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谁将被淘汰
13379700000006

第6章 知识篇(5)

有人对知识更新考试表示困惑。他认为,时代在进步,知识要更新,这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人事部门因此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单位都要组织学习,与时俱进,进行知识更新。这本来也是好事。但问题是好事怎么来办。人事局的现行做法是,到了某个时候下发通知,要求全县所有党政事业单位50岁以下的工作人员参加知识更新考试,每人交费15元。当然,只要交了钱,有些事就好办了。某县人事局仅此一项收入每年就达80万元。真是一举多得!其实,知识更新不是考试就能解决的。人们不是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吗?也就是说要不断地去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学习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自学,可以培训等,并非一定要搞什么考试。考试并不是万能的。所谓的知识更新考试,明眼人一看就明白,核心是一个“钱”字。如果不允许收费,人事局还会乐于搞这样的形式吗?是不是有必要再把知识更新考试做下去,值得商榷。

也有另类的情况让人不知所云。有人在网上讲了个笑话。前几天一家新闻媒介披露,在一本新修订的小学生字典中,对“鸡”的解释是“妓女”。假如家里的孩子们都接受了这类的知识更新,你能想像到这样一个场面:在宴会中在饭桌上,孩子大叫“我要吃妓女”。不知道做父母的会是怎样一种表情?!由此看来,我们既需要知识更新,更需要适合自己年龄、地域、专业、职业的知识更新。

那么,究竟如何更新知识(how)?更新什么知识(what)?为什么要这样更新知识(why)?我的几点看法,仅供大家参考。

1.明白知识陈旧的危害和知识更新的必要,重视学习、加强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这个问题在本章中已基本解决。)

2.不要读死书,不要钻牛角尖,不要学迂腐的孔乙己把“回”字的四种写法当作高深学问,不要作表面文章;要把书读活、读准、读扎实,真正运用得上,开阔眼界,活跃思维,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

3.利用工作之余、上下班路上、晚上、周末、节假日、别人玩的时候来加强学习,见缝插针,各方面关系处理好,使生活充实、有意义,但又不能太忙、太慌、太乱。

4.学习途径包括看电视、听广播、读书、读杂志、看报纸、浏览网页等,排前三位的应该是读书、浏览网页、看电视;还有与家人、朋友、同事、领导的交谈、倾听、相处、观察,在社会上行动时“眼观四路,耳听八方”;当然还有更重要的,参加各种学习活动,上各种培训班,去大学旁听,读研究生,出国留学等。

5.学习内容包括与专业知识有关的、目前工作岗位需要的、为人生理想所追求的、自己一直的爱好与特长的、生活常识的、待人处世的、自我完善等的各种知识与能力;以及种种百科知识、最新信息、最新消息、最新动态等。

6.知识和能力更新最好适合自己的年龄、地域、专业、职业、身份、性别、性格、爱好、特长、理想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但在此基础上又要尽量广泛、全面、丰富、深入才行。

7.把知识更新运用到使自己能够技能多样、情商出色、心理坚强、目光远大、反映敏锐、团结合作上去。

8.不但要勤于学习,还要善于学习;不但要爱学习,还要会学习。掌握和运用各种科学、合理的学习方式和方法,使自己学得更快,学得更多,记得更牢,用得更活。(这个问题我们在本书最后一章中再详细讨论。)

下知识陈旧的人即将滞销

多年前的一个读书故事

记得很多年前听过一个故事。说的是某大学一个毕业班级的同学即将走出校园,奔赴祖国各地工作岗位,晚会上请院系年纪最长、阅历最多、白发苍苍、德高望重的一位老教授讲话,希望他能给大家一些什么临别忠告。老教授说:“我只强调一点,希望大家参加工作后别忘了继续学习。我的要求不高,每年大家至少保证读一本书就行。到10年后我们再相聚时,大家能读够10本书。”这些同学当时心里都轻蔑地一想:“老教授是不是太小题大做、耸人听闻了?每年只要读够一本书,这不是小菜一碟吗?我一个月至少读一本书。”10年后,这个班级毕业十周年庆典,大家都回到了母校,一个个变得更成熟、稳重、丰富却也更苍老、憔悴、世俗了。又是请老教授发言。老教授问他们:“10年前我对大家说,你们这10年要读够10本书。现在我想问问你们,有谁完成任务的?真正读过10本书的请举手。”结果在场的几乎没有一个人举起手来,相反却是一个个惭愧地低下了头。因为考试的不再,因为工作的艰辛,因为生计的侵扰,因为家事的琐碎,因为地域的奔波,因为现实的庸俗……种种原因,大家在漫长的一年里竟然读不够一本书,在漫长的10年里竟然读不够10年书!

当然这只是一个故事,一个颇有些夸张的故事,而且是笔者很多年前听过的一个故事。在当今世界,纵使你已离开学校,在社会上做事,不再需要考试和深造,却在漫长的一年里竟然读不够一本书,这无论如何是无法想像的,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更加迅速,对广博知识的要求更高,同时获取知识的渠道与场合更多——除了在大、中学校上学,在社会所办各种机构培训,去图书馆借书、去书店买书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报刊、电视、电台、网络、手机、MP3等来获得知识。难怪我上次去一家出版社办事,人家编辑送我几本著作,我捧着一大摞书搭公共汽车,搭地铁,周围的人都用很异样、很陌生的眼光看着我。也许这并不等于他们不学习,只是他们学习的主要方式已不再是传统的看书,而是在网络、电视、报刊……上。

但不管怎么样,我总觉得,看书还是应该、而且当然是学习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方式。我始终认为,任何东西都永远代替不了书籍。一则,书籍的内容、体系更条理、系统、完整;二则,书籍传播得更广泛、深入、久远;三则,书籍更方便携带、阅读、收藏;四则,作为最传统的学习工具,书籍给人以特定的沉静感,营造出的学习氛围是其他媒介无法比拟的。

当今是信息时代,知识更新得非常快,老化得也非常快。若不重视学习、加强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与时俱进、及时“充电”,你的知识结构就很容易老化、陈旧,你原来所学的知识就根本用不到你现在所从事的工作、职业或者深造的专业上,那你就不能适应你的职业或专业,成了落后之人,自然你就可能被时代所淘汰。我们如果一直凭借自己陈旧的知识和经验来看待现今世界的发展,结果必定要遭至失败。

在现代社会,如果不懂得更新知识,不懂得重新学习,不懂得接受新的观念,他的思维将一直被陈旧的知识所影响;特别是在网络时代,人们谈起网络,他听不明白,甚至不会上网,不会运用网络来改变、提升自己,那他一定会被社会所抛弃、所淘汰。这种人知识陈旧、落伍,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潮流,因此这种人一定会被淘汰。比如说,你的朋友调动了工作,换了单位甚至城市,于是电话、手机、住址都变了,要是他没有及时告诉你,过了一、两年你有什么事要找他,却发现通过常规路子找不到,这时你难道不会运用网络手段吗?他的E-MAIL、MSN、QQ应该没变吧?他有博客、个人网页、公司介绍吧?网上有他的相关信息、广告、报道、文章、帖子吧?你难道不会通过百度、谷歌、新浪、搜狐……检索一下他的名字?根据联合国新标准,不懂电脑基本操作者就算文盲。

信息时代是信息产业发展的产物。新事物创造了新时代,新时代又发展了新事物,新事物的出现又预示着新机会的来临。有的人身体进入了信息时代,可思想观念没有进入信息时代,知识陈旧、反映迟钝,认为过去抓住的机会可以应付一辈子,却不知新事物具有创新式的摧毁力,它必定要摧毁旧有的营销模式,取代过去被称之为机会的事物。过去牛车是交通工具,现在是汽车和飞机,有谁还愿意坐牛车去世界旅游呢?速度和效率太低了!只有那些墨守成规的人,才会在窝棚里住一辈子,不去尝试一下楼房。

现实生活中不知你是否有这样的感受:你特别爱听某某人讲的话,总是听不够。这就表示人家勤于学习,知识更新得快,口若悬河、旁征博引的背后是学识渊博。这样的人,因学识而自信,因自信而流畅,总有新故事、新视点、新想法让你耳目一新;而你缺乏“充电”,知识开始不够用,跟人谈话时“料”不多,也无法提出什么新观点来,自然缺乏听众。

不断更新知识的人,总保持着一种非常丰富、独特的人格魅力。他们能够轻而易举地让人产生信任感,自然而然地成为一个圈子的中心人物。人们总是觉得跟他谈话时有如沐春风的感觉,能够从他那里学到很多新东西。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听的就是这些人的精彩话话。知识陈旧的人,往往自满于他过去曾有过一点知识,往往是经过高等教育的,比较自信,离开校园后最初发现自己的知识在社会上似乎还够用,就安心吃起了“老本”,却不知道其实已经很有限了。以前学的东西可以赢得别人的尊敬,但是专业本身并没有用,因为变化太快了。

作为信息、知识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外在形式之一的词汇,其快速更新尤其明显。几年前笔者在大学教写作课,最初当学生在作文中用“东东”这个词时,我还以为是他写错了,帮他改了过来;后来听大家说,现在网上都是用“东东”代替“东西”呢!有个杂志发了我一篇作品,编辑给我略做了修改,加了个新词“骨感”;我不知道什么意思,问我老婆,她哂笑道:“连‘骨感’都不知道什么意思,你老土了!”

虽然有些语言学家坚持用语规范化、传统化,但词汇的演变自从文字出现伊始,就未曾离开过不断的发展变化。比如笔者,作为老师,是赞同规范化用语的,上课时一般也不会使用这些新潮词汇(确实有些新词汇生命力不强,而且不够规范,不见得能够长期生存下去,这一大缺点决定了新词汇不宜用来教学)。但作为一个社会人,我同样应当具备与时俱进的交流能力。如果不能了解这些时尚用语,又如何能够真正地做到文化传承、信息交流呢?规范化、专业化并不能成为固步自封、不事学习的理由。如果以此为借口,那么,你离不开化的“老古董”也就不远了。

坐地日行八万里

我们如今老是说“不是我不相信,而是这世界变化太快”。这是一个瞬息万变、日新月异的世界。曾经伟人写道:“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世上万事万物的变迁、取舍、更替、创新、升级、换代,有时真是叫我们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瞠目结舌、无所适从。

几年前用的人还不多的手机,已从黑白屏到彩屏、彩铃、短信、彩信、耳机、游戏、录音、摄像头、手写板、上网、可视、多媒体;几年前用的人还不多的电脑,已从286、386、486、586到E-MAIL、BBS、VIP、QQ、MSN、奔腾、宽带、上网、画图、浏览、下载、博客、视频、直播、导航;过去我们的联系方式几乎只有写信、拍电报、跑邮局,现在我们可以打电话、手机,发短信、传真、电子邮件,用QQ、MSN聊天,用手机、网络视频;过去我们去欧洲旅游、探亲或出差,花费时就得老是上银行兑换,到意大利用里拉,到德国用马克,到英国用英镑,到法国用法郎……现在只要一种欧元就全部解决问题;过去我们烧柴、炭、煤、沼气、电、煤气,现在我们烧天然气;过去我们穿家织土麻布,后来我们穿纯棉、尼龙、涤纶、晴纶、洋绒、丝绸、天然纤维、人造纤维、合成纤维,现在我们回过头来还是要穿纯棉甚至土麻布;过去我们住筒子楼、小单间,现在我们住小洋楼、大套间;过去我们坐几天几夜的火车,现在坐飞机几个小时就到;过去我们反对至少是不提倡在读大学生谈恋爱,现在连国家明文法律都规定他们可以正式登记结婚;过去考大学、选专业很难,考上后毕业、就业很容易,现在考大学、选专业并不难,但要成为合格的大学毕业生、找个理想的工作却并不容易;过去找工作主要是看的学校牌子硬不硬、学历高不高、专业好不好、有没有特别的社会关系,现在找工作主要是看你的实际能力强不强、有没有过相关岗位的实习经历、脑子活不活、点子新不新、是否善于团结合作、是否有较好的心理素质;过去大学里搞研究以民族学为主,一个一个民族研究,现在大家主要研究人类学,把所有民族放在一起来研究;过去我们叫岳飞是民族英雄,现在教科书和大家都说这是不正确的;过去我们把金庸的武侠小说叫通俗文学,不能登大雅之堂,现在人家已堂而皇之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过去我们认为太阳系有九大行星,冥王星是其中最小、最远的一颗,现在科学家确定太阳系只有八大行星,从2006年8月24日晚上9点20分开始,冥王星不再是行星,只能叫“矮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