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五千年历史之谜
13379300000006

第6章 宫廷秘闻(6)

教皇利奥三世本想用这样的方式给查理一个意外的惊喜,但他的做法并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使查理感到突然和无所适从。查理觉得,“皇帝”这样的称号太令人反感了,自己并不需要被授予这些所谓的荣誉。他更担忧这个加冕背后的无穷隐患:拜占庭的罗马人对于他的皇帝称号肯定会万分仇恨,这甚至会对法兰克王国产生不可估量的后果。查理事后后悔地说:“如果知道教皇的策谋,就不会在那天去教堂,尽管那是一个伟大的节日。”

这是爱因哈德在自己的书中记录的情况,依此看,查理大帝是不愿意被加冕称帝的。很多学者采取这一说法,是因为爱因哈德从20岁起便被查理聘请到宫中掌管秘书,参与机要,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跟随在查理左右,深得查理的宠信,他的记载应该是比较可信的。

如果说爱因哈德说的是真的,查理不愿意称帝,除了顾忌拜占庭的罗马人的仇恨,还会不会有别的原因?普遍认为他忌讳的是教皇利奥三世。教皇主动给他加冕表面上看来是报恩,但同时也会趁机夺回一些权力。查理虽然是个纯粹的基督徒,但他也并不希望教会干预政权,为此,他曾刻意保持了“法兰克及伦巴德国家”的称号,当立他的儿子为王时,查理亲自主持了这一神圣仪式。

事实上,不管查理是否愿意罗马教皇为他加冕,他在实质上已经成为古罗马帝国的合法继承人和基督教世界的保护者,这次加冕是中世纪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影响极其深远,奠定了教廷和王廷对西欧进行双重统治的政治思想基础,开创了中世纪教皇为皇帝加冕的先例。它象征着皇帝的权力来自于上帝,受之于教皇,暗含着教皇权力依然高于皇帝的意思,为日后的教权与王权之争埋下了祸根。

茜茜公主童话的背后是什麽

茜茜公主出生于1837年,她的母亲女公爵路德维佳是奥地利公国索菲皇太后的妹妹。据说,茜茜公主健康而美丽,自小受尽家人的宠爱,她更是经常跟随父亲爬山、骑马、打猎,所以养成了非常活泼开朗的性格,全身洋溢着阳光般灿烂的活力与朝气,很招人喜爱,大家都称她“茜茜”。她在物质生活上是无比优越的,究竟在她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

茜茜公主有一个姐姐叫海伦。海伦同奥地利公国索菲皇太后的儿子——23岁的弗兰茨·约瑟夫订有婚约。弗兰茨虽然年轻,却已经是奥国的皇帝、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的国王。1853年8月,年轻的皇帝弗兰茨为了探望未婚妻海伦来到了巴伐利亚,没有想到的是这次旅行却改变了茜茜的命运。当时的茜茜还是个15岁的孩子,正处于天真烂漫之时,对男女情事浑然无知,但是她那种慑人心魄的朝气与活力却一下子迷住了年轻的皇帝。于是弗兰茨不顾母亲的反对,放弃了与海伦的婚约,转而向茜茜求婚。8个月后,年满16岁,仍然带着一身孩子气的茜茜就同皇帝弗兰茨·约瑟夫结了婚,站在了维也纳的圣坛上成了“皇后陛下”。

不过,这桩皇族的婚姻一开始就充满了隐患。一方面皇帝的母亲索菲皇太后素以严肃著称,她向来不喜欢活泼而不拘小节的茜茜;另一方面生性天真烂漫的茜茜对维也纳宫廷生活的繁文缛节也感到无法适应。更重要的是,这次婚姻显然是仓促的,男女双方实际上并没有彻底地了解对方的性情。茜茜嫁给弗兰茨·约瑟夫的时候还只是一个16岁的孩子,对男女情爱一无所知,她是否真的爱着弗兰茨,这大概连她自己也不清楚。随着他们婚姻生活的开始,种种暗藏的隐患便如同冰山一样一一浮出水面。

茜茜和弗兰茨难以磨合的性格成为他们婚姻最大的绊脚石。弗兰茨生性果断冷静,处理任何事情都是一丝不苟,这同天真活泼的茜茜可以说是格格不入的。茜茜向往自由,渴望温情,感情世界极为丰富。然而,身处冷冰冰的维也纳宫廷之中,她所热爱的往日那种在丛林中奔跑欢叫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已经成为了旧梦,所以她是不可能得到心灵上的慰藉与满足的。在初婚的这段日子里,茜茜转而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并且学习语言。她非常聪明,可以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和法语,并且对哲学、历史很感兴趣。同时,她自己也进行文学创作,写下了大量的浪漫诗词,但这些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她乏味、不幸的婚姻生活。

在维也纳豪华奢美的宫廷里,茜茜毫无自由的权力可言,她只是被当做一种门面,一个必要的摆设,一个传宗接代工具,她的一切均有婆母索菲一手安排。恶劣的婆媳关系几乎让茜茜感到窒息,甚至连孩子的抚养、教育,她都无法插手,体会不到初为人母的喜悦。婚后10个月,茜茜生下了她的第一个女儿,却不料皇太后索菲以茜茜的性格不适合教育孩子为由,一手揽过了养育这个孩子的责任,茜茜本人则被完全排斥在孩子的教育之外,后来的两个孩子也是这样。至此,茜茜在维也纳宫廷中处在了完全孤立无援的状态下。

这样毫无欢乐可言的生活毁掉了茜茜那种阳光般迷人灿烂的朝气与活力,她的健康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她开始了剧烈的咳嗽,还一上楼梯就不住地哆嗦。到了1860年,她的病情每况愈下,她不但患了贫血,而且还得了严重的肺病。这时候,医生劝她到马德里去疗养。她很高兴地离开了维也纳和帝国宫廷,来到了马德里。这里迷人的风光和没有拘束的生活方式使茜茜受压抑的心情很快好转,咳嗽也停止了。然而当她重返维也纳,只呆了4天,便又开始了剧烈的咳嗽和发烧,肺病复发。为了治疗病情,茜茜又离开维也纳去了卡夫,奇怪的是当她的船一离开皇宫,病情严重的皇后便立刻大有好转,几周之后,咳嗽居然完全停止了。从此以后,茜茜寻找各种理由离开了维也纳,尽量多和巴伐利亚的家人呆在一起。她这个时期经常以“身体不好”为托词而避免公开露面。人们对此议论纷纷,开始猜测茜茜的婚姻生活是否如传说中那样美满欢乐。

1866年奥地利的军队被普鲁士人打败,第二年皇帝、皇后去动荡不安的匈牙利访问。在布达佩斯,茜茜一度陷入了与安德烈伯爵热烈的爱情中。1868年,茜茜的第四个孩子玛丽出世,在布达佩斯接受洗礼。这一回,茜茜决定自己养育这个孩子。

40岁以后的茜茜依然貌美如昔,但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热切地关注自己的容貌和身材。她开始了各种健身活动,尤其是坚持散步,刮风下雨从不间断。她还寻求各种各样可以保持青春的秘方,施用在自己身上。到了57岁时,茜茜的身材由于多年的节食,每日的锻炼和从不间断的散步而得以保持苗条,体重始终保持在50千克以下。

美貌的茜茜仍然得不到丈夫的关爱。就在这段时间,弗兰茨·约瑟夫和一个女演员的暧昧关系被公开了。令人惊讶的是,茜茜对此事并不介意,她还很高兴,认为自己外出旅行将不会再受到阻挠。这件事之后,茜茜漫游了整个欧洲和非洲。

1898年,60岁的茜茜丧失了活力,她面色苍白,精神萎靡,9月9日这天,茜茜被人刺杀在日内瓦的一个湖边。

至于她为何被杀,以及她与丈夫的关系到底怎样,恐怕只有她自己清楚。这一切都是一个谜。

伊凡雷帝杀死了亲儿子吗

伊凡雷帝是俄国历史上第一位沙皇,他三岁就继承了莫斯科和全俄罗斯大公位,号称伊凡四世,但他性情凶残又生性多疑,独断专行且手段残酷,因而得名“雷帝”。这与伊凡四世幼年的生活环境有着重要的关系,他17岁亲理朝政以前的岁月可以说是生活在一片黑暗中,先是他的母亲倒行逆施,接着她不明原因的暴亡,然后是贵族们为了争权夺利而每天火并撕杀,没有人顾及到年幼的小沙皇的教育。从这种尔虞我诈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伊凡四世,过早地目睹了宫廷生活的黑暗和丑恶,在他的性格中埋下了暴戾多疑的种子。俗语说:虎毒不食子,伊凡雷帝却被怀疑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儿子。这是真的吗?

俄国著名画家列宾创作过一幅名为《伊凡雷帝杀子》的油画:在灰暗压抑气氛笼罩下的画面上,奄奄一息的皇太子伊凡头无力地靠在父亲的胸前,伊凡雷帝惊恐地搂着儿子,他用一只苍老的、血管突出的手抱着伊凡的身体,另一只手紧紧按住儿子流血的伤口,试图挽回儿子的生命,但死神已经快要降临了,儿子的身体软绵绵地支撑在地毯上,用一双绝望而宽恕的眼睛看着衰老的父亲,而伊凡雷帝的双眼中充满着悔恨,两人的眼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整幅画有着一种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人们为什么会怀疑伊凡雷帝呢?主要是伊凡雷帝的性格非常残忍,还是个孩子时就经常把捉住的小鸟一刀一刀地杀死,或是站在高高的墙上,将手中的小狗摔死,从而发泄心中的不满。而在他13岁的时候,就放出豢养的恶狗,将执掌朝政的皇叔伊斯基活活咬死,暴尸宫门。而当他刚登上皇位后,为了加强皇权,就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恐怖政策,惩罚反对皇权的大贵族,也不可避免地杀害了许多无辜的平民,用尖桩刑、炮烙、活挖人心、抽筋剖腹等酷刑处死了数万人,得到了“雷帝”的称呼,意思就是“恐怖的伊凡沙皇”。

他的暴政和独裁不仅使遭到镇压的大贵族们心怀怨恨,也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反对,就连沙皇身边的人,也有“伴君如伴虎”的危机感。本来,伊凡雷帝的这种暴戾性格在他娶了年轻美貌、温柔善良的皇后之后有所改变,她能理解他,开始以自己的爱温暖着沙皇那颗受伤的心灵,总是像天使一样地抚慰着他。可是,保佑他的天使没有永远伴随他,1560年,他亲眼看着心爱的女人被疾病夺去了生命,失去了皇后之后,童年时期养成的性格又激发出来了。到了晚年,孤独的伊凡雷帝性情更加乖戾、喜怒无常,他总是疑神疑鬼,总觉得有人要害他。但是,对于他的长子、未来的皇位继承人伊凡,他还是宠爱有加的,时常让他跟随在自己左右,可以说,除了这个儿子,他已经不再相信任何人了。可是这位皇太子却死在伊凡雷帝的前面,上演了一出“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

伊凡太子的死因有着不同的说法,最普遍的一种是:从1581年起,伊凡雷帝开始怀疑太子有夺取皇位的嫌疑,多疑的性格使这种想法日益强烈,父子关系也因为他的提防而紧张起来。有一天,伊凡雷帝看见伊凡的妻子叶莲娜只穿了一件薄裙在皇宫中走来走去,违反了当时俄国妇女至少要穿三件衣裙的惯例。伊凡雷帝勃然大怒,动手打了儿媳,使已经怀孕的叶莲娜因惊吓而流产。伊凡听到这个消息后,对伊凡雷帝大吼大叫,伊凡雷帝也很生气,一边大骂着“你这个可耻的叛徒”,一边举起手中的铁头权杖向儿子刺去。晚年的伊凡雷帝手里常常拿着一根铁头杖,这是一根顶端包有铁锥尖、柄上刻有花纹的长木杖。伊凡四世一旦发怒,就会随时用这个铁尖木杖向对方刺去,所以宫内的人只要听到木杖敲击地面的声音,就会吓得赶紧躲起来。可是没想到当时伊凡雷帝的铁杖正好刺中了儿子伊凡的太阳穴,然后就是列宾笔下《伊凡雷帝杀子》悲剧场面,最后伊凡因伤势过重而死去了。

俄罗斯历史学家斯克伦尼·尼科夫却不同意这种说法,他认为,当时伊凡父子虽然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但父亲只不过在儿子身上用权杖敲了几下,并没有造成致命的伤害。太子伊凡原先就有病,再加上丧子和恨父,心情极度悲伤,以致癫痫病发作,后来又引起并发症死去了。因为伊凡雷帝在争吵前几天的信中曾谈到:“儿子伊凡病倒了,今天他仍在病中。”所以,伊凡的死主要是病死,而不是伊凡雷帝失手杀死了他。

各国历史上宫廷内部血雨腥风,像这样的父子相残、兄弟反目的事情层出不穷。伊凡雷帝有没有杀死自己的亲儿子,只有让历史来慢慢寻找真实答案了。

从魔鬼到天使的罗马皇帝提图斯

提图斯是以贪婪出名的罗马皇帝韦斯巴香的儿子,但是与他臭名昭著的父亲相反的是,他在位只有两年多,却让人无法找到任何瑕疵,得到了民众最高的赞誉。但提图斯刚上台的时候,人们对他充满怀疑甚至是恐惧,而且公开宣称他会是第二个尼禄(曾被怀疑放火烧了罗马城,以残暴闻名)。这是为什麽呢?

少年时代的提图斯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体格和气质,在许多方面堪称完美,他相貌英俊,既威武又和蔼,身体非常健壮,精通武艺和骑术。他在文化上的修养也很深厚,以记忆力超强著称,对一切学问都很感兴趣,而且不用打草稿就能顺口用拉丁文和希腊文作诗。他在音乐方面也很有天赋,吹拉弹唱,无一不精。即使有这样高的才华,提图斯也未能得到罗马公众的喜爱,反而遭到他们的谴责和憎恨。

提图斯拥有一大群狐朋狗友,而这些朋友大都是罗马城中名声最坏的人,其中包括很多同性恋者和太监,提图斯却和他们通宵达旦地厮混在一起,他和犹太国王阿格里巴一世的女儿贝勒尼斯的关系暧昧,甚至据说有和她结婚的意图;人们还怀疑他营私舞弊和谋取贿赂。除了这些罪名外,人们还觉得他是一个冷酷残暴的人,在担任禁卫军长官时,他的行为既专横又暴虐,只要有人引起他的怀疑,他就秘密地派遣卫队去把他干掉;而在向耶路撒冷发动的最后攻击中,他残忍地用十二支箭射杀了十二名守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