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武威通志·凉州卷
13381800000044

第44章 社会(5)

六、安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广大劳动者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资本家为了获得更高利润,支付给工人低微的劳动保酬,对生产中的安全和保健问题极不重视,谈不到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国家为保护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适时地制定发布了符合劳动人民利益的劳动保护法,对有尘毒危害的厂矿,劳动和卫生防疫等部门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

1、尘毒治理

尘毒主要是指粉尘、气体、蒸气、烟。由于粉尘和毒气体对人体的侵袭,过去缺乏防尘、防毒技术措施,造成职工职业病的发生。1966年以后,武威县劳动局坚持不断加强防毒排尘,改善工作条件,减少了职工职业病的发生。拨给大口子煤矿专款4300元,增添了防尘、减尘设施。1973年,开展了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更新工艺设备,逐步实现变危害作业为安全作业,有毒有害变为无毒无害,笨重劳动变为轻便劳动。1978年,对武威县厂、矿32个尘害作业点进行了检测、测定。1985年,对尘毒危害严重的企业进行了检查,督促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清除和减少尘毒危害。1987年,市大口子煤矿、印刷厂经有关部门初步测定,基本达到标准。1990年,对全市企事业单位的高层建筑、工业烟囟、水塔、油库、火药库、通讯设施以及古建筑的避雷装置进行了安全性能检测。凡检测不合格达不到技术要求规定的,使用单位应限期整改。1993年8月,在环境保护部门的配合指导下,使用锅炉的单位积极选用国家认定和推广的先进节能、降尘新技术、新产品。凡2吨/小时以下的锅炉,安装了炉前形煤机和多管旋风高效干法除尘器,4吨/小时以上的锅炉安装了麻石水膜除尘、冲击式水溶脱硫除尘器等高效湿法除尘器。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生产设备的不断更新和防护措施的大力加强,基本上消除了尘毒危害。

2、安全检查

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检查是劳动部门的神圣职责。20世纪50年代,县工商科、民政科在全县仅有的几家企业中建立了安全生产的检查制度。1957年,在全县工矿企业进行了安全生产大检查。1973年7月,地区煤矿安全检查组检查了全县煤矿,提出煤炭生产中存在的事故隐患和整顿意见。1975年,成立了武威县安全产生领导小组,从此全县的安全生产建立了一定的工作制度,定期和不定期的对全县工矿企业进行了检查,使企业的安全生产出现了新的局面。1986年,全市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安全生产大检查。对市印刷厂、造纸厂、张义供销社、北河油库等14个单位进行了重点检查。1989年,开展了安全生产大检查3次,查出事故隐患401条,边查边改了336条,限期整改重大事故隐患21条。1996年对全市建筑、矿山、防火、工交不同行业进行了抽查。共查出事故隐患1485条,边查边改1269条,限期整改204条。1999年,举行了大规模安全生产知识咨询活动,散发宣传资料40000多份,张贴标语5400多份。

对全市409户国营、集体、乡镇企业和14户建筑公司、17家煤矿企业进行了全面检查,查出事故隐患2643条,有效地预防了各类事故的发生。2006年,散发安全生产宣传资料50000多份,张贴标语5000多份,刷新各类固定标语、标牌120多处,组织观看安全生产录像23场次,受教育人数达23000多人,极大地提高了职工群众的安全意识。

七、养老

凉州区的社会保险工作从1987年起步,经过学习文件、宣传动员、设表摸底、深入调查、开展工作五个阶段。当年全市合同制工人总数为3014人,收缴退休养老金56.54万元。

1988年,全市劳动合同制工人退休养老统筹单位达到200个,工人3788人,收缴养老保险金131.57万元。1990年,全市劳动合同制工人退休养老统筹单位达到248个,工人4708人,累计收缴养老保险金219.43万元。1992年,全市劳动合同制工人退休养老统筹单位达到177个,工人4570人,累计收缴养老保险金340.79万元;参加国营企业固定职工退休费社会统筹的单位57个,职工7050人,收缴养老保险金292.27万元。1995年,参加养老保险的国有企业94户,职工7115人,收缴养老保险金602.6万元,给1900名离退休人员发放基本养老费用594.6万元。全市103个企事业单位5845名合同制工人参加了养老保险,收缴养老保险金248.6万元,参加养老保险的城镇集体企业83户,职工6230人,离退休人员1480人,收缴养老保险金345.6万元。支付离退休费用334.6万元。2001年,全年收缴养老保险金2330万元。2002年,为6233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基本养老金3471万元,给2861名集体企业离退休人员增加养老金、取暖费216万元,为5343名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340.7万元,为5910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进行调整,发放107万元。2004年,全年养老保险金参保人数达21988人,收缴养老保险金1942万员,为6546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基本养老金4031万元。2005年,全区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22840人,收缴养老金1659万元,清理企业欠缴的养老保险金576万元,为6897名企业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发放基本养老金4547.15万元。2006年收缴基本养老保险金2216万元,清理欠缴的养老保险金994万元,为7260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基本养老金5907万元,为7108名符合条件的企业离退休人员调整了基本养老金标准。

第六节人事

一、机构

1949年9月16日武威解放,18日成立武威县人民政府,民政人事工作由一科负责管理。1950年3月5日撤销一科,成立民政科。其工作性质未变。1951年4月分别设立人事科、民政科。1952年11月撤销人事科,人事业务归民政科办理。1963年7月8日民政科改名为民政局。1974年2月县委设立组织部,人事业务由组织部办理。1979年10月18日成立县民政人事局。1984年5月25日撤销县民政人事局,分别设立县人事局、民政局。1985年6月19日县人事局改名为市人事局。2001年武威市人事局改名为凉州区人事局。2002年成立凉州区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与编委办合署办公。2003年成立凉州区人事争议仲裁办公室,隶属区人事局管理。

二、编制

1、机构编制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凉州区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机构设置进行过多次调整和变更。

1949年9月16日武威解放,撤销了伪保甲机构,9月18日建立了政权机构中共武威县委、武威县人民政府,主要职能工作部门和其它单位也相继成立。1950年全县共设机构和单位37个,其中政群机关24个,事业单位7个,企业单位6个。

1985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机构和单位不断扩大,到年底共设机构和单位251个,其中党政群工作部门61个,事业单位83个,企业单位94个。

2001年底全区共设机构和单位1544个。其中党政群工作部门68个,公、检、法、司4个,乡镇47个,开发指挥部2个,城区街道办事处5个,事业单位1428个。到2006年底,随着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区共设机构和单位1517个,其中党政群工作部门6个,公、检、法、司4个,乡镇37个,开发指挥部2个,城区街道办事处6个,事业单位1408个。

2、人事编制

1949年9月16日武威解放到1950年,武威县先后建立了区、县、街道基层政权,全县共有行政编制363名,其中:党群系统40名,政府系统93名,区、县230名。

1956年,撤区并乡后,全县编制扩大到5457名。其中:党政群系统1313名,企事业单位4144名。1962年,在实行精兵简政的基础上,国家机关、党派、人民团体本着加强农业战线,机构人员力求精干,克服人多政繁的现象,精减后的编制人数为4736名,其中:行政机关877名,企事业单位3859名。1985年撤县建市后,重新核定了全市行政机关、部分事业单位的编制人数。核定总编制人数为2374名,行政机关1772名。其中:党委129名,国家机关559名,人大常委会28名,政协、民主党派26名,群众团体35名,区、镇、乡969名,行政机关26名,事业单位602名。2001年,撤市建区后,共有行政编制2332名,事业编制16721名。2006年,共有行政编制1972名,事业编制17631名。

三、工资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武威县国家工作人员生活待遇分为供给制和薪金制两种。

1952年,将供给制改为供给包干制,按月根据当地物价指数以工资分值折合货币发给个人。

1954年10月起,由供给包干制逐步改为工资制。1956年对全县干部的工资进行了一次全面改革,实行区、乡干部工资制。1979年底,给全县4414名职工提升了工资。1985年6月,对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进行了改革,将原职务等级工资制改为以职务工资为主的结构工资制。结构工资制以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工龄津贴、奖励工资4个部分组成。平均每个职工月工资增加了23.18元。从1993年工资制度改革以来,除国家规定的每两年一次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及离退休人员正常晋升职务(岗位津贴)工资和每五年一次的正常晋升级别工资。从2001年1月1日起机关、事业单位和离退休人员享受艰边津贴。其中:地厅级(正高)160元,县处级(副高)120元,科级(中职)95元,科办员(助教以下)80元。2001年10月1日起调整了工资标准,机关、事业单位和离退休人员的工资普遍提高。其中:行政机关每人平均增加140元;事业单位每人平均增加110元;离退休人员平均增加102元。2003年统一对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及离退休人员进行了调整工资标准。其中:行政机关每人平均增加51元;事业单位每人平均增加57元;离退休人员平均增加47元。

2004年7月1日和2005年10月1日起分别为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离退休人员享受了岗位津贴。其中:地厅级(正高)160元,县处级(副高)120元,科级(中职)以下80元。

四、人才管理

为加强党政人才队伍的规范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管理及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自2001年开始,全区加大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力度,在选拔任用工作中,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任人唯贤,用人不拘一格。结合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企业改制,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实行竞争上岗和选拔任用的方式,把真正有才能、干实事的人才选拔到管理岗位上发挥作用。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各有关单位不断加强了对继续教育培训的指导与管理,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一律推行竞争上岗,全员聘用。同时建立了集机械、电子、会计、医疗、畜牧、农产品加工等专业全面的人才库,人才中心目前储备大中专毕业生达4000多人,能为各用工单位提供高素质的应用人才,全区人才管理工作迈上了规范化渠道。到2006年,全区管理党政人才2087人,企事业单位管理人才21692人,专业技术人才11959人,高级技能人才4078人,引进人才100人。

五、军转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党和国家对安置军队转业干部有过许多规定,总的精神是统筹安排,合理使用,人尽其才,各得其所。

1949年至1966年,军转干部大部分安排了与原级别相对应的职务,分配到县直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文化大革命”后,军队缩编减员,每年接受军转干部较多,主要充实加强到政法、税务、工商等部门工作。为了适应新情况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后期,对军队转业干部的安置实行计划分配与推荐选用相结合的办法,尽量发挥每个人的一技之长。同时,还组织转业干部进行上岗前的业务知识培训,使之尽快适应地方工作的需要。基本上做到了部队、接收单位、军转干部本人“三满意”。1951年到2000年共安置军转干部684人。2001年以来共分配到凉州区要求安置的军转干部22名,均安置到了司法等行政单位工作,其中:2002年安置3名,2003年安置3名,2004年安置2名,2005年安置6名,2006年安置8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