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动物故事枕边书Ⅰ:打开孩子眼界的128个动物进化故事
13380300000014

第14章 天空的霸主(3)

消失在王冠上的风景——新西兰椋鸟

相传,新西兰原来是一个荒岛。有一个叫库珀的航海家乘坐七艘巨大的独木舟从夏威夷出发,沿落日的左方向航向,发现了这个岛屿。当时,他称这个岛屿为阿奥特亚罗瓦,意思是“长白云之乡”。又过了大约400多年,大量的夏威夷人带着食物和种子,按照库珀的路线来到这里定居,他们就是毛利人。

毛利人大都信奉原始的多神教,还相信灵魂不灭,尊奉祖先的精灵。每当遇到重大的活动,他们都要到河里去作祈祷,而且还相互泼水,以此来表示宗教仪式上的纯洁。而新西兰椋鸟则是毛利人心中的神物。当他们举行仪式的时候,长老总是用椋鸟来祭祀神灵。

新西兰椋鸟是新西兰特有的一种鸟。生活在新西兰北部岛屿的茂密的森林里,常常发出啾啾的叫声。虽然雄鸟与雌鸟是生活在一起的。但是它们需要很大的势力范围,所以它们原来的数量就很少。由于这里的原始森林雨水充足,它们又常常被称做雨鸟。

新西兰椋鸟长得和家鹅一般大小,长长的尾端是白色的,身上有黑白的花纹。它们的突显特征在嘴上,不管是雄鸟还是雌鸟,它们的嘴角部是截然不同的,两边都有引人注目的肉垂。它们在寻找食物的时候,雄鸟和雌鸟因为嘴形的不同而分工不同。雄鸟的嘴像啄木鸟一样,它必须啄去树皮寻找缝中的小虫,而雌鸟的嘴是长长的、弯弯的,对于在细小树缝中觅食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因此,雌鸟常常在雄鸟无法对付的小洞中寻寻觅觅。

1835年,传教士威廉首先让欧洲人了解到新西兰椋鸟的存在。土著人为举行仪式捕捉新西兰椋鸟的行为并没有使它们的数量减少,但是随着欧洲移民来到岛上开垦原始森林,它们的生存也就遭到了彻底的破坏,一只只鸟同时也成了枪口下的牺牲品。

不久,真正的威胁来临了。20世纪初,当时的英国国王夫妇访问新西兰,他们受到了当地人的热烈欢迎。国王将当地人奉送的新西兰椋鸟的羽毛插在帽子上,当地人和欧洲的贵族,有钱人纷纷效仿。1907年12月28日,最后一只新西兰椋鸟在森林中死去。生物学家发现有人在它的尸骨旁立了一块纸板牌,留下这样一句话:“再见,新西兰。”这似乎说出了新西兰椋鸟最后的哀叹!

“东方宝石”朱鹮

你看见过美丽的朱鹮吗?你一定会很喜爱它的!它的身体比较大,远远看去很像白鹭,一身羽毛洁白如雪,脸和腿的颜色却是朱红色的,翅膀下面和圆尾巴的一部分也呈现着柔和的朱红色,所以人们把它叫做“朱鹮”。由于它的体态优美,性情温驯,我国人民把它当作吉祥的象征,叫它“吉祥之鸟”,日本人叫它“仙女鸟”。

可是,就是这种仙女般的吉祥之鸟,已经快要绝种了。到1980年,全世界只有日本饲养了2只朱鹮,而且没有繁殖能力。所以,在国际水禽研究局和日本野鸟协会举行的座谈会上,各国代表纷纷发言,愿意为寻找和拯救朱鹮作出自己的贡献。

我国的动物学家们心情更是焦急。因为在几百年以前,朱鹮曾经广泛地分布在我国东半部以及朝鲜、日本和黑龙江下游的前苏联境内。19世纪以后,由于这些地区的人口越来越多,森林遭到破坏,环境被污染,使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朱鹮适应不了这种环境,数量急剧减少,最后终于快要绝迹了。因此,朱鹮被确定为国际上的一级濒危动物。1960年的国际鸟类保护协会年会上又被指定为国际保护鸟类。

1981年5月,从中国传出了一条轰动世界的消息:在中国的陕西省发现了朱鹮,并且一下子就有7只。你说,这样的消息怎能不引起轰动呢?

有些鸟因为少而被称为“珍禽”,而朱鹮由于特别稀少,是珍禽中的“珍禽”,有人把它称为“东方宝石”。

鸵鸟是鸟类中的“活化石”,其生存历史已有1500万年之久了。

据早期历史资料记载,朱鹮为候鸟,随着长期的演变,朱鹮在洋县已变为留鸟。朱鹮的活动区域可分为繁殖区和游荡区,繁殖区一般在深山地带,村庄和农户较少,森林覆盖率大,有相当大的适宜于朱鹮取食的水域;游荡区在浅山丘陵及汉江沿岸。

现在,由于采取了有效的保护措施,创造了有利于朱鹮生存和繁殖的环境,朱鹮的数量已增加到几十只了。朱鹮的繁殖非常有趣。在繁殖季节,朱鹮的颈部会分泌出灰色的色素,它用嘴沾着涂擦全身,使身体变成灰黑色。雄鸟向雌鸟求偶时,往往口衔一枚小树枝送给雌鸟表示爱意。如果雌鸟接受了“定情之物”,这桩婚姻就算成功了。

金雕的捕食游戏

在美国的蒙大拿州,一只金雕刚刚捕获了一个猎物。正当它准备美美地享用这顿丰盛的晚餐时,一只赤狐出现了。它在金雕的周围保持一定的距离,围绕着、嚎叫着、跑动着,并且还不停地去激怒金雕,企图分散这只猛禽的注意力,好偷取它的猎物。

此时的形势变得非常微妙,如果金雕坚守阵地,不退却的话,它就能吃到猎物;而对于赤狐来说,如果它一旦进入到金雕的攻击范围之内,肯定会被金雕杀掉;但如果金雕受不了赤狐的骚扰而驱赶它,那么最终获胜的将会是赤狐。

金雕很没有耐性,因此它们的对峙也没有持续多久。被激怒的金雕终于忍无可忍,放下猎物去驱赶赤狐这个可恶的偷猎者。

当金雕离开猎物的时候,潜伏在附近的其他赤狐就蜂拥而上,将猎物掠走。等到赶跑骚扰者的金雕赶回时,它的猎物已不复存在。

金雕是一种大型猛禽,它长得和鹰很相似。它身上的羽毛是栗褐色的,头顶的羽毛颜色加深,呈现黄褐色,故称金雕。

金雕是墨西哥的国鸟。在我国,金雕的数量非常稀少,处于濒危状态。

凶猛的走鹃

很多人可能没有听过走鹃,但是你应该看过卡通里有一只蓝色、活泼而像鸵鸟的鸟,每次土狼要攻击的时候,它就会一直“比比”叫。

这种被叫作“走鹃”的鸟,英文名称字意为在路上赛跑者,经常在儿童卡通影片中出现。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就是脖子很长,头上有根羽毛,然后尾巴也是长长的,嘴巴扁扁的。

它在美国德州以及新墨西哥地带的荒原上跑走,速度非常快,每分钟可以跑500多米,抓食蜥蜴、蚊虫、响尾蛇的动作非常敏捷,而且它奔跑的时候,会有“比比比……”的声音,好像汽车喇叭一样,好像在说:“我来啦,我来啦,快让道!”

成年的走鹃有两英尺长,尾巴占长度的一半,大约重一磅。它的羽毛是棕色的,羽毛下面的皮肤则是黑色的。它有强有力的双腿,善走,不得已的时候才飞几下。走鹃天性好奇,与人亲近,经常在农场里搭窝筑巢。曾经有一只走鹃跑到一户人家的院子里,经过一番考察之后跟它的伴侣定居了下来,还孵了两窝小鸟。

走鹃是凶猛的小鸟,可以猎杀响尾蛇来当晚餐。走鹃会利用翅膀来分散响尾蛇的注意,然后抓住它的尾巴,将蛇摔死在地上。它们也吃蝎子、老鼠和其他鸟类。

湿地之神——丹顶鹤

在中国、朝鲜和日本,人们常把仙鹤和挺拔苍劲的古松画在一起,作为长寿的象征。其实,传说中的仙鹤,就是丹顶鹤,它是生活在沼泽或浅水地带的一种大型涉禽,常被人冠以“湿地之神”的美称。

丹顶鹤性情高雅,形态美丽,素以喙、颈、腿“三长”著称,直立时可达一米多高。它身披洁白羽毛,喉、颊和颈为暗褐色,长而弯曲的黑色飞羽呈弓状,覆盖在白色尾羽上。特别是裸露的朱红色头顶,好像一顶小红帽,因此得名。

丹顶鹤是典型的候鸟,每年随季节气候的变化,有规律地南来北往迁徙。它多栖息于开阔的芦苇丛或多草的沼泽地带,主要以鱼、虾、贝类和植物根茎为食。丹顶鹤4月初开始择偶。每天清晨或傍晚,人们常能听到它们发出的求偶声,叫声频繁响亮,可传二三千米远。

丹顶鹤是单配制,丹顶鹤一旦结为伴侣,雄雌厮守终生,在求偶时雄鹤常在雌鹤周围摆动羽翅,翩翩起舞,以赢得雌鹤的欢心。其优美的舞姿,在动物世界中可以称得上是天才舞蹈家。已配对繁殖的鹤,如果双方都保持参加繁殖的能力,则配偶关系稳定。它们生活十分亲密,一旦一方受到外敌伤害,另一方便终日守护在身旁,徘徊不去,直到对方死亡,才带着哀鸣依依不舍地离去。一对丹顶鹤的配偶生活期长达60年左右,所以被视为爱情忠贞的象征。

丹顶鹤羽色朴素纯洁,体态飘逸雅致,鸣声超凡不俗,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声及数里之外,在《涛经·鹤鸣》中就有“鹤鸣九皋,声闻于天”之说。这是因为丹顶鹤气管很长并盘成多个圈,穿入胸骨,而且愈老愈长,故老鹤之鸣愈发高亢,真是老当益壮、鹤发童颜。丹顶鹤在中国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中被誉为“仙鹤”,成为高雅、长寿的象征,在诗词和中国画中,常被文学家、艺术家作为主题而称颂。

目前,丹顶鹤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级物种,被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入附录二物种,在中国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那首凄婉美丽的歌《一个真实的故事》中的主人公徐秀娟便是为保护丹顶鹤而献身的。

“傲慢”的笑鸟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为奇特的一块大陆。走进澳大利亚,你可能会以为自己到了另外一个星球。由于地广人稀、远离其他大陆而发现较晚,澳大利亚保持了比较原始的风貌,这里有着极其怪异的野生动物。植物种类也非常独特,并且丰富,而且它们几乎全都是独一无二的物种,地球上的任何地方都看不到它们的影子。经过漫长的进化历程,这些杂居在一起的野生动物们成功地在这个地球上环境最特殊、气候最干燥的地方生存下来了。

在澳大利亚东部的灌木林里,有一种能发出怪笑的鸟,它的叫声好像人的笑声,当地人称它笑鸟。笑鸟跟猫头鹰大小差不多,浑身披有灰白色的羽毛,尾巴长而扁平;嘴大又尖,既锐利又有力。

毋庸置疑,笑,是澳洲笑鸟身上最显著的特点,往往发自日出或日落时刻。每当受到威胁、面临危险境界时,笑鸟的笑声可用来保护自己,防御敌人。一只单独栖息的笑鸟发出笑声,有可能被另一只笑鸟应和。也有可能会引发一场“大合唱”。

笑鸟主要在树林里生活,以树洞为巢,有时也经常到河边“散步”,顺便补充一下“营养”,一些青蛙、老鼠、蜥蜴、昆虫等弱小的动物则成了它丰盛的晚餐。

在澳大利亚,毒蛇是很出名的,笑鸟则是捕杀毒蛇的能手。当它敏锐的眼睛发现毒蛇后,便猛扑上去,用嘴钳住毒蛇,将它“消灭”。

独特的环境造就了独特的笑鸟。笑鸟在“笑”的时候,眼睛会不停地转动,故意显出一种傲慢的神气,好像专门与人寻开心似的。但它们有时也显得别有风度,嘴巴朝天,嘻嘻哈哈,尾巴上下摆动,笑得合不上嘴,似乎是捧腹大笑。但大多数时候,它好像习惯于哈腰蹲着。这也许是笑得太多直不起腰来的缘故。

自掘坟墓的食掌莺

在加拉帕格斯群岛上,生长着一种食掌莺,它们专门靠仙人掌生活。如果没有仙人掌的花粉、花蜜、果实和种子,它们就会挨饿。但是,食掌莺飞到仙人掌的花上,有时会把花蕊的柱头弄断,这样仙人掌就失去了繁殖的能力,花儿就会凋谢,无法结果。

一些食掌莺为了吃到花蕊里的花粉,便落到花上,用脚把柱头拨到一边,抢在其他莺鸟之前把尚未开放的花瓣扯去,并用喙把柱头啄断,丢在一旁。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食掌莺都这么做,也幸好不是全部,否则岛上的仙人掌岂不绝迹了?

这些折断柱头的食掌莺只是为了多吃一点其他莺鸟尝不到的花粉,多尝了一些其他莺鸟尝不到的花蜜,而且它们不会为这种蹂躏行为付出代价,还会获得更多生存的机会。这些干坏事的食掌莺很“聪明”,它们从不糟蹋自己地盘内的仙人掌,只损坏公用地盘的;大自然的演化也把它们视为成功者予以褒奖,但这些个体的胜利却要以群体的毁灭为代价:如果第二年岛上大旱,那么食掌莺就会深陷绝境,因为这些自私的家伙把大部分花卉的柱头折断了,这足以导致岛上食掌莺的群体覆灭。

食掌莺的群体覆灭源于它们自己,但我们人类也同样犯了很多自杀性的错误。不是吗?从森林的过度砍伐,到煤矿的盲目开采,以及过度放牧、超负荷利用能源,无休无止地把有毒气体肆无忌惮地排放到空气中……这种种行为无异于自掘坟墓!

身上长口袋的鸟

身上长口袋的动物多为低等哺乳动物,如袋鼠、袋熊和袋狼等。它们共同的特征是雌兽腹部都长有一个“育儿袋”。幼儿均由雌性抚养。澳大利亚是有袋类动物最多的国家。

然而,在北美洲和南美洲竟还有一种鲜为人知的身上长着口袋的鸟,即“袋鸟”。尤其有趣的是,这种鸟类是雄鸟身上长口袋,而雌鸟不长口袋。

袋鸟体长15厘米左右,背面羽毛主要是浅棕色,腹部呈黄白色,喙长且锐利坚硬,钩爪强健有力,适于捕食昆虫和鱼虾。

袋鸟的视觉非常发达,在空中飞行时距水面约3米高就能看清水下1米左右深处的鱼。当它发现水下有鱼时,就会迅速收拢翅膀,急速俯冲,潜入水里用锐利的钩爪抓住鱼,然后浮出水面,用力拍打翅膀飞上天空。袋鸟捕鱼时,一般都只能选择体型较小的鱼,原因是它口袋里还装着小鸟。如果捕捉大鱼,它就会因超重而飞不起来。所以,它只能放弃大鱼。当袋鸟发现水面有鱼游动时,它就从空中缓慢滑翔下来,在掠过水面的一瞬间用一只锋利的尖爪轻易地把鱼抓住,然后把鱼送回鸟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