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18年(1929),九条岭煤矿正式开发。烟煤主要分布在大口子、西营、南营、小红沟、臭牛沟等地。煤炭开采始于明初,但到1949年仍处于镐挖、人背、牲畜驮的落后状况,年产量1.55万吨。1989年开采量为30万吨。到2006年,由于储量下降,原煤开采量下降至10.06万吨。主要企业有甘肃省九条岭煤矿、武威市大口子煤矿。
莹石资源主要分布在西营镇大沙沟一带,为农民自行开采。
九、电力工业,火力发电
1958年黄羊电厂建成投产,1985年,采用大电网供电而停机转产,经历27年,共发电33.27亿千瓦时。
水力发电武威有西营、黄羊、南营等9座中小型水库,发展水电有着便利条件。先后建成凉州区南营水电站、黄羊水电站、西营水电站。水力发电量1979年为405.8万千瓦时,1989年达到3700万千瓦时。2006年为3474.18万千瓦时,其中西营总干电站1202.74万千瓦时,黄羊水电站946.5万千瓦时,南营水电站1324.94万千瓦时。
十、医药工业
医药工业包括中西药加工和兽药加工。
中西药加工民间制药历史悠久,其中“王蛤蟆”膏药享有盛誉。1978年,武威制药厂建成投产,产品有中西药片剂、祖师麻膏药、医用纱布等12个剂型105个品种。
“祖师麻膏药”对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和风湿引起的肌肉、关节疼,具有特殊疗效,远销国内各地及东南亚诸国。医用不粘纱布是1989年开发生产的专利产品,具有不粘肉、疗效好的特点。来苏尔和医用不粘纱布等填补了甘肃省医药产品空白。不粘纱布获第36届布鲁塞尔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金质奖和比利时科技部长特别奖,“铁拐李”牌祖师麻膏药1985年获省优产品称号。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武威的医药加工企业发展很快。到2006年,凉州区已先后建成投产的医药加工企业有甘肃普安制药有限公司、甘肃泰康制药有限公司、武威医药有限责任公司、武威绿洲中药材加工有限公司、武威天慈堂中药饮片公司等。医药生产已被确定为凉州区的主导产业。
兽药加工始于1988年,武威天马制药厂建成投产,目前已形成片剂、散剂、水剂的生产能力。
十一、机械工业
机械工业,农业机械、矿山机械、电力机械、建筑机械和其它机械配件制造。
农用机械曾经制造过拖拉机、收割机、脱粒机、水利启闭机、打井机、农用拖车、605型力车底盘等,有效生产时间短,批量较小。改革开放以来,私营农业机械制造企业逐渐发展起来。到目前,凉州区双城镇的农业机械制造企业已形成了一定生产规模,除生产传统产品外,还根据农民的需求不断研制开发出各种新型产品。极大地满足了农业生产的需要。主要生产企业有双城农机制造厂、谢河机械厂、新鲜农机厂。
粮油机械制造业主要产品有碾米机、磨面机、电动清理筛、皮带输送机、饲料粉碎机、提升机、手摇风车、油缸、粮斗、浸出设备和精炼设备。主要企业有武威粮食机械厂、凉州区谢河机械厂。凉州区谢河机械厂的“银武牌”粮食机械已取得发明专利,产品远销新疆。
矿山机械制造业主要产品有矿车、刮板机、绞车、翻车机和矿山机械配件。主要企业有武威煤矿机械厂。
第九节建筑业与房地产
一、建筑业
凉州区建筑技术和建筑业的源头,可追溯到4000年前。从皇娘娘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齐家文化遗址中就有房子9座,房子呈方形,半地下穴式和地面建筑都有。说明新石器时期,凉州区已经有住宅建筑。到东晋时,凉州区的建筑技术和建筑业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
到明清时期,凉州区建筑技术和建筑业又有了很大发展。据《武威县志》记载,武威在明时曾加固凉州城并且增修了许多建筑物,仅城内和城郊的寺庙就有100多座。现存的古建筑多数是明、清时期重修或新建的。著名的古建筑群文庙是明正统二至四年修建的,海藏寺是明成化十九年重修的,大云寺古钟楼是明洪武年间重修的,雷台三星殿是清早期建筑的。清末民初,武威经济凋敝,建筑业也渐趋衰落,但民间仍有相当数量的掌握古建筑技术的能工巧匠。20世纪20年代,武威城区建筑业中著名的泥、瓦、木、油工匠就有李生瑞、王福、郭长庆、马万和等20余家50余人。当时建筑业者大都独立经营,自找活路。有一个经官府指定的行业牵头人,名曰“行头”,常和各方联系,当时建筑业的行头名叫李生瑞。
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罗什寺塔,原系晋代建筑,唐代及明清时期均重修。1927年武威大地震时被震毁。1934年5月由李生瑞率领两个儿子,招募了一些工匠和民工按原样重修,年底竣工,重修后的罗什寺塔式样如旧,保留了原建筑艺术风格。此外,还修复了东岳台和雷台等古建筑。
武威近代建筑业的发展始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1937年,国民党骑五军军长马步青从天津招聘来“洋灰匠”(现代瓦工)杨再生,协同武威工匠,先后修建了河西清凉池、河西大旅社、河西印刷厂、河西电厂、东关花园“洋楼”等一批武威近代建筑物。1939年成立了武威县总公会,下设各同业公会。建筑业同业公会包括铁、木、石、泥、瓦、油等行业。由于社会动荡,除了修建土木结构的民用住宅外,再没留下有声望的公共建筑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原建筑业同业公会进行了整顿,改组为建筑油裱公会,主任为杨再生。建筑业者仍然是个体经营,自找活路。由于当时处于恢复经济时期,建筑项目多,许多歇业者又纷纷重操旧业。到1954年建筑业户已达40余户,比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增加了1倍。
随着建设事业的发展,建筑队伍发展很快,到1989年,全市建筑业户已达306个,从业人员1.55万元,2000年建筑企业发展到590户。总产值达4.15亿元。到2003年,建筑企业总数发展到645户,从业人员达49111人,总产值达24.4亿元。到2006年,全区建筑企业总数已发展到654户,从业人员达49895人,总产值达34.97亿元。勘察设计从业单位达到3家;建设监理从业单位2家,其中乙级1家,丙级1家。取得资质的建筑企业从业单位达45家,其中二级企业22家,三级企业23家,从业人员4.5万人。主要建筑企业有:武威再就业建设工程(集团)公司、武威全圣集团公司、武威建隆建筑有限公司、武威第一建筑安装工程公司、武威金程建筑公、武威市第二建筑公司、武威市第三建筑公司、武威市中良建筑公司、金塔建筑公司、和平建筑公司、金羊建筑公司、高坝建筑公司等建筑企业。这支建筑企业队伍既有收费标准低、服务态度好、后勤包袱轻、施工期限短的优势,又有良好的质量信誉。活动范围除武威市外,已涉足甘肃省金昌市、玉门市及新疆、青海等4省及20多个县市。
二、房地产开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凉州城区的住宅基本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土木结构四合院,出廊房,格子门窗;一种为土木结构平房,门窗简单狭小,泥土地面,草泥抹墙。1951年进行过一次房屋地产调查,计有公私房4.65万间,地产2874亩2分8厘7毫。
随着经济的恢复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住宅建设发展较快。房屋由土木结构向砖木结构、砖瓦房过渡,墙壁抹白灰纸筋砂浆,室内地面由青砖铺垫,或筑水泥地面,顶棚用纸糊或纤维板装订,门窗采用折合新式门窗,调和油漆涂刷,窗户安装玻璃。到20世纪60年代末,新建住宅达20.67万平方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的3倍。建设住宅所用材料更新、水泥、白灰、砂石、钢筋用量比重增大,房屋质量有所提高。到20世纪70年代末,建成住宅33.21万平方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住宅建设登上了新的台阶。1979年7月,武威县房管所在西大街修建了第一栋居民住宅楼。
进入20世纪80年代,住宅建设由单一的国家投资、单位主建的统一局面,向私人自建、集资联建、城建部门建商品房等多元化发展,住宅的类型由单一的平房向二层楼小院向高层楼群发展。到1989年底,城区住宅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楼152栋,建筑面积27.7万平方米。
到2006年,有各类房地产企业89家,其中开发企业64家,评估机构3家,信息咨询6家,物业管理企业16家,注册资金总额3.73亿元,从业人员1500多人。其间,共开发建设住宅项目70个,施工面积达125.49万平方米,商品房竣工面积达108.7万平方米。新建天一时代城、碧水兰庭、南苑小区、天瑞小区、银城花园、万通小区、雷台小区、怡景园小区、世纪小区、富民花园小区、天宁苑小区等一批住宅小区,目前全区人均居住面积达20.3平方米。
随着房地产开发的不断发展,进一步加强了房地产的登记管理工作。到2006年底,累计完成房地产测绘面积363.28万平方米,核发房屋权属证书23827本,办理房地产交易转让登记证23034户(套),成交额14.4亿元;办理房产抵押登记、核发《房屋产权证》3282户(本);核发《房屋租赁许可证》11668本。
第十节交通运输
一、道路
唐时,武威郡姑臧县的主要道路有:凉州——原州道(今固原),长约450公里;凉州——灵州道(今灵武西南部);凉州——兰州道;凉州——鄯州道(今乐都);凉州——甘州道(今张掖)。武威是枢纽。
明时在甘肃境内设有83驿,凉州卫领5驿。随着海上丝路的开通,内地交通发展相对缓慢。
清时,武威县境内有五驿,驿站配备187人,马173匹,牛81头。
民国2年(1913),废除驿站。时武威有至永昌、民勤、古浪等地的大车道,全长约275公里。民国26年(1937),成立甘新公路督办公署,马步青任督办,负责修建甘新公路河西段。
武威县境内一段,全长83公里,有桥梁31座,计59孔380米,涵(洞)道244道,全路以砂砾铺筑,为汽车道。抗日战争时期,河西处于后方,出口的羊毛、茶叶等物资经武威西运猩猩峡、哈密等地外销,再将苏联援华物资、人员及石油东运至内地。雅布赖盐池的盐,也经武威运往省内各地及新疆、四川、陕西、河南等地。甘新公路在支援抗战、保障供给、促进经济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民国37年(1948),新建武(威)民(勤)路一条,长97.5公里。民国38年(1949),新建武(威)仙(米寺)路一条。主要大车道有:
武威——四十里堡——丰乐堡——永昌,全长80公里;武威——大河驿——靖边驿——双塔——古浪,全长65公里;以上两路与甘新公路的古浪到永昌段相吻合。
武威——钟家大门——香家湾——民勤,全长97.5公里;武威——上古城,全长25公里;武威——西营——五沟——九条岭,全长68公里。
二、公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多次整修境内的甘新公路和大车道。后逐渐将大车道改为公路。经过50多年的不断发展,凉州区的公路建设已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截至2006年底,凉州区境内有国道一条:通称312线(连云港—霍尔果斯),区境内里程为77.2公里。2003年至2006年全线改建为高速公路。
省道一条:民勤——九条岭,区境内里程99.77公里;专道8条:槐安—仙米寺,里程12.52公里;G312线—飞行学院,里程2.5公里;九条岭—水磨沟,里程15公里;九条岭—卫星台,里程8.5公里;丰乐—大口子,里程12公里;炮校—北门,里程5.9公里;高坝—四十里堡,里程5.9公里;凉州区—火车站,里程2.05公里。
县道12条:凉州—古浪,里程44.585公里;牛家花园—祁连,里程22.1公里;南营—旦马,里程6.31公里;刘畦—黄羊,里程37.9公里;东河—黄羊农场十二连,里程20公里;黄羊—吴家井,里程30.936公里;武威—下双,里程21.2公里;前庄—西营,里程40公里;俞家湾—蔡旗,里程10.18公里;黄羊岔口—哈溪镇,里程41.166公里;凉州区—武南镇,里程16.6公里;金昌—武威,里程26.25公里。
乡道39条,总里程377.271公里。全区的38个乡镇(含九墩滩指挥部)全部通了油路,油路通达率100%;448个行政村中,有448个通了公路,公路通达率为100%,有150个逐步形成通油(水泥)路;公路通畅率为33.48%。
三、铁路
凉州区境内有两条铁路运输线:一条是横贯东西的兰(州)新(疆)铁路线;另一条是干(塘)武(威)铁路线。这两条铁路为凉州区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必需品的运输作出了巨大贡献。
兰(州)新(疆)铁路于1954年4月修入武威县境内,县境内共长76公里(即256公里~332公里)。1960年7月建立武南火车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