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五千年中外名人之谜全集(中国卷)
13381600000045

第45章 红粉佳人、笑靥如花——佳丽名妓之谜(3)

佳人薄命,苏小小在鲍仁赴考的第二年春天因病而逝,年19岁。这时鲍仁已金榜题名,出任滑州刺史,赴任时顺道经过苏小小家,却赶上她的葬礼,鲍仁抚棺大哭,在她墓前立碑曰:钱塘苏小小之墓。

李师师的归宿之谜

李师师,本姓王,4岁时亡父,因而落入娼籍李家,改名李师师。北宋末年的名妓。

李师师是北宋末年色艺双绝的名妓,她慷慨有快名,号为“飞将军”。她的事迹在笔记野史、小说评话中多有记述。张端义《贵耳集》、张邦基《墨庄漫录》中,说李师师曾与著名文人周邦彦、晁冲之有来往,并互有诗词相赠,于是成为北宋后期的一段风流韵事。宋徽宗在位期间,自政和年间以后,也常微行出游,由数名内臣导从,乘小轿子前往李师师家。相传聚众梁山泊起义的宋江,打算归顺朝廷时,想利用李师师与徽宗的关系,也偷偷进入汴京访李师师。由于李师师深得徽宗宠信,后来徽宗索性把她召入内宫,册封为瀛国夫人或李明妃。宣和七年十二月(1126年1月),徽宗因金军进逼,将皇位让给太子钦宗。李师师失去靠山,为了免祸,曾汇集徽宗赏赐的钱财,献给官府,以助河北军饷,并自乞为女道士。靖康元年(1126),钦宗下令籍没李师师家产。不久,汴京沦陷,北宋灭亡。经过这次变故,李师师不仅家产殆尽,而且她本人的下落也变得众说纷纭,扑朔迷离了。

综观历代记述,有关李师师的下落,大致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以传奇小说《李师师外传》为代表。小说称金军破汴京后,主帅挞懒点名索取李师师,声称金国主也闻知李师师的名声,一定要活着得到她。张邦昌等人探得李师师的踪迹,将她献于金营。李师师怒斥张邦昌,脱下金簪刺喉,未死,又折金簪吞下,才气绝身亡。后世的通俗小说多沿袭这一说法。但小说的作者主要是借人借事来抒发亡国的感慨,恐怕没有什么事实依据,因而学者多对此说持有异议。

另一种说法,以张邦基《墨庄漫录》为代表,书中称李师师被籍没家产以后,流落于江浙一带,当地的士大夫犹邀请她歌唱,但李师师已“憔悴无复向来之态矣”。宋代评话《宣和遗事》也有类似记述,但又说她“后流落湖湘间(今湘南一带),为商人所得”。刘子翚《汴京纪事诗》也有“辇毂繁华事可纷,师师垂老过湖湘,镂金檀板今无色,一曲当年动帝王”的诗句。其后,明梅鼎祚《青泥莲花记》,称其流落于湖湘,清初陈忱《水浒后传》称其流落于临安(今杭州),可能都是沿袭上述说法而来。

还有一种说法,称李师师在汴京失陷以后被俘虏北上,被迫嫁给一个病残的老军士为妻,最后凄凉悲惨地死去。

据情理分析,似乎以第二种说法较为可信。汴京失陷前,李师师已废为庶人,当了女道士,说她匿于民间,流落于江浙、湖湘一带是很有可能的。而金军是根据当时降臣提供的名单索取皇宫妃嫔的,李师师不太可能在名单之内,因而说她被点名索取或被掳北上,很难成立。当然,李师师是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女子,有关她的传闻,不免有许多臆测和讹传的成分,因而她的归宿究竟如何,恐怕是永远难解的一个谜了。

书香才女李清照再嫁之谜

李清照(1084-1155年),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女词人。然而,对这位女词人晚年有没有改嫁的问题,人们一直说法不一,仁智各见,难下断语。宋人对李清照晚年改嫁张汝舟是确认不疑的。明、清人提出怀疑和异议,使“改嫁”之说几乎被否定。解放以来,黄盛璋发表了《李清照事迹考辨》一文,就“改嫁”事件作了考证,得出了李清照晚年改嫁张汝舟,但不久又离异的结论。然而,有些学者并不赞成再次刮起的李清照改嫁之“风”,不断写文章提出异议。

李清照是否再嫁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可以大致理解为:

第一,寡妇再嫁在当时是常事,名臣范仲淹就是幼年丧父,母亲将其带到朱家养大,考上官后认祖归宗。大理学家朱熹写《荣国夫人管氏墓志铭》时,明白地写明其次女先嫁谁、再嫁谁。《癸辛杂识》还记载魏了翁之女夫死再嫁、“人争欲娶之”的轶事。李清照守寡,有没有“人争欲娶之”,就不得而知,但她再嫁肯定不会有多大阻力。

第二,赵明诚死后,李清照举目无亲,寡居的生活极端孤独,她多情善感,富浪漫秉性,虽年近五十,因从未生育,并不自认是老年中人。就在此时,风流倜傥、口才出众的张汝舟可能做为“酒朋诗侣”来到李清照身边,激情似火地向她倾诉自己的钦慕之情,即所谓“如簧之说”和“似锦之言”,再通过官媒表达明媒正娶的郑重,传达指天画日的婚誓,又私下给李清照弟弟做通思想工作,李清照终于在他和各方面的撮合下,欣然再嫁。

“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盼枯木逢春的李清照却掉进了陷阱,后夫竟是个市侩小人,她进张家后才发现:张汝舟卑劣之极。他的官职是“妄增举数”骗来的。迎娶她也不是因爱“才”而是图“财”,是觊觎她的文物珍藏!

图穷而匕首现,张汝舟迫使李清照交出价值连城的金石书画,不给,就拳脚相加!怎么办?一般女人会这样做:嫁鸡随鸡,听命从命,投张汝舟所好,要什么给什么,换得自身安全,忍辱负重,了此残生!

李清照之为李清照,就因她不按常规办事。她做了当朝女人绝不敢做的事:告发后夫违法行为并请求离婚,恢复自由之身。

按照宋朝的法律,告发自己的亲人,即使罪名成立,也要入狱两年。李清照告倒了后夫张汝舟,自己也锒铛入狱,九天后,因翰林学士綦崇礼营救,再见天日……

一个弱女子,冒入狱危险告发丈夫,太不寻常!

在封建社会的洪流中,无数的女子被夫家休弃者如过江之鲫,妻公然公堂告夫并赋“休夫曲”者,几乎绝无仅有!

这桩离婚案恰好显露了李清照的个性光辉,果断坚强,拿得起,放得下,因相爱而结合,一旦认清骗子真实面目,决不姑息迁就、拖泥带水,立即分道扬镳、光明磊落地坚决离婚!

李清照不仅敢做敢为,而且聪明机智,善于斗争。可以设想:在当时,妻子受丈夫虐待而告官求离是绝对不可能的,即使已虐待致死,娘家人告官,仍可能被加上“以尸讹诈”之罪,如果妻子告丈夫欺骗皇帝,那就成了任何贪官都不敢在上面下其手的案子,就必须动真格的,查出实据还要报告皇帝。事实正是如此,张汝舟被妻告发“妄增举数入官”,确实经过皇帝亲自过问,下令将张汝舟流放柳州。

当年李清照因政治斗争导致新婚夫妇天各一方,没想到几十年后,政治斗争手段倒成了她摆脱婚姻枷锁的有力武器,政治斗争致使她一生家庭的聚散离合。

陈圆圆因何看破红尘

陈圆圆,原姓邢,名沅,字圆圆,又字畹芳,幼从养母陈氏,故改姓陈。她殊色秀容,花明雪艳,能歌善舞,色艺双绝。陈圆圆本为昆山歌妓,曾寓居过秦淮,由于她色艺超群,更与重大历史事件相系,所以清人便将她列入了“秦淮八艳”之中。

李自成从争取吴三桂军到兵败,陈圆圆一直是关键人物,可以说,李自成起义军的血汗江山,正是断送在陈圆圆这位“小人物”身上。关键时刻,李自成出现了重大的决策失误,他被农民起义阶级的局限性所束缚,拱手把吴三桂数十万雄兵让于清军,更使历史从此改写。

崇祯十七年(1644)五月二十七日,起义军与清军和吴三桂军决战失利,无奈之下,李自成把陈圆圆带到阵前,欲要挟吴三桂。但是吴三桂下令全军带孝,誓死决战起义军。李自成不敌,率军逃败。

乱军之际,陈圆圆只身策马逃离起义军控制,起义军战败之际,陈圆圆早已与吴三桂阵前重逢,互诉离别之苦了。著名诗人吴伟业在《圆圆曲》中描述到:“若非壮士全师胜,争的娥眉匹马还。娥眉马上传呼进,云鬓不正惊魂定。蜡炬迎来在战场,啼妆满面残红印。”是当时事件的传神写照,足见陈圆圆机警过人。

陈圆圆虽与吴三桂劫后重逢,但是当她知道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以后,她顿时明白吴三桂在这场历史沧桑巨变中所扮演的全部角色,以前爱慕吴三桂,是因为他是抗清英雄。陈圆圆明白原因之后,犹如“五雷轰顶,心胆惧碎”。她一生两次献出真情,两度遭受沉重打击,于是她看破了虚伪的人情世道,不在抱任何爱情幻想,从此以后自珍自爱,关闭心扉。

吴三桂曾经自命为帝,加封陈圆圆为后,就是想弥补他与陈圆圆日益破裂的关系。但是陈圆圆恨他失节,终日不离,这几乎成了吴三桂镇守云南以来最大的心病。陈圆圆此时犹如变换不定的影子,吴三桂对她弃置难舍,亲之难近。

后来,陈圆圆察觉吴三桂有“谋逆”之心,恐祸及自己,便以年老色衰为由,出家为尼,投身“宏觉寺”。她已厌恶红尘俗世的烦恼,更惧怕人心险恶,但是又无法完全割舍尘寰旧梦,于是终日“霞衣星冠,药炉与经书伴随”。她这种怪诞的衣饰举止,显露出她内心深刻的矛盾和巨大的隐痛。

后来吴三桂兵败病死,陈圆圆便移居桓西关外瓦仓庄三圣庵,从此她谢绝时世,隐遁禅关,连庵中尼姑也不知道她的身份,她由此也得以逃避杀身之祸,真是不幸中的万幸。几年后,陈圆圆病死于三圣庵,按其生平计算,年纪应在60左右。

相传陈圆圆墓碑文有对联曰:“尘世中不昧本来,郎月仍辉性海;迷障里能开觉悟,净莲更出汗泥。”横批:“圆光寂照。”陈圆圆法号就是“寂静”。此联说明她看破红尘以后,专心潜修佛道所取得的成就。

柳如是自缢之谜

柳如是,名是,字如是,小字蘼芜,本名爱柳。她留下了不少值得传颂的轶事佳话和颇有文采的诗稿《湖上草》、《戊寅卓》与尺牍。

明崇祯十三年(1640)冬天,原朝廷礼部侍郎钱谦益削籍归乡已经两年。有一天钱谦益做在书房打盹,家丁报有人来访。钱谦益望着对面这个俊美的少年似曾相识,但一时想不起在哪儿见过。柳如是看出钱谦益心中的迷惑,鬼笑着吟出:

草衣家住断桥东,好句清如湖上风;

近日西泠夸柳隐,桃花得气美人中。

钱谦益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苏州一带名妓柳如是。

柳姑娘慕名钱谦益已久,钱学士也对这位才貌双全的柳如是倾心。既然情投意合,他们很快举办了婚礼。

婚后,他们老夫少妻相携出游名山秀水,杭州、苏州、扬州、南京、黄山,处处留下他们相偎相依的身影。一番游历之后,他们都特别钟情于杭州西湖的明丽风光,于是在西湖畔修筑了一座五楹二层的“绛云楼”,画梁雕栋,极其富丽堂皇。夫妻俩安居其中,日日欣赏西湖上的朝霞夕雨。春花秋月,时光如诗一般地静静流过。

甲申之变,崇祯帝自缢于煤山,江南旧臣谋划着拥立新君。马士英推崇福王朱由崧,钱谦益则拥护潞王朱常范,最后福王得势做了弘光皇帝。钱谦益害怕新朝廷与自己过不去,就赶忙巴结当权的马士英,竟也获了个礼部尚书之职,虽是空衔,却让他觉得安稳而风光。

但不久清军攻破了南都,弘光朝廷为时一年的生命宣告结束,中国顿时成了满清的天下。钱谦益作为旧朝遗臣,又是一方名士,必定会引起新政权的注意,不奉新朝便忠旧主,他面临着命运的选择。柳如是目睹了清兵破城、扫荡江南的种种惨象,内心悲愤不已,如今既然已是清朝的天下,她劝钱谦益以死全节,表示忠贞之心。钱谦益思索再三,竟然没有同意柳如是的想法。他抛下柳如是,归属清朝做官去了。

钱谦益到京城后混得并不理想,他一心想着宰相的高位,最终还只是得了个礼部侍郎的闲职,不免有些心灰意冷。而远在西湖畔独居的柳如是接二连三地写来书信,一面倾诉相思之苦,一面劝他急流勇退,回去与她同享纵情山水之间的隐居生活。慢慢地,钱谦益动了心,想到:“功名富贵,贵在知足,年逾花甲,夫复何求!”终于下定了决心,于是向朝廷托病辞官,很快便获得了应允,脱下官袍,再度回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