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五千年中外名人之谜全集(中国卷)
13381600000017

第17章 至尊红颜、柔肠铁腕——后宫妾妃之谜(4)

马皇后卒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享年51岁。马皇后善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当朱元璋在甥馆时,与义父母及其家人;独立成家后,与义子,与丈夫的子女;做皇后以后,与妃嫔,与宫人,与命妇,与朝臣,与娘家;种种关系,均料理得妥切,与人关系融洽。她能做到这种程度,重要的在于她按“待人以宽,责己以严”的原则去办事,与他人的矛盾就易于化解。马皇后的所作所为,赢得了丈夫的尊敬与爱护。她生前,朱元璋为褒奖她,比诸历史上的贤后唐太宗长孙皇后,给她父亲起坟立庙。她死后,朱元璋不再册立皇后,表示对她的敬重和怀念。这一对同甘苦共患难的夫妇,互相眷恋,互相体贴,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当皇帝的丈夫多妻妾,她的生活还是完满的。

《明史》赞扬马皇后:“母仪天下,慈德昭彰”。

李氏调教天子之谜

李氏(?-1614年),明神宗朱翊钧皇太后。漷县(今北京通州漷县镇)人。她出身卑微,但后来却贵为皇妃,且在儿子继位后成为皇太后。她教子极严,曾是约束小皇帝的一副小夹板;而一旦这副夹板不那么起作用了,皇帝也就开始怠政妄为,明王朝也就会逐渐走向灭亡的道路了。

李氏的父亲李伟靠卖苦力养家糊口,家境贫寒。后来,李伟携带全家迁居到了北京城里。李氏天生聪明懂理,出落得妩媚动人。后到裕王府作侍女,作了朱载垕的小妾。1567年3月,裕王朱载垕继位为帝,是为穆宗,改元隆庆,李氏被封为贵妃。第二年,朱翊钧被立为皇太子。

隆庆六年(1572年)五月,穆宗朱载垕驾崩。六月,太子朱翊钧继位,是为神宗,改元万历。

李太后对神宗要求非常严厉。神宗有时不读书,她就罚他长跪。事见《明史·后妃列传·孝定李太后》:“帝或不读书,即召使长跪。”每当为神宗讲课的老师来到后,她便让神宗复述上次课程的内容,然后自己也坐下来和神宗一起听老师讲课。遇到上朝的日子,五更天她就到神宗的卧室,叫“皇帝该起床了”,命令左右扶神宗坐起,取水为他漱口洗脸,带着他登车去上朝。神宗自幼害怕严厉的母亲,侍奉李太后非常谨慎。这也造成了一种不好的现象,即奉了太后旨意的诸内臣,往往对神宗挟持过分。事见《明史·后妃列传·孝定李太后》:“遇朝期,五更至帝寝所,呼曰‘帝起’,敕左右掖帝坐,取水为盥面,挈之登辇以出。”

万历六年(1578年),神宗大婚,随即亲政。李太后虽回慈宁宫,但并未忘记管教、督促神宗。万历八年(1580年)十一月,神宗在西城歌宴,喝酒过多,命内侍唱新歌,内侍推说不会,他竟拿剑击之。左右大惊,慌忙劝解,他才戏割了这内侍的头发,说:“就以发代首吧!”第二天,李太后听说了此事,先传话张居正准备谏疏,命令给神宗起草罪己诏;又召见神宗,令其长跪,数说他的过错。直说得神宗哭泣着请求给他改过的机会,事情才算了结。事见《明史·后妃列传·孝定李太后》:“帝在尝西城曲宴被酒,令内侍歌新声,辞不能,取剑击之。左右劝解,乃戏割其发。翼日,太后闻,传语居正具疏切谏,令为帝草罪己御札。又召帝长跪,数其过。帝涕泣请改乃已。”

李太后自己放手任用张居正,在管教年幼的神宗时,常以张居正来吓孩子,要么说:“告诉张先生吧,怎么样?”要么说:“假如张先生知道了,如何是好?”从而给神宗造成了很怕张居正的印象,客观上使张居正得以拥有充分的权力,大刀阔斧地对朝政进行改革。张居正所进行的改革,象整顿吏治、整饬边防、整顿学校、量入为出、节缩开支、丈量土地、推广一条鞭法等,执行得都比较彻底,因而真正达到了“国富民强”,这其中李太后的功劳不少。

郑妃制造明宫三案之谜

郑氏(?-1630年),明神宗朱翊钧的贵妃。她是一个嗜权如命的女强人,野心勃勃,为达到总揽大权的目的不择手段,诡计多端。她搅得朝廷内外不得安宁,腐败堕落,人心涣散,成为明末社会不安定的重要因素。她可谓是活跃于万历一朝的风流人物。

郑贵妃贪图富贵,随心所欲腐化无度,为立太子费尽心机可最后都以失败告终。种种阴谋伎俩均未奏效,郑贵妃曾一度绝望过。但还有一个可能存在,那就是王皇后早日去世。如果王皇后真的死了,正宫一席非郑贵妃莫属,到时候“子以母贵”,母正位中宫,其子自然成为嫡子,皇长子的东宫太子也就当不成了。此时的郑贵妃在绝望中看到了一线希望,于是又开始实施新计划。只是王皇后虽说身体欠安,但却因生性清心寡欲,对人对事都抱一种超然的态度,又加上李太后多方保护,居然熬了一年又一年,最终到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与神宗同一年去世。郑贵妃一个个手段都用尽了,一个个幻想都破灭了,绝望之余,她要铤而走险。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的二月,李太后去世,郑贵妃再也没有了顾忌,决定放手一搏。于是郑贵妃等人采取了非常手段,这就是次年发生的“梃击”案——此乃万历年间发生的明宫三大案之首案。

五年后,也就是万历四十八年(1620)七月,明神宗去世。皇太子朱常洛在八月初登上皇位,是为明光宗。可他在位仅30天。为什么在位只有这么几天呢?这还得从明末三大案的第二桩大案——“红丸”案说起。

郑贵妃在自己的宫中选出8名最有姿色的美女,送给皇太子,让她们尽心尽力服侍未来的皇上,使他心满意足。皇太子开始放纵,整日耽于酒色之中,年纪尚不足四十,却早已垮了身子。等到即位称帝时,已病得很重了,没过几天就病入膏肓、卧床不起了。内医太监崔文升开了一服泻药,光宗服后腹泻不止,一天要拉三四十次。后来,鸿胪寺丞李可灼献上一颗红丸,自称是仙丹,光宗服后觉得精神大有好转。过了半日,李可灼又献上一颗,光宗再服之后,睡到次日凌晨,竟然再也没有起来。这就是所谓“红丸案。”

光宗一死,郑贵妃顿感搬去了挡在自己面前多年的一块石头,轻松了许多,认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又有了希望,于是唆使光宗爱妃李选侍(西李)霸居乾清宫,酿成“移宫”一案。

光宗死后,郑贵妃企图当太后垂帘听政。她一面把皇太子暂时隔离起来,不让他登基与群臣见面,一面又唆使李选侍不要搬出乾清宫,以便向朝臣发号施令。但朝中官员们不买她们的账,联名上疏指责李选侍“既非嫡母,又非生母,俨然居正宫,而殿下(指熹宗朱由校)仍居慈庆宫,这种名分倒置的做法,是借抚养之名,行专政之实,武后之祸将见于今日”。并安排太监王安从宫内秘密接出太子,突然在文华殿升殿,接受群官朝拜。新皇帝即位,是为明熹宗。第二天,群臣又簇拥着新皇帝齐聚乾清宫,逼李选侍搬迁。李选侍见生米已成熟饭,只好离开乾清宫。不久,群臣又以熹宗名义宣布削去李选侍封号,对郑贵妃也不予理睬。在东林党人控制朝政的几年,郑贵妃勾结李选侍企图垂帘听政的美梦遭到了破灭。这就是所谓“移宫”案。

孝庄下嫁多尔衮之谜

多尔衮(1612-1650年),清顺治初皇父摄政王,军事统帅。满族,爱新觉罗氏。

孝庄皇后,名博尔济吉特氏姓布木布泰(或译作本布泰),孝端皇后侄女,清太宗皇太极的皇后,有绝色,性机敏。出生于蒙古科尔沁部的一个显赫家庭,是清朝历史上一位举足轻重、颇受关注的人物,史称孝庄文皇后。

野史传说在皇太极死后,孝庄文皇后为了辅助年幼的顺治皇帝,嫁给了皇太极的弟弟摄政王多尔衮。可多尔衮死后不久就被揭发谋篡皇位,遭到了无情的政治清算。但孝庄的地位却越来越尊崇,她自觉改嫁一事荒唐,对不起前夫皇太极,不愿死后与皇太极合葬,便嘱咐她的孙子康熙将她葬在东陵风水墙外。

那么,历史的真相到底是怎样呢?

孝庄文皇后即科尔沁蒙古贝勒寨桑的二女儿布木布泰。科尔沁蒙古是最早归附于后金政权的蒙古部落之一,为了巩固这种政治联盟关系,寨桑采取联姻的手段先后将自己的妹妹和女儿嫁给了努尔哈赤的第八子、33岁的皇太极做正、侧福晋。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在盛京(今沈阳)称帝。在分封五宫后妃时,布木布泰被封为庄妃,位居次西宫。崇德三年(1638年),最受皇太极恩宠的宸妃生的八皇子夭折了。两天后庄妃生下了九皇子福临,给悲痛中的皇太极以极大的安慰。这个福临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

崇德八年(1643年),征战一生的皇太极暴病身亡。由于他生前没有指定皇位继承人,朝中很快形成了以皇太极的弟弟睿亲王多尔衮与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为首的针锋相对的两派势力。最后,多尔衮拒绝了拥护者的推举,提出由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继位,由他与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从而避免了清王朝内部的分裂与自相残杀。不满6岁的福临登上皇位,改年号为顺治。他的母亲庄妃被尊为“圣母皇太后”。

几个月后,多尔衮占领了北京。崇德九年(1644年),他将两宫皇太后与幼帝福临迎到北京,清朝从此入主中原。入关后,多尔衮继续分兵南下,节节胜利。同时,他以摄政王的身份总揽朝纲,实质上已经成为清王朝的缔造者和统治者。

可惜骁勇善战的多尔衮并不长寿。顺治七年,他出塞打猎时突然发病,病死时年仅39岁。灵柩回京时,顺治下诏书以皇帝的规格来安葬他。第二年,顺治又追封多尔衮为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升拊太庙。

但是仅过了不到一个月,有人告发多尔衮生前曾谋篡帝位。诸王大臣纷纷响应,群起攻击。刚刚亲政的顺治皇帝下令将多尔衮削去爵位,撤出宗庙,开除宗室名分,没收家产,平毁陵墓。如果孝庄真的曾下嫁于他,多尔衮又怎么会一下从巅峰跌入谷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