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谁将被淘汰
13379700000002

第2章 知识篇(1)

上知识更新的人即将走俏

与时俱进,常新常生

古人云:“穷则变,变得通,通则久。”重视学习、勤于学习,与时俱进、更新知识,该有多么重要!常新才能常生。有些人甚至明确指出,知识更新乃当务之急、刻不容缓的大事。所以这一点也才被国家人事部研究员吴德贵放在本书这八类即将崛起的人的首要一类、最重要一类。而且,在这八类中,勤于学习、知识更新还是其他所有类的基础。只有知识更新了,技能多样、情商出色、心理坚强、目光远大、反映敏锐、团结合作才可能做到。而且,只要更新知识了,这些方面就可能做到。至于最后一类善于学习,它与知识更新只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善于学习着重的是学习方法的问题,即要会学习、学得好;知识更新着重的是学习态度的问题,即要爱学习、勤学习。正因为该部分有如此的重要性,所以在本书中它的篇幅也是最长的,内容是最多的;而且放在第一章,具有统领全书的作用。

我们常说信息爆炸、知识猛增,这句话延伸下来就是更新。也就是说,我们的思想意识需要更新,我们的知识体系需要更新,我们以前许多固有的传统观念同样也需要不断更新。个人的知识更新,离不开媒介、书籍的支持和引导。电视、网络、图书、杂志、报纸等都为我们的知识更新作出了很大贡献。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高科技越来越短时间的迅猛发展趋势,数字化信息即将布满全球上空;我国加入WTO,经济全球一体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暴风雨已来到自家门口,经济国际化必然导致人才国际化的浪潮。须“与狼共舞”的形势变革,使仅靠单一本土文化工作与生活的人,如同仅用一条腿走路,只能是行动迟缓;若更新及融会电脑或其他国际多元文化,与之实现良性互动,则如两条腿让人快走、奔跑自如。其实不用等到联合国订出“不会电脑算文盲”的新规定,有识之士就应主动迎接挑战与机遇,应对风险,不断加速知识的更新,不做井底之蛙,不临时抱佛脚。面对新世纪新格局,知识更新已应是每个人的最当务之急;更新知识的功夫更在少打麻将、少玩乐的8小时之外。

更新知识,完善自我,这是非常重要的。知识贵在更新。在传统社会中,人们主要是通过学校获取知识。这些知识一般都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具有真实性、客观性、可反复证实性,是人们经过长期社会实践检验后的认识,对所有的人都是适用的。但在知识爆炸的年代,这些知识满足不了人们对新知识和新环境的挑战,这就需要把传承的经典知识不断进行更新,以形成对“获取知识的知识”的追求。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更新知识的历史。在知识更新周期迅速缩短的今天,只有比别人更早地更新知识,才能在社会的竞争中占据主动。但是,有些人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世界对自己提出的要求认识不足,用已过了“有效期”的知识去应对现实的挑战,其结果是对自己过高的期望在现实中变成了失望;抱着传统知识而不更新发展,在竞争中又显得庸碌无能。这样以来,被淘汰出局就在所难免了。

现代社会,不但信息多,做任何事情要掌握的知识也比以往多得多。比如说求职,以前是包分配的,安心学习等学校分就是了。现在是双向选择,面可广了,光是招聘会就有毕业生招聘会、综合招聘会、专场招聘会之分,各个城市又有各个城市的招聘会,此外还有校园招聘、网上招聘,有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考试等,林林总总,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啊!为谋得一份好工作,首先要搜集信息是吧?那么,要懂得上上网熟练搜索关键词,要懂得关注合适自己求职的网站动态;要懂得选择报纸——一些报纸的求职招聘版做得相当成功,不要买错了;要懂得多跟同学交流,不要孤军奋战……要懂得做求职材料,虽然没有固定的格式,但一些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毕业院校、专业是一定要的。最重要的一点当然是联系方法。笔者就见过一个大学生,简历做得漂亮无比,却忘了在显要地方写上自己的专业和联系电话。招聘人员面对众多简历,没有时间细查,常常就把他直接涮掉了,他总也得不到面试的机会,后来经同学提醒才发现这一问题。

做求职材料时,最好还要懂得分类:投向外企的,要强调自己的综合素质高、学习能力强、富有团队精神;投向学校的,要显出自己热爱教育、细致耐心、口才出众;投向政府的,要把自己严谨周密、奉献精神强的优点亮出来……之后呢,投了材料,接到面试通知了,要懂得早早安排时间,了解清楚交通线路;北上南下求职的同学,还要学会订火车票、找旅馆……一次求职当中,包含有多少工作要做!你能不学习着搜集信息、甄别信息吗,能不理会制表技巧、分析对象吗,能不食人间烟火不管不顾衣食住行吗?

不能了!在古代,一样的智商一样的知识,需要处理的事情相当的少。在现代,虽然头脑可能略变聪明些了,但需要处理的事情环节相当的多。打个比方吧,我们的知识是一个电瓶,古代人呢,事情少功率小,用的也就久;现在事情多功率大,那电一下就耗完了,所以,“充电”一词才如此流行,成为上进的代名词。

古人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要做一个不落后于时代的人,就必须刻苦学习,不断充实自己。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培智。要充实自己,就要从新知识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要想有所作为,仅有良好的愿望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过硬的本领。我们应当懂得,在当今时代,只有不断用新知识武装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才能挑战自我、否定自我,把已有的知识作为前进的新起点,奋力攀登,锐意进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在不断以“新知”取代“旧知”的过程中,力求达到新的境界。

香港经济“超人”李嘉诚说,他有个保持了几十年的老习惯,那就是记得在床头放一本书,每天睡觉前保持看一个小时的书;另外一个世界级财富“超人”比尔·盖茨则说,他没事时,总喜欢跟一些看起来是毛头小子的年轻人聊天,听听他们正在想什么、做什么。

学校教育只是学习的很小一个段落。许多大公司到名牌大学招聘人员时,更看重的不是这些学生在学校里修的课程,而是他们所具备的进一步发展(即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潜质。大学生在毕业后工作、生活中的学习更重要。那么究竟具体如何学习?首先,读概论一类的书必不可少。但时间有限,能找到的书也有限,完全借助读书是不可能的。我们会碰到大量信息,其传播方式包括交谈、会议、电视、报刊等;我们都可以通过它们来学习,并将知识系统化、概念化。另外有两点很重要,一是“说”,二是“写”。即用通俗、简明的语言向不熟悉这门知识的人进行表述;把你的理解、认识、体会结合自己的经验写成文章,还得经常放下笔再学习、再思考,然后继续写。

现在什么类型的人最容易就业呢?有弹性、有创造力、能够终身学习的人才容易就业。归国人士陈康元医师、王琳博士曾在其文章中总结说,那些能够把工作技能、行业特殊知识和待人接物的技巧结合起来,而且善于交流沟通的人会越来越吃香。特别是要养成终身学习、经常学习的好习惯。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不会被时代抛弃。所谓天助自助者。陈康元医师的第二个博士学位和他太太王琳的博士学位都是在他们40岁才开始读的。20多年前美国休斯敦邮报采访过他们,当时的标题是《人生四十才开始》。现在看来他们当时的选择非常有远见,也非常大胆。因为陈康元放弃了他当时在太空研究方面的管理工作,重新学习医学。

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只有一个广告是专门为一本书而制作的,那就是科利华公司斥巨资为《学习的革命》(美国人珍妮特·沃斯和新西兰人戈登·德莱顿合著)一书做宣传和发行。该书封面醒目的一行字就是——学习是通向21世纪的个人护照(副标题)。而今我们是真正到了21世纪,却仍有人视学习而不顾,一听到学习就躲闪。这怎么能行?就个人参与创业的角度而言,如果此时你还没读过《富爸爸穷爸爸》、《富爸爸财务自由之路》、《管道的故事》、《生产消费者力量》、《家里的黄金》、《财富第五波》等畅销书,不知道全世界赚钱来源分4个象限,不知道什么是劳动性收入、什么是非劳动性收入,不知道如何可以获得有时间、有钱的生活方式,不知道怎样才能建立事业管道、管道的意义到底在哪里,不知道什么叫“消费经营者”、“消费者”与“消费经营者”的差距在哪里,不知道何谓“家里的黄金”、又怎样才能开采,更不知道世界财富的走向……那你不是完蛋了吗?如果你想加入到个人创业的道路上去,你想在未来获得有时间、有钱的生活方式,却还没有掌握上面所提及的这些知识信息,难道你还不该来参加学习么?

笔者有一个忘年之交,对方是个近60岁的“老头子”了,却非常的时尚,计算机应用颇为娴熟。与他一样年纪的人,要么干脆畏惧电脑而不学,实在要学的,也想办法装个写字板写字。他倒好,不学则已,一学就要学五笔,打得还挺麻利,一样的上QQ,还会跟新来的小姑娘编辑视频,什么电子邮件、MSN、泡泡……都用得得心应手。作为一个杂志社的总编,他天天乐呵呵的,居然也能不怒自威,人人敬之重之。一天我为此请教他,他自得地总结说:“一些年轻人之所以暗地里看不起我们这些老东西,无非就是嫌我们落伍嘛!也难怪,这也不懂那也不懂的,就靠着一把年纪压人家,人家怎么服你?就算表面上是服的,却不免腹诽。但我要的是心服口服!交个稿子,本来在QQ上面直接丢过来就好了,非要人家打印出来。要是上着班还行,万一在家呢?你还让人家去文印室打好了送上门来?那不行的嘛!所以呢,我就得为人家年轻人着想,起码要能沟通嘛!我这电脑也是跟这里的小伙子小姑娘学的,我就谦虚地去学,他们都觉得我好学、时尚呢!好了,现在他们懂的我都懂,他们不懂的我也懂——几十年的经验谁跟我比啊!也就是说,无论哪方面我都弹压得住他们,他们会有什么不服呢?”

笔者恍然大悟:原来这并不是他的管理如何先进,也不是他真的掌握了什么高明的驭人之术,而在于他是以才德服人,这才是真正的彻底呢!

你是哪个小矮人?

近两年,在IT、金融、外贸、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行业工作的同事中,许多人都在谈论美国人斯宾塞·约翰逊所著《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个在工作或生活中处理变化的绝妙方法》一书。该书以小矮人哼哼、唧唧,小老鼠嗅嗅、匆匆这四个虚构的角色为背景,用来代表我们的不同方面,即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的双重特性――简单的一面和复杂的一面:有时,我们的行为像嗅嗅,能够及早地嗅出变化的气息;或者像匆匆,能够快速反应并付诸行动;有时,我们的行为像哼哼,因为害怕变化而否认和拒绝变化,这样以来,就会处于被动局面,使事情变得更糟;或者像唧唧那样,当看到变化会使事情变得更好时,能及时地调整自己去适应变化!

无论有没有这本书,每一位白领、甚至每一位高新技术企业的经理人也许都有同感:进入21世纪,如果要说有什么不变的事情,那就是“变化”。变革是21世纪的主题!在这样一个快速巨变的时代,认识和适应变化的时代,对我们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诚如大浪淘沙,优胜劣汰。那么,一个人、一个企业如何在变化的过程中做到临危不惧、把握主动权,甚至预测和利用变化,走在时代的前列呢?

注重知识更新,决胜变革时代。

要想在变化的过程中把握主动权,必须首先研究并且清楚进入21世纪,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高新技术是以怎样的速度来推动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变化的。

比如众所周知的“摩尔定律”(平均每过18个月,半导体芯片的容量就会增长一倍,成本却减少一半),它被用来形容半导体科技的快速变革。最近在日内瓦世界电信论坛会议上,该机构副主席、加拿大北电网络公司总裁约翰·罗斯又提出了“新摩尔定律”——光纤定律(Optical law),即“Internet的带宽每9个月会增加一倍的容量,但成本也同时降低一半,比半导体芯片在18个月中的变革幅度还大一倍”。

约翰·罗斯用“新摩尔定律”来形容网络科技和信息产业的发展速度,它揭示了人类进入21世纪信息时代“知识爆炸”的主要原因和终身学习的必要性。前文中我们也提到过,当今人类已真正进入知识爆炸、资讯发达的时代,现有知识每年在以至少10%的速度更新。而这种变化引起了高新技术市场的激烈竞争。

众所周知,在世界五百强企业中,能坚持坐上10年交椅的特大型企业为数并不多。一些著名企业家对此的反应比一般人更为灵敏。居安思危,不是危言耸听。

海尔集团老总张瑞敏说:“我每天的心情都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联想集团老总柳传志说:“我们一直在设立一个机制,好让我们的经营者不打盹,你一打盹,对手的机会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