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五千年历史之谜
13379300000043

第43章 文化拾遗(2)

哈佛大学神经科专家利文斯通博士说,蒙娜丽莎的微笑时隐时现,是与人体视觉系统有关,而不是因为画中人表情神秘莫测。利文斯通博士是视觉神经活动方面的权威,主要研究眼睛与大脑对不同对比和光暗的反应。利文斯通说:“笑容忽隐忽现,是由于观看者改变了眼睛位置。”她表示,人类的眼睛内有两个不同部分接收影像。中央部分(即视网膜上的浅窝)负责分辨颜色、细致印记。环绕浅窝的外围部分则留意黑白动作和阴影。据利文斯通说,当人们看着一张脸时,眼睛多数集中注视对方的双眼。假如人们的中央视觉放在蒙娜丽莎的双眼,较不准确的外围视觉便会落在她的嘴巴上。由于外围视觉并不注重细微之处,无形中突出了颧骨部位的阴影。如此一来,笑容的弧度便显得更加大了。不过,当眼睛直视蒙娜丽莎的嘴巴,中央视觉便不会看到阴影。利文斯通说:“如果看着她的嘴巴,便永远无法捕捉她的笑容。”蒙娜丽莎的笑容若隐若现,源于人们的目光不断转移。利文斯通指出,若要临摹《蒙娜丽莎》,描绘口部时便要望着别处。

1993年,加拿大美术史家苏珊·吉鲁公布了一项令人震惊的研究成果。她说蒙娜丽莎那倾倒无数观赏者的口唇,是一个男子裸露的脊背。这一论断既新鲜又荒诞,然而论证是有力的。集画家、雕刻家、建筑师、工程师及科学家等多种才艺于一身的达·芬奇,可谓是个“怪杰”。他喜欢穿粉红色外套,在胡须上毫无顾忌地涂上五颜六色,还常称自己解剖过不下30具死尸。他还是个左撇子,习惯从右到左倒着书写,别人要借助镜子才能读出他写的东西。因此借助镜子亦不失为欣赏者读画的一种方法。旋转90度后从镜中看蒙娜丽莎抿着的笑唇,恰好是一个背部线条分明的结实男性脊背以及左臂和肘部的一角;再说,表现人体美和呼唤人性的觉醒,既是大师的人生哲学,又是他的艺术观。

确实,在不同角度不同光线下欣赏这幅画,人们都会得到不同的感受。那微笑时而温文尔雅,时而安详严肃,时而略带哀伤,时而又有几分讽嘲与揶揄,神秘莫测的微笑显露出人物神秘莫测的心灵活动。

几百年来,“微笑”的新解层出不穷。诸如微笑不露皓齿是因原型虽典雅美丽却口齿不齐;原型因爱女夭折,忧郁寡欢,难掩凄楚之态;更有甚者,把蒙娜丽莎从贵妇宝座上推落下来,把原型贬为妓女,故而微笑中带着讥嘲和揶揄。

美国马里兰州的约瑟夫·鲍考夫斯基博士认为:“蒙娜丽莎压根就没笑。她的面部表情很典型地说明她想掩饰自己没长门牙。”

法国里昂的脑外科专家让·雅克·孔代特博士认为蒙娜丽莎刚得过一场中风,请看,她半个脸的肌肉是松弛的,脸歪着所以才显得微笑。

英国医生肯尼思·基友博士相信蒙娜丽莎怀孕了。他的根据是:她的脸上流露出满意的表情,皮肤鲜嫩,双手交叉着放在腹部。性学专家推测:蒙娜丽莎刚刚经历了性高潮,所以才表现出令世人倾倒的微笑。

还有一种近乎无稽之谈的说法:她的表情就像吃了苯氨基亚胺似的,显得很陶醉,这是吃完巧克力后人体内产生的一种欢愉激素。这种说法很少有人相信,因为当时还没有巧克力呢。

《蒙娜丽莎》真伪之谜

按照以往的说法,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收藏于巴黎的卢浮宫。但在收藏界却有一种说法称,挂在卢浮宫的不是《蒙娜丽莎》,真正的《蒙娜丽莎》是在伦敦一所公寓的墙上。

这间寓所和这幅作品的保管者普利策博士说,《蒙娜丽莎》完成后,作品就留在了丽莎·德·佐贡多家。后来,又有一个贵族请达·芬奇为他的情妇画一幅肖像,这个被称为“拉乔康达”(意为“微笑的人儿”)的女子,和蒙娜丽莎长得很像。于是,一时懒惰的达·芬奇把《蒙娜丽莎》的脸部换成拉乔康达。画作完成后,那个贵族抛弃了拉乔康达,因而没有买下这幅画。后来达·芬奇应弗朗西斯一世的邀请去法国,带去了这幅画。普利策说,使卢浮宫增添光辉的是拉乔康达的肖像画。《蒙娜丽莎》后来流落到英格兰,20世纪初被一家博物馆馆长、艺术鉴赏家威廉·布莱克买下,后来又为瑞士一财团收购,普利策便是其中的成员。20世纪初,曾经有许多人大规模地复制、伪造艺术名作,有理由怀疑伦敦的那幅是赝品。但是,普利策博士对他的这幅画的真实性深信不疑。他用显微摄影技术证实,伦敦这幅画上的指纹同达·芬奇其他作品上的指纹相同;根据记载,蒙娜丽莎比拉乔康多年轻19岁,被画时披着一条表示悼念的面纱,在两幅画中,只有伦敦那幅显示一个更显年轻的女人披着漂亮的面纱;另一个证据是,拉斐尔当年在达·芬奇作这幅画时曾经作过速写,速写中的蒙娜丽莎背后有两根圆柱,这两根圆柱出现在伦敦的肖像画里,而卢浮宫那幅的背景是山崖、小径、石桥、树丛与潺潺的流水。

几百年以来,不少收藏家各自声称他们藏有真正的《蒙娜丽莎》,数量竟达60幅之多。更有趣的是,美国缅因州伯特兰美术馆在1984年收到一幅《不微笑的蒙娜丽莎》,经测定,此画确实是当年达·芬奇的手笔,画中的人物除了不微笑以外,其余都酷似蒙娜丽莎本人。专家由此推测,这幅《不微笑的蒙娜丽莎》可能是作者同时画的一幅底稿。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目前卢浮宫内收藏的《蒙娜丽莎》是一幅赝品,其依据在于1911年发生的那起盗窃案。在那起盗窃案中,《蒙娜丽莎》失窃。两年后,它出现在意大利,但是画面上蒙娜丽莎身后两旁的廊柱已经被切掉了。几年后,《蒙娜丽莎》被归还卢浮宫。但许多专家都认为,这次失而复得只是一场烟幕,真正的《蒙娜丽莎》已经被一位富有的收藏家重金收购,挂在卢浮宫内的只是一件赝品而已。

《蒙娜丽莎》背景之谜

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卡罗·佩德雷蒂认为,蒙娜丽莎身后的背景是意大利中部阿雷佐市布里阿诺桥附近的景色。佩德雷蒂的证据是,达·芬奇出生在距阿雷佐约100公里的芬奇镇,并曾经在阿雷佐生活过,这一地区的原始景观与《蒙娜丽莎》的背景几乎完全一样,因此,达·芬奇很有可能采用这一地区的田园景色作为《蒙娜丽莎》的背景。当佩德雷蒂的这一观点在达·芬奇绘画国际研讨会上宣布后,许多美术史专家都对他的研究结果表示肯定。

死因之谜

按照记载,丽莎·迪·格拉尔弟尼在46岁时抑郁而死,但一位日本心脏病专家说他发现蒙娜丽莎的左眼上有一块黄斑,这是胆固醇含量过高的征兆。这个日本心脏病专家说蒙娜丽莎应该死于心肌梗塞。

但是,由于历史材料有限,上述观点只是对《蒙娜丽莎》这幅画像的几点猜测,其真伪还有待于历史的证实。

埃及艳后容貌之谜

埃及女王克娄巴特拉主宰着公元前1世纪的王国。她的传奇故事多次被人们搬上银幕。在著名的电影《埃及艳后》中,索菲亚罗兰、伊丽莎白·泰勒都扮演过她的角色。银幕上的埃及艳后,是一位肤色黝黑的美人。她在凄美的自杀前屡屡施展魅力,令男人不可抵挡地对她着迷,让凯撒大帝和安东尼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但令人震惊的是,美丽的古代埃及艳后原来是个又矮又胖的丑女人。据说,她个头矮小短粗,不到5英尺,身材明显偏胖。她的衣着寒酸,脖子上赘肉明显,牙齿也已经坏到要找牙医的地步。

英国国家博物馆在首次推出的埃及女王克娄巴特拉的展品展览中,共展出了11尊女王的雕像,从雕像看,女王不过是个长相一般,脸上轮廓分明,看起来较为严厉的女人。

负责此次展览的有关人员说:“虚构的故事通常都是胡编的。”

克娄巴特拉更像是一个女学者而非热情似火的情人。她的第一语言是希腊语,但她也说拉丁语、希伯来语、亚拉姆语和埃及语。

认为埃及艳后并不美的人坚持:在克娄巴特拉死后,有关她美艳的传奇日渐风长。但真实的克娄巴特拉事实上只是一个有着鹰钩鼻、矮胖、满口坏牙的女人。这不禁让人怀疑:她究竟是怎么样俘虏那个时代两位最强势男人的心呢?

埃及人奋起维护心中的“女神”英国媒体攻击克娄巴特拉遭到了埃及人的同声谴责。一些人甚至联想到几年前戴安娜王妃和埃及人多迪的恋爱故事,不少人至今还认为那次车祸是英国人故意干的,因为英国人害怕戴安娜这名“英国美人”嫁给一个埃及人。这回英国人攻击艳后自然也是“不怀好心”。为了维护自己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女神”,埃及人群起舌战“英国佬”。

埃及大学文物学院前院长布鲁非苏尔说:“克娄巴特拉脸部的细腻光华和神韵是无可辩驳的,她挺拔的鼻子和端庄的五官在古今世界女王中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埃及吉萨文物局长扎西哈瓦斯博士说:“英国人说克娄巴特拉丑陋和肥胖是毫无根据的,他们应该到埃及卢克索神庙去看一看,这座神庙里有保存完好的克娄巴特拉的浮雕;如果克娄巴特拉像英国学者描述的那样丑陋,那么为什么身边绝对不缺美女的罗马帝国的两位盖世英豪会不顾一切地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

坚持艳后是美人外,一些埃及学者还指出她的智慧更在美貌之上。埃及哈勒旺大学的教授吉哈宰克先生说:“尽管克娄巴特拉不像她与罗马将军的爱情故事中描写的那么漂亮,但我确信她是极聪明的,她应付罗马用的不是美人计。”埃及亚历山大希腊罗马博物馆馆长艾哈迈德博士表示:“克娄巴特拉在17岁时就继承父位当政,她统治埃及是凭聪慧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她与罗马将领们相处的三件武器是泼辣、聪慧和温柔。”

埃及人反对《星期日泰晤士报》的荒谬报道,举办艳后石雕像赴英国展览的英方负责人苏珊·沃克拉女士更是直截了当地说:“艳后的美是无可争辩的,《星期日泰晤士报》根据残缺不整的雕像,采用电脑技术绘制出来的克娄巴特拉的肖像是绝对不真实的,他们的这种做法只是想多卖几份报纸而已。”埃及艳后不仅深得埃及人喜爱,更是全世界的永恒话题。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在《思想录》中写道:“要是克娄巴特拉的鼻子长得短一些,整个世界的面貌就会改变。”莎士比亚与海涅为她写下传世的戏剧或诗篇,而美国著名影星伊丽莎白·泰勒更是在银幕上把埃及艳后演绎的美艳绝伦。

一本名为《震惊世界的女人》的书中这样描述克娄巴特拉:“她有像青春少女那样的苗条体态;有一双乌黑发亮的大眼睛,高高隆起的鼻子比普通妇女更显得高贵,一头乌黑发亮的长发,衬托出细腻白皙的肌肤,使裸露的肢体如脂似玉;微微翘起的嘴唇,似笑非笑,蕴藏着一种高深莫测的神秘。可以说她既具有东方美女的妩媚,又具有西方美人的丰韵,可谓天姿国色。以上这些争论都颇有道理,但都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而无法真正向世人展示克娄巴特拉的容貌。到底艳后美不美?有多美?也许这个问题世人永远都无法找到答案。

法国历史上的“铁面人”是谁

著名作家大仲马的历史小说《布拉热洛纳子爵》中讲述了铁面人的故事,引起了好多人的好奇,那麽,法国历史上的“铁面人”是谁呢?

铁面人”是人类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1789年7月14日清晨,愤怒的巴黎市民,成千上万地向巴士底狱奔去,他们呼喊着摧毁了巴士底监狱。在监狱的入口处他们发现了一行字,上面写着:囚犯号码64389000,铁面人。“铁面人”到底是谁?根本无从考证,此囚犯的身份成了一个永远的谜。最早在作品中提到“铁面人”的,是法国思想家、哲学家伏尔泰。在他的名著《路易十四时代》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述:1661年,圣玛格丽特岛上的一座城堡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那是一个身材颀长、举止典雅的年轻人。之所以说他是特殊的客人,是因为他的头上被罩着一个特制的铁皮面罩,无论是在其被秘密押解的途中,还是在被囚禁期间面罩都被严令禁止摘掉。1703年,这个在监狱中度过了大半生的神秘人突然死去,当晚便被葬在圣保罗教区。随着他的神秘离世,他原本神秘的身世也似乎更加神秘了。