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谁将被淘汰
13379700000009

第9章 知识篇(8)

有一位老先生难得上了一趟街,回家后发表了一通感慨,“一上街,浑身卡;满脑子,净密码;几多愁苦,几多尴尬”。?原来他用信用卡取款,不会使用,乱打一通,竟然让取款机将信用卡吃掉了。这件小事反映出的问题是:他的观念、知识、技能都没有跟上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却又牢骚满腹,光知道怀念拿工资、发现金的遥远年代。但是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银行上网,资金流变成了信息流,减少了交易环节,提高了交易速度,降低了交易成本,达到了资源共享。这是现代经济的发展模式,是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纵观现代,类似这位老先生的情况比比皆是。时代变了,他们的身体已进入信息时代,坐着汽车满街跑,观念和思路却坐着牛车在野地里逛荡。他们就像“桃花源”里的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对现有社会一无所知,而观念更是蒙上了灰尘,走出门便仿佛到了另一世界,非常陌生,因而寸步难行。试想,一个人的躯体进入了信息时代,思维却在工业时代,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怎能不到处碰壁?时代变了,我们的观念也要跟着变,知识要更新,技能也要改进。

可是,你不努力学习,不更新知识、顺应时代、开拓思路、超越自我,能转变观念吗?你不转变观念,能有野心吗?你没有野心,人生能闯出新路吗?

再举一个例子。一个朋友D跟笔者感慨说,如今她的大学同学很多都发达了,成了千万甚至亿万富翁。她大学时学的是地质专业,毕业时,她通过父亲的关系,分配到了一个较好的事业单位,生活安逸;而很多来自农村没有关系的同学,都被分到了企业。在企业里工作比较辛苦,还要常常进行科技攻关,工作强度高,收入也不高。工作几年后,一些同学所在的企业开始走上破产之路,D暗自庆幸自己工作安稳。可再过几年,同学们从天南海北赶回母校聚会时,D惊讶地发现,许多被下岗分流的同学,现在竟然成了老板,开起了公司!这些老板同学说,好在过去在企业锻炼了自己,常常搞那些项目,知识和技术更新得快,接触的人和事多,也晓得现在地矿界的一些规则,下岗了,没有退路了,破釜沉舟,也就豁出去了,有的做矿石买卖,有的开发选矿机器,各显神通,慢慢地就有了自己的事业。其中做得最顺的,是D昔日同宿舍的上铺,两人情同姐妹,她动员D辞职跟她一起做。D虽心动,却是不敢——在事业单位,每日里吃些老本,做些技术含量不高的活;如今要创业,无论从技术还是从经验上来说,她都实在是没有信心。D不敢,另一个同学E却敢,她也是不甚得志的,单位效益不好,自己做的多,拿的少,便跟着上了。不几年,居然她也大有成就。现在,D的上铺已资产过亿,E也开起了宝马。我问D后不后悔。她说,唉!这可不是我后不后悔的问题了。我的上铺姐妹现在还愿意拉我啊,但你站在我的角度想一想,你敢不敢?

笔者默然。知识落伍的人,就如同被折去了双翼的鸟,即便天空如何阔朗,也是不敢高飞,也不能高飞的了。

大学生的“裹脚布”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知识更新太快;我们的大学教授自己的知识结构、教材与教案、教学方式与内容都已明显滞后于社会发展、知识更新,显得有些陈旧、脱节;大学生又普遍学风下降,素质下降,修养下降……因此,大学生综合知识、工作能力、人际关系等问题滋多,难怪毕业时找不到工作,找到了工作也干不好。

走出校门知识已陈旧,IT毕业生前景看好薪水走低。笔者从相关部门获悉,时下IT人才依然是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抢手货”。但与一路飘红的就业形势相反的是,今年IT业给应届毕业生开出的薪水不升反降,800元的可怜月薪让大部分毕业生都觉得难以接受。而仅两年前,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刚毕业时月薪还能达到1000元。

对此,沈阳某科技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刘继军认为,其实企业也为找不到俊俏能干的“媳妇”发愁。他认为,造成眼下低月薪的现象,是因为大学生知识贬值,无法适应IT业知识迅猛更新而引起的。IT界有个著名的“摩尔定律”(Mores law),即“集成电路的集成度每18个月翻一番”。现在学IT的大学生在走出校门时,他们的知识就陈旧了,企业必须为他们重新培训,所以刚开始时月薪不会很高。

在招聘会现场,有部分学生表示并不太在意企业给刚毕业的自己多少薪酬,而更注重企业的发展前景和自身的发展平台。大连交通大学软件学院学生张洋十分理智地说:“现在IT业还处于低谷,我们也是刚毕业,没有多少经验,企业不给高薪也是应该的。但一定要签约有发展前景的企业,给自己施展才干的机会,薪酬自然也能涨上来。”

“摩尔定律”是最近几十年中,改变世界的七大商业定律当中最重要的一条。风险投资公司Sequoia Capital的缔造者唐·瓦伦丁将其视为商务运作的关键所在。1965年,戈登·摩尔(3年之后他亲自参与建立了英特尔公司)首次提出:硅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将以每年一倍的速度翻番。到1975年,摩尔将周期一年改为两年。而摩尔定律从那以后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芯片业发展的圣经。随着时间推移,该定律的适用范围已超越单纯的芯片,从个人电脑到手机产品再到音乐播放器,几乎任何与高科技沾边的产品都适用于该定律。在保持售价不变的前提下,产品性能翻番的周期也逐渐演变为18到24个月。此外还有“摩尔定律边际定律”,即在保持同等性能的前提下,数字产品的售价以每年30%到40%的幅度下滑。道理相通,如果一个大学生没有继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在他毕业时就已被淘汰了N次。

一家商标专利公司业务主管曹若楠女士曾经反映:“我们现在处于严重缺人又不敢进人的状态。很多学经济、法律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到公司应聘,他们是我们急需的人才,但是一涉及具体业务,很多学生根本没有或者很少接触过相关的知识,公司还要对他们进行大量的培训才能使用。”

不少公司人力资源经理反映,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单位增加了一些新兴业务。但是当他们在大学相关专业中寻找人才时却发现,这些学生所学的知识非常陈旧,根本无法适应新的业务。

“我们是站在古人的肩膀上学习。”一位学教育心理专业的硕士毕业生介绍,他们在大学里所学的许多理论是国际上20世纪三四十年代流行的,出了校门才发现,记了半天的知识大多已被淘汰,“我工作后才开始真正大量接触国外那些更新、更科学的理论,但是总觉得自己就像裹着小脚的女人,松开了裹脚布,却怎么也跑不快。”

拿到大学文凭,又巴望技校证书,过去不可思议,而今并非鲜见。

本来念完了大学,却还要回头再到职业学校参加一些培训(大家将其形象而无奈地称为“回炉”),这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现象。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等省都出现了这股热潮。“大学生已成鸡肋”的观点,已自学术界传至社会。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尴尬局面?

不少学生表示首先是源于“就业难”。“虽然我念完了3年大专,可找工作时发现,一些企业更重视实际技能,所以我想再到技校或职业培训类学校学习一技之长,便于就业。”在省会游戏学院学习游戏编程专业的小刘说。

与大学的知识陈旧、一本教材一本教案用十年相比,技校的知识更新相对就要快得多。倒不是说技校觉悟高,而是技校被更早地推到了市场竞争的风尖浪口上。自从大学扩招伊始,上大学容易多了,初中毕业生能选择高中的就不愿选择技校,技校生源一下子窄了许多。为求生存,技校不得不主动求发展,开创“校企合作”、“订单办学”等许多办学途径,将就业率作为吸引生源的王牌打出来,教学也就非常贴合企业需要,课程设置讲究操作性强,教学内容常新常变,所以学生就学得实在得多了。

有专家认为,大学生“回炉”技校,说明他们就业观更加务实,认识了到技能型人才的价值,从而主动改变自己以适应社会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回炉”是一件好事。然而换个角度看,这也是高校教学结构需要顺应市场需要的信号。从一定程度上说,正是一部分高校专业设置不适应市场需要、专业知识陈旧、教学方式单一僵化,导致了大学生“回炉”的现象。

要想改变这个问题,大学负责人、大学教授、大学生们需要共同努力,改善教风、加强学风,好好学习、不断革新,更新知识、提高能力,这才能适应社会形势的要求,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创造美好未来,而不至于被世界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