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乙肝患者健康箴言:明明白白治乙肝
13386800000014

第14章 明白乙肝的异常表现有哪些(3)

肝源性腹泻的特点有以下几点:①每日大便1~3次,清晨和早餐后连续排出,量不多,夜间不排便。②大便稀薄不成形,多为溏泻或脂泻,肉眼观察无脓血。脂泻明显时大便有油光。③不伴腹痛或仅有轻度腹痛,便后即缓解,无里急后重症状。但排便不畅,每次排便时间长达10~20分钟。④大便常规检查多无异常发现。⑤抗炎止泻类药物治疗后效果不佳。⑥可伴乏力、肝区痛、恶心、呕吐、排气多等肝病表现。

凡遇上述症状,即应速去医院进行肝功检查,以明确诊断。

21.何谓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

肾小球肾炎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肾小球疾病,是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常见病因。近年来发现16%~18%的肾小球肾炎由于感染了乙肝病毒所致。由乙肝病毒引起的肾小球肾炎称为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HBV相关肾炎)。目前认为,这是乙肝病毒抗原和相应的抗体发生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着于肾小球,激活补体引起一系列变化所致。常见于慢性乙型活动性肝炎和乙肝病毒携带者。

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的临床表现因不同病型和病期而异,除有病毒性肝炎症状体征外,可有肾脏损害的征象,如高血压、浮肿等。化验可见蛋白尿、血尿和管型尿,重者尿素氮升高。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并发肾炎时,表现与原发性肾炎相似。

本症治疗棘手,对糖皮质激素及细胞毒性免疫抑制剂大都耐药,以致可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但本症有一定自限性。最近有报道,干扰素α对本症有一定疗效。

22.乙肝病人为何易并发胆道感染?

病毒性肝炎并发胆囊炎、胆管炎发生率较高,有报道可达30%,甚至更高。其胆囊炎、胆管炎有以下两种形式:

(1)无菌性:为肝炎病毒随胆汁分泌排泄入胆道,侵犯胆道系统所致。临床上通常无细菌性胆道感染的症状和体征,仅B超检查提示胆囊壁毛糙、增厚、呈双边征、胆囊收缩功能减退等。炎症随肝炎恢复而好转、消退。因此有人认为这种由肝炎病毒引起的无菌性胆囊炎、胆管炎属于肝炎病变的一部分,不必治疗。

(2)细菌性:病毒性肝炎时胆汁分泌不足,胆汁成分的改变使胆囊排空的反射发生障碍;肝脏库普弗(Kupffer)细胞吞噬功能减退,肠道内细菌不断经肝门静脉进入肝脏随胆汁排入胆道,侵犯胆道系统引起细菌性胆囊炎、胆管炎。病毒性肝炎中尤以重型肝炎更易并发细菌性胆道感染,有报道其发生率达14.75%。临床上表现有发热、右上腹痛。疼痛一般呈阵发性绞痛或持续性钝痛,黄疸加深、胆囊区压痛,黑菲(Murphy)征阳性。原有肝炎症状也可加重。实验室检查示白细胞计数增高,十二指肠引流液可查及白细胞、脓细胞,细菌培养阳性。B超检查可见胆囊炎、胆管炎征象,有的可见结石征象。

总之,病毒性肝炎易并发胆道感染,一是与肝炎病毒侵犯胆系有关;二是由于肝炎时胆道生理功能改变,防御功能减退,细菌侵犯所致。病毒性肝炎合并细菌性胆道感染可使病情加重,病程延长,对预后带来不良影响。

23.肝源性糖尿病是怎么回事?

因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而引起的糖代谢紊乱,加上环境因素、病毒、化学毒物引起自身免疫反应异常,最终导致胰腺中胰岛B细胞功能失调,临床上出现尿糖,空腹血糖增高。这种继发于肝实质损害,而发生的糖尿病称为肝源性糖尿病或肝性糖尿病。

肝炎并发糖尿病的发病率为5%~10%,肝硬化引起糖尿病的发病率可达30%~40%。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是肝源性糖尿病及慢性肝病患者葡萄糖耐量异常的主要原因。另外,肝炎病毒侵犯胰腺,也可能影响胰腺的内分泌功能,与肝源性糖尿病的发生有关。病人在治疗肝病过程中吃糖过多或输入葡萄糖过量,造成胰岛细胞长期负担过重,发生功能障碍也会引发糖尿病。

24.肝源性溃疡病是怎样发生的?

慢性肝病与消化性溃疡都是十分常见的疾病,过去认为两者同时发生机会并不多。近年来,随纤维胃镜检查的开展,发现两者合并发生并非少见,合并发生率约17%~30%,显着高于一般人群,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故有人将其称之为肝源性溃疡病。

慢性肝病为什么易合并发生消化性溃疡呢?据研究,与慢性肝病本身有关。国内许多学者认为,在门静脉高压症时,常伴有高胃泌素血症,可强烈刺激胃酸分泌。此外,血胃泌素持续升高,可使幽门扩约肌张力降低,十二指肠液易倒流入胃,其中胆酸、溶血性卵磷脂、胰酶可以损害胃黏膜屏障,这都可导致消化性溃疡。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中,胃肠黏膜存在有淤血性循环障碍,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胃肠黏膜下广泛水肿,胃肠黏膜供血不足,组织缺氧,使胃黏膜防御功能削弱,修复能力降低,易导致溃疡。肝功能受损时,人体对各种致病因素抵抗力下降,易发生幽门螺杆菌感染。以上因素都使消化道发生溃疡。

慢性肝病合并消化性溃疡多见于男性,临床症状多数不典型,以腹胀、上腹不适、食欲减退为主,剑突下疼痛不明显,也无明显节律性,易被慢性肝病原有症状所掩盖而误诊。易发生出血,幽门梗阻及穿孔等严重并发症。肝病病人应避免吃粗糙不易消化、过硬、过热饮食,避免吸烟、饮酒及刺激性饮料,避免饮浓茶、咖啡,避免服用对胃黏膜有刺激的药物如消炎痛、阿司匹林、布洛芬等,以免加重与促进消化性溃疡发生。

目前,消化道溃疡已被列为心身疾病,病情发展与情绪关系密切,故保持心情愉快也是很重要的方面。

25.肝病为何会合并高胆红素血症?

一些患有病毒性肝炎的病人在肝炎恢复期,由于残留有轻度黄疸,持续8周以上不退,称为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

引起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原因是肝细胞对胆红素摄取能力尚未完全恢复,不通过任何治疗,黄疸也可经过数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自行消退。

患有肝炎合并高胆红素血症的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有时可以出现倦怠、乏力、周身不适、体力下降及上腹不适和消化不良等症状,同时还伴有肝区痛和轻度肝肿大。化验血清会有间接胆红素轻度增高。

26.慢性肝炎时B超的表现是什么?

当超声波信号进入肝脏内部时,肝内的不同结构和组织对超声波信号产生了不同强度的反射,在荧光屏上表现出明暗不等的图像。例如肝被膜含纤维组织多,对超声信号反射强,我们就称其为强回声。血管壁含纤维组织也较多,也是强回声。血管里流动的血液和胆囊里面的胆汁对超声波信号几乎无反射,超声波可以长驱直入,在荧光屏上显示为黑区,我们称之为无回声区。肝实质的回声则介于肝被膜的强回声和胆汁的无回声之间,呈灰色影像。

这些是肝脏内部B超检查的基本表现。

B超检查肝脏时,主要观察以下几个方面:①肝脏的轮廓:包括外形、大小、表面是否光滑、边缘锐利或变钝、局部有无凸起以及左右两肝的比例等;②肝内的回声改变:正常的肝组织呈现均匀一致的稍低的灰色回声。在慢性肝病时,回声可以增强或不均匀。

这是因为在慢性肝病时,由于肝细胞变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导致肝脏对超声波信号的反射不均匀,纤维组织的增多使肝脏对超声波的反射率增加,即回声增强。当发生肝硬化时,不但回声明显增强,而且不均匀。③肝内血管:正常情况下,肝内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肝静脉和门静脉的主要分支,在肝门处可观察到胆管、下腔静脉,有时还能看到肝动脉。

在慢性肝炎时,B超检查主要在上述3个方面发生改变,具体表现为:①肝脏的轮廓:在慢性肝炎时,肝脏可以肿大。早期病变时肝脏的外形和比例大致正常,到肝炎的中晚期时,肝脏的外形就开始萎缩,形状渐不规则,左叶逐渐代偿性增大。在肝炎阶段时,肝脏的被膜基本光滑,无锯齿样改变,但其边缘可向外平滑凸出,角圆钝。脾脏可随着肝炎的进展而逐渐增大,与肝炎的病变程度大体一致。②慢性肝炎时,肝内回声增强,光点增密:早期呈均匀增强改变,中期以后,回声更强,且逐渐不均匀,提示向肝硬化进展。这种不均匀主要是肝细胞的坏死和纤维组织的大量增生造成。新增生的肝细胞团往往呈现低回声,而成团的纤维组织则表现为强回声点。肝内回声改变是肝炎早期和典型的改变,其出现时间远早于形态学的改变,是诊断慢性肝炎最早期的线索。但目前还不能用B超的回声强度来量化表现肝炎的严重程度,因此在慢性肝炎时B超回声强度改变的判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B超医生的经验和水平。③肝内血管:慢性肝炎早期,肝内的血管及其分支都清晰可见,走向规则。随着炎症的加重,肝内回声增强,血管逐渐变得不清晰,肝内的炎症也造成了血管系统的破坏,数量减少。

B超检查是一种形态学检查,如果期待B超会有所发现,就必须是在肝炎进展到一定程度,发生了形态和内部结构的改变以后。

特别是轻型的肝炎,B超是发现不了的。此外,B超检查结果与B超医师的经验和水平关系很大,因为能否发现肝内回声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检查医师的经验。所以固定一位有经验的B超医师定期检查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