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验光28忌
13385500000021

第21章 普及检影验光造福患者(7)

就使得此眼在各对应的中和点中,减去对应的人工远点屈光度之后的结果都是同一个屈光度数。

【例1】验光师分别用1.25米、1米、0.8米、0.5米的距离为某先生右眼检影,测得的中和点(屈光度)分别为简写式:-5.25-0.75×90度,-5.00-0.75×90度,-4.75-0.75×90度,-4.00-0.75×90度。求此眼的矫正屈光度(这4个表示式中,前面的-5.25、-5.00、-4.75、-4.00均表示近视度数,-0.75×90度表示有75度近视散光,且此散光的轴向是垂直的)。

由于中和点屈光度包括矫正用屈光度和人工远点对应屈光度,所以从上述各中和点屈光度中减去各对应人工远点屈光度后(即分别减去+0.75D≈0.8D+1D、+1.25D、+2D),就是矫正屈光度(患者的近视度数),其列式为:

[-5.25-(+0.75)]-0.75×90度

=[-5.00-(+1.00)]-0.75×90度

=[-4.75-(+1.25)]-0.75×90度

=[-4.00-(+2.00)]-0.75×90度

=-6.00-0.75×90度

所以,某先生右眼有600度近视,75度近视散光,轴向是90度。

【例2】验光师分别在1.2米、1米、0.67米、0.5米处为患眼做检影验光,其中和点分别为3.50D、3.75D、4.25D、4.75D,求此眼的屈光度。

题中检影距离作为人工远点,其屈光度应分别为0.75D、1.0D、1.5D、2.0D,从各中和点中分别减去检影时利用过的人工远点的屈光度,即为此眼的矫正屈光度,其列式为:

[+3.50-(+0.75)]

=[+3.75-(+1.00)]

=[+4.25-(+1.5)]

=[+4.75-(+2.0)]

=+2.75(D)

故此眼的屈光度为+2.75D。

必须注意,任一式中的散光,都是眼球中一条子午线上高于与之垂直的另一条子午线上的球镜度数,对所验眼的屈光状态来说,是个不变的屈光数据,也是两条相互垂直的子午线上屈光度之差,所以,它不随式中球镜屈光度的加减而改变。

从该例中检影验光所得数据的演算中清楚说明,检影验光的矫正屈光度结果,与检影时验光的距离无关。

五疑之四:检影验100度以下的近视为什么要用远视片(凸球镜)而不用近视片(凹球镜)?

要了解这个问题,就要识辨100度以下近视眼视网膜检影中反光的特点:

即0~100度范围内,包含-0.25D、-0.50D、-0.75D3个屈光度在内的远点,由V=1/D得知,都在1米以上,故都有一个这样的共同点,即用1米检影时见到的反射光均为顺动,都是找顺动光的反转点。

屈光度为0的正常眼,1米距离检影时,置+1.00D镜片于该眼前,反射光就由顺动中和成不动。也就是说,正常眼的反转点(中和点)为+1D。

屈光度为-1.00D的近视眼,其远点在眼前1米,正落在验光师眼结点上,不加任何镜片,见到的视网膜反射光既不顺动,又不逆动,呈中和状态(即加屈光度为0D的镜片)。

由此可以推断从正视眼到-1.00D的近视眼(即100度近视),检影时,包括它们中间的-0.25D、-0.50D、-0.75D3个度数在内的反转点屈光度,必然在从+0D到1D之间的度数,将它们排列出来,分别是+1D、+0.75D、+0.50D、+0.25D、0D。这个结论对不对呢?我们可以用加减还原的计算来证明。

近视为-0.25D,患者的远点在其眼前4米处(V=1/D),且与验光师眼同侧,故反射光顺动,若将+0.75D镜片置该眼前则有[-0.25-(+0.75D)]=-1D,因为只有近视-1D的远点在眼前1米,恰好落在验光师眼结点上,反射光当然由顺动变成中和,故+0.75D即是中和点。还原其原屈光度时[+0.75D-(+1D)]=-0.25D,也完全正确。所以+0.75D就是此近视眼的中和点屈光度。若用0.67米做人工远点检影,则需加+1.25D才达中和,用0.5米检影,则当加+1.75D,反射光才得中和,用0.8米检影,则需加+1.00D才达中和点,一句话,加的都是正镜片。

近视为-0.50D,其远点在2米处,与验光师眼(1米处)同侧,故是顺动。若置+0.5D于该眼戴的试镜架上,则有[-0.50D-(+0.50D)]=-1.00D,远点落在验光师眼结点上,反射光被中和,所以,+0.50D即中和点。还原其原屈光度=[+0.50D-(+1.00D)]=-0.50D,也完全正确,故+0.50D为此眼的反转点。但如人工远点改用0.8米检影,则其中和点为+0.75D,改用0.67米为人工远点检影,则其反转点为+1.00D,改用0.5米检影,则其反转点为+1.50D,总之,都要用正镜片求反转点。

近视为-0.75D,远点在1.3米处,与1米处的验光师眼同侧,患眼反射光是顺动,将其眼前置+0.25D镜片,则[-0.75D-(+0.25)]=-1.00D,形成的远点在1米处,验光师可见反射光呈中和,故+0.25D即中和点,还原其原屈光度[+0.25D-(+1.00D)]=-0.75D,正确。若改用0.5米检影,则其反转点为+1.25D,若改用0.67米检影,则其反转点为+0.75D,若改用0.8米检影,则其反转点为+0.50D。所有反转点都只能用正镜片求得。

近视为-1.00D,前面说过,远点正在眼前1米处,以1米距离检影,远点正落在验光师眼结点上,故不需加任何镜片,瞳孔内反射光就呈中和状态,因而,其反转点或称中和点,转捩点屈光度为0。还原即[0-(+1D)]=-1D,正确。若用0.8米为人工远点检影,则因形成此人工远点的屈光度为+1.25D,故需置+0.25D镜片,用[+0.25D-(+1.25D)]=-1.00D验算,完全正确。

若用0.67米作为人工远点,则此人工远点的屈光度为+1.50D,用+0.50D镜片即达反转点。若用0.5米距离检影,作为人工远点所对应的屈光度则为+2D,而其反转点则应为+1.00D,因为计算出的近视度数为[+1.00-(+2.00)]=-1.00D,还原完全准确。这就证明了0~100度以内的近视,检影时所有反转点都得用正镜片求得。

以上加减还原计算,证明了我们预设的结论是正确的。

那么,可不可用近视片来检影100度以下的近视呢?我们只用一个例子来推理就足可否定了。

某眼有-75D的近视。如果用-0.25D检影,是否-0.25D即为患眼的中和点呢?

先肯定-0.75D的近视,1米处检影时的反射光呈顺动。

如果-0.25D是中和点,则求得的该屈光度也必须是题中的-0.75D。可是,[-0.25D-(+1.00)]=-1.25D,而不是-0.75D,这就证明了用近视片不能验出-1.00D以内的近视。因为用-0.25D求出的近视度是-1.25D,这个度数只会把原本顺动的光变成逆动[远点V=1/1.25=0.8(米),落在验光师与患眼中间,故成逆动],却不能把顺动光中和。也就是说,-0.25D检影不出-0.75D的近视。

以上例证说明用检影验100度以下的近视,必须用正镜片,即凸球镜片,才能找到中和点(或称反转点),才能检测出该眼的近视屈光度。

综上所述,检影时,凡患眼视网膜反射光呈顺动的(包括所有远视眼),求反转点时都要用正镜片,呈逆动的都用负镜片。

五疑之五:为什么人工远点屈光度可用减+1D又可用加-1D计算远视、近视度数?

这个问题可以用数学的概念来理解,并且用-(+1D)和+(-1D)来演算,也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学游戏,一种在二者之间任人兴趣或需要就可做的选择。因为在远视、近视屈光度计算中,用+(-1D)和-(+1D)结果完全一样。下面举例说明:

【例1】某近视眼1米处检影时的反转点为-4D,求此近视屈光度。

解:此题只需在反转点中用-(+1D)或+(-1D)计算。

即①[-4D-(+1D)]=-5D

②[-4D+(-1D)]=-5D

两种计算结果一样正确,此眼为近视-5D。

【例2】验光师在1米处检影时看到患眼反射光恰被中和,试用+(-1D)和-(+1D)计算此眼的屈光度。

解:因为患眼不需加任何镜片反射光即被中和,所以,①[0-(+1D)]=-1D

②[0+(-1D)]=-1D

此眼屈光用两种方法计算均为近视-1D。

【例3】在1米处检影,求中和点为+1D的眼屈光度。

解:同上例,用-(+1D)和+(-1D)计算

则①[+1D-(+1D)]=0

②[+1D+(-1D)]=0

两种计算,屈光度均为0,即此眼为正视眼。

上举各例,证明了用减+1D[即-(+1D)]或加-1D[即+(-1D)]计算眼屈光度,结果完全一样,所以,计算时可随验光师习惯任凭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