可以出现三系(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均明显减少。但在急性肝炎初期白细胞总数可以正常或略高,一般不超过10×109/L,黄疸期白细胞总数减少,分类为淋巴及大单核细胞升高,可见异常淋巴细胞。重型肝炎病人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加,与并发感染、内毒素血症及肝细胞坏死有关。

18.血清白蛋白测定有什么意义?

血清白蛋白正常值为35~55克/升。由于只有肝脏才能合成白蛋白,所以存活的肝细胞数越少,合成的白蛋白也就越少。因而,血清白蛋白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肝细胞的合成功能。但肝脏疾病时,血清白蛋白的改变发生较慢,这是由于白蛋白的半衰期(血清中消耗半数白蛋白所需的时间)为19~21天。因此,急性肝细胞损害时,白蛋白量并不降低。即使白蛋白的产生完全停止,在8天以后血浆白蛋白浓度仅降低25%。所以,对急性肝损伤,血清白蛋白测定不是一个灵敏的指标,往往在肝脏慢性和严重损害时才有所反映。在慢性肝病中(如慢性活动性乙肝和肝硬化)的特点为白蛋白降低,而球蛋白增高;在代偿期肝硬化和静止期慢性肝炎时,白蛋白和球蛋白可在正常范围内。

19.测定前白蛋白含量的意义是什么?

血清中前白蛋白含量正常值为280~350毫克/升。前白蛋白由肝脏合成,半衰期为1.9天,其血清浓度是反映肝脏合成功能的敏感指标。在急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时,血清前白蛋白均可低于正常值。肝炎恢复期血清浓度的恢复早于白蛋白。但在急性肝炎患者血清前白蛋白量一般不低于150毫克/升。如血清前白蛋白含量低于100毫克/升,常预示肝脏合成功能较差,可能有重度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存在。血清前白蛋白降低较白蛋白早且幅度大,是早期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的敏感而良好的指标。脂肪肝患者的血清前白蛋白值一般在正常范围内。

20.球蛋白升高或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就是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吗?

正常球蛋白值为20~30克/升,白蛋白/球蛋白比例为1.5~2.5∶1。有人把球蛋白升高或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误以为就是肝硬化的确诊依据。其实并非如此,应该看白蛋白和球蛋白的具体数值。

如果进一步分析蛋白电泳可发现球蛋白中还包括α1球蛋白、α2球蛋白、β球蛋白和γ球蛋白。慢性乙肝时以γ球蛋白升高为主。此外,γ球蛋白升高还可见于:①自身免疫反应,自身抗体形成过多;②从肠道内吸收过多的细菌抗原等,刺激B淋巴细胞,形成过多的抗体;③血浆白蛋白降低,γ球蛋白相对增加。在慢性活动性肝炎和失代偿的肝炎肝硬化时,γ球蛋白增高最为显着,在血吸虫病和酒精性肝硬化失代偿期也常增高,而在各种原因的代偿期肝硬化时常正常。在急性肝炎时γ球蛋白正常或暂时性轻度增高,如持续性增高,提示向慢性发展。

21.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在慢性乙肝中有何意义?

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包括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Ⅴ、Ⅶ、Ⅸ、Ⅹ因子等。在肝实质细胞损害时,这些凝血因子可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在临床上,以测定凝血酶原时间来表达检测肝细胞的贮备功能。本试验的临床意义有:

(1)凝血酶原时间的测定不是一个灵敏的肝功能试验,但与肝细胞损害程度有一定的关系。如明显延长,在排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情况后,表示肝细胞损害严重,预后较差。

(2)在严重肝病,特别是暴发性肝炎时,如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都降低,血液内有纤维蛋白的裂解产物出现,则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证据。

(3)在部分肝细胞性或阻塞性黄疸患者中,都可有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如肌内注射足量维生素K,24~48小时后恢复正常,则阻塞性黄疸的可能性较大。

22.血清碱性磷酸酶检测有何意义?

正常人血清内的碱性磷酸酶主要来自肝脏和骨骼,还有小部分来自小肠,妊娠期胎盘也分泌碱性磷酸酶。正常值成人小于110国际单位/升,儿童高2~3倍。

慢性肝炎时,碱性磷酸酶大多正常或微增;如同时伴有肝内胆汁淤积,则碱性磷酸酶活力可见升高。因此,根据碱性磷酸酶测定,结合临床和其他肝功能试验,对于鉴别阻塞性和肝细胞性黄疸有一定参考价值。

阻塞性黄疸时,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骨骼系统出现肿瘤,如骨肉瘤、骨癌等时,碱性磷酸酶增高较肝病时明显。另外,骨折时也增高。妊娠妇女及儿童时期碱性磷酸酶也显着增高,这与骨骼生长发育程度有关,应注意鉴别。

但以下两方面需值得注意:

其一是肝内病变,如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肝脓肿等肝内占位性病变范围越广泛,则酶活力增高越明显。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药物所致的肝内胆汁淤积,酶活力常显着升高,有时与肝外胆管阻塞无法区别。特别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时,碱性磷酸酶增高比黄疸先出现,且增高甚为显着。

其二是肝外病变,血清内碱性磷酸酶活力常增高,其增高程度与胆管阻塞的程度有关。例如由于癌肿(特别是胰头癌)造成完全性阻塞,患者碱性磷酸酶活力显着增高;而由胆道结石或炎症所致的阻塞,一般为不完全性或间歇性。因此,碱性磷酸酶增高程度比癌性阻塞时为低且呈波动性。

23.检测γ-谷氨酰转肽酶有何意义?

γ-谷氨酰转肽酶GGT具有很重要的生理功能,对于氨基酶和蛋白质的吸收、分泌和合成都是必需的。γ-谷氨酰转肽酶在肾内含量最高,胰腺次之,肝脏又次之。

急性病毒性肝炎时,γ-谷氨酰转肽酶常轻度或中度增高,其变动一般与转氨酶平行。恢复期酶活力趋于正常,如持续增高,常提示发展为慢性肝炎。在胆汁淤积性肝炎患者中,γ-谷氨酰转肽酶常明显增高,可达正常值的10倍以上。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非活动期,酶活力大多正常,而活动期则大多增加。因此,γ-谷氨酰转肽酶可作为反映慢性肝炎活动性的指标之一。原发性肝癌时γ-谷氨酰转肽酶改变颇为突出,60%~90%患者的酶活力升高,其阳性率一般略大于碱性磷酸酶。

肝外梗阻性黄疸,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极度升高达正常值的10倍以上,阳性率达96.5%~100.0%。阻塞发生越快、越完全,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上升越迅速和显着;梗阻一旦被解除,γ-谷氨酰转肽酶会大幅度下降。药物性肝内胆汁淤积时,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显着升高,严重者可达到肝外梗阻水平,应引起注意。

24.化验乳酸脱氢酶和胆碱酯酶有何意义?

乳酸脱氢酶(简称LDH)广泛存在于机体各组织中,在一些肝胆疾病时血清乳酸脱氢酶活力可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但在其他脏器病变或恶性肿瘤时乳酸脱氢酶也常增高,故缺乏特异性。

正常值成人为45~90国际单位/升,新生儿、儿童及老年人要高些。

胆碱酯酶主要由肝脏所产生。肝实质损害时,由于肝内合成减少,酶活力可能降低。本酶对于诊断肝炎或其他肝病的灵敏度不逊于转氨酶和其他肝功能试验,对于估价肝脏的储备功能和肝病的预后有帮助。在肝硬化失代偿期和重症肝炎时,酶活力常显着下降。

25.糖代谢检测对肝病的诊断有何意义?

肝脏在糖代谢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它具有调节机体糖的贮存和分布的功能,是维持血糖相对稳定的主要器官,使各组织能够不断地得到葡萄糖的供应。在空腹状态时,肝脏释出的葡萄糖是血糖的惟一来源。肝脏在机体糖代谢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影响,在肝脏病变时糖代谢也必然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但是由于肝脏对于糖代谢的调节具有相当大的代偿能力,因此在轻度或中度肝损害时,并无显着的血糖改变。血糖降低,可见于严重的暴发型肝炎、巨块或广泛浸润的原发性肝癌或肝糖原累积病。血糖增高可见于肝硬化并发糖尿病病人中。在部分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肝硬化病人中,可有糖耐量减退现象。在检查肝病病人糖代谢功能的试验中,有葡萄糖耐量试验及半乳糖耐量试验,以半乳糖耐量试验最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